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东湖秋寻 ...
-
穿过了生意盎然的春,跨越了热情蓬勃的夏,悲凉萧杀的秋也便在人们的咏叹中姗姗走来。
当西天那颗通红的琉璃珠似落未落,珞珈山悠长的暮钟将响不响,桥栏上明灭变幻的彩灯要亮不亮时,我信步踱到东湖边,顺着一片飘飞的桐叶寻找秋的足迹。
金色的阳光尽情铺撒在湖面,东湖还是显得那样博大而深沉。驻立桥头凭栏远眺,绿得发黑的远山已被霞光染得半红,湖面漾起道道皱褶,如一匹抖动着的金缎子,不断反射出夺目的光彩。一根又细又长的黑丝倒映在水中左右摇摆,上下颤动,似一条蜿蜒游走的水蛇;岸边垂钓的老人斜叼着尺来长的根烟斗,身旁一个陈旧的黄鱼篓。有一口没一口地吐着烟圈,烟圈由浓转淡由小到大渐渐与空气融为一体。耳边不时听到一两声清脆的鸟鸣,几只麻花野鸭翻着筋斗在水中钻上钻下,撞得黑丝也跟着荡得厉害。“哧!几个小鬼头!”老人把烟竿朝湖面一挥,鸭子们吓得忙一骨碌潜进了湖底。若是画家看到了这般景致,定能灵感泉涌,泼墨挥就一幅《东湖垂钓图》吧!
突然,鱼竿猛地往下一沉,老人不慌不忙地放下烟斗,麻利地把竿子望空中一扬,一条半大的刁子鱼在鱼钩上拼命挣扎。老人右手把鱼竿望自己这边一甩,左手稳稳地接住那条鱼,倒提起鱼尾,自言自语地说:“谁叫你贪吃呢,这可不能怪我。”投进了鱼篓。
秋是什么?我徘徊于桥头默然思索着。秋风撩乱额角的鬓发,时时拂面。“悲哉,秋为之气也!”一句话,囊括了秋的全部内涵,秋也便在这千年一叹中被涂上了一抹灰色的釉彩。哦,我明白了!秋是深锁重楼的女子窗外悬浮的缕缕游丝,是即将远别的恋人眼中凄冷的沉沉暮霭,是浪迹天涯的游子马蹄下的茫茫古道,是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浸在心头的霏霏霪雨,是身经百战的将士面对的滔滔洪波……秋注定了只能与苍凉、没落、无情和冷酷为伍吗?我继续向前走着。
璧玉般通体莹洁的明月被湖水洗过一般,从湖里脱颖而出,泛着柔和的银光。湖中天上两个婵娟交互辉映,湖面也由金缎子变成了银缎子。岸畔的杨柳轻盈地随风扭动着,那大约是飞燕婀娜善舞的腰了。今年的中秋似乎并没有多少秋的气息,夏日还在继续发挥着它的巨大威力,小姐们身着长短不齐的裙子,手上拿着冰棒、雪糕或可乐,身边的男友则一脸献媚地搂的肩头,一副怕她遭到什么突然袭击的护花使者模样,恃机揩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油水,一起赶往东湖之滨临时搭起的露天剧场。
我没有跟着去,只是静静地坐在与之一水相隔的石条凳上向戏台那边望去。对面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和雷鸣般的喝彩,通红的火光映得那一方水天丝毫不比白昼看得模糊,而又多了一份白天所没有的热烈和壮观,仿佛天边晚霞在这里荟萃,真像是“隔岸观火”了。柳枝儿斜斜地扫着肩头,明月就挂在最边上的那根树梢上。“带走一段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孤独的我已经疏远了那段情感,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被清水滤过的幽幽歌声,带着几许多情的感伤和忧怨传入耳鼓,拨动着心灵深处的弦。凉凉的凳儿,柔柔的枝儿,圆圆的月儿,微微的风儿,隐隐的歌儿,再加上那照彻半天的灯火,不也是很美吗?何必要凑到眼前把戏台上的一举一动看个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再美好的事物,太尽兴了也会失去应有的情韵,朦胧一些反而能产生一种距离美,使人于不足之中心有所顾。正如此时此刻,无论平日有多少烦恼和不快,都不会不与之产生强烈的共振,恍然进入一种飘忽的仙境。我不禁自问:难道这就是我苦苦追寻的秋?
火光渐渐弱下去,曲终人散已将近半夜。似乎浓缩了不少的明月不偏不倚地悬挂中天,遗世独立,比初时更显耀眼,湖面升起的一层薄薄凉意直透肌肤。我的眼睛有些困顿,是该回去了。
走在通往归途的小径上,不时有三五成群的游客打着呵欠从身边匆匆擦过,大有当仁不让之势,我渐渐地被挤到路的边沿,不小心被一块大石头绊了一跤,突起的一角把左膝磕得不能动弹,泪水在眼里直转。我挣扎着爬起,一面恨恨地骂道:“该死的石头……”忽然发觉紧挨着石头边有一大丛野菊,比小指还细的枯藤曲曲折折地从石头底下钻出来,而一旦有了足够的空间,身子就向外自由伸展。白白的小花密密层层,竟遮住了石头的一半,瘦弱的枝梗没有大树壮实,清秀的姿容没有牡丹艳丽,淡雅的芳香没有桂花馥郁,带着一股人工精心侍候的娇贵花朵所没有的天然野性,在月色的笼罩下别有一番风味;而那块石头倒显得有些不起眼了。
我几乎忘了疼痛,脱口赞道:“秋,在这里了!”
(本文发表于《大江文艺》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