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9、第 39 章 ...

  •   第三十九章 宿命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考也只是一次考试而已,本身并无特殊之处,只不过因其被人为地赋予了改变人生走向的使命,从而造成了一种紧张气氛。其实,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每个考生的能力和水平都基本定型了,考试的结果大体上都是可以预料的。如果想透了这一点,也就能够坦然面对了。

      可是,有哪个人谁能够如此淡定呢?刘志民的性格特质使他相对于其他人稍微放松一些,但还是不免有些紧张。直到考试开始之后,他才真正进入状态,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

      考完之后,回到家里,绷紧的神经松弛下来,他才感觉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无尽的落寞。无聊时,他整理了一下初中三年来所用的东西,然后把米春红送给他的那盘盒带拿到夏中华家里听了一次。夏中华家里有一台不知道从哪里淘回来的单放机,虽然破旧,但音质很好。歌曲还是刘志民喜欢的那种风格,诉说着那些淡淡的忧伤、无奈和离别的情绪。

      八月末,刘志民按照"log"老师在中考前交代好的大概时间,到学校去拿录取通知。他自认为,以他的成绩,考上高中是十拿九稳的事情,所以并不担心。如他所料,果然有他的录取通知,但是录取的结果却十分出乎他的意料。

      刘志民一时不知道自己是一种什么心情。他出了校门,走过那条熟悉的小柏油马路。拐上大路,他才想起来,距离通知书上要求报道的日子已经很近了,应该去买一下电车月票,以备上学时使用。他上了一辆开往市中心的十四路公交车。此时并不是高峰时间,车上的人并不十分多。他扶着窗边的扶手杆,想着心事,似乎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空冥状态。车开出没多远,就停在路口等红灯。另一辆同向行驶的22路公交车缓缓地追过来,跟刘志民乘坐的这辆车停了个并排。他下意识地抬起头,忽然看见对面的车窗里有一双熟悉的眼睛正在盯着自己看。他感觉自己胸腔内的某个器官似乎停了一下,才又骤然加速恢复跳动!

      两个人对视了几秒,对面的米春红伸出手试图打开车窗。八月末的天气还很热,公交车的车窗都是整天开着的。可是此时,两个人面前的车窗却偏偏全都关着。他们几乎同时拉开车窗,还没有来得及说话,那辆22路公交车忽然启动,迅速向前开去。载着刘志民的这辆14路车前后耸动了几下,才开始慢吞吞地前行。

      两人就此错开。通过路口的时候,刘志民眼巴巴地看着那辆22路公交车一个左转弯,"呜呜"地开走了……

      世间有很多事情,总是令人十分无奈。世间还有很多事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就不会正真懂得。

      拿到录取通知书,刘志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作"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忽然发现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学习成绩其实什么都不是。

      刘志民读小学的时候,即使不怎么听课、不主动学习,也能名列前茅。在初中阶段,他凭借自己出色的头脑,思想单纯、心无旁骛,学习成绩也出类拔萃。到初三的时候,他已经是班级第一,全校第三。

      中考之前,他一直以为自己是能够考上一类高中的;即使发挥得不好,也能应该考上一所二类高中。可是,他拿到录取通知之后才发现,在自己发挥正常的情况下,别说一类高中,就连二类高中都没摸到边。也别说刘志民,就是全校也没有一个人考上一、二类高中。

      全市的高中分为三类。一类高中有四所:省实验、市实验、师大附中、十中,号称"四大校"。"四大校"的软硬件条件都是全市最好的,几乎所有的名师都集中在"四大校"。据说,只要进了"四大校",就等于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大学的门槛。"四大校"的学生几乎百分之百能上本科。如果只是考上个专科,你根本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四大校"毕业的。没考上本科的"四大校"学生一般都会选择复读,期望一年之后能够考上相对好一点的大学。不过话说回来,在"四大校"里读书还只考了个专科,也只能说明这些人的资质实在太差。这类人复读之后一般也都没什么太大的提高。

      二类高中也有四所:二中、五中、六中、七中,办学条件仅次于"四大校"。每年高考,二类高中的学生考上本科、专科的人加在一起,连百分之二十都不到。差距就是这么大!

      二类学校尚且如此,三类高中就更不用说了,它们被统称为"垃圾学校"。这些学校大多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极差、学生素质极低。这些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来混日子的,整天不是打架斗殴就是搞对象。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使个别学生志存高远,想要好好读书,也根本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好好学。这些学校在高考中多少年都不开糊。考上这样的学校,有时候还不如上个职高或者技校--好歹还可以学点技术。

      刘志民被录取到第一中学。一中是"三类一",是三类高中里面教学水平最好的,也是唯一一所学风比较正的三类高中。如果碰上好点的年头,兴许能有三五个考上专科的。刘志民灰心丧气之余还有点庆幸:如果被弄到其余的三类高中,只怕是永无翻身之日了。

      刘志民的母亲对于学校的好坏情况显然是不了解的。即使了解,她也无能为力。她既不能代替刘志民去学习,也没有关系可以把刘志民弄进好一点的学校。她对于刘志民学习上的事情几乎不过问。她不是不关心,而是信任。她相信她的孩子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去好好学习的。从小学到初中,刘志民在班级和学校里从来都是名列前茅。这是她亲眼看到的。几类高中又有什么关系呢?她相信自己的孩子无论在哪里都能够脱颖而出。这种信任使刘志民在偶尔贪玩的时候多少会有一些不安。

      其实,对于刘志民来说,一中并不是一所完全陌生的学校。学校就在光复大路和昂昂溪街交叉口的不远处,紧挨着一个农贸市场。如果在路口乘上有轨电车,沿着光复大路向北行驶大约一站地,就会到达光复桥。

      小学时代,刘志民和夏中华一起回家,每次都会经过一中的校门,然后到达那个路口,再乘上有轨电车往回走。他们无数次听到过围墙内飘过来的一中校园广播站的播音,也无数次目睹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三三两两地走出校门来逛市场,而夏中华的妈妈就在这个市场里卖熟食。

      一中的校园里只有一个四百米一圈的大操场和一个小篮球场。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小的了。校园东北角是一座四层小楼,外墙被喷成红色,窗户的边沿则被刷成白色。红色小楼的一层是学校的行政机构和老师们的办公室,还有那些不怎么使用的实验室;二至四层是各班的教室。

      本届高一一共二百多人,被分成五个班。刘志民在二班。

      番号虽然是二班,实际上却是本校的重点班。"三类一"嘛,总是会抱着希望去努力一下。所以,二班的任课老师全都是本校水平最高的。

      最初的失望过后,刘志民又重新高兴起来,因为他和自己儿时的两个伙伴在这里来了个"大会师"--夏中华和董力两个人也考到了这里,并且都跟刘志民分在同一个班级。

      这次"会师"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三个人就读的那所小学只不过是城乡结合部的一所极普通的小学。他们在学校里虽然全都是佼佼者,但是在见识上却完全不能和那些重点学校的学生相比 。

      初中阶段是就近上学。刘志民就读的十五中和夏中华就读的八中,都不是什么好学校,教学水平也差不多。董力就读的五十四中虽然稍微好一点,但是他的头脑灵活性比刘志民和夏中华稍逊一些,就把那点优势给抵消了。

      三个人的学习习惯又都差不多。几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上下一综合,他们在一中"会师"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这颇有点宿命论的味道,不过事实就是这样。

      刘志民和夏中华两个人看似有着超出一般人的智力水平,但即使他们超常发挥,也很难跳出那个圈子去。这并不是他们天生的能力问题,实在是后天的成长环境和其它条件也在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要不然,孟母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还要"三迁"呢?从现实上看,各个学校的办学条件也真是不一样。所以,当后来的家长们觉悟过来之后,就全都拼着命也要想办法把自己的孩子弄进"重点校"。

      而此时,那些"刘志民们"的家长却并不晓得这里边的差别。即使知道,他们也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孩子弄进"重点校"--能够有学上就已经很不错了。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听起来,就好像自己可以随便选择一样。可实际上,人生哪有那么多选择的机会?更多时候,摆在面前的就只有一个选项,你只能像一粒蒲公英种子一样,随风飘到哪里,就在哪里扎下根。刘志民和夏中华们的人生只能如此。

      刘志民由于上学晚,年龄比班里其他人大两三岁。小学时代,他虽然长期营养不良,十分瘦弱,但毕竟年龄大,所以个子还算高的。到了初中,其他孩子也都陆续开始发育,个头逐渐开始追上甚至超过刘志民。到了高一的时候,刘志民的个头在班级里已经算是偏矮的了。

      一排座位,刘志民竟然坐在第一排。他还是头一次享受坐在老师眼皮子底下的待遇。

      刘志民的新任同桌是一个不修边幅、看起来有点邋里邋遢的女生。高中阶段的女孩子们都普遍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特别爱干净。刘志民这位同桌从吃穿用度来看,家庭条件固然不能算好,但也绝对不算太差。但是,她身上的衣服全都是一些看起来十分老气的颜色和款式,很像是大人们穿剩下的衣服,并且也不经常洗换。本来,梳"五号头"的女生应该显得十分清爽、干练和活泼,可是这位女生的头发由于不经常打理,总是乱蓬蓬、灰突突的互相粘在一起。她的脸上别说是保养了,可能连洗脸都不好好洗,看起来总是油乎乎、灰呛呛的。如果在街上碰见,肯定会有人把她当成老太太。

      这位同桌的外表虽然不怎么样,说话的声音却异常甜美;如果不看人,光听声音,肯定会以为这是一位恬静美女。

      刘志民时常能够想起开学第一天班主任老谢点名时候的搞笑一幕。

      老谢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太太,教语文。她头发斑白,一双倒三角眼时时眯缝着。

      年龄大就是不一样。老谢说话虽然慢声细语,却很有威严。她站在讲台上,一个一个地点名。

      点着点着,她稍微停顿了一下:"吕…铁芳?"

      半天没有人应声。

      "吕铁芳"老谢又叫了一遍,"没来?"

      "…老师,我叫'吕轶芳'。"刘志民那位邋遢同桌小心翼翼地欠身站起来。

      老谢从工作服白大褂胸前的兜里掏出一副老花镜,打开之后并没有戴上,而是举在眼睛和名册中间照了一照,然后放下,自言自语:"哎呀,仄(这)个字写得也太草了。我还缩(说)呢,仄(这)个名字起得咋仄(这)么革命呢!"

      学生们一阵轻笑。刘志民暗暗奇怪:为什么这么多人平卷舌不分呢?

      吕轶芳十分开朗健谈,是个自来熟。刘志民跟她坐同桌,两个人离着最近,所以她一下课就跟刘志民开聊。没多一会,刘志民的底细就被她给摸了个门清。

      "哎,你初中在哪个学校念的?

      ……

      "你家在哪住啊?"

      ……

      "你属什么的呀?"

      ……

      "哎呀,那你都快十八啦!上学够晚的!你多少分考过来的?"

      ……

      刘志民还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女生。他只能被动地一一回答她的问题。

      当知道了刘志民小学就读的学校之后,吕轶芳更加兴奋:"哎呀,那丛艳艳你认识不?"

      "认识啊,你怎么知道她?"

      "我初中是五十四的。你们那个小学离五十四特别近,好多人都是在五十四上的初中。而且我们还住在一个屯子。"

      "哦,我们两个小学是同桌。"

      吕轶芳说:"哎呀!她总和我说,她小学有一个同桌,特别聪明,还特别有才,什么都会,原来就是你呀!哎呀,你不知道吧,她都快要结婚了!"

      "啊?!结婚?小点吧?"刘志民的脑子有点乱。

      "哎呀,我们住的那个地方又不是真正的市里,说好听点叫城乡结合部,实际上就跟农村一样。管什么岁数大小的,先办了,等到了岁数再登记。"

      刘志民一想,自己小学时代家里租住的那个屯子真的就是和农村一样的。他的脑海里显现出那个整天被罚坐在教室里改作业的可怜的同桌。影像有些模糊,他想象不出她结婚时的样子……

  • 作者有话要说:  下午有事,不能写。幸亏以前存得多,稍微改了一下,上传了。
    感谢一直在看的几位天使。有疏漏之处,请留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