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0、第四十九章 因宝玉阖府聚怡红 欲交好贾母巧思量 ...
-
贾政听了好消息,心里也有些激动,连连叫好。他有心唤宝玉过来询问两句,但又不好抛下谢铮这个客人,面上便带了些为难的神色。
谢铮是个识趣的人,极有眼色地笑道,“政老先去瞧二公子吧,晚辈就不打扰了。”说着,他便主动站起身来,做出要告辞的样子。
“今天是我这里招待不周了,改日定让小儿亲自上门道谢。”贾政也不虚作挽留,叫人送了谢铮出去。
待谢铮出了门,他便叫了一个机灵的小厮吩咐道:“你去宝玉那院子里好好打听打听,看他是不是全好了,回来细细地回禀于我。”现在刚得了消息,怡红院怕是人满为患了,贾母和王夫人也就罢了,宝钗等女眷们一定都在那里守着宝玉,贾政倒不便过去了。
再者说,哪有老子探望儿子的道理?贾政矜持地想。
正如贾政所料,怡红院着实折腾了整整一下午,凤姐、探春等都过来探望,偌大一个院子挤得满满当当的。
王夫人见自己疼了十多年的宝贝儿子有所好转,难免掉下泪来。虽然她现在已经不再指望宝玉将来有什么出息了,可是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看着他遭罪自己也不好受啊。
相比起来,宝钗就镇定得多了。兴许是这些年见宝玉惹的祸事见多了,当外间伺候的媳妇小心地把失而复得的通灵宝玉送过来之后,宝钗心中忽然涌上了一股“合该如此”的念头。是了,每次宝玉闯了什么祸,无论过程有多么波折,最终竟都没出大岔子。这人仿佛有神灵相助似的,但那冥冥中的神灵却不管引路,只是在后面兜着。
宝钗亲手给宝玉戴上了玉,便见宝玉的眼睛里登时有了神采。她用帕子抹了抹泪,转眼就又是那个端方体贴的宝二奶奶了,然后淡定地指挥着袭人麝月等人忙前忙后,自己还要去安慰王夫人和贾母。
贾母到底年纪大了,经不住太长时间的折腾。确认宝玉终于无恙之后,王夫人和宝钗都来劝道:“宝玉/二爷已经大好了,老太太还是先回去歇息吧。”
贾母确实有些累了,便道:“那我也不在这儿添乱了。今天晚上你们就各自在自己院子里用饭吧,宝玉刚好,更要好好将养。”又对宝钗等吩咐说:“务必要精心伺候你们二爷,需要什么药材补品的尽管去库房里支,万不能委屈了宝玉。”宝钗自然点头应诺。
说罢,贾母就颤颤巍巍地扶着鸳鸯回去了。
怡红院这厢又忙了半日,众人也都纷纷散去。袭人轻手轻脚地给宝玉盖上被——宝玉似是精力,便早早地躺下了——见宝钗满脸倦色地坐在床沿上,忙上前道:“二奶奶劳累了这么久,也先去歇一会儿吧,二爷这边有我和晴雯麝月看顾着。”
“也好,倒辛苦你们了。”宝钗点了点头,又嘱咐他们上夜定要谨慎,如果宝玉起夜要小心伺候云云,然后就跟莺儿往自己的卧房去了。新婚以来,丈夫一直不愿跟她圆房。后来宝玉丢了玉,莺儿自作主张把宝玉这一怪状告诉了袭人,宝钗虽然觉得面上抹不开,但心里莫名地轻松了许多,仿佛一块压在心头的重石终于落了地。于是宝钗后来索性不再遮掩,每晚都去自个儿屋里休息。
袭人这才做到了宝玉的床边,定定地用目光描摹着他的睡颜,不再掩饰内心的波荡。她用帕子不停地抹着眼睛,含泪笑道:“啊,宝玉——真是谢天谢地!”
晴雯本也有些感慨的,这时瞥见袭人动了真情,注意力反倒从宝玉身上移开了。她也不瞅袭人,只是阴阳怪气地讥道:“连二奶奶都没怎么样,她倒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
袭人听完沉下了脸,又顾着自己的身份不好跟她计较,气得就在那里干坐着。坐在一旁的麝月扭头觑了一眼袭人的脸色,忙扯了扯晴雯的袖子,又朝袭人努努嘴,示意晴雯过去赔个礼。
晴雯却不理会,反而略微提高了嗓门:“二奶奶吩咐了上夜不能马虎,咱们可别在这儿傻愣着了。”麝月无奈地摇了摇头,便也起身来和她一起忙活去了。
第二天,宝玉一早就醒了。袭人等人伺候他梳洗打扮时,宝玉略带歉疚地说:“我这些天犯了糊涂,真是苦了你们了。”袭人抿着嘴不说话,手里却重重地拧了他一下。她一直担惊受怕的,现在宝玉好了,可得好好跟他算算账。
宝玉疼得忍不住咧了咧嘴,转头又见宝钗走了过来。
“二爷可算好了,省得老太太和太太心疼,我们也放心了。”宝钗柔柔地说着,手上的动作却也不停,把宝玉的披风给系上了,又道,“既是拾掇好了,咱们就赶紧去给老太太请安吧,也免得让她老人家挂念。”
贾母远远地听见宝玉的声音,忙往门口望去。只见宝玉和宝钗宛如一对璧人走了进来,宝玉身穿一件厚实的青色面料掐银边的披风,里面是个宝蓝攒花箭袖,那块通灵宝玉挂在脖子上,用金红交替的络子裹着,再近前一看,眼神里也有了光彩。贾母笑着招呼他:“宝玉,快坐到我跟前儿来。”
祖孙二人说了好一阵体己话,贾母脸上的笑纹更多了。不一会儿,李纨、凤姐、探春等也都来凑热闹,贾母更加地合不拢嘴,身子仿佛比平常也轻快了不少。
晚上从工部回来,贾政终于得了空跟贾母讲此事的前因后果。贾母这才得知,原来是自己那个不起眼的孙子贾环托了朋友找到的。她挑了挑眉笑道:“环儿有心了。不知这个年轻的哥儿是哪家的?”
听到谢铮的家世时,贾母眼中精光一闪。
定城侯自先帝在位时就赫赫有名,虽然爵位比不上国公府高,但当今即位之后,其子孙不仅没有失宠,反而比祖上更出息了——光这一点就很值得赞叹了。往年年节赴宴时,贾母也曾听几个老姐妹用钦羡的口气提起过侯府的现状,子孙个顶个都十分出色,可惜荣国府跟侯府并没有什么来往。
环儿这小子真是撞了大运,贾母想道。高阳伯一脉虽然是旁支,但这爵位可是一五一十挣来的。当然了,先帝在爵位方面着实不是大方的人,包括先国公在内,哪一个不是拼了命博得的眼前这等荣耀呢?虽然谢家现在爵位袭到了头,但这谢铮听上去也是个知道上进的,将来更有前途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哦,若是借这个机会能跟谢家攀上交情就更好了。
“真是得好好感谢这孩子。再过两天,就让行事妥当的伙计跟着宝玉和环儿登门道谢吧。对了,预备年礼的时候,一定要把给谢府的那份打点仔细了。”贾母沉吟了一会,有了主意。
贾政也明白了,这是打算跟谢家走动起来了。此事对荣国府有利无弊,他不禁佩服自己母亲考虑的长远。
回到书房,贾政便叫人把贾环唤来,难得和颜悦色地夸奖了他一番。
贾环听得明白,老爷向来是吝惜夸赞的,哪怕是因为宝玉康复也不会如此,其中必有旁的缘故。果然,便听贾政十分满意地说:“如今你也比原来懂事了,懂得兄友弟恭的道理,还知道该和什么样的人来往,为父很是欣慰。你那朋友谢铮为人仗义,没有要悬赏的赏金,真真是个好孩子。但咱们这样的大家子也不能不知礼,后儿个你就和宝玉去他们府中道谢吧。”
贾环心中了然,忙道:“儿子晓得。”
贾政捻了捻胡须:“去吧,回头顺路去告诉你宝二哥,叫他不用过来了。”
贾环依言而去,见了宝玉便把贾政的话复述了一遍。宝玉出人意料地淡然答应了——依着贾环的经验,他肯定要重复一回“官家子弟都是禄蠹”之类的言语,再不然也会多少有些不情愿——这次真是奇了,贾环心想,糊涂的时候倒也罢了,清醒之后也和以往大不相同,宝玉莫非当真转了性子?
他们二人去谢府走了一遭,宝玉竟也对谢铮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