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康雍清文资料 ...

  •   1
      两帝和他们的女人们

      一、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名“玄烨”,庙号“圣祖”,谥号“仁皇帝”
      葬景陵
      在清朝皇帝中,玄烨的后妃人数是最多的,与玄烨同葬景陵的一共55位,其中皇后4人,皇贵妃3人,贵妃1人,妃11人,嫔8人,贵人10人,常在9人,答应9人。
      需要说明的是,玄烨生前册封的后妃,只有皇后3人,贵妃2人,妃11人,嫔5人,贵人11人,常在14人,答应9人。
      他死后,因雍正、乾隆二朝对其妃嫔又有追封,才出现后妃品级不同的现象。

      ***

      二、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名“胤禛”,庙号“世宗”,谥号“宪皇帝”
      葬泰陵
      与雍正合葬泰陵地宫的是一后、一皇贵妃(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及敦肃皇贵妃年氏)
      泰东陵葬有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泰妃园寝中葬有21位:皇贵妃1位(纯悫皇贵妃耿氏——乾隆尊封的,雍正年仅仅是裕妃——四儿的原型,享年96岁^_^),妃3位,嫔1位,贵人5位,常在7位,格格4位
      统共24个……好吧,比康熙的55个、乾隆的40个(仅仅是有名分的,有关系却无封号的宫女、丫头还不算……)

      具体如下:
      宁妃武氏(雍正12年卒)、齐妃李氏(生皇1、2、3子,前两子早夭,乾隆2年卒)、纯悫皇贵妃耿氏(生皇5子和亲王弘昼,封裕妃,乾隆49年卒,享年96岁)、谦妃刘氏(生皇10子果亲王弘瞻,封谦嫔,乾隆尊为皇考谦妃,乾隆32年卒)、懋嫔宋氏(雍正8年卒)。

      其他:
      郭贵人:雍正初年封为郭常在,雍正七年进位郭贵人.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卒,彩棺暂安于京师北郊的曹八里屯殡宫.乾隆五十一年三月初七日辰时郭贵人彩棺奉移泰陵妃园寝.三月十三日葬入地宫.
      李贵人,雍正七年封贵人.乾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卒,二十九日奉移,七月二十一日百日礼致祭.
      安贵人,卒于乾隆十四年四月到十五年底之间,彩棺安于田村殡宫.
      海贵人,雍正三年为常在,十三年九月底进为海贵人.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卒.
      张贵人,初入宫为常在,雍正十三年四月进位张贵人,雍正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卒
      马常在,雍正七年七月已入宫,称马答应.雍正八年一月进位马常在.卒于乾隆三十三年夏.
      李常在,雍正八年已进宫,封为李答应.雍正十年闰五月进位李常在.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尚健在.
      顾常在,雍正七年四月已进宫,为常在.雍正七年九月卒.
      高常在,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宫,称高答应.八年十一月,称高常在.约卒于雍正十年七月到十二年底之间.
      常常在,雍正七年一月已入宫,十年八月卒.
      春常在.<宫中档簿>中有春常在之名
      苏答应,雍正四年七月进宫,可能卒于雍正七年八月以后.
      那常在,伊格格,两位张格格均未找到相关史料

      ***

      注:明清两代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帝习惯上常称他们的年号。康熙和雍正皇帝在世时,称他们为“康熙帝”、“雍正爷”是可以的,但如称他们为“圣祖”、“世宗”就不对了。

      电视剧里太皇太后自称孝庄……那大概是穿越的JJ

      ——感谢toutou妹妹提供的资料!

      顺便再爆一下料,康熙有名分的和没有名分的加在一起,总数超过280人,所以雍正怕有损圣德,因此很多没有名分的另葬他处,并且对外界隐瞒她们所葬德地方。
      可能雍正有戒于此吧~用toutou妹妹的话说,雍正对他自己的女人比较负责任,所以雍正八年,正好是他病重的时候,给那些跟了自己,但是没有名分的女子她们应得的名分~

      ——梵按:怪不得我觉得康熙的常在答应什么的应该远不止这个数目,因为比之雍正统统是一堆常在(登基前死的就只有“格格”的地位了),一个答应也没有,而且都是八年、十年、十三年这几个他的凶年进封的……也是保护她们吧!

      ***

      2
      后宫

      这个是非常清晰的故宫地形图:
      http://pixmixer.com/uploads/images/20060620/full_size/129070_gugong.jpg

      东西六宫是嫔妃居住的地方。
      东六宫:景仁宫、永和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景阳宫
      西六宫:储秀宫、长春宫、翊坤宫、永寿宫、启祥宫、咸福宫
      以上均为清朝前、中期的名称。

      景仁宫:曾经住过康熙的生母(也是康熙的出生地);乾隆的生母;咸丰帝婉贵妃,光绪帝珍妃
      永和宫:曾经住过雍正的生母德妃(可别受梦回的影响哦……);光绪帝瑾妃
      承乾宫:据说曾是董鄂妃的寝宫;道光帝的生母曾居于此;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琳贵妃、佳贵人,咸丰帝云嫔、婉贵人都曾在此居住。有漂亮的梨花。
      钟粹宫:曾经住过咸丰的生母,及慈安太后
      延禧宫:曾经住过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
      景阳宫--明孝靖皇后曾居此宫,康熙25年改为藏书之所。

      储秀宫:曾经住过同治成年前的慈禧居于此
      长春宫:曾经住过同治成年后的慈禧居于此
      翊坤宫:慈禧为贵妃时居住于此。后来西太后居住储秀宫时,每逢各种节日,都要在这里接受妃嫔们的朝拜;末代皇帝的皇后婉容曾居于此。
      永寿宫:顺治的恪妃;嘉庆的如妃;雍正皇帝崩,孝圣宪皇太后居永寿宫,乾隆皇帝居乾清宫南廊苫次,并诣永寿宫问安。据说慈禧太后在此单独召见珍妃,并下令把她推入井中。有漂亮的海棠花
      启祥宫:曾经住过同治帝瑜妃
      咸福宫:乾隆时期不分配给某妃居住,而是当作皇帝自己偶然来起坐的处所,乾隆皇帝崩,嘉庆帝住于咸福宫守孝;此后咸福宫一度恢复为妃嫔居所,道光帝琳贵人(庄顺皇贵妃)、成贵妃、彤贵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

      ***

      东五所,当初为年少的皇子所居住
      毓庆宫也是明清两代皇子的住所
      文华殿,曾是太子上课的学堂。
      ***

      清代是将紫禁城西北部迤南一带,从英华殿到寿安宫、寿康宫到慈宁宫,作为太后生活的宫区。
      慈宁门座落在长信门内广场,皇太后万寿、元旦在慈宁宫正殿升座受贺;皇帝在慈宁门行三跪九叩礼,文武官员二品以上在长信门广场行礼。慈宁宫后殿是一座大佛堂,长信门南是慈宁宫花园,这些殿宇都不是预备居住的。名义上太后居慈宁宫,实际是在慈宁宫范围内还有一座寿康宫,前后三进院落,正房七间作为皇太后真正的寝宫,室内没有天花板,没有油漆彩画的栋梁、没有大红银珍油柱子。而是裱糊顶棚,上支下摘的玻璃窗户,楠木雕刻的室内装修,是非常精致的住宅式,而不给人一个大庙的感觉。
      这些屋宇在清代慈宁宫范围内,也是属于居住用的,不过不是太后住的地方,而是预备给太妃以下位份较低而和太后、太妃是同一辈份的贵人、常在、答应等人居住的。这一组建筑群座落在慈宁宫的东北,雨花阁之南。总门坐西朝东,门额为永康左门,进门是一个长巷,巷内从东到西排列着三座门,都是座北朝南,每座门内都是四方的院落。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有过道通往后院。北房五间。三所的格局完全相同。

      ***

      3
      青藏战役与胤祯

      请注意:
      绝对、绝对不要把胤禛(老四)跟胤祯(老十四)混用!不会打这两个字就去网上搜,然后复制!
      康熙时皇十四子汉文名胤祯(有的地方把祯与禛搞错!太不可原谅了!),雍正时十四皇弟改名为允禵(因为皇十四子的“祯”与皇四子的“禛”读音相同,都是第一声的“ZHEN”,所以改名)。
      没有胤禵的说法。

      一、青藏战役
      本人之所以说康熙五十七年到五十九年的这场军事行动为战役,因为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敌军”总共6000人。而清朝这边两次出兵,实际投入战斗的兵力(不算用来“骚扰”准噶尔大本营的北路军)大概也就3万多人。
      这与雍正元年,年羹尧花七个多月部署、十五天击溃青海罗布藏丹津的二十万联合叛军相比……只能说,这次入藏军事行动仅仅是个战役,而已。
      不过因为地理环境恶劣、军需运输困难,其调动的资源却是非常可观的。尤其是陕甘的老百姓苦不堪言,不过这不在本文的讨论之中。

      第一次出兵:
      指挥官:一名侍卫,一名总督
      兵力比大约是1:1
      战斗力是“敌军”占优势(清朝方面军队来自各地、指挥官之间有矛盾)
      军事情报能力比是N:0(清朝这边是0,彻底的无知);
      装备方面相当;
      结局:全面失败。

      第二次出兵:
      指挥官:N名宗室将军(将军在此处是职称)、一名川陕总督,配备无数武官
      兵力比大约是10:1
      战斗力大致相当;
      军事情报能力比大约是1:1(准备充分得多,因为有康熙的英明决策在);
      装备方面相当(没有用大炮轰,这是肯定的);
      结局:全面胜利。

      1、第一次入藏战役前后始末
      A、大策凌攻占拉萨
      这可能是自关外努尔哈赤成为建州淑勒贝勒以后,清军事史上的第一个超级大笑话(当然以后的是一个比一个“厉害”)。
      康熙五十四年,康熙帝洞悉噶尔丹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简称策旺)的领土野心,派兵加强了哈密、巴尔库尔、布隆吉尔、察罕乌苏、噶斯口一带的防御,封锁了通往青海的所有要隘,迫使策旺放弃由哈密、吐鲁番打进青海的计划。
      五十四年下半年,策旺派遣在西藏当过喇嘛的猛将大策凌敦多卜(简称大策凌),组织了一支6000人的精锐部队;同时以超过1万的兵力驻防宰桑泊以北地区,防御沙俄的侵略蚕食(赞美一下不与沙俄合作的策旺)。
      五十五年十一月,大策凌假借护送拉藏汗之子丹衷及其妻、策旺之女博托洛克归藏,并助拉藏汗与卜鲁克巴人作战为由,却绕过塔里木大沙漠,经叶尔羌、阿里克,越过和田以南令人生畏的昆仑山等三层冰山(在出奇兵方面,看起来与唐朝的大将高仙芝不相上下),于五十六年初入藏。
      阿里地区的总管康济鼐(后藏农奴主贵族,此人在雍、乾两朝的西藏政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曾警告过当时西藏的世俗统治者、以毒杀兄长取得统治地位的蒙古人拉藏汗(鄙视一下,他还立据说是他私生子的伊希嘉措为Dalai,当然是假的)。不过显然这时的拉藏汗完全没有想到大策凌的真实目的,还派次子去迎接。
      等拉藏汗发觉大势不对、向清廷和康济鼐等藏地民兵求援时,大策凌已假借废立假Dalai、迎请新Dalai噶桑嘉措(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为青海、西藏等地喇嘛和世俗贵族所承认)为名,与格鲁派喇嘛、以及拉藏汗的部下里应外合,杀死拉藏汗、拿下拉萨。
      康熙五十六年底,大策凌的势力控制了整个藏区。

      B、清廷情报延误、统帅失当、军援不力
      直到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左右,康熙帝才得到大策凌入侵西藏、拉藏汗被杀的确切消息(为这个情报系统的效率黄果树瀑布汗)。不久,朝廷决定由驻防西宁、青海的西安满洲兵、西宁绿营兵、督标兵及土司兵组成救援西藏的大军,命署西安将军印的总督额伦特、侍卫色楞及内大臣策旺诺尔布等人统领出征。
      本人认为,额伦特不是军事白痴,他曾跟随费扬古(不是四阿哥的岳父费扬古!费扬古在满语中是小儿子的意思,这个名字相当常见)与康熙亲征准部。但其与抢功心切的色楞不和,居然提议分兵几路(大家一块儿抢功),而康熙帝居然也同意了。
      原本计划色楞的2500人、额伦特的4500人与四川提督康泰的1000人在木鲁乌苏(青海通天河上游)会合后一同入藏。结果色楞不理会作战计划,孤军深入哈喇乌苏,逼得额伦特和康泰也不得不跟进。
      色楞的作战经验与大策凌相比,显然是小学生与研究生之间的差距。他先是被投靠准噶尔的青海台吉们欺骗、以为大策凌是一伙打家劫舍没什么战斗力的乌合之众,然后被准部的一支小部队诱向大策凌的埋伏圈。
      与此同时匆匆赶到的额伦特及其部下,很不幸地成为了色楞的陪葬、大策凌的嘴边肉。他们一共才6000人不到,经过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清军被截断粮道。他们所期盼的外援:内大臣策旺诺尔布所领1000多人被拦截(就那么一点点人,一打就没了);留守木鲁乌苏的副都统宗查布兵力太少无力救援;青海柴达木的阿齐图所率1000人既少又离得太远,而最倒霉的要属提督康泰,他被黑帽喇嘛诱杀,部下不是死了就是当了俘虏。
      而总督额伦特远征时,可能由于人力物力不足、且没有高原作战经验,沿途竟然未设兵站,于是在没有情报和军需运输系统,也失去了一切可能的外援的情况下,这支清军在吃光所以粮食和牲畜后,以悲壮的自杀式的方式出战,全部沦为刀下之鬼。
      到康熙五十七年九月左右,清朝首次用兵西藏宣告彻底失败——全军覆没。

      ***

      2、第二次入藏战役
      A、第二次出兵的政治决策
      本人的个人观点是:康熙不是杰出的军事家,但绝对是个杰出的政治家。
      八旗军从康熙晚期开始,由于多年的安逸、特权生活已经抹杀了其性格中那份游牧民族的剽悍,其战斗力与意志力堕落地让人失望(想必康熙帝晚年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无力回天)。议政大臣们居然无视这次战斗的巨大战略、战术失误,得出结论是:藏地远且险、不宜于用兵。青海贵族们出于自身政治利益和野心的考虑,建议朝廷不要兵西藏。驻于青海塔尔寺的噶桑嘉措Dalai也表示“随地可置禅榻,兴大兵恐扰众”?
      康熙帝此时充分利用皇权的独裁力,总结前次进兵的经验教训、力排众议、精密部署,决计赶走大策凌、收复西藏。
      因为,如果因害怕打仗而从容准噶尔部骑兵在西藏坐大,那么他们会利用Dalai的宗教影响力,将西藏、青海的游牧民族拉拢过去,凭借青藏高原的地理优势,可以轻易占领西北和西南的广大地区,然后……成为成吉思汗第二也不是空想。所以,康熙必须在大策凌他们还没站稳脚跟、后藏贵族和青海贵族还没有与策旺联手之前,不惜一切代价,即使拿高射炮打蚊子,也得打这一仗!
      这不是军事上的问题,而是政治上的大麻烦!
      本人由于史料限制,并不清楚当时各满汉王公大臣、诸阿哥们的真实想法(二月河先生的作品虽然演绎得很好,可惜那是小说,不是史实)。但皇十四子胤祯应该是站在主战派这一阵营的,因为如果他是坚决的反战派,康熙帝是不可能让他去坐镇的。

      ****必须提及的是:皇四子胤禛当时可能是偏主战的和稀泥派,但不太可能是保守派。因为以其登基后的政治、军事举措来看,他完全继承了康熙对于青海、新疆和西藏的政治思想,并且直接影响到乾隆年。雍正时,清廷用铁血政策和怀柔手腕并济的方式,将宗教喇嘛阶层与世俗政治势力分开,彻底消灭在青藏的蒙古军力,使青海、西藏完全置于中央管辖下。而到了乾隆年则把整个新疆置于中央直接管辖下,中国版图自此完整确立——在此之前,不论是大汉盛唐,青海、西藏、新疆等广大的区域最多是中原皇帝的附属国,由各族、各部占据,中央对其没有直接的控制力。

      B、超豪华的阵仗——五万打五千……大胜
      皇帝决心一下,所有异议驳回,全国的资源被调动起来。与大清帝国的真实实力相比,准噶尔部与藏军的联合军事力量明显居于绝对的劣势。
      打仗要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上,毫无疑问,必须接近夏天的时候才行。
      地利上麻烦一点,因为青藏作战,打的是钱粮。第一次战役的军事失败,一半栽在后勤保障上,此时一个著名人物冒出了头:年羹尧,因为四川陕西是准备、运输军需的主要来源地,所以他被授为川陕总督。
      人和上,颇费了康熙帝的工夫。他任命皇十四子贝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代表皇帝诏封噶桑嘉措为弘法觉众第六世Dalai喇嘛、拉拢青海贵族,并坐镇青海木鲁乌苏。
      由此数万清朝铁骑(勉强称之为铁骑吧)打着Dalai的旗号,出兵收复西藏。
      这次出兵分南、中、北路三支部队。
      北路军(约2万人)的目的是骚扰、牵制策旺的后援部队,指挥官分别是傅尔丹与富宁安。战绩是歼、俘、降3000敌人。
      中路是护送新□□入藏的主力(仪仗)部队(约2万人),名义上的最高指挥官是皇十四子,实际前线司令是正蓝旗满洲都统、平逆将军延信。战绩是在另一支军队拿下拉萨后浩浩荡荡护送Dalai入布达拉宫;此外就是在哈喇乌苏附近扎营时遇到大策凌的夜半劫营,双方各有伤亡数千。
      南路是本次战役中真正用来打仗的部队(约7000人,一说一万三以上,可谓人最少、功最巨,估计连康熙帝都没想到这支部队的能力),名义上的最高指挥官是年羹尧,实际前线司令是四川护军统领、定西将军噶尔弼,副将军先锋为原四川提督岳升龙之子、永宁协副将岳钟琪。战绩是先期拿下打箭炉、里塘等战略要地,杀散藏兵总共约10000(可能其战斗力很差),飞夺三巴桥,强渡拉萨河奇袭拉萨,截断大策凌部队的粮道——由于进兵太迅速、出乎大策凌的预计,直接导致大策凌和仅剩的500人逃回伊犁。

      ——需要说一句的是岳钟琪此役大放光彩,以至战后被授左都督、四川提督。喜欢看打仗的朋友请期待下章,将贴南路军的详细作战。

      二、十四阿哥胤祯的战功?
      本人不是特意要打压十四阿哥胤祯。他至少比四阿哥胤禛能吃苦,后者连半点跟军事有关的成绩也没,他那时正舒舒服服地呆在圆明园,跟侧妃年氏生孩子呢!!
      本来我也以为他是个大将军,三十刚出头就指挥千军万马、豪迈武勇……真格是YY的好材料!可是,自打猛啃那段史实时发现完全没那回事。
      一来康熙的每个儿子都文武双全,比如那个似乎是文才最好的老三,据说他的骑射是年长的皇子们中最好的(所以清朝也只能YY那些人了,有身家有身材有文采,还有无数老婆……)
      二来以康熙晚年的谨慎心态,绝对不可能给十四阿哥怎么多的兵权。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除了臣子们歌功颂德的拍马屁图画与功德碑文外,本人从满族蒙族汉族的史料里,真的没找到当时的抚远大将军十四贝子的战绩:
      因为他没进入过川藏地界,只从宁夏调到青海(原甘肃的大营由其他人镇守)通天河附近的临时指挥部。而且他名义上指挥的一支军队,在唯二打过的两场中等规模战斗时,与他距离上千公里——大军都走了一个多月,这怎么指挥啊?那时又没卫星电话和无线网络!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康熙五十七后开始筹备规划的这场战役中,胤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意义和后援保障上。

      (1)胤祯在战役中的具体作用——总调度、临时人事升降
      记得十四贝子胤祯有个奏折,要求在拉里前线到木鲁乌苏还是哪个地方间设立兵站;而中路军的后勤是由巡抚噶什图负责、南路军的后勤是由总督年羹尧负责。所以从有限的资料上看,胤祯的作用是居中调度更加合适。
      几路大军必须严格按照作战计划、时刻关注本军和其他友军的动向,因此情报系统、后勤及人事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而大家又不可能一有问题就请示康熙(哪里会有小白小说里动不动就飞鸽传书、千里之外决胜千里的事情啊?那纯粹是扯淡!),所以胤祯应该有前线多少品级以下官员战将的人事大权,最起码是临时的——最后的决策由北京来定,因为很多地方官兵部无权管、户部等又插不进乱七八糟的军队,满汉各旗又各自有都统……总之,这是一支联合的部队,里头必然有各色牵扯、矛盾、争端。而所有人中又以胤祯的地位(皇帝的儿子)最高,弹压力最大。
      大家有什么困难的事情,比方说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一个接力兵站体系,每个兵站有些守兵、粮草和马匹、武器的囤积等等,都要找个有分量的人来说话,按照现在的话就是后台门路。青海厄鲁特到京师三千公里的路程,这么远、这么久,什么都可能发生,随便哪几个部门、官员推诿一下,大军就是死路一条——明明死在自己人手里,却仍然是军人的错!
      所以如果大家又想把事情做好、又不用担上莫名其妙的责任罪名,那么就推皇帝的儿子去——反正他死不了。
      所以胤祯的第一大功劳就是为大家解决实际困难,而又不给京师里那些官僚们耍大爷派头的机会。这对前线军官们而言是件好事。
      但这些军官又有多少被扣上八党、十四党的帽子……也难说。真可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2)Dalai的问题
      在雍正、乾隆着重扶持章嘉活佛、□□额尔德尼活佛之前,Dalai在喇嘛教的信徒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喇嘛势力极大,而大策凌正是与喇嘛阶层搞好关系、公开支持噶桑嘉措Dalai而占据西藏。试想,教宗都说某某人是好人,那么教徒们当然一起欢呼:哦,大好人!
      ……因此在当时,解决西藏问题首先得解决Dalai的问题。
      于是,大清帝国皇帝的儿子,举着皇帝专用的正黄色旗帜,来到青海塔尔寺,代表皇帝封噶桑嘉措为弘法觉众第六世Dalai喇嘛,当地各族的普通民众(不包括心思各异的贵族)开始觉得清朝皇帝是个不错的人,兴许比统治藏区的蒙古人要好一点,特别是清朝皇帝拥有相比之下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刚刚听说还全军覆没,结果马上又集结了一大堆人,真格厉害!
      最重要的是,大清皇帝说支持要派大军保护Dalai入藏坐床!赶走蒙古人、藏人治藏!
      此时,年轻英武(具体长相不知道,但应该不错的……口水中)的皇子大将军是个最能代表皇帝诚意的人物,对各族都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德妃生的儿子都不赖。
      可见,胤祯的第二大功劳是直接代表大清的皇帝拉拢Dalai及上层喇嘛宗教势力。

      (3)青海蒙古部的问题
      厄鲁特旧分四部:和硕特(姓博尔济吉特,这个姓氏经常出现在后妃的名单里)、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
      准噶尔的势力强大,必然影响到其他部落的利益,但大家又都不乐意看到皇帝的势力深入厄鲁特,所以其他的青海蒙古军队基本上是站在一边看好戏——他们一共应该有十万以上的兵力,但他们绝对、绝对不会真的替清朝打仗,更可怕的是,如果他们倒打一耙,会让清兵吃不了兜着走。
      第二次入藏战役,中路军的路线是自塔尔寺经湟源、日月山、切吉草原,渡过通天河到七渡口,然后从青海西南到那曲、当雄,一路至拉萨……大半都是在厄鲁特的地盘里。
      因此,胤祯的第三大功劳是坐镇青海大本营,弹压与笼络并济,防范青海的蒙古厄鲁特贵族起异心。

      -----------------------
      如果不够,咱再为十四歌颂一把?

      ***

      4
      夺取拉萨

      最早取得战果的是南路的一支军队。还在三路军行动之前,即康熙五十八年六月,居南路的都统法喇与副将岳钟琪率部先行至打箭炉。岳钟琪先至里塘,计擒首逆达哇拉木渣等七人,就地正法处死,杀散“助逆番兵”3000余众,“其余部落,皆纳请降”。接着,兵不血刃,迅速招抚了巴塘、乍丫、察木多(四川昌都)、察哇等地。
      他们进至洛隆宗(西藏洛隆)三巴桥。此桥为“进藏第一险”,若桥被断,“势难飞越”。岳钟琪等以计取之,招抚朔般多等六处数万户。
      七月,南路军自察木多西进又攻克了拉里城(西藏嘉黎),并奉命驻扎此地,等候青海一路大军。为了阻止由准噶尔宰桑吹穆品尔带领的2600多人到噶尔招穆伦河渡口守卫墨竹工卡城,八月六日,定西将军噶尔弼自拉里出发,到达工卡尔拉,竹工呼图克图主动献地归降。次日,攻取第巴达瓦管辖的墨竹工卡城。但是,噶尔招穆伦渡口的所有船只,都被西藏第巴达克咱收去,使大军无法渡河。于是将军噶尔弼令千总赵儒与工布第巴济古尔前往晓谕西藏第巴达克咱速来归顺。第巴达克咱无奈,只得归顺清军。
      八月二十二日清军强渡拉萨河,叛军纷纷投降。
      八月二十三日,将军噶尔弼把全军分为三队,令西藏第巴达克咱领路,开进了拉萨城。由于大策凌敦多卜在拉萨没有设防,清军成功地控制了拉萨城。
      抵达拉萨后,噶尔弼派兵固守从拉萨通往各地的交通要道,以绝准噶尔;令第巴达克咱“用第巴达克咱印信,将策凌敦多卜处所有唐古忒之兵,暗地差人前去,令其各散”;立即封闭□□的仓库,于拉萨附近重地,扎立营寨,截准噶尔往来行人及运粮要路。俘获勾结准噶尔叛军的喇嘛400余名,降当地“助逆番兵”7000余人。还擒获各庙的准噶尔喇嘛共101人,将其中为首的5人就地斩首,其余96人尽行监禁。并召集拉萨大小第巴及三大寺众喇嘛,宣谕了“圣主广施法教,救护图伯特部落众民”之意。拉萨城僧俗各界“纷纷欢悦,举掌叩首”。

      七月,中路军平逆将军延信率领的青海一路大军过库库赛岭,进抵哈喇乌苏一带,八月十五日,大军扎营于卜克河畔。半夜,准噶尔军队突然袭击了营盘,杀伤数千名清军后撤走。八月二十日、二十二日清军又连续遭到准噶尔军队的袭击。大策凌敦多卜将主力集中于达木和哈剌乌苏一带,准备对付青海一路大军。但是,他却没料到,噶尔弼的南路大军已占领拉萨,切断了准噶尔军队的供应线,对准噶尔军队形成了东西夹击之势。因此他放弃了攻打青海一路清军的计划,率领所部经纳克产隘口,越克里野岭,遁回准噶尔。
      平逆将军延信的队伍,九月八日自达木出发,十五日到拉萨城。十月十六日,Dalai喇嘛噶桑嘉措入布达拉宫,登上了Dalai喇嘛的法座。其阿里地方的第巴康济鼐和空布地方的第巴阿尔布巴等人,在大军进藏的过程中有功,册封他们为贝子,康济鼐总理藏地。令随军进藏的公策旺诺尔布和额驸阿宝留藏驻防,其余大军逐步撤回口内。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章 康雍清文资料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