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1-12月观影记录 ...

  •   1、电影《美丽人生》
      9.0分。小时候看过一次,这回重映又兴冲冲去影院看了。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儿时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我只记得这是个悲惨的故事,不论是男主角生前将儿子藏好、告诉他这是一个游戏的情节,还是男主角和女主角在集中营的生活,都仅仅给我留下“可怕”和“悲伤”的印象;而现在重温,我倒是在先前几乎已经忘光的电影前半部分剧情里看到了不少美好和可爱,以至于尽管看到结尾还是哭得稀里哗啦,却不像小时候初看那样难受。
      比如,即使我欣赏不来男主奎多那些别出心裁的追求方式,也终于能看到他直率可爱的动人之处;比如,即使电影没有将女主多拉的心态转变直接表现出来,我也能理解她坐在一众若无其事地谈论着残忍暴行的宾客中感受到的荒唐和孤独。
      这的确是个残酷又温柔的故事,比起大多数二战题材的同类电影,它对得起“美丽人生”这个名字。

      2、电影《沉睡魔咒》
      7.0分。另类的《睡美人》,故事完整性不太强,发展和高潮都像闹着玩儿似的,大概也是延续了童话细节上的粗糙感吧。

      3、电影《V字仇杀队》
      8.8分。为什么这个电影词条会从db消失呢。

      4、美剧《我们这一天第一季》
      第一季好看,很温暖很治愈,泪点也多。第二季没看完。想象不了爸爸是怎么去世的。

      5、美剧《我的天才女友 第二季》
      第二季和第一季水平相当,超乎我的想象。虽然不可避免还是用到不少心理独白,但有些意识类的东西开始用别样的方式表达了,比如莉拉和斯特凡诺新婚夜时斯特凡诺在毛玻璃后面扭曲的面容(在这之前的吃饭情节着重拍摄斯特凡诺用餐的丑态也是在反映莉拉的心理变化,不过效果不如毛玻璃这一块),再比如第三集尼诺来城区找莱农散步,楼道里莱农的影子弯腰吻了尼诺的影子……这些都是跳出心理独白来表现心理的手法,这一点是较第一季来说更出彩的地方。其实这部剧两位女主演的演技并没有格外出彩,因为原著里更多描写的是一种心理变化及精神力量,而转化为影视作品时想要用单纯的表演来表现,效果是远不如文字的。不过影视作品能表现出文字无法表现的东西,这就要靠镜头语言、色彩、光线、音乐和演员表演的结合,达成那种难以言喻的效果。目前这部剧达到了部分。
      不过,剧组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可能与我个人的理解有些偏差。比如在莉拉的塑造上,剧中的莉拉不如原作中那么尖锐、矛盾,削弱了莉拉身上令人反感的部分,增加了她的“柔和感”。在莱农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上也有类似的表达,柔化了母女关系和人物本身的尖锐与矛盾。看看此后的两季会如何处理吧。

      6、电影《遇见你之前》
      7.2分。原著比电影好看。

      7、纪录片《宇宙时空之旅》
      9.0分。超好看,我的年度最佳,请吃下我的安利!!要是我小时候就能看这种纪录片,没准我就毫不犹豫选理科了。

      8、电影《利刃出鞘》
      8.3分。挺有趣的,可以一看。

      9、动漫《刺客伍六七》《伍六七之最强发型师》
      今年的国漫惊喜。一开始不喜欢画风,是为了嗑cp入坑的,结果看完第一集发现它笑点超多,于是继续看下去,才知道它居然是个热血番!而且广普亲切,好感度激增。

      10、网剧《隐秘的角落》
      8.4分。好看,我喜欢这种质感,有点像前两年看的《无证之罪》,但也像《无证之罪》一样最后两集开始疯狂放飞。

      11、英剧《是,大臣》第一、二、三季
      年度最佳,请吃下我的安利!!!
      政治讽刺剧,英式幽默笑点十足,官场博弈阴阳怪气,台词经典金句频出,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合适,各种颜艺充实了我的表情包哈哈哈哈哈哈,可爱极了,值得!

      12、纪录片《辛普森:美国制造》
      9.0分。这个纪录片名取得真有内涵。辛普森个人的经历是一个大写的讽刺,他追求名望、努力塑造“OJ”的形象并避免与争取黑人权利的运动产生关系,是因为在美国的白人社会里,只有当你不是一个黑人而只是你自己,才能获得富人阶层的接纳、认可与喜爱。可同时,黑人群体却将他这个成功的黑人当做自己种族的英雄,包装辛普森的团队也乐于利用这种优势来让辛普森创造价值。换言之,辛普森为了获得白人上流社会的认可而成了“黑人英雄”,即便他本人对自己的黑人身份并没有半点认同感。
      而在涉嫌杀害前妻妮可和她的朋友高德曼以后——在那场世纪审判中,辛普森很大程度上却又是因为他黑人的身份以及黑人英雄的身份而得以脱罪,即便是当时号召黑人群体力争“释放辛普森”的黑人团体领袖也承认:“那个时候的OJ已经不是OJ,他是一个载体、一个符号,我们利用他实现了我们共同的诉求。”
      于是在被宣判无罪后,辛普森回到了他从前避免接触的黑人社会中,尝试或者假装尝试拥抱他的黑人身份,直到十三年后膨胀过度的他因另一项荒唐的罪名再次被送上法庭,判处三十余年的刑罚。这一回,那些当年支持过他的黑人团体领袖说:“我们担心的是这会给黑人形象带来打击。辛普森的堕落不是黑人群体的堕落,他不代表我们。”
      不论是1995年的“世纪大审判”还是2008年最终将辛普森送进监狱的审判,不论欢呼的是黑人还是白人,他们无疑都或多或少试图在这两场审判中寻找与此案并无关联的意义。两场审判里同样包含着不同群体的报复、反抗、仇恨、偏见和怒火,而基于法律与事实的公义却是唯一存疑的要素。
      就像两场审判都关乎那个坐在被告席上的辛普森的命运,他微笑、他痛哭、他颐指气使、他懊悔不迭,他的身影似乎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在讨论他,每个人却也并不真正在乎他。
      也许美利坚的人权社会,就是号召让个人独立于群体,却又将无数个个人淹没在群体的汪洋里。
      最让我背脊发凉的是,作为一个看纪录片的既非白人又非黑人,且与美国社会没有实质接触的旁观者,我看得出在这两场审判中,这两个群体都先后犯下了同样的“错误”,却都浑然不觉,也不会因自己曾受到这类伤害而想到要避免犯下这类过错,或是在被以牙还牙时忏悔自己曾经的过错。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仿佛在告诉观众:人类是没有同理心的,不同群体是无法共情的,人与人只要立场不同,便永远不可能相互理解。

      13、英剧《是,首相》第一、二季
      年度最佳,请吃下我的安利!!!
      《是,大臣》里的大臣当上首相后的故事。延续上一个系列的水平,笑点有所减少,但不影响它太精彩了!

      14、电影《消失的爱人》
      7.8分。原著和电影我都不喜欢。剧情类似《我的危险妻子》第一集,主题也和这个剧相像,但是相对来说没有《我的危险妻子》内容丰富。

      15、电影《姜子牙》
      【很长,慎入!】
      【吐槽居多,慎入!】
      【仅代表(对封神背景几乎没有了解)的自己。】

      五星满分的话我大概给三星,十分制的话给七分。
      以一个不了解神话传说的观众的角度来看,最大的问题在于世界设定没头没尾,不能自圆其说的同时还导致主题模糊。
      最初产生好奇想去看这个片子,是因为我看完预告觉得故事风格很像玄幻修真小说,尤其是一个“质疑天道”的内核,而这样类型的故事搬上大荧幕很稀奇,所以我想去看看。但就有类似内核的玄幻修真小说来说,我看过的此类网文在矛盾冲突方面大多都比《姜子牙》讲得清楚——咱不说合理,就说最基本的“清楚”,《姜子牙》并没有做到。
      我只看了一遍,不排除没注意到部分细节或者漏了藏在某句台词、某个画面里的关键线索,所以看完之后还和阿咲一起讨论了近两个小时(可以说槽了两个小时),最后得出的结论依然是:我想不明白。
      首先,观影到后半段,师尊的boss身份已经昭然若揭的时候,我最大的疑问是:师尊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人是肯定不是人的,那他是神吗?如果他是神,那师祖又是个什么东西?经过与阿咲讨论,我们认为师祖应该才是“神”的范畴,而师尊应该算是“仙”,所以静虚宫的设定其实不是神界,而应该是仙界,静虚宫相当于仙门,姜子牙和申公豹则是拜入仙门修行的凡人/妖(?),所以所谓“封神”应该相当于“飞升成仙”。其次,“封神”(“飞升成仙”)的条件是什么?从前半段故事来看,“封神”的条件似乎就是拯救苍生(姜子牙一开始面对九尾的质疑时也强调“师尊拯救了苍生”,听起来就好像师尊能封神也是因为拯救了苍生),但如果是这样,纣王封神就很奇怪了(这里要槽一句,纣王这个“姻缘神”的存在就特别奇怪,仿佛一个工具人。他首先不关注苍生,其次也没有交代过他有在静虚宫那类地方修行,且封了神以后比起神更像盘丝洞的蜘蛛精,还是精神不太正常的那种,令人十分迷惑),同时姜子牙最后再次获得神力(封神)也解释不通
      所以,封神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这个标准由谁来定、由谁来判断是否达标,就变得非常模糊。且不论这一标准究竟由谁来定,电影展现的裁判权显然是在静虚宫(仙界)手里的,那么这就有个问题:这跟天道有啥关系?为啥姜子牙要质疑天道?比起质疑天道(规则),更应该拿打神鞭抽(身为裁判的)师尊一顿吧?
      【这里战斗力设定也很怪,我们按级别来看,应该是姜子牙(已封神状态)<师尊<师祖,所以说姜子牙解不开师尊锁上的宿命锁,应该也只有师尊这个级别或者师祖级别才能解开,但姜子牙一恢复神力(再度封神?)居然就把宿命锁解开了,这应该可以理解为拥有了至少与师尊同级别的力量,却抵挡不了师尊那一叶花瓣的威力,以至于没有救到小九,很矛盾;天梯属于静虚宫(仙界)的通道,要毁灭它应当也至少要有仙界主宰(师尊)级别的能力,姜子牙做到了,这又与他干不过师尊,最后被罚去渡劫相矛盾...】
      然后,按照九尾“揭露”的真相来看,当年那场大战全都是师尊暗中挑起的,为此他忽悠九尾自己及整个狐族都套上了宿命锁,与人类同生共死,再人狐大战。这里我真没闹明白啥意思,阿咲也不懂。我们一致认为这个设定应该就代表死一个人就会死一只狐,所以狐妖虐杀人类其实就是自己杀自己,怪不得死了这么多人又死了这么多狐,也就得亏九尾留了个心眼把苏妲己绑自个儿身边来主宰了,不然她估摸着也得死。且不论九尾为什么会答应带着全族自己杀自己(勉强解释为被忽悠个彻底了吧),师尊这么干目的又是为何呢?他说这是拯救苍生,但其实不是在杀苍生吗?而且九尾说他要一统三界,这个三界是哪三界?人、妖、仙(神)?因为这个设定实在匪夷所思,所以我和阿咲决定把它理解为师尊是最大反派的证明,这样就好理解了:师尊特虚伪,他为的根本不是拯救苍生,而是为了立威以证明他们(以他为首的)仙界有能力拯救苍生,所以先让和平的人、妖两界乱起来,再派仙界参战,平定战乱。他所谓的“一统三界”,只是强行让人和妖命运相连(用宿命锁达成),再让仙界以统治jieceng姿态凌驾于两界之上罢了。这样理解的话,也就能解释为啥姜子牙毁了天梯之后就收获了和平,因为战乱都是仙界(统治jieceng)挑起的呀!但如果这样理解,姜子牙斩断天梯这一结局在意识形态上就很耐人寻味了(这里是玩笑意味)。更耐人寻味的是,他是封神后才以神的身份代表凡人(苍生)来斩断天梯的,也就是说,到最后还是只有神能跟天斗,凡人(苍生)其实依旧没有话语权,除非封神......
      说到设定和结局,就触及到了主题问题。一开始姜子牙在“救眼前人”和“救苍生”之间挣扎,似乎就在暗示本片探讨的是电车难题,然而看完全片却并没有感受到“难题”之难,因为如果姜子牙是正方辩友,那么身为反方辩友的师尊已经在设定上被打成了彻彻底底的反派,他们根本不需要打一场辩论赛,姜子牙已经绝对胜利了——毕竟师尊那么虚伪,口口声声说“救苍生”其实是赤果果地“杀苍生”,相比之下姜子牙救的人虽然不多但他没杀人啊,谁对谁错还不明显吗?
      这其实也涉及片子在主要人物设置上的问题。电车难题之所以难,有个重要原因是你可以想象出具体几个小孩的脸、身形,意识到他们是一个个和自己一样的生命体。而“苍生”这个概念太广泛了,没有具体到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形象身上,就很难让人(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觉得它很“重”,它太抽象了,抽象得好像还不如一个有手有脚的具体的人来得重要。就像前阵子看《现代世界史》讲到二战的死亡人数,书里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而对于这种数字,人类的头脑已经不够用了,他们的情感也变得迟钝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一个同样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哈利·波特原著里:如何证明主张麻瓜/麻瓜出身的巫师与纯血巫师的性命平等是正确的?亦即如何证明持相反观点的伏地魔是个大反派,而不仅仅是立场不同?hp原著从设定上就解决了这个问题:麻瓜出身的巫师、混血的巫师、纯血的巫师都可以上霍格沃兹,大家都是同学,都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包括主角三人组里,赫敏就是麻瓜出身的巫师。而《姜子牙》没有这样的苍生代表啊......所以回头想想,《战争与和平》虽然对我来说前半部分真的枯燥,但主要人物的立场设置真的很妙,太妙了,没有一个多余的角色,也没有一个抽象的概念站在某角色的对立面引发辩论。可见要讲好一个故事,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
      所以问题就在这里:(影片所展现的)姜子牙在坚持自我的过程中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碰上啥拷问良心的电车难题,横在他面前的问题大概只有“欺师灭祖”一条,而且这个“欺师灭祖”从道义上来说是妥妥能算做“大义灭亲”的。
      那么他究竟有啥好纠结的?观众产生这个疑问的时候,其实主题模糊就已经很明显了。
      这是大的方面,可以总结为故事在内容方面讲得没头没尾一言难尽(世界观设定不全),因而建立在世界观上的矛盾冲突也就十分模糊(或者说并不存在),站在姜子牙选择“救眼前人”对立面的不再是表面上看到的“救苍生”,而是“师尊的阴谋”,是彻彻底底的“邪恶势力”,所以本片的主要矛盾就从“这种正义”与“那种正义”的较量,通过把“那种正义”阴谋化而转变成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成了普通、常见、也比较难挖掘深度的主题。
      另外,本片讲故事的方式也略为生硬(举个例子:介绍姜子牙被贬到北海的原因,实在太生硬了......我不得不再说哈利·波特原著在这方面处理得特别好,我们都知道大难不死的男孩为何是大难不死的男孩,而且不是通过第一部开头狂欢的巫师们像说书一样讲述而得知的)。
      画风和人物造型上的中西结合我就不具体说了,反正美就行,还可以乐一乐。
      片子另一个比较大的硬伤则是人物单薄。我本身很吃圣父人设,所以对姜子牙的人设没什么意见,但他这个人物的塑造难就难在他并不是成长型人物,而是坚持自我型人物。什么意思呢?但凡讲故事,矛盾冲突通常都会比较明显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矛盾冲突,二是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成长型人物在情节推进中需要做的可以概括为从幼稚变成熟,而坚持自我型人物在情节推进中需要展现的则是内心两种理念/情感的的冲突,简单来说就是,他更多要表现的是心理戏,是与自我的较量,所以人物的“心魔”恰恰是体现人物内心挣扎、凸显人物特质并使得人物“立起来”的关键点。而在本片中,由于前文写到的世界观设定不完整和主题模糊的问题,姜子牙的“心魔”(纠结点)本就已经欠缺合理性,这个关键点又没有在情节的推进中而得到强化,直接导致他最终逆天而为看似用力,实则是轻飘飘地坚持了自我,也就达不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其实要强化他的“心魔”很简单......开头旁边的介绍和小妖的说书内容都具体成情节,多几个姜子牙面对大战中无辜牺牲的凡人(苍生)而愧疚、动摇的镜头就可以了,也恰能与后面怨灵的出现相呼应,加强他内心的挣扎和彷徨。可惜没有。
      小九的主要问题则是在她对姜子牙的态度转变如此之快......她对姜子牙的戒心甚至不如姜子牙对她的戒心,而他俩之间实力悬殊,可以说同行时她的命都是捏在姜子牙手里的,竟这么快就能信任他依赖他,也不知是姜子牙圣父光环太重的锅,还是她太单纯的锅,又或者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锅。
      申公豹我觉得不必多说......他给我感觉是,比起猫科动物,他更像犬科。套上了“傲娇”、“单纯”的人设模板,却缺乏人物行动、情感变化的动机和逻辑。举个栗子,终于通过九尾之口而得知小九是真正的苏妲己时,申公豹本来一直怀疑小九(甚至想杀她)、坚信九尾口中关于师尊的话都是假话或幻术,却在从九尾那儿逃走之后终于能静下来和姜子牙交谈时,痛苦地感慨“从今往后我们还能信什么”,已然是坚定不移地相信了九尾此时尚且疑点重重、没有证据且含糊不清的那一套说辞,仿佛是为了凸显姜子牙内心的挣扎而被强塞了这句台词。
      几个主要角色中,我和阿咲一致认为最能让我们共情的应该是四不相(这是玩笑),可惜它被画死了。而且我们始终没搞清楚为什么神兽会死(这里又在观影后进行了一波对于正片中并不存在的设定的探讨:神兽到底是什么?它为何会死?它为何死了以后还会变成狗?我们尽力了,但并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
      总之,我不赞同一个作品在创作前和创作时就要定位受众,但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品一定能让某一类受众或者好几类受众都看到一个完整的故事(即便每一类受众看到的故事不尽相同,就像含有zz暗示的作品,小孩和大人看到的故事自然不一样),而《姜子牙》这部电影有蛮多东西没交代清楚,给小孩看小孩多半看不懂,给大人看又似乎既看不懂也无法共情,所以在我看来实在称不上优秀,只能说有那么点儿画面很美却一头雾水的效果,在讲故事方面实在欠缺太多。当然,一部电影的评价标准不仅限于故事讲得完不完整、好不好,而《姜子牙》在画面、音乐、创新等方面有优势,所以总的来说是部优缺点都比较明显的作品,综合评价可说一般。
      p.s.看到前面发现师尊实力碾压九尾,所以很疑惑师尊为啥不亲自干九尾,还非得派姜子牙去干,搞得牺牲了这么多人力物力(这个问题由师尊是彻彻底底的反派而得到了解答)?看到最后才知道原来师尊之上还有师祖啊!那么问题来了:师尊滥杀无辜为所欲为的时候,师祖在干嘛?睡觉吗?

      16、金光布袋戏系列:《黑白龙狼传》《天地风云录之决战时刻》《天地风云录之九龙变》《天地风云录之剑影魔踪》《天地风云录之魔戮血战》《金光御九界之墨武侠锋》
      好看,但是不喜欢,所以《墨世佛劫》都没看完就爬出坑了。布袋戏这个文化是好的,我讨厌的是创作团队的创作方式,简单来说我个人爱的是剧情围绕人物的创作方式,而不是人物为剧情服务的创作方式,但这个系列的创作方式属于后面那一种,所以常常会让我感受到“上帝之手”的存在。个人感受:如果我在看一个故事(任何形式)的时候感受得到作者的存在,这个故事我就会潜意识不喜欢,因为始终知道有只“上帝之手”在操纵一切,所以人物不再是人而仅仅是人物。(这种感受强烈/顽固到我自己写故事的时候如果被评价“作者的意念如何如何”,我会觉得这是对我作品最低的评价【。)
      俏如来是我看剧的道德支柱,听说这根支柱也倒了,所以我当即爬出坑了。温皇这个人是我看到墨世佛劫21为止最厌恶的人没有之一,他从轮椅上站起来是我弃剧的导火索。快乐这么多,我为什么要折磨自己……
      除此之外,部分(听说在新剧里还没崩坏的)人物是值得的,比如无心小宝贝、苍狼崽、修儒崽、雪夜、一步禅空、月大哥、冥医、擦……算了,我还是很怕擦擦,就不表扬他了(?)回想起来这个系列的人物设定还挺有趣的,部分人物对“常规”的突破很大胆,比如身为女性却比男性更“刚”的雪夜,再比如身为男性却比女性更美的一步禅空。果然兼具“工具性”与“表达性”的人才是最有魅力的!

      17、电影《93航班》
      7.0分。前1个小时不行,节奏太慢且混乱,但如果是为了展现911事件时美国航空部和军事指挥的无能、反应迟钝、一片混乱,那么目的还是达到了。作为影片,精彩的部分在后40来分钟,93航班上的劫匪展开劫机行动开始。灾难的最后,人们奋起反抗,施害者和受害者同时向自己的主祷告,这种信仰的冲突和生死搏斗太震撼了。
      四架被劫持的飞机中,只有93航班没有撞上预定目标。乘客们试图夺回驾驶舱,在这场最终的战斗中,飞机上无人生还。

      18、电影《心灵奇旅》
      8.2分左右。设定非常有趣,主题很明确,画面很棒,节奏也不错,探讨主题的方式感觉欠了点惊喜。相对来说我还是更喜欢《寻梦环游记》。两者主题的比较,《寻梦》侧重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心灵》则是探索自我,但前者比后者更能把要表达的东西融入情节里。
      某些设定很有趣,比如性格的形成,影片设定更倾向于基因主导(环境和经历影响微乎其微);比如“火花”的本质,这个设定我还是很喜欢的:每一个灵魂都是带着对“生”的热情而获得生命,非常梦幻,也非常温柔。
      p.s.我居然一滴眼泪都没掉!!
      p.s.p.s.好喜欢特蕾莎修女、荣格还有乔治·奥威尔的梗,今年刚看了奥威尔的随笔,电影里点到的时候我笑出鸡叫(不是)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0章 1-12月观影记录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