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6、【叁陆】有饿殍 ...

  •   一抹朝霞东边起,宝应四年冬的第一场雪,映着天光渐渐消融。车沿上结着薄薄的一层霜,晶莹的,在晨辉的照射在化成水珠,一点一点往下滴。
      枸杞缩了缩脖子,抬手摸过脖颈后头被霜水滴湿的衣领,哈了口气:“七郎,前头有岔路,咱们往哪儿走?”

      孙蓬掀了车帘往外看,马车在三岔路口前停下,路口边上的指向年代久远已经看不清上头的字了。
      他张望了两眼,指着一侧车辙痕迹最多的路道:“往这边。”
      “走错了怎么办?”枸杞问。
      车把式扬鞭抽了下马臀,不等孙蓬回答,接过话道:“错不了。郎君是往江南去,这条往晋陵县去。晋陵是江南大县,产粮多,往这儿去错不了。”

      孙蓬为江南东道监察御史。江南东道,共治十八州郡,下辖一百零二县。晋陵县不过是江南东道百县之一。
      只是晋陵山美水美,又多田地,因而产粮多,在江南一带极有名声。
      既然往入江南,那先去晋陵也是无碍。

      孙蓬放下帘子坐回车内,才刚回头,便有一盏热茶递到手边。
      他接过茶,看了看递茶来的白衣僧人,像是被手心的暖意烘得舒服极了,微微眯了眯眼。

      他们出京时,正是秋意浓的时候,红叶覆地,菊花争艳。这一路上,却也不知是出了哪门子的差错,天气骤变。
      忽而大雨倾盆害得马车寸步难行,忽而碰上官府宣称绿林劫道,不得已改道而行。
      如此一番耽搁下来,到如今花了十余日,这才车马不停地踏入了江南东道地界。
      然而在这之前,一行六人已糊里糊涂地度过了秋末冬初的日子,今早一觉醒来,宝应四年冬的第一场雪已经悄无声息地下了一夜。

      马车并非封闭式,稍一晃动,就有冷风穿过车帘灌进来。孙蓬的袍子被风吹动,即便是外头罩了件鹤氅,仍是从骨子里觉得冷得厉害。
      谢忱依旧还是那身僧衣,似乎怎么也不觉得冷。他喝了口茶,听见孙蓬的抽气声,抬头看他一眼,像是随意的模样,伸手覆上孙蓬的手背:“怎么还这么冷?”
      “嗯?”孙蓬心头一颤,差点收回手,“哦,之前落水大病了一场,醒来之后身体就不大好,特别畏寒。”

      谢忱皱了皱眉。
      昨夜落脚的驿站破旧不堪,能腾出来的屋子不过只有两间。他与孙蓬自然共睡一榻,清早起来时也看得清楚,孙蓬这大氅里头穿的并不少。
      尽管如此,掌心下的手背依旧冰冷,分明是血气不通。

      “江南的冷不比京城好些。湿冷入骨,最是难受。不过等开春,倒是会比京城暖和,到时不如趁着人在江南的功夫,好好调理身体。”谢忱眯起了眼,上上下下不动声色打量着孙蓬,“七郎太瘦了些,该好好养养才是。”
      孙蓬很是受用地笑了笑:“都说江南风光好。我也盼着早些开春,想看江南桃红柳绿,风光无限的美景。”

      这会儿他们倒是还能说着别的话,闲来无事,甚至能搬出棋盘,捧着罐子对弈。可过了不久,马车的速度渐渐缓了下来,甚至不断有奇怪的声音从窗外飘进来。
      路没有走错,只是情况却有些不对。
      马车不得已停下时,枸杞隔着帘子喊了一声:“七郎,你看外面……”

      孙蓬见过乞丐,也在京城婶娘们搭棚施粥时,见过一些因天灾蒙难,背井离乡的流民,但从未看见过像眼前这样的画面。
      那都是些面黄肌瘦的百姓,男女老少,或躺或靠,神情哀伤,有的甚至近乎麻木。他们中的不少人衣衫褴褛,更有甚者,连件能遮体的衣裳都没有。
      至于食物,那些被人抱在怀中,瘦得小猫一般大,连哭声都听起来十分微弱的孩子就是最好的说明。
      甚至,还有肤色青白的人横躺在路边,皮肤下青色的血管清晰可见,肋骨历历可数,平坦的肚皮已经连起伏也失去了,分明已死去一段时间。

      都说江南好,可面前这些人却是叫孙蓬忍不住自问,江南好在哪里。
      “大人……请问你是大人吗?”
      马车旁不知何时凑近了几个孩子。枸杞当即就要跳下马车,跟人一块把这几个孩子赶走,孙蓬突然开口:“枸杞,慢着。”

      见枸杞不再驱赶孩子,孙蓬回头就要去抓干粮袋子。伸出去的手还没摸着东西,谢忱已经抓过袋子,从他身边钻出车厢,一起看向了那几个瘦精精的孩子。
      “这位大人处有些干粮,只是若想要干粮,你们需得回答我们几个问题。”谢忱说着,晃了晃手里的干粮袋子。
      孙蓬有些意外,却很快反应过来他的用意。
      这些流民看情况已经出现很久了,但江南有地方出现大量流民的消息,朝堂上丝毫不知。这里头,定然有什么古怪。

      一块干粮换一个问题,那几个孩子到底年纪小了些,没多少警惕心,知道回答问题能有粮食,便睁大眼睛,迫不及待地盯着谢忱和孙蓬。
      “你们从哪里来?”
      “我们从甘阳来。喏,那个小哥哥听说是从晋陵来的。”
      甘阳与晋陵同属长州管辖,相距不远。孙蓬心头一凛,暗暗记下。

      谢忱又问:“你们为什么会离开家乡?”
      羡慕的看着伙伴狼吞虎咽吃干粮的小孩,老实道:“年初开始,长州一代就没下过雨,到了秋天,就出现了蝗灾。田里的庄家全毁了,没粮食吃,大家只好离开家乡。”
      “州府没救荒吗?”
      小孩摇头:“没粮食,只能吃树皮,只能饿着肚子喝水。”

      小孩的警惕心不高,几块干粮就能问出想知道的事。长州刺史为何不立即进行救荒,江南东道诸州为何没有将饥荒的消息上报朝廷,这些问题光问小孩或者流民,是绝无可能得到准确答复的。
      孙蓬把手里最后几块干粮都送给了孩子们,见小孩小心翼翼地把干粮藏进怀里,转身就朝家人身边跑,他忍不住长长叹了口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江南东道,长州州府,怕是要出大事。”
      孙蓬低喃,摇着头,转身回到车上。

      枸杞虽是个下人,可打小进了孙府,日子比起眼前这些流民就要舒坦得多,如今看到这副情景,心底难过的就是马车重新启程,也忍不住时不时回头去看一眼车后头。
      待到马车一路上不断遇到新的流民,他的眼泪总算是忍不住流了下来。

      “七郎,他们真可怜。”
      “嗯。”听到车厢外枸杞的声音,孙蓬低低应了一声。
      “七郎能帮他们吗?”
      “得到了晋陵,见过晋陵县令才能知道。”孙蓬闭上眼,“现在,什么都不好说。”

      马车一路往晋陵去,这一回途中虽有遇到岔路,不管是孙蓬还是枸杞,都直接命车把式往晋陵方向去。
      而在到达晋陵官驿前,谢忱已将长州以及晋陵的不少情况简单分析了一遍。
      孙蓬离京前,虽有孙老太爷亲自教导了一番江南各地的风土人情,也听闻了不少江南官场的消息。但耳朵听到的东西,他不会嫌多,在亲自看到前,孙蓬希望能更多的了解一些东西。曾是太子的谢忱,在这个时候就很好的起到了先生的作用。

      长州地处平原,以栽种稻米为主。其中长州产粮最多的地方,在于晋陵县。
      晋陵熟,天下足。
      这是先帝南巡亲眼见到晋陵稻米满地时发出的感慨。但今时今日,晋陵的粮食都不能达到丰收,百姓甚至不得已流离失所,那晋陵之外的地方该如何?

      干旱、蝗灾、饥荒,晋陵县的这三桩事情,没有一件曾经出现在朝堂上,足以说明有人不希望晋陵的情况被熙和帝知道。
      这个人,会是谁?

      “长州现任刺史姓任,名璀元。他是仪凤五年的探花,尚书令王大人的门生。”
      官驿的饭菜说不上不好,但以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来说,这里的饭菜过于丰盛了一些。孙蓬拿着筷子,看着这一桌子的菜,有些吃不下饭,耳边这时却听到了谢忱平铺直叙的话。
      “这一路上,七郎可有注意到什么客商行人?”

      孙蓬诧异,扭头看向枸杞。后者一脸茫然,仔细想了想摇头道:“七郎,这一路过来还真的没见着什么客商!”
      孙蓬闻言有些惊讶:“怎么会……”
      谢忱只是笑笑:“晋陵的情况,怕是比你我猜想的还要严重。”

      孙蓬神色复杂,手里的筷子有些捏不住了,索性放下:“枸杞,去跟附近的人打探打探,看能不能问出点什么。”
      枸杞应声,吃过饭后,就下楼找驿官套近乎去了。

      其实不必枸杞去问,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京,一路上虽都不曾事先放出过消息,但但凡在官驿落脚,总会有当地官员不动声色的接近。
      然而,他们一行人在晋陵官驿落脚已有两个多时辰,却除了驿官,再未见过旁人,便是晋陵县的主簿、县尉都没肩上一个。
      空荡荡的官驿内,除了年长的驿官,连个鬼影子都见不着。

      孙蓬面上神色丝毫未变,心底却已经明白,不是县衙未将他这个监察御史放在眼里,便是县衙已经出了事,根本无暇顾及他们。
      果不其然,待到枸杞从楼下回来,开口便道出了孙蓬已经猜到的消息——
      晋陵县县衙出事了。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6章 【叁陆】有饿殍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