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赵孟俯 ...

  •   至元二十三年,元朝的统治者忽必烈,忽然有天想起了那些前朝的遗士,便派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到江南搜寻,并拿回了一份名单。

      在这份二十多人的折子里,写在第一的名字,叫赵孟俯,字子昂,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子孙,真正的前朝皇室血脉。

      于是,忽必烈把他单独请进宫中,不是赐毒酒,而是封高官。世人说,皇帝没有杀他,是因为赵孟俯长得好看,温润乎如神仙中人。

      ******

      那一年,赵孟俯三十二岁。

      他从宋朝走来,也曾蛰居山中,后入仕途为官,命运被放置于更大的舞台上,看似天之骄子,却挣扎于故国与现实中,被断交过,也被人嘲讽过。

      似周杰伦写在《以父之名》里的一句词:“没人能说没人可说,荣耀的背后,刻着一道孤独。”

      但在这样矛盾的人生经历里,赵孟俯却用他圆融的处世之道,令蒙古的统治者信任,居庙堂而忧其民,落笔画而惊风雨。

      或许,正是这样的境地,赵孟俯才得以成就一个“元人冠冕”的头衔,被后世人誉为开启元、明、清三代水墨体系的一代宗师。

      *****

      在赵孟俯成名之前,他是个出生在贵胄世家的子弟,因宋孝宗赐宅于湖州,所以他的祖籍便在浙江吴兴。

      十一岁那年,赵父去世,随之只有生母丘氏督学,好在小孟頫自幼聪敏好学,加上赵家世代为官的荫蔽,在他十四岁的时候,便通过了吏部选拔官员的考试,得以调任真州司户参军。

      按照这样的步伐,赵孟俯的公务员之路应当是平步青云的,业余还能题题诗,作作画,偶尔参加集团内部比赛,拿个第一名不在话下。

      直到,蒙古人的铁蹄踏入中原,南宋亡国了。

      那一年,他二十五岁,没有了工作,蹲在家里啃老。

      想那时赵孟俯的心境,该是多么悲伤,工作丢了还可以再找,爵位也不过是浮云他可以再考,但是,大宋亡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他的母亲丘氏却是个冷静的女子,只对他说:“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你不多读书,如何超乎常人?”

      孔子曾说:“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与其沉湎于悲伤中,不如在书里寻找答案,或许人生便有了柳暗花明的时刻。

      于是,赵孟俯开始拜师敖继公研习经义,并在书画的世界中,摸索到了一方天地,那就是“古意”。

      赵孟俯追求“作画贵在有古意”,这份古意,就是研习古典之美,而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通俗点来说,一开始,赵孟俯走的是模仿路线,但那么多人模仿,为什么偏偏他剑走偏锋了?

      因为他知道鉴赏和抽丝,找到了好的武功秘籍,融进了自己的招式里。

      例如,赵孟俯学唐朝的书法家李邕,就去掉了他《麓山寺碑》中的险峻奇侧之势,形成苍劲雄浑,雍容端庄的行楷风貌。

      所以,他的楷书既有欧阳修和颜真卿的端正之美,又有李邕行楷的动态之感,点画顾盼生姿,在谨守楷书法度的同时,又落笔潇洒自如,行意绵绵。

      李邕没有跻身四大楷书大家之列,但赵孟俯做到了,以致于被世人评说:“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

      其实,模仿不是依样画葫芦,是在治学的途中树立一个学习的偶像,好的学生,从来不是指听话的孩子,而是青出于蓝懂得取其精华的人。

      *****

      随着赵孟俯学业日进,声名卓著的同时,元朝的吏部尚书夹谷之奇欣赏他的才华,想要推荐赵孟俯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从官大概是一个读书人最好的出头之路,但身为赵氏血脉,他大约早已不打算入蒙古人的朝廷,于是,便婉拒了这份差使。

      在做官面前,赵孟俯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干,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要的是什么,那就是继续考究学问。

      在书画的世界里,横撇竖直,不容逡擦,也没有退笔的余地,是留白还是填满,是丹青还是水墨。

      这书画犹如人生,每一步,都能决定这个作品的意境。

      有时鉴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往往能窥探其内心世界。

      赵孟俯追忆复古,一笔一画一丝不苟,景物的选择与放大,就像为人处事一样,不懂得取舍,什么都想要得到的话,最后只会满纸水墨,甚至透破纸背。

      公元1286年,赵孟俯再次收到朝廷的诏令,元皇帝忽必烈召其觐见。

      而后,赵孟俯被封任右丞。

      走上这样的高位时,赵孟俯才32岁。

      如果无法拒绝从官,那么这次,他就在这高位上为百姓说话。

      有人欺负他年轻,还是从南方来的,在商讨刑法制定时,便说他有意阻碍,但赵孟俯也很刚,直接反驳:“我奉召参与商议,不敢不言,你不讲道理,企图以势压人,这是不行的!”

      后来,忽必烈想让他参与中书省政事,但赵孟俯这一次拒绝了,久在君王侧,必遭人嫉妒,于是请调外地任职。

      想来,赵孟俯能在蒙古人的统治下身居高位,又能全身而退,与他处事中的取舍法则不无关系,一个人不为浮云遮眼,才能往高处走得更远。

      *****

      至元二十五年,赵孟俯在京城遇到了才女管道升。

      一个三十六岁,一个二十八岁,这在古代已经不是晚婚,而是高龄了。

      但恰是这样惊鸿一瞥的爱情,成就了一对伉俪在书画史上的美谈。

      自古以来,气节与现世的权衡,就是中国文人面对“仕”与“隐”的抉择,有一次,赵孟俯写《渔父词》,忍不住表达了归隐江湖的念头。

      管道升看过,便回了一首诗:“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风吟月归去休。”

      她能走进赵孟俯的内心,并有与之站在一起的勇气。你要入仕,我便陪你应酬,你要归隐,我也能洗手作羹汤。

      其实,在结婚前,管道升并不擅长书画,但在婚后却通过研习和模仿丈夫的技艺,成了京城有名的闺阁书画家。

      管道升最擅长墨竹画,很得宫中的皇太后喜爱,有一回,元仁宗还特命她写《千字文》卷,并将其与丈夫和儿子的书法裱为一卷,押上御印,珍藏于秘书监,说是要让后人知晓这大元朝还有这样会写书法的一家子。

      赵孟俯夸她:“不学诗而能诗,不学画而能画,得于天然者也。”

      要知道,当时的赵孟俯已被时人称为“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的人物,却会对妻子临摹自己的一副小画而爱不释手,并且得要题诗表扬。

      想来,管道升能修炼到给丈夫“代笔”写书作画的地步,必然是赵孟俯这赞美式培养下的成果。

      好的爱情,便是这样相互成就和欣赏,它能经历岁月对容貌的侵袭,而于彼此的灵魂处生长开花。

      赵孟俯在外族朝廷的统治下,延承古今书画,而又开拓一个新的世界,用“诗、书、画、印”将中国艺术完美融合,得以留下一幅幅惊世骇俗的作品,他的人生看似开挂,却是暗潮涌动。

      夜深人静时,也曾深陷前朝皇室与元朝大臣的身份之中,但恰是这股张力,令他有了那份为人处世的清醒。

      这份清醒,在于他的治学中,做事中,婚姻相处中,往往以为无路可走,最后却是柳暗花明。

      是呀,人生这一路都是难得的风景,只要你拨开浮云,总有见晴的那一天。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