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第 6 章 ...

  •   杨梅梅半弯着腰站着,撅着小屁股双手一起把风箱拉得“哐哐”响,拉几下她就要问一下:“婆,饭好了吗?”

      “拉风箱要慢慢的,火才旺。”奶奶在围裙上擦擦手,在灶前的木墩子上坐下,接过风箱慢悠悠地拉起来。

      风箱有节奏地一下一下响,不缓不慢地,杨梅梅听着觉得心里也没有那么着急了,两只手掌撑着下巴蹲在奶奶身旁。

      奶奶拿着小碳铲拨了拨柴火。玉米芯都堵在一起,风箱从火下方带来的风吹不上来,火就不旺。奶奶顺口念叨了一句:“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我知道的。”杨梅梅重复了一遍,表示自己确实知道。至于意思明不明白的,嗨,她哪里知道什么。

      借着今天蒸馒头要发面,杨奶奶中午做了孜卷,省事。

      发好的面团擀得薄薄的,上面倒上切好的菜,撒上调料和油,用手均匀得抹开,让面片的每一个角落都沾上馅。春上第一茬韭菜刚出来,杨奶奶割了一把韭菜,拌入炒好切碎的鸡蛋花,剁碎的粉条,把这春天最鲜美的味道送到舌尖。

      铺好菜馅就开始卷了,这就好玩了。杨奶奶现在圆形面片的中心戳一个洞,然后向外围开始卷,等卷完了,案板上就是一个环形的菜卷了,用刀分出半尺长的段,一段一段移到刷油的木质蒸篦上。

      当地管这个菜卷叫孜卷,面皮薄薄的,蒸起来很快,大锅上汽后放上开始蒸,有个二十分钟就熟了。韭菜鲜美的味道霸道地充斥在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向外蔓延。

      锅里还一起蒸了一茶盘菜疙瘩。

      早几天杨爷爷整菜地,菜地里还有半畦地的菠菜都给一起拔了,杨奶奶把它们择洗好晾着,今天早上剁碎了加面粉和成稠一点的面糊,全部倒在茶盘上整平整,跟孜卷一起上锅蒸。这两样都比馒头好熟,一起蒸个二十分钟就成。

      趁着蒸的过程,杨奶奶就开始调蘸汁。不管是孜卷,还是菜疙瘩,吃起来都要蘸汁的。

      “梅梅,婆婆去揪蒜,你乖乖坐着吃饼,不要靠近火塘玩火啊。”

      “好!”

      调汁子少不了蒜泥,家里的蒜收回来之后都是带着蒜苗的,放上几天,等叶子蔫了就给变成辫子,一整串挂在屋檐下,吃的时候揪一个下来就行。

      杨奶奶剥好蒜,拿了石臼和捣蒜杵给捣蒜泥,杨梅梅看着好玩就目不转睛地看着。

      杨妈妈趁空洗了几件衣服,晾完衣服就过来厨房:“妈,还要干啥?”

      “你熟点油,我调汁子用。”

      杨妈妈应了,就在案板下找到一个长柄的铁勺,那铁勺有大人拳头大,杨妈妈一下子就倒进去小半勺油,把长柄杓伸进灶膛的火上热。

      “咋放那多油!”杨奶奶一看那半勺油就心疼,捣蒜也顾不得了,打开橱柜取了辣椒面,往家里的油泼辣子碗里倒了些,把碗放在风箱上,“等会给辣椒里倒些。”

      杨妈妈嘿嘿笑:“没有油不香。”不过等油热好了,她还是给辣椒上到了一大半,剩下的倒在杨奶奶放好调料的碗里。杨妈妈虽然不跟婆婆对着干,但她也有办法达成目的,等吃饭的时候,汁子分到自己碗里了,她再从辣椒碗里舀一勺辣椒油,那汁子红艳艳的,看着就香。

      孜卷里那韭菜的香味引得人流口水,终于可以出锅了。

      “梅梅去厨房外头,婆婆要起锅,小心烫到你了。”杨奶奶先把案板上的东西都挪开,把孙女赶到外面。

      沉重的木锅盖揭开,蒸汽瞬间就充满了锅上方的空间,遇到了屋顶又开始向旁边跑,整个厨房就变成“仙境”了,云雾缭绕的。

      随着蒸汽散出的还有食物的香气,杨梅梅站在厨房外面眼巴巴瞅过去,恨不得下一刻婆婆就喊她进去吃好吃的了。

      家里人多,孜卷蒸了三层,搭了草圈固定蒸篦。

      草圈顾名思义,就是草编的圆圈状工具,一般有半米高,大小比家里的蒸蓖大一圈,刚好卡着蒸蓖放。这会蒸笼还没普及,农村用的就是木板拼出来的蒸篦。第一层蒸篦放下去卡在锅里,两头对称地放上两个木头做的立方块,这木头块上放第二层蒸篦,然后依次往上叠放。像今天这样要用到三层蒸蓖的,就要用到草圈在外层固定,防止蒸篦歪斜倒塌。

      蒸篦取出来放在案板上晾一晾,等不烫手了就把孜卷铲下来,切成手指长的小段,方便夹取。切好的孜卷放在大碗里,满满几大碗一起端出去,孜卷放在中间,每人一个蘸汁碗,自己夹着吃。杨梅梅是没有蘸汁的,她抱着自己的小搪瓷碗,里面放了几个切好的孜卷和她吃饭的小勺子。

      “我也要汁。”杨梅梅正是喜欢事事向大人看齐的时候,她觉得等她和大人一样的时候,她就长大了。

      杨奶奶就用她的小勺给她舀了一点汁子浇在碗里的孜卷和菜疙瘩上。

      菜疙瘩也是切成了麻将那般的小块,堆在盘子里。杨梅梅的碗里放了几个小块,她用勺子舀着吃的时候,那菜疙瘩老掉进碗里去,杨奶奶看她吃的艰难,就拿了根筷子给她把菜疙瘩串起来吃。

      杨梅梅这下高兴了,她吃完了筷子上那个,让杨妈妈给她再串,她还指挥杨妈妈:“再串一个,再串一个。”

      杨妈妈耐着性子给她串了三个,她还要,杨妈妈就警告她:“那你可得吃完,吃不完给你留着下午继续吃。”

      “我吃得完。”杨梅梅保证。

      杨妈妈想着给她个教训也好,就按照她的要求串了五个菜疙瘩。

      杨梅梅举着筷子给杨奶奶炫耀:“糖葫芦。”

      杨奶奶看孙女咋看都是好的,无条件附和:“真像糖葫芦,梅梅真厉害!”

      杨梅梅获得了认同,就专心地吃起饭来,不仅吃完了五块菜疙瘩,碗里的几块孜卷她也大口地吃干净了。杨梅梅用勺子刮干净碗里的菜渣吃掉,把碗口翻转向外给妈妈看,特别骄傲地大声说:“我吃完了!”

      “真棒!”杨奶奶第一个夸奖。

      爷爷和太爷太婆也一叠声的夸了,杨妈妈本不想如她的意,但她扑闪着大眼睛闪亮亮地看着自己,杨妈妈很不坚定地投降了,“梅梅吃饭真乖!”

      等大家都落了筷子,杨奶奶就把桌上的大碗小碗叠起来,端到厨房洗涮。杨梅梅积极地等在旁边,奶奶把勺子筷子整好递给她拿,顺便夸她:“梅梅真能干!”

      收拾完厨房,妈妈提着给爸爸的午饭离开。杨奶奶洗了手,腾干净案板,打算烤石子馍。

      因为今天打算做石子馍,杨奶奶昨天就把一篮子石头找出来洗净晾干了。石子馍其实算是饼,不过他们这里一般不说饼这个概念,所以就叫石子馍。

      这一篮子一辈一辈传下来的石头已经全部都黑得发亮,并不知道原本是不是挑的就是黑色石头,还是经年累月的使用下来,岁月留下了痕迹。

      一篮子栗子大小表面光滑圆润的石头哗啦啦倒进大铁锅里,奶奶在灶膛添了一把麦秸秆,让石头预热,就开始擀起了面饼。

      石子馍越放越干不怕坏,可以保存很久,奶奶一次就会做上许多放起来慢慢吃。这次是因为小儿媳马上要生了,她按照习惯做一些石子馍给送去让月子里吃。因今天上午蒸馒头做孜卷,下午还要烤石子馍,杨奶奶昨天就度量着发了两大盆的面。早上蒸馒头用了一盆,剩下这一盆隔了半天时间了,不确定碱施得是不是合适,她就要重新烧一次面疙瘩看情况。揉好的面团上揪下来一团,团成弹珠那么大小的圆球,放在炉子上或者灶膛里烤熟,取出来掰开在光亮的地方看看颜色。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为碱不合适毁了一锅馒头。

      蒸馒头时最具有技术含量的就是拿捏碱面的量,要是碱面放得太多,蒸出来的馒头发黄,稍微多一点点有些人还喜欢吃那种的,可要是多得过分了,馒头就会变得特别黄,吃起来发苦;碱放少了也不行,少了馒头看着白,但是发酸。所以要控制碱面的比例正好,让馒头宣软发白,吃起来还满口麦香。舌头比较灵验的人吃馒头时还能嚼到一点甜味,那是麦芽糖的味道。

      因为气温并不太高,早上揉好的面团里碱没挥发多少,现在试着量正好,杨奶奶就开始做石子馍了。石子馍的面团里加了鸡蛋和猪油,它们让烤出来的饼更酥香,还有调味的小茴香和花椒叶碎末。

      面饼要擀得薄薄的,大约就比平时擀面条稍厚一点,大小根据自家的锅决定。

      等石头预热好了,先用铁铸的大水瓢舀一瓢出来。这个时候就不要随便碰锅里的石头来考验自己皮肤的承受能力了,它们可是能把面饼烤熟的呢。锅里剩下的石子用大勺扒拉平整一点,将擀好的面饼摊平放在石子上,然后把大铁瓢里的石子倒进去,铺在石子馍上面。石子两面夹击,面饼就被塑形成凹凸不平的形状。

      等一个石子馍熟了,就用大勺拨开上面的石子,把馍拿出来晾一晾。刚拿出来的热馍有点软,等晾凉之后就变干脆了。有时候石子馍上会卡住一两个小石子,这个石子特别烫,刚出锅的时候不能碰,要等凉了才能用手抠下来,再扔回锅里。

      第一次出锅的石子馍并不给直接吃,等放了第二个石子馍,第一个石子馍就会放在最上层的石子上面,再烘一烘。

      这是很费时间的一件事,好在这时候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所以总有耐心花很多的时间来做一样吃食。

      这一个下午,奶奶都在厨房里做石子馍。她也不需要人帮忙,就打开收音机放在案板边上,随便听着什么,心情很好地忙碌着,有时会忍不住哼唱两句当地的戏曲内容,多数时候是她最喜欢的《红灯记》和《白毛女》。

      杨梅梅午觉起来吃到了第一口石子馍,奶奶给她掰了两块,打发她去跑腿,“去给太爷太婆拿去尝尝。”

      杨梅梅拿着饼离开,给太爷和太婆送了饼,就再没回厨房了。小孩子总是很难有耐心一直关注一件事,相比做饭,她对出去玩更感兴趣。

      杨梅梅常去的地方就那么几个,她出了大门,脚步就转向大姑那里。蒋文文睡着了,杨梅梅也没叫她,就自己坐茶几边,大姑给她抓了几颗花生。杨梅梅今天吃了太多东西,吃不下了,就把花生装进口袋里。

      闲着的杨梅梅就被大姑抓了帮忙,“来,梅梅给大姑撑毛线。”

      买来的毛线都是一圈圈的,织毛衣之前先要缠成毛线球。这个毛线可以撑在椅子靠背上,然后找出线头慢慢绕,但是那样得一直站着,因为椅子是不会动的,毛线在两边的地方会被卡住。要是家里有小孩子就方便多了,往两只手臂上一撑,他们会在毛线绕到两边时活动一下手臂或者缩一下手掌,毛线就顺利的绕过去了。

      杨梅梅做这个很熟练。杨妈妈特别会织毛衣,还有一本专门织毛衣的书,今年她已经帮妈妈绕了好几次毛线球了。杨妈妈每次都夸她做得很好,还承诺今年给她的新毛衣上织一只小狗。

      说起小狗,村里杨小娟家今年抱了一只小狗回家养,杨梅梅去她家看了好几回。小狗走路还不稳,但是身子胖乎乎的,眼睛乌溜溜的,还喜欢用毛茸茸的脑袋蹭她的小腿,杨梅梅特别喜爱,回家央求奶奶给自家也养一只。不过,奶奶说了,现在没有小狗,要等有大狗生了小狗就去要一只给她养。杨梅梅是讲道理的好孩子,她已经跟小娟约定好等她家小黄长大了生了小狗第一个给自己。

      哎呀,想远了,还是说绕毛线球的事情吧。

      杨梅梅坐直身子双臂平行支在身前,大姑把毛线套到她手臂上,然后在她对面的交椅上坐下。杨梅梅看英雄一样看她:大姑就是厉害,这么疼的板凳都敢坐!杨梅梅在家做的是木头面的板凳,去年有一回她见妈妈坐交椅,就吵着要坐,妈妈闹不过她就同意了。

      交椅其实是一种方便折叠的折叠椅,两个“Ⅱ”型木架子交叉钉上螺丝,坐人的那一面上没有木头,钉了五六条寸宽的粗帆布带子。她家里那两个还是大姑给拿过去的呢,都是大姑父不知道哪里拿回来的,携带方便,不坐的时候折叠起来也很省地方。

      交椅坐起来没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杨梅梅太小,屁股很嫩,又是夏天穿得开裆裤。杨梅梅正新鲜,坐在上面左扭右扭,小屁股蛋就给夹住了,一嗓子哭出来,全家都围观了此次翻车事件。从此,杨梅梅再也不坐交椅了,并对它敬而远之。

      唉,说起来,妈妈似乎总是让她用吃教训的方式记住什么事情不能做。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热水瓶存热水,村里就有一户小孩子趁大人不注意玩热水瓶的盖子,结果没站稳摔跤的时候带倒了热水瓶,身上被烫伤得特别厉害,后来好了也留下了大片的疤,那些皮肤看起来皱皱的,十分丑陋。

      作为家里同样有不懂事还好奇心奇重的小孩子的杨家,杨妈妈就在杨梅梅说不听几次偷偷抠热水瓶盖子之后,掀了热水瓶的盖子,攥着她的小嫩手在瓶口蒸热气。那水温是杨妈妈提前试验好了,小孩子手嫩,会觉得疼,但不是刚烧开的水不至于烫伤孩子。杨梅梅被烫了以后就再也不去好奇热水壶了,每次路过还会绕路走。

      大姑手下飞快地绕着线团,杨梅梅干坐着没事干就跟大姑说话。她叙事的顺序一般是按着时间倒序的,先说婆婆在家做石子馍,太婆晒太阳,太爷扫羊圈,爷爷没见到,然后就要说中午吃了什么,还不忘说一说她的菜疙瘩糖葫芦,当然也少不了她今天认识的新的好吃的孜卷。杨梅梅刚吃饭没几年,好多东西都没吃过,有的吃过了她忘记了也以为自己没吃过,只要是新认识的吃食她都新鲜得很。

      最后就要说说上午抢她风筝还打人的坏蛋杨国庆,杨梅梅叙事还挺清晰,一个细节她都没漏掉:

      “……杨国庆就骨折了,她妈妈和婆婆还来我家讲道理,妈妈和婆婆把她们赶出去了。”

      “杨国庆干啥欺负你呀?”大姑一边缠毛线,一边问。

      杨梅梅得波嘚啵说起早上爷爷给她做的风筝,说的兴起还想用手比划一下,无奈手上套着毛线,只能遗憾放弃了。

      “文文妈,缠毛线啊?”有人路过门口,见了她们走过来,“这是今年新买的毛线吧?这颜色真鲜嫩,你打算织什么?”

      “给文文织件毛衣,小娃长得快,去年的衣服今年就穿不成了。”大姑说着话也不耽误她干活,“你街上逛去啊?”

      “哦,吃了饭闲着,我就去看看热闹。文文妈,我给你说呀,街口来了一家倒铝壶铝锅的,好些人去看呢!”

      “都能倒啥样的?啥价位啊?要是便宜,我还想倒个烧水壶,我家现在这个太小了,整天烧水就是不够喝。”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