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0、第 40 章 ...


  •   虽然陈舒青最后一个计策没有被采纳,但这一晚的对谈给了陈泽成和秦氏许多启发。他们很快着手修订白木书院的章程。

      几个考学的书生中果然有两人愿意担任蒙学的老师,又有五六个普通学生愿意担任这新设的“助教”一职,这下更加便宜。

      在陈舒青的提醒下,陈泽成从五个助教中选择出比较机敏的四人,配给蒙学的两位新任老师。他们三人一组,正好可以一组兼任半天的课程,先由考学的书生讲一个时辰,然后布置下课业,无论是书写还是练字,都可以让本组的二位助教轮流监堂管理。

      这样一来,每个学生花在蒙学上的时间不过一个时辰,对他们的课业影响极小。而且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是开课之后陈泽成才发现的。

      原来自从书生们担任老师以来,蒙童的数量竟然又有增加。

      陈泽成细细询问,除了有两个孩子是刚刚知道白木书院复课,又因为家离得近所以附学以外,其他四个孩子却是听说白木书院的蒙学教的甚好,所以特意从比较远的地方来附学的。

      难道那两个书生竟然是什么教学天才不成?陈泽成怀着这样的疑惑,走到书院一角的蒙学馆,透过窗户观察。

      此时正轮到一位姓许的书生上课。蒙学嘛,自然是从最基本的教起,今日的篇目便是《三字经》【注1】。

      三十多个蒙童将教室挤得满满得,陈泽成觉得如果有机会,还是要给他们分班,不过现在一切刚刚开始,找到这两个书生愿意代课已经不容易,分班就需要4个老师和8个助教了,此刻确实急不得。

      许书生年轻,不像那些传统的老学究一样,只会端坐在上方讲课。

      他一边拿着书,一边游走在蒙童之间。

      书声朗朗,孩子们读完了“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四句,眼巴巴地看着许书生。

      这是第三日上课了,所以堪堪讲到第三节。此段故事甚为简单,就是孟母三迁。

      许书生先是解释了句意,忽而有个孩子举手道:“先生,我有一个问题?”

      若是在旁的私塾或书院,这样随意提问的学生多半会遭到老师的斥责。许书生显然没有这种想法,他点点头,温和地道:“王启凡,你说吧。”

      听到“王启凡”这个名字,陈泽成一楞,定睛一看,原来正是王念盛的儿子。

      虽然陈舒青所畅想的职业学校夭折了,但秦氏做主,请了王启凡到书院里担任杂役,这里的收入虽然比他四处给人做工略低,可是能够就近照顾孩子,而且若是算上王启凡免去的学费,那实际收入是大大增加了。

      王念盛十分感激陈氏夫妇,他一面帮着秦贵打理书院里面的杂物,一面有空就给书院里做家具。他的手艺还不错,做出来的座椅十分牢固。

      秦氏看了之后,又请他给女儿打一副书架——她觉得女儿这次帮助家里甚多,要好好鼓励。

      父亲在书院做工才有了自己读书的机会,王启凡分外珍惜。虽然他早就跟着父亲学过《三字经》,但王念盛本身的学问比较单薄,说是教了一遍《三字经》和《千字文》,不过是将文章带着孩子读了一遍,又把一些浅显的典故讲了而已。所以王启凡听许书生的课的时候,格外认真。

      这也不是他第一次提问了。

      许书生似乎对他格外有耐心,认真听着他的提问。

      “先生,什么是‘机杼’?”

      许书生还没有回答,另一个带着一点点嘲讽意味的童声响了起来:“哈哈,你竟然连机杼是什么都不知道?果然是没了娘的孩子。”

      有三五个孩子跟着笑了起来,小小的王启凡涨红了脸。

      陈泽成朝着发声的孩子看去,原来是一个和王启凡年纪差不多的男童,穿着锦缎,显然家境不错。陈泽成认出来了,原是今日刚刚入学的六个孩子之一。姓姜名辉,家中经营着两个杂货铺,乡下还有几百亩地,所以生活得甚是富足。

      昨日,姜辉的父亲来拜见陈泽成的时候,倒是十分客气,不成想家中的子弟竟然这样无礼。

      陈泽成.人到中年,当然见过行为不端和口出恶言之人,但是他不曾想过,这样小的孩子,竟然能说出如此难听的话。

      气愤之下,他立刻就要走进教室。一只手拉住了他。

      陈泽成转头一看,原来是女儿陈舒青。

      陈舒青对父亲摇摇头。这样的情况下,他冲进教室当然能制止姜辉的无礼行为,甚至可以开除姜辉。

      但是对于王启凡来说,伤害已经造成了,只是斥责一番姜辉,并不会改变他的境况。旁的学生甚至可能认为,正是因为他父亲在书院里做工,所以书院院长才庇佑他。孩子们恐怕根本意识不到姜辉的错误是什么。

      而且,更重要的是,现在主导课堂的是许书生,父亲这样冲动,还不如看看许书生有没有什么法子来处理这件事。

      许书生还没正式参加考学,实际上年纪并不大,也只有十七岁而已。放到陈舒青之前的那个世界,他也只是一个高中生而已,

      可是此时此刻,面对姜辉这样的无礼举动,他竟比陈泽成要冷静许多。他也不动怒,只将自己的手放在王启凡的肩膀上。

      红眼的孩童低下头去,心中万般委屈涌起,又被老师手掌上的暖意化解。

      “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注2】”许书生缓缓道,这段文字对于刚刚学《三字经》的孩童来说,有些艰深,可是许书生的语气十分慎重。他一字一句讲解什么是“百工”,什么是“治大国”。

      “我们读书是为了求知明理。若有出众者,则能够通过考学,进入朝堂,成为国之栋梁。所谓士大夫,下可以理化万民,上能够辅佐君王,无不以‘治大国’为最终理想。但是在圣人看来,这治大国的道理和百工从事之理颇有相通之处。启凡今日明晓了‘机杼’,来日才能通达何为‘治国’。”

      他这一番话说出来,在场的孩子们听得一愣一愣的。原来这机杼竟和太守大人那样的士大夫们联系在了一起,那么王启凡能够提问机杼,实是很有慧根了。

      孩子们望向王启凡的目光都不一样了。

      姜辉呢?他也低下来头。他虽然还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但莫名地,生出了羞愧之意。

      陈泽成这才明白,为什么白木书院的蒙学会如此受欢迎。许书生实在是一个好老师。

      下午他给许书生讲解时文的时候,忍不住问他:“你很喜欢《墨子》?”

      陈泽成巡查的时候,许书生自然也留心到了。此刻听到他这样问,许书生恭谨地答道:“家中一直养蚕缫丝。家祖英年去世,祖母靠着一双手养大家父,然后又供我读书。”

      他抬起头,望着陈泽成,诚恳道:“山长愿意让我用教书的方式抵偿束修,我自然要用心教这些孩子。他们当中有富贵子弟,也有和我一样普通人家的孩子。如果他们识了字,读了书,反而觉得父母从事低贱的职业,那我怎么对得起他们的父母,怎么对得起供我读书的家人。”

      许书生是从方举人那里转来的学生。方举人在信中大赞他学习用功,却不曾提到他的家境。陈泽成如今听了他一番话,真是百感交集。

      晚上回到小院,他对秦氏道:“幸而女儿出了这个计策,否则我哪有机会知晓许书生胸中竟有如此丘壑。”

      陈舒青却不知道父亲对自己的评价甚高,她正筹划着去实地调研。

      【注1】《三字经》出现的时代为南宋,本文为架空,所以可以理解为之前的穿越人士已经将这些内容都带到了西燕。当然其中不符合时代的内容也会进行适当的改变。
      【注2】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墨子·04章法仪》
      翻译:所以说百工干事,都有法规可以衡量。现在大道治理天下,其次治理大国,却没有法度来衡量,这就是还不如百工聪明了。
note作者有话说
第40章 第 40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