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第七章 三岁死囚 ...

  •   是夜,回到驿站的李令语将今日的事情告诉李明义,毫无意外地,她收到了李明义的又一场忧心忡忡。
      “令语,我晓得你胆子大。但是,你这次贸然答应刘知远,两日内找到含冤入狱的试毒者,这这么可能做到?”
      言罢,他重重地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而后朝向一旁的宁泽,恨铁不成钢地冲他道:“宁泽,你说你也是,主子胆大,你拦着点也好啊。”
      宁泽听得这话,心中委屈顿生。
      “老爷,公子面见刘帅的时候,我并未进去,也不晓得她应下了这么大赌约,小的也并不知情啊。”
      说罢,宁泽眼里闪过一抹晶莹。李明义见状,觉得自己确实错怪宁泽了,可想到李令语又把自己装进套子里,他真心烦闷,也真是心疼,便也忍不住叹了口气,仿佛也要跟着宁泽一起落泪一般。
      李令语晓得养父心疼自己,但见他同宁泽两人都是这幅模样,不免想起傍晚时的皇甫遇。
      从军帅府出来,皇甫遇也是这么心疼、气愤地看着她。当时,李令语只觉得皇甫遇对自己的这份兄弟情实在难得,便安慰了两句,叫他莫要担心,而后骑上马,径直回了家,为这两日查找证据做准备。
      但此刻,面对李明义的惆怅,李令语却不敢敷衍了事。因为她知道,按照李明义的性格,若是不明白知道自己下一步的计划,必定会担忧至茶饭不思,甚至连身子都可能因此熬出病来。
      无奈,李令语只得轻笑一声,将心中早已做好的盘算说了出来。
      “父亲,这么多年,您还不知道我。若不是有十足的把握,我怎么可能应下刘帅的赌约。”
      说着,她转身,走到案桌前,将晚饭后自己正研读的一张地图铺陈至李明义的眼前。李明义担心未过,但他晓得李令语将这图拿出来必定有话有说,便吩咐宁泽:“你去门口守着。”,而后若有似无地将自己唇边的泪痕抹了,坐正甚至,听李令语说话。
      见李明义正襟危坐,宁泽又关上了门,李令语这才指着地图上几处圈了朱砂笔迹的州府,将她的打算说了出来。
      “之前,从鬼市出来,我便打算找到刑部以人试毒的证据。虽说,利用‘陀狼马队’的线索,顺着后唐余部找到人证不难,且能揭穿石重贵的阴谋,确实是不错的法子,但长远考虑,现在就将后唐余部暴露出来,实在不明智。
      所以,想要找到请命的证据,必须寻出后唐余部以外的人。而这几个地方,正是最有可能找到线索的地方。”
      说着,李令语指了指红圈里的魏榆、汾阳及晋阳这三个地方缓缓道:“原本,我想同刘知远争取五日时间,以此将国中各地可能出现冤狱的地方统统排查一遍。但现在,刘帅给出的时限只有两天,所以,咱们只能集中力量,先从魏榆、汾阳及晋阳这三个地方入手。”
      李明义不解其意,蹙眉反问:“缩小搜查范围,这我能理解,但令语为何选着三个地方?”
      李令语知道李明义会这样问,便索性坐下,认真将自己选择这三个地方的原因说得明白。
      “诚然,刑部设在洛阳,但洛阳原就是后唐的国都,余部最多,所以,在这里找寻含冤试毒的人很容易触碰到旧朝陈事,应当挑选离京城较远,且不会有过多余部的地方才行。而这三个地方都在洛阳百里之外,所以满足入选的首要条件。
      当然,仅仅满足‘远’这个条件是不够的。石重贵虽然利用‘陀狼马队’诱引旧朝余部为刑部所用,但早在抓住诱引的刑犯之前,刑部巫医就已经开始以人试药,所以,除了旧朝余部之人,必定还有寻常良民含冤入牢。
      汾阳是石敬塘的老家,这里的人多数因为石敬塘等级做皇帝而飞黄腾达,所以这里反对石家的人并不多,有冤者为旧部的可能也极小。
      而魏榆则是父亲的鼓里,在这里若寻到可能被冤枉刑犯,咱们发动家中关系,也能立刻知道此人是否含冤,也能知道他是否为旧朝余部,一日之内便可得知真相,不费力,更不费力。
      至于晋阳,这个地方的刑犯就是做最后准备用的。
      若两日内,前两个地方不能找到合适的刑犯,那咱们就把晋阳的刑犯上报给刘知远,然后,以提请军帅定夺为名,让刘知远自己去他的故乡寻人。即便两日内不能给出确切的答复,刘知远也会因为刑犯是他年少时的乡亲,对咱们网开一面。”
      言罢,李令语情不自禁地微微一笑。李明义听得李令语这番话,眼中闪过钦佩的光,嘴上不由得称赞道:“妙啊。前面那两处为攻,后面这一处为守,这样,不管能不能在两日内找到,刘知远都不能拿咱们怎么样。说不定,还会因为咱们对晋阳刑犯的谨慎,对咱们另眼相看呢。”
      李令语闻言,笑道:“以他对晋阳林小姐的怀念,说不定真能对咱们刮目相看。不过,这些话玩笑便罢了,毕竟咱们要的也不是他高看一眼。”
      李明义会意,点头道:“是啊,若是可以,咱们直接在前面两处找到合适的刑犯名册,才真叫有用。”
      “是啊。所以,事不宜迟,今夜我便传信给暗哨,一旦有消息,我便同宁泽一同带去刘帅府。”
      李明义很是赞同地点了点头,想到令语人数不够,便又嘱咐了句:“顺便把令文带上,多一个人多一份力。”
      李令语微笑,点头“嗯”了一声,随即转身,在纸笺上写下发布给暗哨的命令后,招宁泽进来,让他当即用信鸽传出令去。
      第二日清晨,李令语还没醒来,宁泽就在门口急促地敲门。令语晓得应是刑犯方面有消息了,便赶忙洗漱完,套了衣裳,同宁泽往花厅而去。
      和李令语一样,李明义也对宁泽带来的消息十分关切。果不其然,宁泽才说出昨夜暗哨反馈的消息,李令语与李明义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昨夜,汾阳、魏榆同晋阳三处的暗哨都回了信,而这三处,除了汾阳,魏榆同晋阳都有寻常百姓被冤屈入狱,沦为试药者的刑犯。
      其中魏榆是一对姓郑的年轻夫妇,晋阳则是一位姓杨的老者,和他尚且只有三岁的孙儿。”
      “三岁?这么小的孩子也被刑部定位刑犯?”听得宁泽一言,李明义不由得大喊一声。
      接着,他又不可思议地追问:“什么罪?这么小的孩子能犯什么罪?”
      李令语却显然比父亲淡定得多:“父亲先不着急,咱们听完宁泽的话再询问也不迟。”
      李明义却气愤不已:“还听什么?三岁的孩子,怎么想都不可能成为死刑犯,刑部的卷宗这么写,不是草菅人命是什么?”
      李令语晓得李明义侠肝义胆,不然当年他也不会冒着砍头的危险,将自己从后唐宫中救出来。所以,见他如此,李令语不得不回道:“父亲这话虽有道理,但自古就有株连的罪名,若这孩子是叛臣家子弟,连坐受刑倒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咱们还得听听宁泽怎么说,看这个孩子的祖父是何来历,是否犯了株连九族的大罪。”
      李明义知道李令语说的有道理,但他还是忍不住道:“便真是他祖父犯了事,也断不能拿一个三岁孩子出气。如此暴政,与商纣有何区别。”
      李令语听得这话,微微一笑,见父亲不再说话,这才看向宁泽,示意他将暗哨说的消息尽数讲一遍。
      “其实,公子的担心暗哨的兄弟们也都知道的。所以,写来的信里明确告知,这杨姓老爹并非富贵人家,不过市井间买豆腐的商贩。前几年因欠了王员外家的资款,被王员外当做替罪羊,送入监牢,顶了他儿子的刑罚。
      而这三岁的小杨宁,也因为无人照料,被送到牢狱中与祖父同吃同睡。晋阳知州李尽欢见着孩童也是个活人,便以他的名字顶了又一个富商侄子的刑罚罪名。
      后来,刑部试药缺人,李尽欢收到刑部命令,将狱中刑犯全都改为死囚,祖孙俩也因此被送到京城刑部试药。如今,三审三决已过,等试够了药,便送到刑场问斩。”
      此番话说完,本就气急的李明义更是愤慨:“我说吧,我说吧!惨无人道,惨无人道!!”
      李令语本以为这祖孙俩不过犯了事被关押几天,却没想这两人的名字已然列在秋后问斩的死囚名册里。
      一种悲凉从心中升腾起来,长叹一口气,李令语果断做了一个决定:“宁泽,把暗哨传来的消息工工整整地抄成两份,一会儿,咱们同皇甫遇一道去找刘知远。”
      宁泽本以为李令语会在听完所有暗哨消息后再行动,见她这么着急,不由得询问:“剩下的消息,公子不听了么?”
      李令语却摇头:“不听了。原本,我命晋阳暗哨查找消息不过防范于未然,现在看来,晋阳这个案子就足够咱们撬动刘知远了。”
      李明义晓得李令语的意思,因为晋阳本就是刘知远心心念念的地方,如今,这里的乡亲蒙此大冤,刘知远便是再冷漠,也不可能放任不管。
      于是,李明义站起身来,直接冲李令语道了声:“我这就去备马。”,而后抬腿,径直往后院马房而去。
      宁泽见老爷与公子这般果断,自然也没再纠结,而是直接走到案边,照着李令语的吩咐,将晋阳暗哨递来的消息认真、工整地抄在米黄色的公文纸上。
      待一切准备好,李令语与宁泽直奔皇甫遇府上。
      此时,皇甫遇也刚起,听得李令语讲述的晋阳冤案,他愤恨不平,连早饭都没吃,便拉了马,与李令语直奔刘知远府上。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