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焦仲卿的抉择 ...
-
对于中国家庭来说,婆媳关系实在是个千古难题。
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乐府双壁”之一的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讲述的便是此类家庭伦理悲剧:小家碧玉刘兰芝美丽聪慧、心灵手巧,她不仅会织布裁衣,而且能弹奏箜篌、诵读诗书,可谓“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她嫁给庐江小吏焦仲卿后,与夫君感情甚笃,不料被婆婆百般挑剔,遣回娘家。兄长逼她嫁给县令之子,她只得与夫君相约一起自杀。
记得在高中阶段学这篇课文时,我对焦仲卿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恨他在母亲面前太窝囊,若不是他一步步无原则的退让,兰芝和他是不会双双赴死的。然而随着年事渐长,我变得有点同情他的处境了。因为在那个时代,当婆媳矛盾不可调和时,他不可能抛弃年迈的母亲而与妻子在一起,死亡是他向这个尘世反抗的唯一方式——自我毁灭的方式。
诗中没有提到焦父,很可能他早已亡故。身为一个老寡妇,焦母自然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仲卿身上。特别强势的女人、盼子多年的女人,尤其是寡妇,对儿子的控制欲可能比较强烈。有的母亲在儿子还处于童年时期就把他的一生都筹划好了,有的母亲要求儿子出去跟女友约会的经过都向自己详细汇报,有的母亲在儿子婚后还经常深更半夜去他房间给他盖被子……这些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巴不得像母鸡保护小鸡一样,将儿子永远捂在自己的卵翼之下。
而媳妇,在婆婆眼里永远是个局外人。“娶了媳妇忘了娘”,说明婆婆根本没把媳妇当作一家子,而是潜在的竞争对手,生怕儿子娶妻之后,对自己的感情变淡。她忘了自己也是从媳妇做起,谨小慎微地侍奉公婆多年才熬出头。可是作为一个过来人,她不是感同身受地体谅新媳妇的难处,而是变本加厉地折磨弱者,妄想把自己年轻时所受的全部委屈翻倍地赚回来。从媳妇踏进门的那一刻起,两个女人之间就拉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家庭大战。由此引发一个极端的问题,迫使处于夹缝中的男主角回答:母亲和妻子同时掉进水里,你到底先救谁?
武侠作家金庸在《飞狐外传》中,对此有着比较讨巧的处理,少侠胡斐和两位女子被一伙盗贼围困,其中一个是年长他几岁的美妇马春花,另一个是姿色平平而又深爱着他的少女程灵素。程灵素对自己的容貌一直感到很自卑,她借机逼问胡斐,要是他只能救出一个,另一个非死不可,他会救谁?胡斐答道,先救马姑娘,然后与她同死。姑且不论他是否真的这么做,程灵素自是芳心大悦,甚至甘愿为他送命。在她看来,生死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上人愿意与她生死相随。这里的两位女子完全可以置换成婆媳二人。
如果说胡斐的选择充其量只是纸上谈兵,那么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中所记载的真实故事则残酷得多。雍正年间,有个讨饭的穷寡妇一手抱着儿子,一手牵着有病的婆婆,涉水过胡苏河。走到半途,婆婆扑倒在水里,妇人扔掉儿子,救起婆婆。婆婆因痛惜孙儿,竟绝食而死;而妇人也伤心过度,很快病故。很多道学家都对妇人横加指责,说她应该以子嗣为重。纪晓岚在文末借其父姚安公之口评论道:“在水流湍急的河里,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哪有时间深思熟虑从长计议呢!在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她扔下儿子去救婆婆,无可厚非。要是她救了儿子,肯定又会有人指责她抛弃婆婆的。”
人在危急关头,先救谁后救谁,只是心中的一闪念,很难说清孰是孰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非此即彼的生死抉择毕竟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时候还是有许多圆转的余地,只要彼此都不是那么咄咄逼人,退一步何尝不能海阔天空。听说有女孩子找男友时,提出“有车有房、没爹没娘”的极端要求,或许也是出于对婆婆的本能畏惧吧。
男主角这样两难的处境,在西方是不存在的。《圣经》上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世/纪》第2章第24节)子女不是父母的私产,翅膀长硬了自然会飞走。男子只要成婚,就与妻子组成一个小家庭,有着相对独立的生活,较少受到父母的干预。
焦仲卿在亲情与爱情之间徘徊了许久,在他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灵魂终于回归生命的本真。这对小夫妻死后,焦母既然愿意将他们合葬,说明她还是有些反省的,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或许她不会再一意孤行吧!作者记载这个悲惨故事的目的,也是为了告诫千千万万的后来者,永远不要忘记这个血的教训。
直到1700多年后,遭遇同样的困境的清代文人沈复才勇敢地站在妻子一边。沈复在其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中写道,他与表姐陈芸婚后情投意合,因陈芸失爱于公爹公婆,被驱逐出门。面对父母的威压,沈复不像焦仲卿那样懦弱,而是毅然与陈芸一起搬出去,夫妻俩过着清贫而又闲适的生活。由于缺少经济支持,沈复又不大会谋生,后来陈芸在贫病交加中凄然死去。
陈芸与丈夫度过了二十三年的恩爱生活,并育有一双儿女,显然比刘兰芝幸福得多。可见历史的长河毕竟是向前流淌的,尽管它很多时候给人以停滞的错觉。
2015年11月12日于临安家中忘忧斋
(本文发表于《今日临安》2015年12月2日,发表时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