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独出心裁,打造精品 ...

  •   为了做出一件超越古人的艺术品,苏文清要在几个方面独出心裁,展示他的高超艺术造诣。
      第一先选器型。瓶、盆、碗、碟、樽都不中苏文清的意,因为太俗,不艺术。于是就在文人的文房器物上打主意。笔筒是最能代表文人的器型,自古以来笔筒都是直型,上下尺寸一样,只变化于高矮和方圆,不美。苏文清另辟蹊径,设计了一种圆形敞口束腰的笔筒,秀气得像一位少女。因为是借窑烧制,器物都不能大,高仅过半尺,圆也就3寸。后来这只笔筒入宫,这种特殊造型被皇上欣赏。因此有人按这种器型仿制了几款,这种器型的笔筒才在清初问世了几件。
      第二就是图案。苏文清要发挥他的艺术特长。在笔筒胎上用最新研制成功的颜料描了一幅山水画,这幅画的内容与自己另一幅在宣纸上画的得意之作几近相同(那副画是他的成名作,早已流传世面,供人欣赏,被人议论)。为什么要选用这幅画的图景,因为这是他家附近的景象,是他在年轻时,爬上望湖山面对他的家园鱼水村的写照,是他最喜爱的那种静逸、超凡脱俗的感觉;再有就是在器口上添加的一块悬石和灌木给予后人一个暗示——这个视角和画面是从一块高悬的石后观察到的,这种独一无二的视角蕴藏着一个绝世秘密。
      第三就是强调晕色的表现力。也就是强调他青花工艺的独特水平。他把这个表现力用在了船头上的一介文人。船头立文人是古代画家传统的表现手法,寓意仙风道骨。这个仙风道骨一定要有亦仙亦缈的飘逸感。这个文人站在船头仰头望月,苏文清在笔筒上按原图笔法用毛笔轻轻的点了两笔,一笔头帽,一笔腰背。头帽上仰、腰背微弯,似隐似连。下半身却完全是虚描。尤其下半身的袍子为了能让人感到风吹的飘逸,饱蘸颜液,却在胎上下笔轻得像在水上漂,下笔过后在胎上能清晰的看见袍摆随风飘起的皱纹,颜色却浅的像是水印。希望的就是表现窑变后的晕散效果,就是那种大写意的虚无意境,那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崇尚的审美。以此证明他千辛万苦制作出来的是多么高雅精贵的艺术品。也向世人宣示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可以在瓷器上展示得更好。
      第四就是悬石。这块悬石在原图上是没有的。看起来他是把这块不伦不类的东西硬摆在那个极不相称的地方。破坏了笔筒图案的整体美感。实际上他是用意深远。即从狼洞中向外观看的情景:那天进入狼洞后回头一望,首先看到的就是悬挂在洞口的悬石和灌木,(那块悬石正是他无意中从此跌落下去的巨石),再极目远望,就是洞外湖波荡漾,对岸村庄野趣。因此那块悬石是他暗示颜料矿石秘藏之地的处心积虑之作。没有去过狼洞是无法想象悬石的视觉效果的。
      苏文清弄这么一个玩意,纯粹就是想卖弄他的艺术造诣。并不指望造假赚钱。就想着弄出一个绝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文人中扬名立万。但又心不甘这些年的辛苦付之东流。他知道,他大儿跟着他试制青花多年,颇有心得,已经把从制坯到烧制的一整套工艺流程撰写成一部秘籍。他拿过秘籍仔细翻阅,删去了关键的颜料配方数据。只在工艺流程中留下胎料、制坯、刷釉、釉料的工艺,至于颜料只寥寥数语列了浙料、珠料和兰料的原料名称和特性。并把兰料的来源地址也删去了。另裁一方书页,叫苏鹏举画上那只笔筒的器样,用青花蓝描绘了它的展开图案。苏文清看后又在图案背面撰写了一首七言绝句。折起装订在秘籍的最后一页。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