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6、地下10 ...

  •   1983年,宁楚林69岁,他估摸着国内的局势应当算彻底稳定下来了,又衡量自己的身体状况,怕再不回国一趟就没机会回去了,便买了机票飞上海。

      落地上海,宁楚林都没有找个旅馆歇歇脚,便循着记忆找到当年的松明旅店。上海的城市面貌已经大不相同,所幸还有不少老上海人,宁楚林提及当年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倒是能给他指个路。于是就这样摸索着,找到了当年那条街。

      早就没什么松明旅店了,那地方现在成了个饭店,只是名字还叫松明。

      宁楚林抱着一丝希望,走进去询问前台:“小姑娘,跟你打听一下,你知道你们饭店的前身松明旅店吗?我离开上海三十多年了,回来找个老朋友,没想到地方都变了。”

      前台年轻,不知道宁楚林说的那地方,只是见宁楚林一个老人孤身一人前来,便好心说:“我们老板在楼上,我去帮您问问,您稍等。”

      没过多长时间,一个拄拐的老头便从楼上走了下来,旁边还跟着个中年男人,前台姑娘走在后面。

      拄拐老人打量宁楚林半天,试探性问:“您是……”

      “我是以前松明旅店老板的朋友。”

      老人问:“您贵姓?”

      “我姓宁。”

      老人蓦的潸然泪下,旁边的中年人愣住了,忙问:“爸,您怎么了?”

      “您是宁先生啊。”老人哽咽着握住宁楚林的手,“我是张志平。”

      宁楚林把这名字在嘴里念叨两遍,这才恍然,这是旅店曾经的那个伙计,宁楚林还在的时候没少跟他打交道,只是宁楚林说话带北方腔调,顺个儿化音惯叫他“平儿”,猛地提起全名倒是没想起来。

      “你是平儿。你老板呢?我给他往这里寄过信,怎么没人回?怎么不做旅店了?这些年发生什么事了?”宁楚林一股脑丢出太多问题。

      张志平的儿子建议:“宁老,您要不跟我爸去楼上坐着叙旧?”

      宁楚林这才想起俩人都不是年轻小伙子了,只是他仗着早年习武,身子骨硬朗,一激动起来便总是忘了年龄。而张志平却实实在在老了,腿脚也不好。

      去二楼坐定,张志平才哭着说:“姜老板死在朝鲜了。”

      宁楚林当即就愣住了,见到张志平时没流的眼泪一下子便涌了出来,手里的茶杯拿不稳,哆哆嗦嗦放回桌子上,哑声问道:“他上战场了?”

      张志平告诉了宁楚林这三十多年发生的事。

      宁楚林走后,姜晓天守在上海,情报工作虽然艰难,却总归是熬过去了,有惊无险。

      建国后,姜晓天被调去北京,张志平则继续开着旅店,没再进政府部门,日子也还算过得去。

      “您是什么时候寄的信?我从来没收到过。”

      宁楚林说:“四九年夏天吧,不太想的起来了。”

      张志平也觉得疑惑,还是张志平的儿子为他们解了惑。“我记得姜叔走的前一天,是收到封信,他还拆开看了来着。爸,你当时可能不在店里,所以不知道这事。”

      “他怎么不回我信呢?”宁楚林嘀咕。

      张志平猜测:“可能是他在党内工作调动的缘故吧,我记得他走之前还跟我说,他的工作有保密性,可能不能与我们时时联系,还说如果你有一天联系旅店,把这事告诉你。”

      “转一年他就上战场了?”

      “应该是吧,具体的我也不清楚,只是知道他在朝鲜牺牲了。”

      宁楚林定了定心神,提出了心中的疑惑:“他做情报工作,怎么会死呢?”

      “他没做情报工作。”

      宁楚林愣住了,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姜晓天比他大几岁,抗美援朝的时候也有四十多岁了,这年纪何必上战场冲锋陷阵?若是早几年抗日战争或是解放战争的时候,他还年轻,上战场就上了——黄埔军校出身,哪个不向往战场?

      只是张志平并不知道其中原因,没有人能给宁楚林解惑。

      在后来的改革与革命中,松明旅馆几经动荡,先是改成了大食堂,后来关停了一段时日,直到四五年前,一切平息之后,张志平才又让儿子开了这松明饭店。

      “你知道姜老板有个弟弟吗?”

      张志平摇摇头。

      宁楚林叹了口气,看来他还需要去南京走一遭,或许只有找到姜晓龙,才能弄清楚姜晓天当年为什么上战场。

      他冥冥之中有个念头,姜晓天不做情报工作而拿起枪杆子,许是和他有关系。

      宁楚林在上海呆了一周。倒不是不着急去找姜晓龙,只是他离开大陆太久,对如今的环境一应陌生。姜晓天在建国后工作有调动,姜晓龙大约也不会留在南京,如何找到姜晓龙还是个大问题。好在张志平多少有些人脉,便先托他帮忙打听,如果实在找不到,宁楚林再去南京碰碰运气。

      这些日子宁楚林便总和张志平叙叙旧,到底是上年纪了,惯爱回忆往事。如今国内几经动荡,算是彻底稳定下来了,宁楚林说话便也没什么遮拦。张志平的儿子这才知道,面前这个父亲旧识竟然旧识当年暗杀过日本人、营救过姜老板、解救过南京城,还在上海干了几年情报工作的宁楚林。

      宁楚林自己不觉得自己的经历有多波澜壮阔,但在张志平这些旧人眼中,他也算是一号英雄。因而张志平对儿子讲起当年事的时候总是会提到宁楚林。

      与张志平不同,他儿子没亲历过当年诸多战事,反而见证了建国之后的内部动荡,因此在他看来,宁楚林可谓是个奇人。战争年代的丰功伟绩不少,却还能保持住自身的独立性,并在眼看着能够拿到胜利的情况下远遁海外,从而免受那十年之灾。可以说他每一步行动都走得恰到好处,是个极有远见的人。

      宁楚林可不知道自己在张志平的儿子心中成为了怎样个智者形象,看到张志平他便只能唏嘘。

      张志平当年也不过就是个跑腿的小伙计,退下来后已经与一般老百姓无异,可饶是如此,他还是因为各种捕风捉影的杜撰罪名而折了条腿。在当年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从此只能拄着拐走路。

      姜晓龙的下落打听出来了,人在南京,从地址上看,与当年的茶馆离得很近。

      张志平经不起舟车劳顿,便让儿子送宁楚林到南京,省得他人生地不熟。

      宁楚林在见姜晓龙之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毕竟张志平都拄着拐杖了,姜晓龙性格执拗,又是个文人,还不知会怎样。

      可见到姜晓龙的时候,宁楚林还是怔住了,是个女人推他出来的,看年纪大约是他女儿,而姜晓龙坐在轮椅上,胳膊垂在两侧,似是不大有力气能动。

      宁楚林什么话都说不出来,虽然他不认可姜晓龙的一些思想,但终归是在南京共事了一段时间。若说当年在国内的好友,除了姜晓天,怕也就只有姜晓龙了。

      “好久不见。”姜晓龙的声音很平和,俨然一副磨去当年气性的模样。

      姜晓龙家不算大,住两个人绰绰有余,女人将姜晓龙推到沙发旁便去泡茶,讲叙话的空间留给两位老人。

      一时间,二人相对无言。

      姜晓龙半晌才叹着气说:“你当年是对的。”

      不消得宁楚林询问,他便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一一道来。

      当年离开南京后,姜晓龙便到了延安开始政治工作,这是他主动提的。他在南京街头转移群众的时候已经暴露,短时间内不适合出现在人前。

      姜晓龙在延安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那里作家很多,连他也尝试过写作。那时候的延安对于他来说已然是一个乌托邦。可后来,随着文艺方针的调整,他的许多作家朋友都受到了批评,有的甚至再也没有拿起笔的权利。直到这时,姜晓龙才大梦方醒,想起宁楚林曾经对他说的话。

      只是姜晓龙当时仍抱有希望,觉得那只是一时形势所迫,便在延安呆到了新中国成立,自安而然地去了北京。

      在北京,姜晓龙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兄长,二人聊起各自的经历,姜晓天便已萌生退意,只是他的位置架在哪里,不是他想退就能退的。还没等他找到退下来的机会,便到了抗美援朝。

      “你哥为什么要上战场?”

      姜晓龙道:“他说,他是黄埔军校出身,却一辈子没打过仗,不甘心。而且他觉得那是个机会,士兵受伤复员,再正常不过的事。再找个理由,总有办法退下来。”

      说到这里,姜晓龙不由得苦笑:“他比我看得远,那时候我还什么都不觉得呢,他就已经感觉到了危机。我挺佩服你俩的,我认识这么多人,就你俩实实在在急流勇退,难怪你说我哥与你投缘。”

      姜晓龙有一股子傲气,当年明明他与宁楚林早相识、共论事,为什么都没见过几面的兄长反而更受宁楚林认可,当年他没问个答案,后来经历了这么多动荡,才明白自己不及这二人眼观全局。
note作者有话说
第66章 地下10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