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爬华山 ...

  •   八、爬华山
      来了好些日子了,没上过华山。厂里人都说,上一次华山不容易,一上一下得两天时间,又累还要上班,多数都上过一两次了,没人愿陪我上山,父母死活不让我自己上山,说是上山的机会有的是。正在发愁,从厂外来了几个北京知青找厂里的同学来玩了。原来厂里的职工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亲朋好友、同学老乡来拜访的很多,不少是慕名来爬华山的。来了亲友,哪有不陪的,厂里的职工谁没有陪过朋友爬过几次华山。
      这几个北京知青找的又是三机修的哥们。他们还在插队。就是出来玩玩。当然是要爬华山了,这帮哥们哪有不陪上山的道理。趁此,我也要跟随上山,也有女生,父母同意我上山了。
      都有经验了,准备工作不少,吃的带的足够,说喝的不要太多,一路都有,即使到了山顶上也不缺水喝。倒是穿的要带够,最好棉衣秋裤都带上,正是暑假伏天,平常都是衬衣短裙,怎么还要带棉衣,上山多沉啊。谆谆劝告,带了几件。几个都不抽烟,但还互相提醒把火柴带上,带一小锅。从竹林里偷偷撅了几棵竹子当柺棍,说竹子轻,别的棍子太沉。有了柺棍一路轻松。
      华山风景闻名天下,多少文章描述华山。我在这里也不要浪费笔墨去说那些风景了。只捡些遇到的特殊故事说一说吧。那时爬华山可不像现在,一路清净得很,前后就我们几个人。从玉泉院上去也没人把守,不要门票。到回心石前一路有几个老道,摆个茶摊,因此说不缺水喝。前后几个老道还互相排挤,你说上边的是麻风病,他说那不是道士就是个要饭的。倒是碰见一个打柴的老道,仙风道骨,一路陪我们谈今道古,就是一位免费的导游。到回心石前本没有景点,被他说来,处处是景。什么“老君试凿”:岩壁上一条通天的石沟,旁边就靠立着一块长条巨石,仔细一看,那石和那沟的形状一模一样,说是老君在那崖上敲了一凿,凿下一石放在了旁边,形象至极。不是老道指点,还真错过了。还有什么“老君犁沟”、“大圣观月”、“天犬吠日”,都被老道一一指看。不知现在的游客是怎样走过这三十里华山沟的,乱石叠嶂、草木丛生,累得游人走到回心石已经没了爬山的兴趣。要不说“到了回心石,登山才开始,累得回心意,打道回府时。”回心转意的人大有人在。关键是不知道这三十里山沟处处是景,景景有故事。老道给我们一路讲来,兴趣颖然,问答不断,新景新事层出不穷,哪还有劳累之感。到了回心石老道说起宝莲灯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老道说:都说沉香是在西峰顶劈山,从黑云洞中救出母亲三娘的,其实穿过回心石后头有个莲花洞,那才是沉香救母之所。于是带我们绕过回心石,那已没有了道路。远远指着坡上的一块巨石,老道问我们这石像什么?中间大,上下小,圆鼓肚,肚上有上下棱,巨石上下各有一块扁圆石头,齐齐的被切了半边,活脱脱半个灯笼。老道说这就是宝莲灯,后头就是莲花洞,左右乱石成堆,没有道路可通,老道说:看不到啦,破四旧,给炸啦(连洞带灯)。又指指西峰峭壁(从这里看西峰,要仰头后仰,几乎躺倒):“你们能看到中间有一块光滑晶亮的石头吗?”脖子都快仰断了,只能看见壁上有一些闪光点,不知他说的是哪块石头。“那是道主丘处机的磨剑石!”说着合十礼拜。当时还没有看过金庸的小说,还真不知道丘处机是谁。但是看他这么敬仰,估计是个武功高强的神圣,否则怎么能在峭壁上磨剑。原来老道就是这北峰的道士,虽然受到当时的形势的影响,不能当道士了,但仙骨衷肠,独自在山上生活,就在这荒山中落荒而栖。说着,转眼间爬上了岩壁,再蹬两下不见了人影。
      一般人到回心石,或顺路而上,或顺路而回。并不知道回心石后面还有风景。不是老道指点,还真不知其中典故。但是后面确实没路,又没有老道攀岩的本领。转回来,从回心石下蹬阶上山。
      上到北峰,庙宇已是破垣残坍,并不是久远的古迹,也就是最近几年被运动来时烧的,并未烧尽,后面还能登梯上楼,别有一番风景,向北望去,一线沟壑通向朦胧的渭河平原,向南望去,华山主峰还在那里高耸。华山号称:东西南北中五峰呈出莲花形状,其实北峰只在半山腰,到了北峰华山天险才上了一半,智取华山就是从黄埔峪上到北峰的,北峰狭两沟之突,西边华山峪、东边黄埔峪。向下张望,峭壁云天,哪有上山之路,可见当时上山之险。
      上到西峰,已经快天黑了,当时西峰气象站可以收留游客,何况他们厂子为西峰气象站建了风力发电机,住一晚是没问题的。可是这帮人偏不住,一路捡拾柴火向南峰攀去,顺便找泉灌满了水,真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说是要住在南峰,第二天早上去东峰看日出方便。后来回忆,这是一段最惊险的路程。天已擦黑,风扫松涛,来到南峰东侧的悬崖峭壁。当时我对华山的景点并不了解,只知道华山险峻,到底有多险,何况天已黑。跟着他们毫不犹豫的走上一条峭壁上用石条铺就的道路,脸冲着峭壁,抓着锁链,后背背着一捆柴火,风刮得人要飘起,一步一挪的走进峭壁上的一个山洞里。那就是著名的长空栈道、朝阳洞。背后就是万丈深渊。这是后来我才知道的。天下爬华山的人!有谁这么走过长空栈道!当时石路上可没有栏杆呀!那个洞非常大,但是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四壁光滑。我们点起了篝火,这才知道他们带火柴的用意,烧起水,做上饭,嘱咐我把棉衣穿上。他们的这些措施是非常有用的,要是没有篝火,没有棉衣,那一晚上非冻死不可。任凭山下酷暑难耐,这华山顶上,狂风呼号,寒气逼人。是睡不成觉的。也不愁难熬,这些知青,阅历无穷,每个人不是讲笑话就是讲故事:一只绣花鞋、基督山恩仇记、三月雪,都是在那个山洞里听来的。
      第二天上东峰看日出,又是一番惊艳之感。却没有头天晚上的惊险经历印象至深,久久不能忘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