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序 ...
-
辛南有山,名曰亓尧。其山有灵,唤曰珧光。仲夏来见,七夕则隐。凡人欲问,惟缘而已。
辛城以南三百三十九里,有一座山。山的名字叫做亓尧,相传是上古时候由天帝从蓬莱诸峰中裂出的一片。翻过亓尧山,便是一湖无尽碧波。那湖叫做眷湖,水系旁杂,蜿蜒无数,通河洛,入东海。红尘传说,山是仙山,湖为神湖,各有山君湖君相护。
辛城里住着个书生,姓尹,单名崇,字瑞微。
尹崇从小家境不富,十一岁那年适逢天下大涝,父母双双被水冲走,撇下他一人独自逃荒到辛城寻亲。幸而上天垂怜让他找到了父亲的远房族弟,才不至于一世孤苦。叔父尹愨虽是盲眼之人,却还通些医理,在城中摆了间小药堂。两人相依为命,经年累月,生活也算有个着落。
这天傍晚快关铺子的当口,有个人踏进门来求医。照着方子配药时,尹崇才发现药柜中的影草已经用完。于是,他二话不说便跑去向城中其他铺子周转。可说来也巧,全城那么多的药铺那么多的药材,竟都是单单欠了这一样。
影草并非名贵药材,但辛城本地并不出产,平日里全赖商户走马供应。而这一班出行的商人,还要等半月才回。
虽说病人得的并不是什么顽症,真若是拖上个十天半月也不会有死生之攸。但,人命大如天是改不去的事实。况且,医者若无救世济人的父母心,便是失了最根本的德行操守,也就再无行医的资格了。
影草一族,有一味叫做疏轮草,外形与其极为相似。区别在,影草绽白花,疏轮花开色红。据医书所载,此草药性与影草完全相同,也并不难寻,却惟独只生在亓尧山上。
一匹跛了脚的马,是向对街米行老板借的。上马时候,叔父说的却不是那句惯常叮嘱的“早去早回”,而是叹过一声“天命难为”。尹崇以为自己听错,未有多想,依旧恭恭敬敬拜别了长辈跨上坐骑出城而去。
夜宿在道边的官驿,七文钱的价格还算公道。近四百里的路,待人至亓尧山下正是第二日晌午时分。
干粮自是忘记了,但若一切顺利,黄昏就能回到驿馆的,何况忍饥挨饿于自己也不是什么大难题。尹崇找到棵大树拴好马,背上药篓,拿着小镰,径直走向了山道。
山上多石,薄雾氤氲,树多成林。林木茂盛,蔽天遮日。盛夏时节,石上漫布青苔,山路湿滑不易快行。尹崇走了个把时辰,身边雾气渐浓,回首间才发现自己早已是深陷叠障不知来处。
稍纵即逝的惊讶过后,一声闷雷,大雨顷然骤降。野地无遮,慌乱间他抬手做掩提了衣摆便朝前冲去。
跑了约摸一刻工夫,忽觉周遭一亮。原来,雨未停,人却已是出了林子。
林前,壁立千刃,一道银瀑自空中飞落。瀑前,有座茅屋,炊烟袅袅。
尹崇走到檐下,犹豫些许,抬手扣了扣门板。
稍顷,门自内而开,来迎的是个穿着葛衣的小书僮。
不等他开口那孩子就先问道:“你要避雨?”
“是。”尹崇点点头。
“进来吧。”小书偅侧开身让他进门。
门内即是客堂。堂中置一只红泥炉,碳火彤彤。炉上放着一把玉书煨,水未温。炉后二十步,有一张罗汉榻,榻上有几,皆是旧物。几旁倚着一个人,青色棉衫,未束发,手执一卷,没有抬头。
应是主人家吧。
尹崇近前几步,抱拳躬身:“在下尹崇,辛城人士,上山寻药未果,迷途遇雨贸闯兰舍,承蒙足下不弃,万分涕零。”
“尹公子不必多礼。”那人慢悠悠地放下了手中书简,音若泉泠。一双墨瞳琉璃光转,缓缓看将而来,说不得似冷还冰,却仿佛是越过了所有尘世污浊,不染半星烟火。凭空地,就激得尹崇心下深深一震。
原来,这世上竟真有良人如玉。
“许久未下雨了。”那人望着外头施施然道,“尹公子这一避,怕是要在舍下屈就三夜才能下山呢。”
“公子何出此言?” 尹崇不解。
“尹公子且看屋外。”顺着那人手指方向,山洪已涨到了林木半高之处,方圆九尺开外尽成水泽,屋舍若非建在瀑边坡地上怕是早已经不保了。
水啊,自十一岁之后,自己有多久没有见过这样的水了呢。思及过往,尹崇心中顿时生出些许畏惧来:“这水,真的三晚就能退么?”
小书僮见他面色泛土不禁掩口轻笑:“尹公子放心,我家公子在山上住了这么多年,对于这山间一草一木再熟悉不过。公子说能退,自然就能退的……”
“裹儿。”那人打断了小书僮,道,“天色不早了,关好门点了灯就去取些饭食来吧。”
听得此话,尹崇忽觉腹中饥饿难耐,这才回想起了自己这一整天下来还什么都没有吃过。瞥过眼门外,虽然仍在落雨天色却是真的暗了。低头扳着手指算了又算,他是怎么也没明白为何上山之后的时间会过得如此之快……
“公子请移步。”
尹崇回过神来环顾厅中,才发现那人已经不见。不待他发问,那个叫裹儿的小书僮就手提食盒走到了他前头掀起墙上一道竹帘示意他入内。
帘后是另一间雅室,并不宽敞,但容下一桌四椅已是绰绰有余。
那人正坐在左位,见尹崇进屋便站起来微欠了身道:“尹公子是客,请上座。”
推辞的话到刚嘴边,尹崇就撞上了那人精光点点的双眸。在那不容丝毫抗拒的,甚至说是威严也不为过的视线之下,他纵是有千般不愿也只能老老实实客随主便了。
见尹崇狼狈,裹儿但笑不语,只自顾自走到打开食盒将菜点一一取出放好。待他收拾妥贴正要退下时,那公子微侧了首道:“这几日你就同桌吧。”
裹儿听罢欢呼一声跑出屋去,不一会儿就捧了一副碗筷蹦进了末座里。
桌上摆了双盘,双碟,一碗,一钵。尹崇但观所陈,只知皆是山中鲜蔬,至于各中名目,一概不知。再看眼前小碗中所盛,想也不会是寻常米饭,便握了筷子轻轻翻拌过两下。不出他所料,一阵果香立刻扑鼻而来。
“碗中的是蟠桃饭,是今晨采的山桃,用米泔煮熟了漉置水中,去核,饭涌时倾之同煮即成。绿中微紫的是苜蓿盘,割苜蓿嫩芽加姜盐,过汤焯油炒都行。淡翠色的是蓝田玉,摘瓠两枚,去皮毛,截作两寸方段,烂蒸便可。我家公子面前的碟子里装的是樱桃饼,制法最为简单,将鲜樱桃煮以梅水加蜜去核捣印成饼就好。另一碟,是山栗和橄榄,此二物薄切同食有梅花风韵,叫梅花脯。碧绿的是玉带羹,以笋似玉、莼似带也。大耐糕,必用粉面为之,及出,乃用大柰子生者,去皮剜核,以白梅、甘草汤焯,用蜜和松子、榄仁填之,入小甑蒸熟,谓柰糕也。若非熟,则损脾。这糕的名字颇有些来头,相传是自‘既知大耐为家学,看取清名自此高’中化用而来。尹公子既是读书人又通晓医理,定要尝一尝的。我家公子久居深山饮食清淡,与古人之味颇合,所以菜点多数按法而制。真正是,山家,清供。”
趁着裹儿如数家珍娓娓而言之时,桌畔另一个人已运筷挟起了一片樱桃饼。
此时,尹崇方忆起自己进门至今居然连主人家如何称呼都不知晓,于是便问道:“还未请教公子贵姓,如何相称?”
那人闻言只淡淡地看了他一眼,而后便似没有听到般地依旧捧着瓷碗专心咀嚼着口中的饭菜。
尹崇遭遇此境当下汗颜,一时间完全不知该将自己的颜面置于何处。
裹儿见状放了下手中刚拿起的碗筷,向他解释道:“尹公子不必介怀,自在用饭就好。我家公子平日行事是有些规矩的,‘食不语’就是其中一条。公子常说,为人当有君子之风,而食、行当居其首。公子只要动了筷子,就是火烧房顶水漫踵边也不会说半个字的,更何况是与人攀谈。公子若想应你,稍后收了碗筷自然就会开口。”语毕,他复又拿起了食具,再无多言。
一席饭罢,尹崇才知,清欢之味,莫过于斯。自己虽身家穷贫,但因读得圣贤书,平素向来暗以半个文人自居,对于市井之流往往视作鄙屣。但论及古人所谓“风雅”,今日他才算是识得一隅。
“饭食粗简,尹公子见笑了。”用清茶漱过口后,那人终于出声说话了,“舍下许久未有外人造访,今夜无星,雨降天寒,尹公子若是不弃,可愿与在下围炉品茗?”
“恭敬不如从命。”尹崇素来喜茶,又遇主人家相请,哪有不遵的道理。
“甚好。”那人一点头,对正在收撤的裹儿道,“这就把柰糕留下了。然后再取些点心和我的茶盒一并地放到厅中去。你从这里搬把椅子,一并过来吧。”
看见裹儿闻言脸上欣然,那人只淡淡笑过起身入厅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