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财大气粗 ...

  •   现代林湘芸的姥姥家在北方农村,小时候有两个冬天她都是和姥姥一起在乡下过的。每当下雪的时候,姥姥就会烧出这样的火盆,祖孙俩坐在火盆边,看着外面的茫茫大雪,姥姥讲着坊间流传的老旧故事,苍老的声音、红红的火光,这种温暖和浪漫,总能让她暂时忘却爸爸消失不见、妈妈又不在身边的恓惶。

      林湘芸当然不能说是从姥姥那儿学来的,只是搓了搓手说道:“我未出阁的时候,冬天取暖,我爹会买木炭,就是烧透了的木柴。这些木柴刚烧的时候烟比较多,待它们烧透又没有烧尽的时候,烟就会变少,这时候把他们移进铁盆里,放在屋里取暖就不会呛人了。”

      一家人为这个好主意喝彩了一阵,待杨木和杨林起来,用上现成的热水,各屋里都暖融融的,着实赞了弟妹一回。

      杨唯棠看大娃、二娃他们几个吃饭之后在屋里乱窜,地面上放着火盆,总归还是有些不安全。于是和大哥、二哥稍一商议,决定在各屋桌子下方挖个二尺深、一尺见方的坑,放火盆进去,上面再盖上一块铁板,免得不小心踢翻了火盆烧到人。挖坑这种小事儿对于庄稼人来说都不算事儿,吃过早饭,说干就干,连杨唯棠也卷起袖子兴致勃勃和大哥、二哥挖起坑来。

      杨母本有意提醒唯棠温书为重,被杨老爹悄声阻止了。总觉得孩子们穿了肚兜满地爬的光景不过是昨日,转眼间都已经成了青壮劳力,各自成家,唯棠又在外读书,聚少离多,如今看见三个儿子聚在一起甩开膀子干活的情景,内心不禁欢喜非常,就让哥仨儿挖坑吧,读书耽误这一时半刻也值了。

      大嫂、二嫂被婆婆叫去和面,准备蒸包子,作为年货的重要组成部分。杨老爹带着一群小娃子热热闹闹去贴门神、贴对联,杨老夫人在屋里打着盹儿烤火。林湘芸被二嫂推去给哥仨端茶倒水,省得干活口渴,其实重点还是照看杨唯棠。

      林湘芸备了茶水,时不时端茶递水,有点无聊。

      空闲的当口,只好左瞅瞅右看看,这一看,还真看出风景来了,果真如别人所说:男人专注的样子总是让女人着迷,美男专注的样子更让人神魂颠倒。

      林湘芸自到这儿以来,只见杨唯棠文质彬彬、举止斯文,只道他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今日看他脱了棉袍拿起农具干活,竟也动作利索、身手矫健,透过薄衫还能看见胳膊和胸前的肌肉。
      屋内地面硬实,挖起来不是那么容易,虽是隆冬腊月,杨唯棠额上还有渗出一层密密的汗珠。

      林湘芸看杨唯棠拿着铁锹一脚一脚踩下去,又一锹一锹把土倒进畚箕里,额上汗珠渐渐汇集成豆大的汗珠,倒了杯茶晾至半温,送至杨唯棠手边,杨唯棠接过一饮而尽,刚把杯子从嘴边拿开,只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接着眼前就被一截莲藕般的手腕挡住了,原来是娘子拿了帕子替自己拭汗,顿时四肢僵直,点了穴一样一动不动,由着林湘芸细细把额上汗珠擦了,才满面窘迫地偷眼看了一眼大哥、二哥,瞧见两位正在一步一挪的往屋外抬桌子,避开林湘芸的眼睛,红着脸说:“多谢娘子体贴。”

      林湘芸本来很是淡定自然,看相公劳累,顺手擦个汗而已,多正常的事儿啊,这会儿看见杨唯棠面色窘迫,才回味过来古时女子应以举止端庄为重,在两位大伯哥跟前有此举动,确显得自己轻薄了,一时拿着帕子不知如何是好。

      倒是大哥一回头,凑巧看见三弟面色发红,以为他不惯干粗活,挖个坑已经体力不支,正要开口劝他歇一歇,不料,被二弟杨林在桌子底下踢了一脚,一脸坏笑悄声说:“大哥,咱俩是不是有点碍事儿?”

      杨木这才回过神,偷眼瞄了三弟和弟妹的神情,还真是郎有情妾有意。两个哥相视一笑,装聋作哑、目不斜视的搬桌子到门外去了。

      林湘芸知两位大伯哥是有意躲了出去,心里倒镇定下来,接了杨唯棠手里的杯子,嫣然一笑道:“相公忙你的,我去给大哥、二哥端茶。”

      杨唯棠慌不迭的说:“娘子请自便。”看林湘芸转身,心里长长的松了口气,嘴角却不自觉的扬了扬。

      话说,这各屋的暖坑都挖好了,加之蒸包子烧出许多炭火,拿那些废弃的瓦盆装了,放在坑内,不出半个时辰,各屋都像春天一般暖和了。这个年,杨老爹一家再也不用冻得呲呲哈哈、跺脚搓手了。

      转眼到了大年三十,乡村虽然清贫,年却过得热闹,平日里再缺吃少穿,过年总少不了放一挂鞭炮,燃对红烛在堂屋门口。守岁也不是单门独户的各自守着,都喜欢扎堆儿,尤其是女人们,这一夜会放下手头上的针线活,心照不宣的去那些人缘好的人家,东家长西家短的唠唠,熬到子时,各自归家。

      杨老爹一家晚上围着饭桌和和乐乐吃了饺子,刚收拾了碗筷,邻居家不才婶子合着几个年龄相仿的街坊就来了。一进门就夸张的摘了头巾,嚷嚷着说:“都说唯棠媳妇有妙法儿让家里暖和,这也忒暖和了,一进门就热得我出了满头汗,你看你看,这头巾都湿了。”

      其他人也叽叽喳喳说:俺们也来学学,家里实在冷得坐不住;唯棠媳妇咋这么能,回头我家也得整这样的……

      杨老爹和杨母也不辩驳,只呵呵笑着捧了炒花生、干柿饼放在桌上,招呼不才婶子这些人坐下来,屋里登时满满当当都是人。

      二嫂不待众人问她,就开始比手画脚讲着怎么烧炭、怎么挖暖坑,引得一群婶子、大娘围着她问个不停。

      杨唯棠也得了杨老爹的嘱咐“大年三十让脑子歇歇吧”,一家人和这众人混坐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的聊得甚是欢愉,当然聊得最多的还是家里小娃怎样才能像杨唯棠这么有出息。

      林湘芸此时才发现,杨唯棠其实是蛮健谈的一个人,邻居问到的他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且提到的那些联想记忆、培养语感等学习方法,她居然学习过程中也用到过,原来古人也并不是书中刻画的摇头晃脑、死记硬背的刻板形象。林湘芸基本在做听众,乡村的逸闻趣事对她来讲十分有魅力,直到子时将至仍不觉得困倦。

      不一会儿,大娃在院子里喊:“年到了,我要放鞭炮了。”

      婶子、大娘只见纷纷起身,嘴上说着“年到了,又是一年啊”,涌到院子里。杨老爹把长长的一挂鞭炮挂在墙上,大娃拿着一根香,壮着胆子点着了,来不及跑远,身后就噼里啪啦的响起来。
      爆竹声声辞旧岁。人生第一次,林湘芸知道过年是温馨的、热闹的。

      第二天,天蒙蒙亮就起了,吃了五更的饺子,由杨奶奶领着,一家人浩浩荡荡,给村里长辈们拜年。林湘芸觉得新鲜,拜年居然是下跪磕头的,而且凡是沾亲带故都要行磕头的大礼,之后到村里宗祠、族里宗祠拜了祖宗,十分的庄重严肃。只不过磕头磕了大半天,膝盖都有些发疼了。
      好不容易该磕头的都磕过了,终于能回家了。

      刚一进家门,娃娃们从身后蹿出来,争先恐后拜在脚下,拽裤脚的拽裤脚,抱大腿的抱大腿,嘴里嚷着:“三婶,给你磕个头”“三婶,给你磕头了”……

      杨老爹和三个儿子看小孩子们好笑,哈哈一笑先进了堂屋。

      林湘芸看他们这滑稽的样子,也不伸手扶起来,从荷包里拿出几串铜钱,笑盈盈的发给每个人长长一串,小家伙们两眼放光的接过铜钱,腿脚麻利的站了起来,接过压岁钱,脸上均是喜气洋洋。

      那边杨母却呆了:这三媳妇给几个毛孩子发压岁钱都能发出去将近半贯钱去,这也忒大手了吧?
      连老大、老二媳妇也吃了一惊,只知道弟妹家境殷实,尚不知道对孩子们竟也慷慨到这个地步,于是追着孩子喊,“你们还是毛孩子,用不着花钱,要三婶的钱做什么?快还给三婶”,一面就要把钱从孩子手上夺回来,几个孩子吓得攥紧了拳头满院子躲。

      林湘芸拦住满院子追孩子的大嫂、二嫂说:“嫂子,这是我发给小家伙们的压岁钱,发都发出去了,哪儿还有拿回来的道理?一年只有一次年,就让孩子们高兴高兴嘛”。

      大娃听三婶这么说,一边躲着他娘,一边接口道:“就是就是,三婶让我们高兴,以后我们孝顺三婶便是,娘凭啥给俺要回去?等你老了,我把你扔在炕上不管你了”。

      直说的一家人哭笑不得。

      杨母知林湘芸为人慷慨大方,又见她言辞恳切,应是真心发了压岁钱哄几个孩子高兴,便开口向两个媳妇说:罢了,既是小芸有心,也别大过年的逗大娃他们不高兴了,就让他们放在口袋里暖和暖和吧。

      老大、老二媳妇一听,也就顺手推舟住了手,反正迟早要从娃娃们手里给哄回来,心里一边感激,一边又不约而同的暗自感慨:“果然是财大气粗啊,这么多铜板就这么扔出去了。”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7章 财大气粗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