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孢子 ...
07和盛闻联手在显微镜下处决死了几只草履虫。
每一只草履虫死的时候,07的心都在滴血——这是上百亿分之一的变异个体。
但所幸这几只草履虫死得其所,给出了预期中的实验结果。
这期间07负责继续培养大量草履虫……确定实验结果需要大量重复实验,这几只小草履虫根本不够死的,而盛闻负责进行“处死”草履虫的实验。
盛闻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实验天才——到好几年以后,07都没想出来当初盛闻是怎么想到弄死其中一只草履虫,观察其他草履虫反应的。
或许是阴差阳错,或许本来是个故意搞他心态的恶作剧。
但有时一些重要实验中的关键进展,往往出现在这种看似简单,却用正常思路很难联想到的步骤中。
盛闻和07的实验进行的很顺畅。
他们首先确定了在同一个培养皿中,如果这些变异草履虫有一只死了,其他草履虫都会出现受到危险的应激反应。
后来盛闻把这只准备下一个赴死的草履虫拎到了另一个培养皿中……几乎是违背科学的实验结果出现了:
在两个不同的培养皿中,一个培养皿中的草履虫死了,另一个培养皿中的草履虫依旧出现了应激反应。
他们两个把这个实验重复做了三遍,盛闻因此找到借口翘了一整天的课。
实验结果出来的时候,07是懵的:“这是怎么回事?”
盛闻懒洋洋地窝在他实验室的沙发上喝汽水……时至今日这种在一千多年前出现的气泡饮料仍旧有大量拥趸。
他想了会,抬头道:“你给我只草履虫,我去校门口把它人道主义处死……你在这看剩下草履虫的反应。”
因为有各学科领域最先进的大型实验器材,联科大占地面积极广,从07所在的实验室到校门口有三十多古公里。
07:“……不用这么夸张吧?”
盛闻站了起来,掸了掸敞着怀的实验室白褂子:“以防万一,万一你这的草履虫基因突变长眼了呢,培养皿都是透明的,它们要都能看见怎么办?”
07:“……”
07:“显微镜图像就放在这,草履虫长眼我们看不见……是草履虫没长眼还是我没长眼?”
盛闻懒懒散散地扫了07一眼,从实验桌上拾起盛着预备下一批死的草履虫的培养皿,转头向门口走过去:“有些东西是我们看不见的。”
“哎!”07没有听懂盛闻这句话,单单看见盛闻拿着草履虫跑了:“你真去?不是,就算你真去校门口做实验,校门口又没显微镜,草履虫就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你怎么确保它们一定都死了?”
盛闻回了下头,好像看一个傻子:“我把培养皿烧了不就行了吗?”
07:“…………”
这次实验的实验结果是不可思议的:
隔了三十多古公里,当校门口的这批草履虫死亡的时候,实验室中剩下的这批草履虫仍旧出现了类似的应激反应。
07的震惊不亚于他在计算器中输入一加一计算器结果显示零。
盛闻倒是没说什么。
他和07吃了顿饭,吃饭吃到一半,他突然道:“你知道超距作用么?”
“超距作用”是一个物理学名词,07是细胞生物系的学生,跟盛闻不一样,他没兴趣天天跑别的院去上课。
“超距作用”他听说过,但没拓展了解过。
“听说过,你突然提这个干什么?”07问。
盛闻看着他:“你那批聪明的草履虫让人很难不联想到超距作用。”
07:“……我就没有联想到。”
“因为你是生物系的。”盛闻说。
07皱起眉来,盛闻不急,静静地看着他。
07有一会出神。
但肯定不是因为盛闻长得帅,07是直男……是和盛闻认识久了,常常会让人觉得他很孤独。
好像谁也跟不上他。
和他对视,总是只能看到一种浓郁、厚重,不太符合他年龄的寂静。
“超距作用我听说过……”07慢慢拾回自己的思路:“但那不是你们量子物理的东西吗?你们量子物理研究的不都是微观粒子,跟草履虫有什么关系?”
超距作用的大概概念07是听说过的。
是一种不受空间局限的相互作用。
比如处于叠加态的两个粒子,其中一个受到观测,坍塌成了一个具体状态,那么系统中的另一个粒子,也会立刻坍塌成相反自旋的互补态,这种信息传递是不受空间约束,是“超光速的”——打个比方:两个加和等于零的数字,一个在这头确定了是负一,那么另一头的数字就立刻会变成正一,就好像冥冥之间自有感应。
这就是超距作用。
在三十一世纪初,也就是一百多年前,随着多时空平行宇宙理论的提出和证实,超距作用也被证实:这种曾被爱因斯坦称为“幽灵般的”相互作用是因为一种瞬时性虫洞的产生,如同一条隧道,以超光速传递信息,但瞬时产生,又瞬时湮灭。
不用盛闻说,07自己回过味来了:“不是,你的意思是……草履虫的这种联系你觉得是超距作用???”
——这比玄学还扯淡。
超距作用是一个微观名词,如果把某件宏观事件归咎于它,大概就如同全世界经济崩溃来自于楼下大妈的一次鸡蛋涨价。
“和超距作用类似,但连接它们之间的未必就是虫洞。”盛闻微眯着眼,看着窗外。窗外是繁茂的爬山虎,衬着联科大的仿古式红砖建筑格外颜色鲜明,天是清透的湛蓝……但这是一面“假天”,温暖的太阳光不过是人造光。
联科大在一颗人造卫星上,真正的天空是一片寂冷漆黑的宇宙。
而曾经的蓝色天空,已经不可能再拥有了。
07常常理解不了盛闻在想什么。盛闻道:“无论是微观粒子还是草履虫,我们对这个宇宙的大多数理论都知之甚少。”
接着,他提出了一个在07听来像是疯子疯言疯语的想法:“你不是说你这批草履虫都特别长寿么……你说有没有可能根本就不是基因突变,是时空曲率的问题,就好像我们这种普通的、连续时空中的一个窟窿眼,时间在这个窟窿中是无限慢的……有点类似黑洞,其中有一个理论上质量无限大的零维奇点,时空曲率也无限大,时间在这没有意义……直到这个零维点蒸发,消失,你的草履虫就都死掉了?”
07用看一个神经病的眼神看着盛闻。
盛闻耸了耸肩,把汽水一口喝完。
“随便说说而已。”他道:“到底是怎么样,我们都需要后续实验证明。”
盛闻在实验上极有想法——在07看来,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榔头,想到哪算哪,在实验结果出来之前,根本看不出来盛闻这么干有什么意义。
草履虫没研究明白,盛闻又找07让他培养另一种单细胞动物。
07没同意,觉得浪费时间,盛闻就自己和学校申请实验装置使用权,自己培养去了。
盛闻随便选了变形虫,让变形虫在实验室自行繁衍,他就撂挑子干别的去了。
等变形虫在实验室迭代到不知道第几万第十几万代,总培养量已经到了上千亿数量级的时候,盛闻才回来。
而在这批已经快成灾了的变形虫中,发现了和07的草履虫中相似的变异个体。
07难以置信,问盛闻是怎么想到这的。
——盛闻单单回了他句直觉。
但07即使不问,盛闻即使没这么气死人地回他,他也知道……如果之前盛闻那番宛如疯人院病人跑出来了的猜想,但凡有万分之一的真实性,那么他培养的这批草履虫身上的变异特性……就具有普遍性,而非草履虫的物种特有性。
而接下来的实验结果似乎佐证了普遍性这一点:
变形虫中的变异个体和草履虫中的变异个体之间,出现了和之前相似的“超距感应”。
对于这种低等单细胞生物,除了能在它们身上期望看到仿佛它们死到临头了的应激反应,别的什么都看不到。
于是07看到,当这个培养皿中的变形虫因为高盐溶液而慢慢死掉的时候,另一个培养皿中的草履虫出现了仿佛它们也在高盐溶液中的失水反应。
而后一年中,07不信邪又培养了无数种单细胞动物……
仅限于动物,一旦当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数量大到一个足够的巨大数量级的时候,就会出现那么几个特殊的变异个体。
它们更长寿,大多体型有畸变,短暂的一生中始终孤零零地呆在培养溶液中,既不分裂也不繁衍,它们没有后代,也无法产生后代。
直到那一刻——
像一颗种子慢慢萌芽,从它们体中暴涨而出,撑裂它们的“脏器”,吸收它们的“血液”,而后慢慢地、慢慢地弥散无形。
这些变异体像是孕育一颗无形种子的母体,被无形的菌丝撕裂,最后与这种子一起化为乌有。
一个胆大到近乎于白日梦的猜想诞生了。
盛闻认为,部分人类体内或许也有着这么一颗“种子”。
它让这些人类更长寿,天生畸形,孤零零地远离人群之外,直到……直到他们人生最后一刻。
而因为这种“种子”的物种普遍性,有这颗种子的人类或许可以和一个草履虫,一个单细胞动物产生“感应”……但那远远不是单细胞动物这种简简单单的应激反应,而可能是要复杂得多的神经活动,但无论那种感应是什么,可以猜测的是,这种“超距感应”中或许有一条可以观测得到的传递通路。
这个问题就成了从一个固定起点和一条已知道路,确定出终点。
盛闻那些臆病般的疯狂想法,07很少是能够理解的。
他不是物理系的学生,那些晦涩的物理名词他也大都一知半解、兴趣不大,从一只小小的草履虫,到如今的M102试验站,到“普罗米修斯”工程,07不知道盛闻是怎么走到今天的,他只知道有关于自己专业的那一部分——
盛闻成功了。
他成功地,找到了这颗“种子”在人类身上的存在。
这其中涉及到上百亿上千亿的人口基数,远远超过当前时代的人口总数……所以盛闻是“跨时代”,或说跨越了上百个不同的平行宇宙,来找到的这几颗种子。
除了从不怀疑自己的疯子,没有人能干出来这种事。
07听不懂盛闻一堆夹杂着高度亢奋情绪的宇宙物理、量子物理解释,他只记得盛闻和他说:四维孢子是来自于更高维宇宙的种子,高维宇宙或许有文明存在。
孢子是他为这颗“种子”起的名字。
“普罗米修斯”的研究体1号,就是在一个不同时空的平行宇宙中的孢子携带者。
要交代的太多了,还是交代缘由的一章
第一次写科幻,发现科幻信息量真是血马大,不然就没头没尾的= =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8章 孢子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
,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
[我要投霸王票]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