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秀才遇到兵:草根民企转型录(上) ...

  •   我花两分钟订好机票,一刻钟内打包行李完毕,抓起录音笔,背上电脑,夺门而出。
      一路狂奔不止。到登机口,我才给孙红卫回了一个电话:“明早九点,在你办公室见?”
      “噢——”,老孙愣了片刻,才回答我:“你真的要来?万一耿总明天没空呢?”
      “不要紧”,我笃定地说:“我到你们公司旁边找个地方住下,守株待兔。”
      “好吧,我尽量帮你安排。”他完全理解我的心情。
      早在四个多月前,我就开始求见耿非。无奈这位明星CEO实在太忙,每回联络,他都很客气地婉拒:“要不,等我忙完这阵子再约?”我这个虔诚的追星族,只好耐下性子,一周一周等下去。
      这天下午,好不容易他开了金口——“明后天可能有点儿时间”,我怎能放过这来之不易的良机?
      飞机在X市落地,已是傍晚七点多。我叫了一辆出租车,直奔郊县,到距离G集团总部2.3公里的一家快捷酒店住下。
      这是位于X市南郊的一片工业区。与那些青山碧水、鸟语花香的高科园不同,这儿是地地道道的城乡结合部。以我这个外行的眼光看来,整个园区毫无规划,厂区空隙处突兀地穿插着民宅。斑驳的柏油路、褪色的广告牌、呼啸而过的大卡车、横七竖八的高压线……小街上有疏落灯火,快餐店、大排挡、发廊、药房、旅社、小超市临街排开,烟尘滚滚,行人匆匆。拉面馆的汤锅滋滋冒着热气,蓬头卷发的老板娘站在门口,高声招揽顾客。
      你很难想象,这看似低端的工业区内,居然坐落了十余家上市公司,其中五家2013财年的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1992年,G集团的前身——G精密机械厂就是在这儿起步创业的。历经二十二年,它终于从一家专为外商提供配套的家庭作坊成长为中国本土市场上与“列强”分庭抗礼的民族企业。
      近四年来,这家公司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实在引人瞩目:

      首先是业绩跨越式增长。在净利润率基本持平的条件下,G集团连续三年实现销售收入翻倍。其业绩激增固然与“四万亿”效应有关,但在同等市场环境中,G集团高歌猛进的速度显然远超同行。
      其次是人才结构巨变。2010年之前,G集团从未系统招募过空降兵,其骨干管理人员要么是追随老板多年的创业元老,要么是1990年代从各大高校陆续招聘、之后在公司内部培养多年的子弟兵。引进耿非这位空降总裁本已是突破性举措,没想到,继其之后,G集团招贤纳士的力度越来越大。目前,财务副总裁、营销副总裁、采购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要职,均由空降兵担任。
      其三是责权利全面调整。截至2011年初,G集团一直采用总部集权、区域公司按销售回款提成的传统激励模式。耿非到任后,启动大刀阔斧的激励制度改革。总部在强审计的同时简政放权,责权利大幅向区域公司倾斜。在常规薪资福利之外,集团拿出25%的净利润为绩效优异者发放奖金。2013年,业绩排名第一的区域总经理个人年度收入达1800万元(税前),是耿非本人年薪的近8倍。
      灵活的机制、广阔的舞台、标杆示范的影响,让G集团迅速成为业内鲇鱼,各路英豪趋之若鹜。“在这儿,‘三思后行’、‘少听多说’、‘三缄其口’等职场规则统统不适用。G公司的空降兵们一个比一个敢想,一个比一个敢干,一个比一个肆意张扬。” 这家历来回避镁光灯的民企甚至开始主动管理公共关系:老板王建国依然深居幕后,“二把手”耿非却频繁率职业团队亮相各大媒体,畅谈企业发展战略。
      上述,是我们从财务公告、财经报道中观察到的事实。
      一家创始人正值壮年、亲任董事长、且其家族持股至今超过46%的民营上市公司,在短短四年内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它的背后有怎样的驱动因素?
      这真的是明星CEO横刀立马摧枯拉朽的神奇效应?还是,G集团原本就有我们未曾了解的底蕴,在时势与英雄终于兼备的今天,那股深藏的力量得以破茧而出、厚积薄发?
      我迫切希望见到耿非,解答这由来已久的困惑。

      我对G集团的关注始于2011年初。关注的起因,绝不是我对这家公司即将到来的腾飞早有预感,而是我在一次偶然的校友聚会中认识了孙红卫。
      老孙,1969年出生,G集团高级副总裁。1992年,他大学毕业,被董事长王建国相中,招至麾下效力。他的员工编号是009,这说明他是G公司正式成立后、被写入职工花名册的第九位人员。据说,与他同期入职的,共有5名本科生。孙红卫是试用期后唯一自愿留下的。这一留,就是二十多年。
      老孙是个质朴的人。坦率地说,我几乎没有见过这么质朴的上市公司高管。他穿着普通,处事严谨,讷于言辞,脸上总是温和谦逊的笑。每次同学聚会,都提前到达、从不早退,从头至尾静静坐在人群中,听大伙儿高谈阔论。他在非工作日从不调用司机,自己开一辆半旧的广本来往校园与公寓之间,后备箱长年放两大袋行李,一副随时拎包出差的架势。
      他的日常工作应该很忙,但每次我请他帮忙约见耿非,他都是第一时间拨电话、回短信给我,详尽告知耿总行程,从未假手助理。他与人相交言而有信,不推诿,不敷衍,不爽约,不看人下菜碟,在商人群体中有一种难得的淳厚。
      作为一名旁观者,我对特定企业的第一印象难免来自特定个人。老孙的行事风格,让我很长时间内对G集团心存好感。不过,在实地拜访之前,我对这家公司的了解一直仅限于官网、媒体报道、上市公司公告等公开资料。起初,我把探究的重心完全放在主导“三年转型”的空降总裁耿非身上,我没有尝试从系统的、动态的、历史性的角度去理解这场转型的深层背景。我更没有料想到,我认识多年的、那个不声不响的孙红卫以及他所代表的G集团核心价值观,在公司深化改革的过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草根民企转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它是天道酬勤、得道多助、众志成城、水滴石穿的持久战。
      (待续)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