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陈群夫妇】抉择 ...

  •   曹府之外荀好大约是第一个知道曹丞相将送三女入宫的人。

      建安十八年初,朝堂正在为曹丞相进爵国公、加封九锡的事情忙碌,并没有人注意到一封书信不声不响地从丞相府流入陈侍御史府中。荀好本不觉有异,毕竟曹相的几位女儿俱与她亲善,尤其排行第三的曹节,时不时也会送来书信,说些闺阁之间的闲话。虽然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方收到书信的那一刻她也只是欣慰,并没有想到书信里竟带来了这般消息。

      其实曹节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简洁平淡地写下即将入宫嫁于天子的事实,又用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语气感慨不免担忧年岁尚幼的小妹妹曹华。这份冷淡在旁人看来怕是像待嫁小女儿的羞涩,但荀好看得出那是全力收敛的悲伤和愤慨。

      曹家的女儿个个贵气天成、独立独行、不能用常理猜度,也不知是因为曹丞相格外溺爱女儿们,还是因为曹节与生俱来的那般性子,她聪慧非常却又跳脱喜玩闹,尤其让她的兄长们头疼。当初还是二公子曹丕婉转地求着已故的荀令君让曹节多与荀府来往,结交荀家的女儿们,希望她能学些大家贵女的做派,这才让荀好与曹节成为忘年之交。其实她们只差了五岁,但在女子之间这足够成为人母与孩童的区别,就像如今荀好已为人母数年,曹节才刚为出嫁一事敢怒而不敢言。曹节并没有像她二哥期待的那样出落得柔顺贤淑,但荀好便是爱她这般不同于寻常女子的模样,尽管有时仍要惊诧她的奇思异想。如今看着当年容光四射神采飞扬的小姑娘写下一行行压抑惨淡的字句,荀好只觉胸中一闷。

      又没来由地想到在将将过去的那个多事之秋里逝世的父亲。

      曹节虽然锋芒毕露,但还是有些怕荀令君的;或者说“怕”还不尽确切,应该说又敬又畏,又亲近又心生胆怯。曹家的孩子,哪怕便是二公子,在荀令君面前都是那副模样。昔日还扎着羊角辨子的曹节来荀府,偶尔便会躲在庭院花草中远远地看荀令批阅公文,又或是拉着荀好的袖子小声央求她去要令君的熏香配方,但绝不敢出现在荀令面前——那多不合礼数,小姑娘如是说。

      唯一一次小姑娘几乎就要忘了礼数是荀好议婚事的时候。曹节也不知从哪听说荀令君要把长女嫁给同僚兼好友、年长荀好将近二十岁的陈群,还未等消息冷却就怀抱满满的怒火冲进了荀府,对府内所有仆从都板着一张俏脸,就这样卷着风暴来到荀好面前。还未等荀好询问,彼时只有十三岁的小姑娘便大声嚷嚷道,“令君怎么能这般待你?!”

      荀好一时之间没理会曹节在说什么,只能愕然回望。而曹节显然理解错了她的惊讶,竟是落下泪来,哽咽着说,“容倩姐姐,你可不要一声不响地便应了他们。你要是说不出口那我,我去找令君!我去跟他说,你怎么能嫁一个大你这许多的鳏夫。他要是不理我,那我便带你一起去求父亲!总之我不会让你就这样胡乱嫁了的。只要你别认命,我一定帮你到底!”

      终于听明白了的荀好啼笑皆非,好说歹说终于劝住了小姑娘的眼泪。她说了许多让别人安慰宽心的话,谁知到了晚上自己却是翻来覆去彻夜难眠。倒也不是顾影自怜,她反而是在担忧都十三岁了却仍然这般想法的曹节。曹丞相是溺爱女儿,可谁敢说曹节便一定能嫁得顺心如意?曹节一直这般肆意随心下去,若真有不得已的那一日,怕要伤得更深。为曹节担忧许久,荀好这才终于想到自己的婚事。她可当真愿意?

      但荀好的心神只是匆匆掠过这个问题,并没有多想。

      数日后,父亲却突兀地问她道,“嫁于长文,你可愿意?如今两家正行问名,你若当真不愿,托言一句生辰八字不合便可。”

      荀好愣了许久,待好容易反应过来,饶是她平日里再平和淡然这会儿也是羞得脸泛晚霞。她垂着头,许久压低声音说,“父亲怎来问我?”

      “两家都有意,但总是要来问过你的意思。当时六叔若是问了采妹一句,也不至于……”父亲顿住了,用几乎看不见的幅度摇了摇头,又说,“长文让为父来问的。他说了,荀家的女儿们有学识也有气性,自己都是有主意的。若是不愿意却勉强结合,却是不美,将来何以相处。”

      荀好低头拨弄着衣带,半晌说道,“陈君才高德重,美名远扬,虽已非少年儿郎,但哪家女儿敢说陈君并非良配?父亲若是觉得好,陈君也不嫌弃我年少无知,我自然是乐意的。”

      父亲对她淡无痕迹地笑了笑,说,“这便违心了;你只要不太反感那便足够,倒也不用说你有多乐意。你难道就不想嫁一个翩翩美少年?长文确实是年长了些。只他有他的好。”

      因为心中感慨,荀好难得多说了一句,“翩翩美少年又如何,谁知皮囊之下是何肚肠?陈君清名远播,与父亲交好多年,却是真君子。”她在此处顿了一顿,然后压低了声音,也连带收住了怀中欣喜,喃喃添道,”难得陈君还想着问我一句。”

      出嫁前最后一次见到曹节,小姑娘似乎平静了。只是听完荀好的解说她却仍然撇了撇嘴,抱怨道,“既然令君说不愿意就罢了,你为何又要同意?”

      荀好一愣之后便微微笑了,并不言语。小姑娘也是知道她的意思,便低声补了一句,“罢了,大约陈君也没什么不好的。其实,其实若是将来爹爹给我议亲时对方能想着问我自己一句愿不愿意,那我多半也是愿意的。”

      而回到如今,来到曹节当真要议婚的这一刻,深宫之中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大汉天子显然不能托议婚人转问她愿不愿意。

      那晚陈群很快之间就注意到了她的郁郁神色,见她一直不开口最终还是主动问道,“你今日是得了什么消息?可是阿顗又来寻你了?阿粲可好?”

      “他们兄弟两都好,是,”荀好顿了一顿,续道,“是曹三姑娘给我送了封信。”

      陈群点了点头,应道,“信是二公子着人专程送来府上的。”

      ——言下之意便是这封信大家都心知肚明,甚至其中的内容也是曹二公子有心想要传到陈府里来。这无关丞相府中的那个待嫁小姑娘的悲愤苦闷,也无关两个女子的友情,她们从来都只是江山风雨的附带品。

      但荀好并没有困于这一丝微弱的悲凉,仍是解释道,“三姑娘说,曹丞相要送她们姐妹三人入宫为夫人。”

      听到她这话陈群定住了。也不知过了多久陈群缓缓放下在空中悬了半晌的手,重又端正了坐姿,叹曰,“丞相竟是这般心思。”

      他的神色很是复杂,也只有荀好与他做了这些年的夫妻,这才看得出惊讶之下竟是欣慰和痛惜这两种极其矛盾的情绪。

      荀好低声道,“王莽不一样是皇亲国戚?他是太皇太后最疼爱的侄子。”

      陈群一惊,回过神来却是扬眉怒喝了一声,“容倩!”

      荀好并没有理会丈夫的怒意,反倒是续道,“你难道不是在想,若父亲大人早些知道丞相有心当国舅,或许也不必南下去寿春了?可当真如此么?你当真以为曹家三位姑娘苦了一生便能改变什么?丞相他,谁又能猜测他如今的真正用意,更莫说将来;倒是父亲的心意十分明了。”

      荀好的声音仍然平和,甚至称得上温婉,只是呼吸微微显得急促了一分。

      陈群又是沉默许久,荀好几乎以为他准备放弃这个话题的时候,就听陈群说,“你是否怪我?”

      “怪你?”

      “令君的事,我无能为力。”

      “不,怎么会怪你?要怪也只能怪父……”

      荀好突然就不言语了。她意识到自己确实激动了,差点便说出了大不孝的话语来。也是奇怪,初闻父亲死讯,尤其那许多关于父亲死得不寻常的流言蜚语,她也能保持平静。但如今,却是曹家女儿很有可能会成为大汉皇后的消息让她有了一种忍无可忍的感觉。

      “你也莫怪令君,”陈群说。

      荀好喃喃说道,“我只是想,阿顗如今才八岁,还有阿粲这个可怜孩子,刚出世娘亲就去了,这才三年,父亲又走了。我知道这些大事本不容旁人置喙,但我总希望父亲能为家人想想。世人都说父亲是王佐之才,他竟然看不穿么?他那样做又能如何,又能争取来什么?”

      陈群再次沉默了。屋内死一般的沉寂太久,荀好终究觉得两分瑟缩,便轻声说,“是我言语草率,胡乱说的几句话,求你莫要放在心上。”

      陈群缓缓握住她的手,道,“还是说出来才是。都说出来心里总归会好受些,总好过一个人默然哀伤。”但其实陈群又何尝不是独自黯然?旁人或许不知道他深夜里的对月独酌,但他的妻子自然清楚。

      荀好反握着丈夫的手,感到那熟悉的手掌带着陌生的凉意,只觉一阵心慌意乱。她突然想到自己的孩子却比阿粲还小了一岁。她小声问道,“你会像父亲那样么,长文?”

      陈群答,“并不会;我不是还在这里?”尽管他这么回答了,语气中却并没有表现出安慰的意思,甚至显得苦涩。

      “那么将来呢?如果有朝一日……”

      荀好又一次不得不停下了;她发现这个问题根本没法问出口。陈群显然明白她的意思,却也只能苦笑一声。夫妻二人握着手,沉默无言地对坐了一宿。

      * * * * * * *

      曹节成为皇后的那些年里荀好见过她一次。

      那是建安二十年的夏天,曹节被册封为皇后才仅仅几个月。而在那之前的十九年的多事之秋里,伏皇后被废,幽闭于掖庭而死,伏皇后所生两位皇子也被毒杀。同一年里,和曹节一同进宫的姐姐曹宪也病逝在深宫中。这些事情荀好只是断断续续从陈群的口中听闻。她永远无法知道这一切的确切真相,更不敢想象身处风暴中心却束手无策的绝望。

      建安二十年的曹节是大汉的皇后,最尊贵的女人——当然,哪怕她不是皇后,她也仍然会是大汉最尊贵的女人之一。她穿着最华美的锦绣,身上的玄色仿佛最厚重的土地,红色仿佛最热烈的火焰,鬓边的金饰更好似最纯粹的阳光,但她的脸色苍白,浑身上下都笼罩在乌云中。

      在深宫内室中她们单独会面。许多年前,在荀好出嫁之前,她们的会面总是安静不下来。曹节当年是个爱笑的少女,更总有说不完的话;而如今她们却只能在一片死一般的沉寂中相对而坐。就这样枯坐了半柱香的功夫,曹节终于开口了,问道,“容倩姐姐,阿泰还好么,他应该有四岁了,是也不是?”

      荀好点头应道,“回皇后,他满五岁了,已开始读书习字。”

      “他都已经五岁了,我却还未曾见过,只是送过两次贺礼,”曹节轻声说道,目光中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向往,“去年间我抄录了一卷《礼记》,就想着容倩的孩子应该到了读书习字的年龄,这卷书送了你多好。只是那年里我连一片纸都送不出皇宫。既然今天见着了,姐姐可一定要将那卷《礼记》拿着,我自己怕是用不上的。”

      荀好心下一酸,却仍是恭敬地应道,“谢皇后厚赠。”

      其实她真正想说得是,阿节这些年来过得怎么样,和孩子们能否相处,华妹妹的身体如何,还是要好生调理,其实阿节自己也要注意身体,多调节心情,这样才能长久。但毕竟坐在她面前的是大汉的皇后,这些话却是一个字也说不出口。但曹节似乎感受到了她的问题,竟是抬高了下巴,无比坚毅地笑了一笑。

      “我现在过得很好,容倩姐姐,”曹节说,“华妹妹的身体可比以前更好了,学问也长进不少,一会儿我让人取了她的画来给你看,还要请你指教。其实陛下待我们姐妹二人挺好的。我想只要我真心待陛下,真心为大汉百姓社稷,将来只会越来越好。”

      会否?荀好定定地望着昔日的小妹妹。她根本不敢相信对方的信心——或许曹节自己也不敢相信。

      * * * * * * *

      大汉是随着魏王一起逝去的。这算是讽刺,还是恰如其分?

      曹丕素来倚重陈群;“太子四友”之一的名号并非虚设。从第一天开始陈群就很清楚曹丕代汉自立的计划,甚至数次冷静地给曹丕分析过改朝换代的利弊,策划过汉魏交替后的未来,每一步都陪伴在魏王身畔。

      这一切荀好本是无法知道确切。陈群行事一向十万分的缜密,所有奏疏策论从不留草稿,甚至同僚子弟也无法知晓他所想所谏。荀好大约是有机会看到那些书稿的,只是她的家教断不允许她作此想法。但就是从仆从议论城中诸事还有陈群心情最低落时偶尔说漏的几句,她也能感受到即将要变天的寒意。陈群自己对这一切又是什么态度?荀好想问却不敢问,唯恐说出口的恐惧就会化作真实。至少曹丕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位他一向敬爱的尚书定是全心全意地站在他身后。

      禅让台建罢后也没有几天,曹皇后交出了玉玺。

      “使者原已去请了数次,皇后每每将使者骂了出来,”陈群对妻子解说道,“这次大约是逼得紧了,皇后亲自端出了玉玺。她将玉玺摔在台阶下,对使者泣曰,‘天不祚尔!’”

      大约是胸中实在太过沉重,陈群忘了一向对自己的约束,就这样将朝堂上的大事不带任何掩饰地说与妻子听。他的脸色白的可怕,竟仿佛不似活人。那些日子里他本就食少事繁,一日一日愈发消瘦。但他每日仍是衣冠整齐,神色如故,除了枕边人竟再没有人看得出变化。

      “她是我大汉的皇后!曹家一深宫弱女子尚能如此,却看这满朝汉室旧臣,一个个……”

      说到这里陈群猛地开始咳嗽,咳得完全停不下来。荀好忙上前扶住他,他却抬袖掩面,也遮住了满面泪痕。那天夜里陈群便病倒了,高烧不退,水米难进。荀好请了三位不同的医者,但他们对陈群的病情都有些摸不着头脑,只能开些清火消热的药物。曹丕也来探过一次病,但面对着虚弱得起不了身的陈群,他除了惊讶伤感便只能茫然。陈群平日里隐藏得太深,也难怪方逾而立、意气风发、即将等上九州顶点的曹丕完全不能理解。

      陈群病得最重的时候荀好带着孩子彻夜守在他榻边。才只有十岁的陈泰已是十分懂事,里里外外地端水送药。他像一个小大人似的对父亲说道,“几位医者说父亲只是偶染风寒,只要好生吃药休息,定能康复。父亲为什么不放下心思好生养病?这样才能早早好起来,继续辅佐魏王。”

      陈群低低地咳了一声,伸手抚摸着孩子的头。

      待十岁的小陈泰终于睡下,荀好这才敢释放压制了许久的泪水。她握住陈群的手,低声说道,“当年你说过,你不会像父亲那样。”

      陈群缓缓地点头,说,“不会的,容倩,我不是还在这里么?”

      “你已经在这里躺了七天,长文。”

      陈群握紧了妻子的手,平和地说,“只不过是病了而已,不多久便好了。你放心,容倩,我放不下你们,也放不下魏王,不会为了一点无济于事的痛苦就此离开。我和令君,终究不是一类人。”

      曹丕的受禅大典陈群自然不会错过,早早地守着属于他的席位,一身崭新的官服整整齐齐,只是他脸色苍白灰暗,甚至显得有一分痛苦。曹丕倒没有特别在意陈群的神情;他告诉自己陈群大病初愈,支撑着病体前来参礼,脸色难看也是必然的。倒是华歆的黯然神伤让新晋皇帝耿耿于怀。曹丕并没有忍多久,几天之后便询问陈群道,“朕受禅之日,人人悦喜形于声色,唯独相国与公独有不怡,却是何故?”

      陈群离席,恭恭敬敬地跪在新帝座前,说了一席曾为汉臣心虽悦喜义形哀色的话。

      看,如今他寻这般借口简直信手掂来。

      * * * * * * *

      三十年过去,曹魏的第三任——多半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最后一任——皇帝死在自己的皇城中,死在他的臣下手中。司马昭已经几次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而陈司空却一直坚决地闭门谢客。

      陈泰在家中喝药。

      剧变以来这四天里他几乎粒米未进,也只睡了几个时辰,短短的几天就仿佛变了个人似的,只剩下昔日的一具苍白的投影。陈泰这般状况,司空府上的人便毫不客气地将所有人拒之门外,但这次来的人他们却不太好拦了——毕竟来人是陈司空的亲娘舅,身后跟着一众陈家与荀家的子弟。荀顗一路来到陈泰住的那一进屋外,在庭院中站定了。

      “玄伯,你要躲到什么时候?” 荀顗在窗外喝道,“你便是在这府中躲一辈子,又能如何?能使陛下起死回生?”

      陈泰隔着墙说了一句,“主君横死,难道要若无其事地和凶手同堂议事?”声音显得有些病弱,却满怀悲愤。

      “那么你待如何?难道你选择了躲下去便能争取到什么?”

      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然后只听陈泰叹道,“常闻人言,泰为人处事不如舅舅;如今看来却是舅舅远不及泰。”

      荀顗显得有些不耐,说,“这是争论优劣的时候么,玄伯?”

      “这无疑是争论孰是孰非的时刻。”

      “优劣如何,是非又如何;大势所趋,焉能逆转?玄伯,纵尔才华盖世,位高权重,背靠颍川百年世家,比之吾父如何?荀令君尚且不能,陈司空又待如何?”

      陈泰一时没答话,屋内传来一阵带着抑制不住的咳嗽声。荀顗还待再说些什么,却突然听见琴声响起,凛然带着森森寒意,从院墙的另一边传来。只一瞬间他便知道那是姐姐的琴音,并且是一个不算含蓄的逐客令。荀顗自幼失去双亲,长姐如母,便是到了这一刻他也不敢轻易忽视姐姐的意思。他叹了口气,望向看不透的窗,最后说了句,“玄伯,你好自为之。”

      琴音一直断断续续地传来。陈泰终究还是起身加了一件衣服,来到墙另一边的花园中。他来到母亲身边的时候琴声已经止住了,却还有一丝悲怆在回荡。

      “娘,”陈泰在年迈的母亲身边坐下,“舅舅所言,可是在理?”

      白发如雪的荀好猛地一挥袖子,面前的琴激起一阵铮铮乱音。

      “他也太言语无状了。无论如何也不能这样评说吾父,”荀好缓缓呼了一口气,停顿半晌,再开口时她却低声说道,“然而他所说的尽皆属实。玄伯,你觉得你还能争取到什么?”

      陈泰就不说话了,垂首沉默地望着地面。荀好换了话题,只是问他道,“你觉得身体如何了,医者可有查出别的什么病症?”

      “没有,劳母亲费心了。”

      “你养好身体。阿温才十四岁,素素还只是个丫头片子;你若不好可真难为了孩子们。”见陈泰仍然一直不开口,荀好便缓缓问了一句,“你还记得你十岁那年父亲患病之事么?”

      陈泰一愣,然后目中掠过一丝恍然大悟的惊愕,喃喃应道,“我十岁那年,父亲病得极重,许多日都下不了床——那正是在文帝登基前。可看当年父亲的策疏,他难道不是一直都在为文帝策划代汉立魏之事?”

      “正是。这世间两难之事十有八九,到头来却总要选了一条路走下去。当初你父亲病得最重时对我说,他放不下文帝,也放不下妻儿,所以不会为了一点无济于事的痛苦离开。阿泰,你说呢?”

      陈泰抿了抿嘴,目中却突然多了一分决然。他说,“如何就断言无济于事?罢,我且去见过子上。”

      “你要对他说什么?”

      陈泰哼了一声,冷然道,“斩贾充以谢天下!”

      荀好叹了一口气,温和地说,“就算斩了贾充又如何?只怕什么也拦不住。更何况,大都督与贾充交好多年,怕是不愿的。让我猜,他或许会希望你有宽容些的方法。”

      陈泰“霍”地一下站起身来,拂袖道,“但见其上,不见其次。”

      说完陈泰向母亲一礼,径自离去准备去见他多年的好友。

      最后一次见司马昭归来,陈泰一病不起,熬了不足十天便撒手人寰。白发人送黑发人本应是世间悲恸之最,荀好却一直平静得骇人。没有人比她更了解她的孩子;甚至在年轻的九五之尊惨死之前她就看到了这个结局。当年她未能看透父亲的结局,但到如今,她已是看得太多。

      陈泰去世后又一个月,荀好收到了来自山阳国的书信。山阳公夫人也是这一年里去世的;她没有留下太多言语遗物,却仔细嘱咐了家中仆从一定要将这份书信送到京城陈司空府中给荀老夫人。

      整整三十年渺无音讯之后居然收到了曹节的书信,荀好倒有三分惊讶。她其实根本无法猜度曹节会对自己说什么,也未必有什么期待,但看完书信后仍是一片茫然。

      曹节在书信里说,当年荀令君去世,先山阳公甚是心痛惋惜,还专门准备了悼礼,只是最终未能送出;她弥留之际整理杂物发现了这份多年前备下的礼,也不知该如何处置,便干脆送到了荀好手中。

      那是随葬用的玉刺,上面刻着“汉尚书令颍阴荀彧”几个工整的小字。

      当年的御赐之物自是上品;玉刺是用最好的白玉琢磨而成,洁白仿佛三月的柳絮、十月的初雪。
      就和这万里河山一般,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