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7、天道 ...

  •   摘抄至百度百科。

      天道运而无所积(1),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2),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3),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4)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5)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6),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8)焉。休则虚,虚则实,实者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9)。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10),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11),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12)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赤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13)者,此之谓大本大宗(14)、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15),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所属分类:天道

      【注释】

      (1)天道运而无所积:天道,自然规律。积:积滞,自然规律的运行没有积滞。
      (2)帝道运而无所积:帝道,帝王治国的规律。
      (3)圣道运而无所积:圣道,圣人对宇宙万物的看法。
      (4)六通四辟:上下及东西南北四方相通。四季顺畅。
      (5)铙〔ráo〕:通“挠”,扰乱。
      (6)平中准:水平面符合水平测定的标准。
      (7)鉴:镜子。
      (8)休:休虑息心。
      (9)俞俞:从容自得的样子。
      (10)南乡:指面朝南,指居帝王之位。
      (11)北面:指北面,指位于臣位。
      (12)玄圣素王:玄圣、素王均指像老聃一样通晓大道,具有帝王无法而不居帝王之位的人。
      (13)天地之德:天地的规律,即无为为本。
      (14)大本大宗:真正的根本、真正的宗原。
      (15)所以均调天下:以此来均衡万物,调理民情。

      【译文】

      天道自然运行没有积滞,所以万物得以生成。帝王治理法则运行没有积滞,所以天下的百姓归顺。圣人对宇宙万物的看法和主张没有积滞,所以四海之内的人都来归顺。了解自然规律,精通圣人之道,六合四时符合帝王之德的人,会让万物自然运行,万物都在寂然地自然生长。圣人内心宁静,并非认为宁静是好的所以才宁静,是因为万物不能扰乱他的内心,所以处于虚寂而宁静的境地。

      水平静时可以照见须眉,水平面任命水平的测定标准,所以工匠们前来取法,水宁静而清澈,更何况人的精神!圣人内心宁静,可以比作天地的镜子,可做世间万物的镜子,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所以古代的帝王圣人都坚守这个境界。保持这个境界则会内心空明,内心空明才是真正的充实,充实才能做到完备。内心空明才能做到宁静,宁静才能变化,变化才有所得,内心宁静则要无所作为,无所作为才能让做事情的人尽职尽责。无所作为才能从容自得,从容自得的人就没有忧患,因而能延年益寿。那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的根本。明白这个道理再处于君王之位,所以尧才会成为帝王。明白这个道理再处于臣子之位,所以舜才会成为臣属。凭借这个道理而处于上位,这是君王的常德。凭借这个道理处于下位,这是玄圣素王所持守的大道。凭借这个道理退隐而闲游,江海山林的隐士都会折服。凭借这个道理积极进取安抚天下,就会功勋卓著名声显赫而使天下归一。虚静可以成为圣人,行动可以成为帝王。无为可受万物尊崇,朴素可以与天下争美。领悟了天地的规律,就可以说掌握了根本和宗源,是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并以此来均衡万物,体察民情。与人和谐,叫做人乐,与自然和谐,称为天乐。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戾(1),泽及(2)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tian行(3),其死也物化(4)。静而与阴同德(5),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天地正;其魄不祟,其魂不疲(6),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所属分类:天道

      【注释】

      (1)齑万物而不为戾:齑,碎毁。戾,残暴。
      (2)泽及:恩泽及被。
      (3)天xing:顺应自然地运动。
      (4)物化:浑同万物而变化。
      (5)同德:具有共同的性质和常态。
      (6)其鬼不祟,其魂不疲:祟,作祟。疲,疲倦。

      【译文】

      庄子说:“我的老师啊!我的老师啊!碎毁万物而不作暴,恩施万世而仁爱,生长于远古而不衰老,覆天载地雕刻各种物形而不算智巧,这就是所说的天乐,所以说:‘懂得天乐的人,他顺应自然的运动,死亡混同万物而变化。宁静与阴气是有相同的性质和常态,运动与阳气从属同流。’所以懂得天乐的人,不会受到自然的忌恨,不会受到人们的责难,不会受到外物的牵累,不会受到鬼神的谴责。所以说:‘运动时如同自然的运行,宁静时如同大地的沉寂。内心安定而天地正位,形体没有病患,精神不会疲倦,内心安定遂使万物折服。’这就是说把虚静推广到天地,与万物相沟通,这就叫做天乐。所谓天乐,就是圣人的心性,可以以此来养育天下。”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1)之用心何如?”尧由:“吾不敖无告(2),不废穷民,苦死者(3),嘉孺子而哀妇人(4)。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5)。”尧曰:“然则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宁(6),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7),云行而雨施矣。”尧曰:“胶胶扰扰(8)乎!子,天之合(9)也;我,人之合也。”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10)。
      所属分类:天道

      【注释】

      (1)天王:天子,指尧。因其具有天德,故称为天王。
      (2)敖:同傲,侮慢。无告:有苦无处诉、处境极为悲惨之人,或指鳏寡孤独者。
      (3)废:抛弃,苦:忧劳。苦死者:对死者表示哀痛和抚慰。
      (4)嘉:善,亲爱之意。孺子:小孩。哀:怜悯。
      (5)未大:不算弘大。因为尧所讲皆有心而为,所及有限,故其心不算弘大。
      (6)天德:虚静无为也。出:运行。
      (7)经:不变之常规、常法。
      (8)胶胶:粘台在一起不能解开。扰扰:纷乱不宁。
      (9)天之合,与天道相合。
      (10)天地而已矣:象天地那样虚静无为就是了。

      【译文】

      从前舜问尧说:“天王的用心怎样呢?”尧说:“我不侮慢求告无门处境悲惨的人,不抛弃贫穷之民,忧劳死者,亲爱孩子又怜悯妇女,这就是我用心之处。”舜说:“好却是很好,只是其心还不够弘大。”尧说:“那么应该怎样呢?”舜说:“天德运行而虚静安宁,日月照耀而四时运行,好象昼夜更替之有常规,云行而雨降一样。”尧说:“我真是粘滞纷扰啊!你与天道相合,我只是与人道相合。”天地,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弘大的,为黄帝尧舜所共同赞美。所以古时为天下之王的人,还要作什么呢?象天地那样虚静无为就是了。

      上一篇
      下一篇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1)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
      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六经(2)以说。老聃中其说(3),曰:“大谩(4),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5),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6)!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7)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8)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9)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所属分类:天道

      【注释】

      (1)征藏史:掌管储藏典籍的史官称为“征藏史”。
      (2)繙〔fān〕:反复。六经:原作:“十二经”,根据严灵峰先生之说改。
      (3)中其说:半中间插断他的话。
      (4)大谩:太冗长。
      (5)中心物恺:恺:乐。物:和,易之误。物恺:和乐。
      (6)几乎后言:几:危殆。后言:后面说的这些话。后:一说为“复”。
      (7)放德:依放自然之德。放:依。
      (8)偈〔jié〕偈乎:形容有力的样子。
      (9)亡子:逃亡的人。

      【译文】

      孔子想把书保藏到西边的周王室去。子路出主意说:“我听说周王室管理文典的史官老聃,已经引退回到家乡隐居,先生想要藏书,不妨暂且经过他家问问意见。”孔子说:“好。”

      孔子前往拜见老聃,老聃对孔子的要求不予承诺,孔子于是引述《六经》加以解释。老聃中途打断了孔子的解释,说:“你说得太冗繁,希望能够听到有关这些书的内容大要。”孔子说:“要旨就在于仁义。”老聃说:“请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孔子说:“是的。君子如果不仁就不能成其名声,如果不义就不能立身社会。仁义的确是人的本性,离开了仁义又能干些什么呢?”老聃说:“再请问,什么叫做仁义?”孔子说:“中正和乐,兼爱无私,这就是仁义的实情。”老聃说:“噫,危殆啊,你后面所说的这些话!兼爱天下,这不是太迂腐了吗?说无私,正是希望获得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爱。先生你是想让天下的人都不失去养育自身的条件吗?那么,天地原本就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日月原本就存在光亮,星辰原本就有各自的序列,禽兽原本就有各自的群体,树木原本就直立于地面。先生你还是仿依自然的状态行事,顺着规律去进取,这就是极好的了。又何必如此急切地标榜仁义,这岂不就象是打着鼓去寻找逃亡的人,鼓声越大跑得越远吗?噫!先生扰乱了人的本性啊!”

      上一篇
      下一篇

      士成绮(1)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2)而不敢息。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有余蔬而弃妹(3),不仁也!生熟(4)不尽于前,而积敛无崖。”老子漠然不应。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却矣(5),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6)。”士成绮雁行避影(7),履行遂进(8),而问修身若何?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冲然,而颡頯然,而口阚然,而状义然(9),似系马而止也(10),动而持(11),发也机(12),察而审(13),知巧而睹于泰(14),凡以为不信(15),边竟(16)有人焉,其名为窃。”
      所属分类:天道

      【注释】

      (1)士成绮:庄子虚拟的人名。
      (2)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百舍:旅途百日。重趼〔jiǎn〕:长途跋涉,脚掌上磨出层层厚茧。趼:同“茧”,脚跟厚皮。
      (3)壤:齐鲁之间谓凿地出土、鼠作穴出土,皆曰壤。蔬:谷类。弃妹:不知惜物而弃之。妹:通“昧”。
      (4)生熟:生谓粟帛,熟谓饮食。
      (5)吾心正却矣:正,谓有所悟。却:谓有所除。
      (6)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我接受(别人给予的名称)常常是顺其自然地接受,并不是有心的接受才去接受。服:服从,接受。
      (7)雁行避影:斜行,象大雁排成人字形、之字形飞行一样,人在同尊者一起走路,让尊者在前,自己在斜后方随行,走成斜列。避影:避开尊者的影子,以免被脚踏到。这些都表示对尊者的礼敬。
      (8)履行遂进:蹑足渐行渐远的样子。
      (9)而:同“汝”。崖然:自命不凡的样子。冲然:鼓目突视的样子。頯〔kuí〕然:宽大高亢。阚〔hǎn〕然:张口自辩。义然:巍峨高大的样子。
      (10)似系马而止:如同奔马被系缚才停止下来,而其心仍在躁动不安,难以掩饰。
      (11)动而持:欲动而强持。
      (12)发也机:发动时如扣动扳机一般疾速。
      (13)察而审:对事物明察而又精审。
      (14)泰:骄泰。睹:外现。
      (15)凡以为不信: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本性。
      (16)竟:同“境”。

      【译文】

      士成绮见老子问道:“我听说先生是圣人,故而我不辞路远而来,期望见到您,走了百日路程,脚上磨出层层老茧也不敢停下。现在我看您不是圣人,您家鼠洞口有剩余谷物,不爱惜东西,可以说不仁!生物熟品摆在面前,还屯积聚敛不止。”老子表情默然不回应。士成绮第二天又来相见,说:“上次我曾讽刺过您,现在我心里觉悟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子说:“巧智神圣那样的人,我自以为不是。先前你称呼我为牛,我便称为牛;称呼我为马,我便称为马。假如我确有那样的事实,别人加给名称(来讥讽)而我又不肯接受,这是两重罪过。我接受(别人给予的名称)常常是顺其自然的接受,并不是(有心)接受才去接受。”士成绮在斜后方跟随,避开老子的身影,蹑步向前,问道:“怎样修身呢?”老子说:“你的容态高傲,你的眼睛鼓目突出,你的前额高亢,你的言论夸张,你的体貌巍峨。就象奔马被系缚(心还在驰骛),蠢蠢欲动而强自抑制,一旦发动就象扣动弯机一般疾速,对事物明察而又精细,智巧过人而表现骄泰神色,以上都不是真实的本性。边境上如果有这样有意造作之人,就称之为取巧。”

      上一篇
      下一篇

      夫子曰:“夫道于大不终(1),于小不遗(2),故万物备。广广乎(3)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形德仁义,神之末也(4),非至人孰能定之!夫至人有世,不亦大(5)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棅而不与之偕(6);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7)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8),遗万物(9),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所属分类:天道

      【注释】

      (1)大而不终:从大的方面看,没有终结。
      (2)广广乎:广阔无垠的样子。
      (3)形德仁义,神之末也:形通“刑”。末,衰败。
      (4)大:指责任大。
      (5)奋棅而不与之偕:棅,同“柄”。奋棅,争夺权柄。偕,同“道”。
      (6)外天地:无视天地。
      (7)遗万物:弃置万物。
      (8)宾礼乐:摈弃礼乐。
      (9)为其贵非其贵也:因为它所看重的并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译文】

      先生说:“道,从大处看没有完结,从小处看没有遗失,所以在万物之中完备。它广阔而无所不包,深远而无法探测。刑、赏、仁、义,是精神的末迹啊!若不是至人,谁又能确定!至人统治天下,责任不是很大吗?但却不足以成为他的负担。天下人争夺权柄,他不与其同道,他内心清醒,无所凭借而不为利益所动。深究事物的本真,并能保持根本,所以无视天地,弃置万物,而精神不曾受到困扰。融通于道,合乎于德,辞却仁义,摒弃礼乐,至人的内心恬淡安静。”

      世人所推崇和称道的是书籍。而书籍没有超越语言,语言自有它的可贵之处,比如它的意义。而意义的指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世人因尊崇语言而流传书籍,无论世人如何尊崇,而我却不看重它,因为他们所看重的并不是真正本质的东西。所以可以看到的是形和色,可以听到的是名和声,可悲啊!世人以为从形色名声中可以探求事物的本质。如果形色名声不足以表明事物的本质,知道的人就不会去说,说的人就一定不知道。而世上的人又怎能认识到这一点呢?

      上一篇
      下一篇

      桓公(1)读书于堂上,轮扁斫于堂下(2),释(3)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4)!”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5)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6),疾则苦(7)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8)。臣不能以喻臣之子(9),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而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所属分类:天道

      【注释】

      (1)桓公:齐桓公。
      (2)轮扁斫轮于堂下:轮扁,制作车轮的工匠,名扁。斫,砍削。
      (3)释:放下。
      (4)糟魄:魄,“粕”字的借字。
      (5)有说:有说得出来的道理。
      (6)徐则甘而不固:徐,运作慢。甘,松缓。固,坚固。
      (7)苦:涩滞。
      (8)有数存焉于其间:数,指掌握快慢的限度。
      (9)喻臣之子:喻,告诉。

      【译文】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斫削车轮。他放下锥凿走到堂上,向齐桓公问道:“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齐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轮扁又问:“圣人还在吗?”齐桓公说:“已经去世。”轮扁说:“如果这样,您所读的书,都是古人的糟粕啊!”齐桓公说:“我在读书,制作车轮的人怎能随便议论呢!若能说出道理还可以,若说不出道理,就要被处死。”轮扁说:“我就从我所做的工的角度来观察。斫削车轮,慢了就会松缓而不牢固,快了就会涩滞而难以削入。不快不慢,手中做到了却在心中想到,嘴里说不出来,这个快与慢的限度就存在于其间。我无法把这个技巧告诉给我的儿子,而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接受这个奥秘。因此,我都快七十岁了,还在砍削车轮。古时候的人和他们那些不可言传的东西都已经消失了,那么您所读到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note作者有话说
第47章 天道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