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5、宋词初兴 ...

  •   44.宋词初兴
      诗词赏析:
      其一 烦恼韶光能几许,肠断魂消,看却春还去。只喜墙头灵鹊语,不知青鸟全相误。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巫山路。开眼新愁无问处,珠帘锦帐相思否?--鹊踏枝.烦恼韶光能几许南唐 冯延巳
      其二春来街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撩乱,非干春梦无凭。---清平乐.春来街砌 后蜀 欧阳烔
      以上两首词,是盛行于后蜀、南唐的才子冯延巳,欧阳烔的作品,这些文词华丽的曲子词,奠定了宋词兴起的强大基础。南唐的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才子徐铉、冯延巳,后蜀的孟昶、欧阳烔作为曲子词作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清丽华彩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来,曲子词的词风秾艳,大多的是抒发个人相思和情怀。随着后蜀、南唐相继亡国,亡国之君和著名词人降宋之后,对于后蜀孟昶、南唐李煜沉溺声词音乐的往事,赵匡胤和赵光义十分警醒。尽管他们欣赏词调,却自觉远离了这种“亡国之音”。降宋的南国词人因此集体沉默,不再放任自己创作的激情。
      与南国词人的低调不同,大宋以文治国的策略却如春风化雨,催开了大宋本土才子兴文重词的序幕。如果说宋词是极盛春光,那么赵匡胤、赵光义的以文治国之策,就恰如十里春风,吹生了宋词兴起的满池春水。不管是读书“实用论”的太祖,还是大力“兴文教”的太宗,他们对于读书人和士子的重视,使知识分子的地位空前提高,一大批寒门子弟通过读书崭露才华,通过科举成为国家的栋梁。尤其是赵光义大刀阔斧的科举制度改革,强化了大宋子民的文化自信,助催了宋词的快速发展。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宋太宗即位之初,并没有能够说服天下人的真凭实据,宋太宗无法回避朝堂之上、坊里野间的种种议论。要巩固自己的地位,用最短时间、最快速度消除对自己不利的舆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培植自己的亲信,充实到帝国的各个阶层、各个岗位。宋太宗采取的办法,是从科举入手选拔新鲜血液。
      977年的科举,宋太宗一次性选拔了500多名人才,而且皇帝还高起点的将这些“天子门生”安排到了朝廷和各州的关键位置。这一科的状元吕蒙正仅仅六年就成为大宋的副宰相(参知政事),榜眼李至、进士陈恕、张齐贤也都于太宗执政时期官至宰相。录取人数之多,授予官职之高,给予待遇之优,当时的宰相薛居正甚至以为不妥,劝谏宋太宗“取士太多,用人太骤”,然而宋太宗却置若罔闻,一笑了之----当然,薛居正不能真正了解皇帝内心的算计:只有大力培植属于自己的新生力量,才能尽快消除他老哥执政的影子,让大宋真正成为自己治下的帝国。
      太宗如此重视科举、重视士子,主观上他很快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天子门生”朝臣队伍,这些出身不同、地位不同却都受到皇帝重视的文人才子们,自然也会用各种方式回报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其中最好的途径,当然是培养和发现更多的人才,这客观上在全社会掀起了多读书、勤读书的良好风气,而且在宋太宗赵光义身边,悄然汇聚起了一批经常填词唱和的词人。比如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状元吕蒙正作品《岳阳楼望洞庭》“八月寒涛溅碧空,片帆悠飏信秋风。探珠直待骊龙睡,莫遣迷津浩渺中”和《题阙里》“南沂西泗绕晴霞,北岱东蒙拥翠华。万里冠裳王者会,千年邹鲁圣人家。高从蔽日无巢鸟,古碣埋云半吐花。瞻望宫殿空佝偻,敢从沧海问津涯”都深受皇帝欣赏。而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状元苏易简也在宋太宗的宴会上写下了《越江吟·神仙神仙瑶池宴》:“神仙神仙瑶池宴。片片。碧桃零落春风晚。翠云开处,隐隐金舆挽。玉麟背冷清风远”。深受皇帝恩宠的科举士子踊跃真词写词,开启了宋词兴起的新篇章。后来,特别是太宗在与大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以后,他更加把精力投放在发展文化治理内政方面,特别是随着宰相王禹偁、寇准、晏殊先后在文坛崛起,宋词走进了繁荣发展的快车道。范仲淹、林逋的清洁高远,欧阳修、晏殊的清丽婉约,辛弃疾、岳飞的豪迈情怀,苏东坡、陆游的忧国忧民,李清照、柳永的多情善感,范成大、秦观、周邦彦、张先、晏几道、黄庭坚、贺铸......一大批词人在大宋的每一个阶段,用生花妙笔把为民情怀、品性修养、民俗文化、报国热血写在自己的作品里,也把文化自信和民族情感写在了华夏儿女的血脉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