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卷 简 ...

  •   楔子

      春秋末期,晋国六卿赵氏联合韩氏、魏氏三族反叛,使计引晋水倒灌智氏军营,智氏家主伯瑶兵败身亡,赵襄子将智伯瑶的头颅雕刻上漆,当做饮酒之首爵。
      未免后患,三家联手屠灭智氏家族两百余人,并瓜分了智氏封地。

      天下震惊!

      史称“晋阳之战”,亦被当世人称为“三家分晋”,晋国之后又有了“三晋”之名。至此,春秋时代过渡到了不以道义为重、而已成败论英雄的战国时代。

      晋国传衍了七代的六卿名门望族智氏几乎举族覆灭。

      智氏连续七代在晋国政坛称霸,执掌晋国朝政百年之久,其实力远远强于同为晋国六卿的赵氏、韩氏、魏氏,甚至超过周朝诸多贵族,成为当时天下数一数二、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

      后世史学家曾言:如果晋阳之战中,魏、韩没有被赵氏说动反水,那赵氏必灭,接下来智氏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铲除魏氏和韩氏在朝中的势力,成为一家独大,掌控中原强国晋国,而之后数年,秦国一统六国的局面也将更改结局,谁主中原将是一个谁也无法断言的谜题,因为历史有它的必然性,也有它的偶然性。

      韩、魏、赵联手灭智就是历史的偶然,却成就秦始皇的一代雄图霸业,但是秦始皇的政权留下诸多弊病和积年沉珂,始皇英年早卒,赵高伙同李斯纂改传位诏书,将本应传位的长子扶苏逼死,再将秦始皇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儿子皇族杀死,扶持秦始皇的十八子胡亥继位,后因政法酷烈,导致大规模平民起义,旧有贵族也宠宠欲动,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短短十五年国祚。

      历史上对秦始皇褒贬不一,但功大于过是一定的,毕竟秦始皇一统天下,结束了华夏中原诸侯混战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度量衡和钱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这些举措在后世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奠定了非比寻常的基础,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着巨大儿深远的影响,更比欧洲早了700多年进入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

      秦朝昙花一现的政权给华夏民族带来的伤害也是致命的,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智氏最后一任掌权的不是刚愎自用的智瑶,而是品行更为稳健的智宵,又有“先见之明、辨别之智”的智果辅佐,由此而被智氏统一治理的中原半壁江山的晋国将是一个何种局面的强国,秦国的争霸之业不见得会顺利,而且以智氏和晋国当时的实力,也可能会先发制人,提前秦国进入争霸之途,历史的车轮会转向一个未知的方向。

      1 祈福香囊

      公元前458年,三家分晋,春秋战国时代拉开序幕。

      百年后,中原大地的割据势力早已翻天覆地。

      强盛的晋国早已不复存在,被百年前那场晋阳之战的胜出者瓜分,胜者王败者寇,当年被灭族的六卿之首智氏早就淡出晋地百姓的记忆,晋国疆土分据成赵魏韩三地,赵魏韩三家又请封到周天子诸侯册立,终于实至名归,得尝所愿,挤入强国之列,东又有田氏代齐,西边的秦国也已是不可忽视的强国,加上南方的楚国,北方燕国,战国七雄的割据已正式开始。

      赵国边贸大城,云中集。

      秋日的第一个大集,西乞家的商队队主早早在畜集占了一块好地方,今年虽然干旱少雨,但家主的畜牧场挨着渭水支流,滩涂之地,所以即便全国都是大旱之年,但是自家水草却没有短缺多少,出产的牛羊比别家肥,此次一定能易到好行市,家主明夏要行嫁娶事宜,陪嫁便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还指望这次的行市交易出一个好价钱,好给家主的二女儿多填些嫁妆呢。

      自从各国打的越来越凶,秦国的良马便禁止卖出国门,私自贩卖良马与叛国通敌罪论处,西乞家的马场只能交易给本国的秦国军伍,来采买的官员不但压价压的狠,还一个个贪财的要命,吃回扣简直没一个手软的,这一来一回,马儿卖了还亏钱,秦律严苛,还不准弃养马场,在册登记的马场每年均要上缴规定数量的马匹,数量若是达不到,除非有多一倍的绢帛钱粮抵交,西乞家没办法只好多养些牛羊来抵消这些上缴马匹的损失。

      领队西乞顺想到这些不由得赶紧打起精神,早市已经开市,市集上熙熙攘攘,他家的摊位一早上过来好几波相询的商人,挑挑拣拣的出价并不理想,西乞顺也不急,这才刚开市,中原商贾还有些没过来呢,等着吧。

      商人来自各地,中原汉人居多,也有胡族戎狄,还有金发碧眼的西域商人,自云中大集开放以来,吸引了大批塞外胡商前来,这里可以和中原商贾市到南方的精细物什,瓷器和丝绸最受他们青睐,还有晶莹玉润的稻米,北方的麦黍和麻布,细盐也是集市上大宗交易货物,精细加工的刀具在这里属禁卖品,但也有胆子大的偷偷在市卖。

      胡商带来的除了马匹牛羊之外,还有塞外上好的皮毛、山珍、野物之类,这几年随着西域商人增多,从西方海外运过来的名贵香料和玛瑙宝石的价格颇高,但挡不住各国的皇亲贵戚追崇奢靡享受,他们有大把银钱,每年花在这上面的费用着实不菲,简直是败家的行为。

      西乞顺从鼻子里懒懒地“嗤~”了一声,从隔壁那西域香料摊上的几个中原商人身上收回视线,扫了一圈集市,今日集里比平日热闹不少,三三两两的商贾交头接耳,偶然听得几个字,又听得不太明白,但是商人的敏锐,让他总觉得又发生了什么大事,遂打发伙计出去打探,不多时,伙计回来,怀里捧了十几个香包。

      “就是这种东西,你说能祈福?”
      西乞顺拿起一个三角形香包在鼻下闻了闻,有股淡淡草药苦味,闻之头脑有瞬间的清醒,但持续时间不长,想来药草并不多名贵,香包做工很粗糙,薄薄一层麻布包裹着草药,缝合线迹粗糙。

      ——出去打探的伙计说,集外来了一群麻衣僧侣,正在免费发放这种祛病驱邪的福包,百姓们争相纷拥,要沾沾那青戈真人的福气。

      ——青戈真人的大名是大集开市后随着从姑臧西来的乌孙商人传开的,只因他在姑臧做法祈福,降了一场三天三夜的大雨,解了当地的旱情,后来又断断续续降了好几场雨,便被当地人传出一个什么“青戈真人”的称号。

      道家的“真人”称号非同小可,没有真实本领的担不起这一说,西乞顺捏着不长的胡须禁不住暗自琢磨,心里便是一动。

      这件事说来话长,小伙计打探来的消息是这样的:青戈真人还不是“真人”的时候,前阵子做了一件大事,这件事一时将整个祁连山一带整的比过年还热闹,不但惊动了乌孙王子亲自去探望,听说月氏和匈奴都派了人去查看,巴掌大的姑臧镇里外驻满贵客,住不下的就在距姑臧镇二十里的沙果岭山脚下扎营住帐篷,为的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听说那青戈真人就在沙果岭上修炼来着。

      到底真人长什么样,去的人都没亲眼见过,上山的山门一直封着,递进去帖子的,甭管什么身份,一律送一份回礼打发了,青戈真人的名头又被这个回礼给宣扬了一把,回礼盒内装了四个精美的小陶罐,罐口用软木塞和蜜蜡封口,起封后,清香扑鼻,每个罐子装一种药酿蜜食,食之酸甜可口,生津止渴。

      ——据那山僮传下来的话,这几样药羹是山庄上的珍品所制,食材选自生长在雪峰顶上的果子,采日月精华,用山间融化的雪山水烹制而成,每种珍品便是一种上古药方制得,经常食用可润肺化痰止咳、滋阴补阳、养颜美肤,这些珍品是特意送于远道而来的贵客,以之告罪小主人不能亲自接待。

      ——另外,盒中用来铺垫的干草是特地配置的药草,煎服可以消暑祛热毒,如腹中有寄生虫还可将虫驱除,燃烟可去屋中浊气,烟灰可撒至粪便处,消除异味,也能驱散排泄物里的细菌散播病气,如果条件容许,最好将排泄物深埋,不要倒入沟渠河道。

      山僮把盒子里的药草拿出给大家展示了一下,又拿出垫在下面一沓薄薄地白桦树皮,上面书写了夏秋两季要注意的多发病症和对应药方,以及防疫事项也在此注明。

      西乞顺派出去的伙计是个机灵的,在街上给几个僧侣塞了一点银钱,细细问了一番,又去茶馆酒肆听客人闲话聊天,把大致故事串的明明明白白才回来复命,西乞家不愧是军旅起家,连家仆的日常习惯也训练的如同探子。

      那山僮耐心的解释盒中之物的妙用:夏季最是病菌滋生的季节,最易引发恶疾传染,回去自家按此法整治应是不难,如能多多传播出去,让邑下乡民都能如此这般,那世间少几分病痛磨难,多几分雨露滋养当时对青戈真人最大的感念。

      山僮年纪不大,话说的却圆满之极,山门前一群要拜访的贵人丝毫没有被拒之门外的冷落慢待,反倒很贴心地询问了几句小主人的身体状况,得到尚无大碍,静养便可的答复,客人们大都回去复命。

      ——真人哪那么好见的,得了这几瓶有真人仙力的珍品,当务之急赶紧回去献给家主,没准儿家主感念自己辛苦一趟还能赏赐少许。

      后面还没领到回礼的赶紧往前凑,生怕自己被落下。

      那些日,住在姑臧镇上的客人一茬接一茬,来了就和镇上的人打听沙果岭后,便急匆匆又赶往沙果岭,得亏现下的交通不便,姑臧又地处偏僻荒芜的凉州边疆,来往一趟甚是辛苦,不然来的人会多上好几倍。

      最先得到消息的当然是住在近处的月氏和乌孙人,一个月后随着胡商的脚步,消息传到中原,再过来的就是中原人居多——因为传说那青戈真人其实是中原大族隐居于此。
      听此一说的家族更要派上家臣或得力管家,再带上十几个武士,从中原赶过去至少要一两个月的路程。

      姑臧这个小地方,从夏天那场大雨,以及那冲天光柱的异象后,彻底开启了神幻之门,每日大街小巷人来人往,热闹无比,当地人更是兴奋地上窜下跳,与有荣焉。

      姑臧满打满算百十来户人家,在附近开荒种麦黍或养殖牛羊为生,镇中的房子低矮破旧,大都是黄泥土坯墙茅草顶,除了每月会过往几支南来北往的行商队伍,附近基本没甚资源,镇内的实业满打满算有两家歪七扭八的食铺和茶水摊,以及一家打铁铺,再就是镇中心一间唯一的石头砌的大房子,那是原来的不知是哪个族撤走时留下的管理所,现在是苏家的医堂兼镇管理所。

      食铺茶水摊一般只有过往行旅歇脚时才有生意,就连打铁铺也是勉强换口粮食,生意常年冷冷清清,日子过得挺艰难。
      这下沾了真人的光,小镇客流量激增,原有的吃住食店根本接待不过来,也满足不了来自中原贵人们的口味要求,当地人有点本钱的就把自家破破烂烂的房子简单收拾一番,置办些桌椅床铺开张营业,做些吃食客栈的营生,若是自己没有本钱经营的,趁着有外地商贾愿意出高价,就把自家的破房子卖了,拿了钱又舍不得离开此地,便在镇外盖处草棚,开垦荒地,今年哪哪都旱,外面兵荒马乱的,他们离了这里也没多少活头。

      一眨眼不过几个月时间,姑臧就聚集了上万人。

  • 作者有话要说:  新文,敬请卷首语
    这篇本来本来应该放到开篇说的,但是当时怕影响读者的阅文体验,就取消了。但是《战国》写到这里,我觉得需要出来说明一下,给文中的部分情节做一下背景交代。
    (另外说明:这篇卷首会同时放在首章和63章开首,已经看过的可以直接跳过去,注意,63章后面还有文更新,不要直接跳到64章)
    本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均为杜撰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战国》预计300章左右(如果没写那么多,也嫑怪作者,一切随缘),关于要不要CP还在犹豫中,因为主角在现代的经历已经很多,少年和青年时生活艰辛,大学时开始创业,到四十岁前已经资产上亿,一个事业成功、人过中年的男人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而且他对于机械工程学的热爱远超过其他,他在现代本身就不是一个多情的人,穿到战国以后,其本性还是不会变的,除非有契机出现,这个是未知数。
    不过,有一点要提前打招呼,本文没肉,是一篇素的不能再素的文,肉食爱好者可以就此歇火了。
    一直认为,这个世界是多彩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个性,而码文就是更加独立的个体,它不需要一定遵循某种规则,小说的人物都有他的独特性存在,也许您的观点和本文有相驳之处,我会尊重您的观点,但是我依旧认为这里是我自己的世界。
    最后,还想再唠叨几句,我因为经历比较多,到了一定时候也就对很多事情不那么较真了,年轻时的犀利和锋锐早就收起来,尤其这几年越来越觉得“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说的真好,回想起自己当年的有些行为会觉得很可笑。
    我想告诫的是,做为年轻人,有些锐气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注意自己所言是否会给别人造成不好的影响,尤其是网络年代,因为你的言论关乎你的教养,一个人的教养比你有没有钱更重要。你想想看,这篇文到现在都是免费更文,你在免费享用作者的辛勤劳作,如果你不喜欢这篇文,请安静的离开就行了,给后面的人留一片干净的空气,难道不好吗?
    故事背景发生在春秋战国末期,追文的朋友权且将这篇小说当做半架空文吧,做为一个新人,写这样一篇带有历史背景的小说其实内心一直很忐忑不安,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准备了一年多才开始着手发文,最担心的是弄出不合常规的漏洞,如果文中出现这样的错误,还请诸位温和提醒,我会很认真听取。
    这里有些故事背景要交代清楚:
    一、主角所穿越的苏家,是春秋五霸的晋国六卿之首智家的后裔,智家的灭亡源于智家当家人在争权夺利中失败造成,细节请朋友们百度“三家分晋”,可以了解的更为详细。
    二、智家被灭时,阿姬当时寄居在秦国的西乞家,所以避过了这场祸事,但是她当时已经怀有智宵的骨肉,远走他乡去往西北雍州定居,隐姓埋名,在姑臧一带行医向善,常年施舍穷人米粮,逐渐将没有一点根基的苏家在西北扎根下来。
    三、有朋友可能会质疑苏家经年累月的行善,是个烂好人,觉得很不可信。其实如果读者中有信佛的朋友,一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四、所以我需要解释一下苏家为何要常年行善积德的起因:
    1、苏阿姬此人一生命运多舛,年幼时,为部落酋长的女儿,又是预备巫师,没有吃过苦头,说是被捧在蜜罐里长大的也不为过,后来部落被别的部落攻打(疑似月氏人),灭族后,最终命运颠簸流离,被辗转卖入中原的西乞家做舞姬,这样一个弱女子正在生无可恋的时候,遇上了潇洒英俊的贵族智宵,结下了一段缘分。
    2、智宵的死对于她肯定打击不亚于灭顶之灾,能让她挺过来的是肚子里的孩子——智宵的后代。此时对于她就像经历了一场生死离别,无疑与看破红尘。将一切勘破的人所行事就不会太在乎一时得失,也不会太在乎自己的享受,她后来的行事与散尽家财遁入空门的意思是一样,这种人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也有,所以不要太奇怪她会那样做,有人之所以想不通,是因为你没有如此的经历罢了,心境还无法达到那样的高度,这也是为什么当今社会有很多名人捐出巨额财产时,有人质疑、有人抨击、有人不理解,因为你未曾到达那个高度,不理解是正常的,理解了反倒不正常。
    3、苏阿姬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她逃难到姑臧时其实身上携带了巨款,当年智宵给她留了很多金子,足够安逸的过完下半辈子,她无意也好有意也罢,先是收复了逃兵役的弟兄两个,有两个青壮一路护送,免去单身女人独自行路的很多麻烦(后期会补一篇阿姬的番外),路上她又以巫的身份自居,为自己又上了一道保护层,在她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才一路收养孤儿寡母,为下一步扎根时手上有合用的人打基础。
    4、在那样的时代,最合用的人无疑与从小养大的孤儿,而无依无靠的女性是那个时代的弱势群体,随时会没命,或是被当做牲口妓女被买卖,生活在生死边缘,她们会为了主人给的一餐饭而效忠与她。
    5、在姑臧定居后,为什么在镇上施粥义诊,这里面有四层用意:
    其一,姑臧其实就是她原本的部落所在地,当年她的部落被灭族,死的死、抓的抓,但是也逃走了很多人,苏是她们的部落姓(大家不要追究为什么部落会有姓),她在原部落之地以苏姓定居,以苏姓行善,有收拢原部落失散了的后人的用意;
    其二,做为一个没有男人和家族势力帮衬的单身外乡女人,初来乍到,以施粥义诊获得当地人的接受是收效最快的方式;
    其三,要长久的将苏家延续下去,需要在当地建立一个不容小觑的家族势力,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现状,她有大笔启动资金,但是没人手,路上收留的人毕竟有限,所以在姑臧还需要收留更多的散户游民,那些无家无业的人最适合。
    其四,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行善积德。
    五、下面说明为什么行善积德对苏家如此重要,几代人都为此付出努力。
    1、苏阿姬能活着到姑臧,路上也遇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当然也离不开她会医术能帮助他人这一点,但是终归这一路逃难的经历,化解了她内心的悲愤郁结,以至于到了姑臧定居下来之后,她选择了佛道的因果轮回,虽然那个年代佛道还没有传到中原,但是不影响她有这样的信仰。
    2、她认为智家的灭亡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有前因才有后果,智家和赵、魏、韩三家最后的决战造成了成千上万人死亡,尤其智家当年被水灌军营,智家大好儿郎都死在那场战争中。这在佛家中的说法是,这上万横死的人命都是智家造的孽,恐怕没个三五代的行善积德是还不完这些罪孽的。
    3、她想从自己这一代开始为智宵行善积德,在那个年代,能做的只有行义诊、施药、施粥、收养孤寡,而这些事情以山庄之力,做起来并非很难,土地和产出不需要交税,医者和药材都属于稀缺昂贵的,她将药材生意做的足够维持苏家的开销。所以苏家不会因大行施舍之道,而使自家的日子过不下去的道理,就看主角来之前,苏家已经延续了三四代,几代积累下去养活了上万了人这个数字来分析,苏家也不是那种自不量力的人家。
    4、细心追文的朋友可能会发觉,苏家一直是独苗,每一代都只一个,到苏青戈这一代,他的身体更加不好,主角从现代魂穿来之后,他的身体才转为正常,其实这里的埋笔是有隐喻的:智家当年的罪孽经过苏家几代人的努力终于还清了,雨过天晴,苏家才有了转机。
    六、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主角来的时候,苏家的日子好似过得很不好呢?
    1、在主角来之前,当地连遇两年灾荒,粮库的管事又是个贪污的,贪了很多粮食,这两项相加造成苏家粮食吃紧,差点断粮,游匪阿歸把自己的存粮送过来几车,才解了燃眉之急,如果没有阿歸送的粮食,很可能在主角没来之前,苏家会出现饿死人的局面,苏老爹和他都有可能饿死。
    (所以这也是主角愿意送给阿歸一座铁矿原因,人命大于天,一报还一报,苏家二百多口人命换一座铁矿并不算多。)
    2、苏老爹这人醉心医术和巫道修炼,并不善于经营,林叔年轻的时候还行,年纪大了就力不从心了,林大和林二各有一摊,对于经营生财之道也没有多少主意,所以也就会出现粮库管事贪墨的情况发生,这就使疏于管理造成的。
    3、苏老爹是中年得子,比上几代苏家当家人要孩子都晚,母亲难产早早离世,孩子又是个痴儿(这也是苏老爹为什么醉心医术和巫道的中心原因——他想治好自己的儿子),也就造成了下一代继承家族事业出现了断层,使管理上出现疏漏,灾荒年纯粮不够连种子都吃掉的直接原因。
    很感谢大家听完啰哩吧嗦的这一大堆,感觉自己是一个很失败的码文者——以上直白的解释不能换成优美的文笔直接揉在文中。大家凑乎的看,我尽量提高码文水平,还要提醒大家记得收藏,谢谢各位手下留情,新文作者需要鼓励,值得收藏。
    如在后面章节发现锁文,是作者回去捉虫,章节要重新排队审核,追文的朋友耐心等一两个小时就会开锁。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