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9、九十八、曹真之死 ...

  •   如我所料,我编造的那首童谣谶语,很快在洛阳城传播开来。一时间,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朝堂上下,闲暇之余议论纷纷,争相解读,很快有人解读出谶语的意思指向伐蜀。不用我采取什么行动,伐蜀就成了热点话题。曹叡顺理成章地正式提出这个议题,说自己打算趁势讨伐蜀国,询问群臣的意见。

      一时间众说纷纭。令我感到意外的是,竟然大部分人是赞成的。赞成的理由大都是受到攻克永安的鼓舞,认为应当趁胜追击。另外也是因为诸葛亮之前的北伐让许多人感到恼火,激起了复仇心。

      当然,也有一部分反对的声音。反对的原因也不难猜测,倒不是认为不该伐蜀,而是觉得不能操之过急,应当稳扎稳打慢慢来。遗憾的是,持反对意见的稳健派,恰恰是朝臣当中资历比较老的那些,其中就包括司空陈群。

      作为曹丕遗诏的“四辅政”当中资格最老的,又是如今的朝臣之首,陈群的意见至关重要。我虽然着急,但我直接去说服他的可能性实在太小,没办法,只好求助于曹植。可惜曹植也说他没办法。

      “其实当初陛下召我入朝辅政,陈司空是反对的。叔权你忘了?陈司空可是陛下遗命的辅政大臣,怎么可能认可陛下违背先帝遗命召入朝堂的我?”

      我恍然大悟:“是我疏忽了。我竟忘了陈司空是先帝生前最倚重的人之一……”

      曹植摇摇头:“陛下不顾陈司空的反对任用了我,已经落得不少批评。这两年我和陛下如履薄冰,除了尽力将朝政处理好,也努力避免留下任何把柄。要想说服陈司空,或许只有司马懿出面。叔权,伐蜀计划,我相信你在进京之前,应该与司马懿谈过吧?他是什么看法?”

      “他也不怎么赞成。”我苦笑,“他们想法都一样,觉得过于激进。先把永安巩固下来,积蓄国力,再从长计议。可我也没说要马上发兵。我的意思也是先巩固永安,积极备战。只不过我计划的备战时间可能是一年两年,他们的计划大概要五年十年吧。”

      “确实如此。你能这么快拿下永安,就连我也觉得不可思议。在稳健谨慎之人看来,确实有点过于迅速,他们不相信你的计划能够顺利推进。”

      想了想,他又道:“或许只能先设法说服曹真和曹休。他们是武将,年纪又轻,建功立业之心比名士老臣更为强烈。”

      我瞬间想起了曹植那个可怕的提议,但也实在没有别的办法。陈群三朝元老,德高望重,我是不可能靠自己去说服他的。唯一有可能说服他的司马懿,不仅远在荆州,也不是我的坚定支持者。

      曹叡自从白鹿事件之后,倒是一直积极与我商议伐蜀计划。朝中谁赞成谁反对,谁的意见具体是什么,他都会告诉我,像是突然转变心意,变得积极起来。我隐约觉得他不光是因为看到一头白鹿就产生这么大变化。到底是因为什么,我也不好追根究底。反正他愿意推动,对我来说总是好事。

      回到洛阳之后,曹叡就第一时间下了诏书给长安的曹真和寿春的曹休,让他们各自上一份详细的奏章,分析阐述各自防区内的情况,包括敌方的动向和情势分析。同时让他们做好安排,尽快入京一趟。曹休的奏章很快呈送上来,详细阐述了东吴的近况,表示东吴境内叛乱频繁,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暇骚扰寿春。他本人将在八月底回京述职。

      而长安传来的,却是曹真的死讯。

      曹真是病死的。他本就身体肥胖,用现代的话来说,有心脑血管方面的基础病,病逝于八月初一,享年仅有四十九岁。消息在三天后快马加鞭传到洛阳,满朝哀恸。曹叡下令迎接灵柩回洛阳隆重安葬。

      这件事将关于伐蜀的讨论骤然按下了暂停键。曹真生前官拜大将军、邵陵侯,与曹休一起构成了魏国军界双龙。他的离世影响重大,所有人都没心思讨论并不那么要紧的伐蜀了。去曹府拜访的人络绎不绝,我也第一时间去探望了曹爽。曹爽在我面前嚎啕大哭,弄得我也想起自己早逝的父母,陪着他一起哭得伤心。

      哭过之后留下的更重要的问题是——长安、汉中一带的人事调整。

      曹真的大将军官职,还有西线的最高军事负责人的权限,都需要一个后继者。我记得历史上曹真去世是在曹休之后,而现在曹休还活着,并且还没有发生石亭之败,而曹真却提早去世了。这就使得曹叡出现了两种选择——要么把曹休调到长安,要么另外提拔一个人。

      而历史上这个被提拔的人就是司马懿。

      他接替曹真掌管西部的军事大权,成功抵御了诸葛亮的北伐攻势,但也就此拉开了司马家族崛起的大幕。我无论如何都必须阻止这件事发生。

      曹真之死对我而言不啻于天赐良机。假如曹休能够接替曹真前去镇守长安,那么我的伐蜀作战计划,就变成了北路的曹休和南路的司马懿协同作战,曹休就不会被排斥在战功表之外,争取到他支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另外,可以借此避免司马懿接手西部军务,也能避免曹休在淮南的石亭惨败,说不定可以就此改变曹休的命运,也就此改变曹魏的国运。出于这样的考虑,当曹叡询问我的意见时,我竭尽全力向他推荐曹休。

      曹叡也觉得曹休是个非常合适的人选。但他顾虑的是,如果把曹休调去长安,那么派谁去镇守淮南?

      “朕本想让你去,可你肯定不会接受吧?去了淮南,与你伐蜀的目标就背道而驰了。”

      我想了想:“我倒是有个人选很合适,就看陛下愿不愿意用……”

      “你想推荐谁啊?”

      “齐王曹植。陛下觉得如何?”

      曹叡脸色顿时有点变了:“让皇叔领兵,镇守淮南重地?这肯定不行!”

      “为什么不行?因为他是宗室?宗室不能领兵,对吗?”

      曹叡的脸色很不好看,克制着没向我发火。不过看得出他有点克制不住。

      “你还想恪守你父皇的教训到什么时候?你既然顶着巨大的压力让齐王入朝辅政,两年来应该也看清了他的能力和忠心,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入朝辅政的压力,朕还能扛得住。可是如果提出让皇叔前去镇守淮南,反对的奏章恐怕能把朕淹死……”

      “那他们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先帝遗命?”

      “除了这,还能是什么?”

      “死去人之的命令已不会更改,可现实千变万化,又怎么能以死者言论为准?”我叹道,“陛下仔细想想看,当年跟随武皇帝和先帝南征北战的宗室宿将,如今还剩下几个?大司马已经是硕果仅存的宗室大将了……”

      “……还有你。”

      “承蒙陛下看得起。可是我太年轻,资历太浅,无法镇守一方。按照大司马奏章中所述,东吴目前内耗严重,无暇北顾,既是我们腾出手来对付西蜀的好时机,也是锻炼提拔将领的机会。我听说齐王从前在邺城时,也曾得到武皇帝赏识,可惜未能有上阵出征的机会。陛下何不派他去淮南试一试?说不定可以发掘出一员可用的宗室将才!”

      曹叡久久没有说话,我也不好一个劲地劝,只能陪着他沉默。过了一阵,他问我:“你为何笃定皇叔没有反心?在洛阳朝廷,不管怎么说,都是在朕的眼皮底下。可是去了淮南就不一样。军权在手,执掌一方,还能像如今一样忠心不改吗?再者,就算他本人无意,难保不被有心人利用。当年邺城之争,实在叫人印象深刻,否则先帝何至于对兄弟如此刻薄?”

      我叹一声:“陛下也知道先帝对兄弟过于刻薄了。宗子维城。一味削弱宗室,就不担心异姓权臣崛起,不利社稷吗?”

      他皱眉:“朕始终觉得,你对皇叔的维护,实在不同寻常……”

      我郑重地行礼道:“因为臣与齐王殿下惺惺相惜,引为知己。臣愿意用自己的身家性命,为齐王的人品担保!”

      他沉默了好一阵,忽然幽幽说道:“倘若你与齐王合兵,这天下还会是朕的吗?”

      我浑身巨震,抬头看着他,难以置信:“你怎么会这么想?你信不过齐王,我能理解,可你竟然连我都……”

      他看向我的眼神很冷,片刻之后收回了那个冷漠的眼神,垂下了头。

      “朕一时激动,口不择言了。朕知道你对朕不会有二心。派皇叔镇守淮南一事,容朕再考虑考虑。”

      我都忘了自己是怎么向他行礼告退,又是怎么离开皇宫的。我只知道回到家的时候我泪流满面,把杜敏和陈庆都吓到了,慌里慌张地问我怎么了。我只是摇头。

      我没怎么了,只是突然间觉得我好像不认识曹叡了。快十年了。快十年的思慕,快十年的执着,快十年的眷恋,突然间发现似乎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和执着幻想。曹叡,也许并不是我一直以为的那样。我从想过他会对我说出这样的话。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我自己太幼稚,还是他成长太快,早已离开我熟悉的范围,将我一个人留在原地?

      我忽然觉得伐蜀什么的,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