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5、第八十四章 ...

  •   金家老爷的老家,从陆路上来讲是一个很闭塞的封闭地方,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虽然说起来离临安府近在咫尺,而实际上,这隔着的山丘,足够让普通人爬上整整一个月的了。

      这里是被称为瓯的地方,历史也不知道有多久了,据说在汉惠帝时期,这里便已经有被册封的东瓯王存在,虽说没多久在汉武帝时期便灭国了,至于再前些,那是历史文字不可考的年代了。

      地处温峤岭以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因此在唐高宗时期,在这里设置了温州。

      在北宋时便已经成为当时的港口重镇,被朝廷辟为对外贸易口岸,而在南宋时海上贸易尤其发达,是四大海港之一,为浙南、闽北货物进出的咽喉。

      不过即使如此,也不过是海运发达,而想要从陆路进入这古瓯国,那就只能老老实实翻山越岭,爬上一个月的山路再说了。

      这围着瓯地的崇山峻岭虽然都不算太高,最高峰也不过一百多丈,但偏偏胜在量多,可以说,站上一个山头放眼望去,几乎除了山依旧还是山。山里头有许多以往避战时乱而迁居此地的百姓,为了生活的方便而修了许许多多的山间小道,弯弯曲曲盘山而上,起码也有几百条,加起来的长度足够绕大宋边境好几圈的了,可以说,要是方向感不强的人在山里头沿着古道绕几圈,保证天南海北是啥方向都认不清了。

      只是,这一点,对杨过,不,不仅仅是对杨过,是对只要有点闲钱的人都不是问题,因为不会有人在有钱的前提下,还傻傻地跑山里头晃悠,而放弃便利的船只。

      只不过这次风暴,再加上钱塘大潮,钱塘港口几乎是毁于一旦,光是重新修整就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人家金家家主也是冒着风雨停在明州(宁波)的港口,从陆路赶回临安的。

      这在海上讨生活可不比内陆的江河里,大海可比那些江河更加让人捉摸不定,就算是在能看到海岸线的地方行驶,那也是有搁浅危机存在的。

      所以说,在大水潮时期,还真的没几个船家敢随意出海的,先不说出海后可能会遇到的尚未退去的风暴,光是那不知道何时会退去的大水潮,船只很有可能会因为潮水退得太快而在浅滩地区搁浅。除此以外,虽然风暴已经消失,但到了海上,风浪可依旧还是很大,随时都有可能被浪给打翻了。除非是卖命的营生,不然一般船家可不会为了钱财而把命拿来赌。

      再加上钱塘这边的港口几乎是毁于一旦,那倒灌的江水将所有港口码头统统给淹了,船只都被冲上了岸,想要从这里出海几乎是不大可能的了。

      发现了某种可能的男人,可不会管这种事情,全港口被淹了算什么,大不了从海里游泳过去。好在他在临安城里,有的是熟人,就算只不过是有过几面之缘的陌生人,也会因他的名气和声望而卖他个面子,所以船只这种东西,想要筹备倒是难不到人。

      至于船家,钱这种东西能解决的问题,那就不是问题,十两银子还是二十两银子,对于平民而言,虽然有很大区别,但这只不过是一倍的差距还犯不上将命给搭上,但如若是一千两银子,那么别说是命了,连全家命都有能搭进去。

      杨过其他的东西可能没多少,但钱嘛,随随便便去一趟朝廷奸臣的府邸中顺点东西,都只怕不止一千两银子了。

      所以,几乎是在第二天刚日上三竿的时候,一切便都已经准备就绪了,而某人完全没有三更半夜扰人清梦后的负罪感,而是急迫地想着能在什么时候抵达目的地。

      ~~~~~~~~~~~~~~~~~偶是路过的分割线君咩~~~~~~~~~~~~~~~~

      海上航行完全跟陆地上是不一样的,尤其是陆地上风暴虽然已经消退,但海上却依旧是大风大浪,就算是杨过,也差点没被颠簸地吐了。

      风浪实在太大,有时候一个大浪打来,半艘船都被罩在里面,唬得杨过也不得不亲自拿着水瓢拼命往外舀水。

      海里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要是船翻了,那就跟判了死刑没什么区别,就算是武功天下第一也没有什么用,更别说杨过身上还有一柄六十四斤重的玄铁剑,带着这玩意儿要是落海了,嘿嘿,可能还不如人家船家撑的时间久呢。

      好在最后还是平安抵达了目的地,如果忽略差点搁浅而被暗礁撞得破烂的船只,和全身被海水浸透,从怀里都能掏出个海星的某人。这是他经历过最糟糕的一次旅行,出海什么的,他这一生只怕也就小时候随着郭靖夫妇去过桃花岛那一次而已,之后就算有对着海浪的修行,那也不过是站在海岸沙滩边上,可从未这么深入过。

      他这回算是第一次体会了一把什么叫海的无情,如果可以,他觉得这辈子都不要在暴风雨的时候出海了。

      这古瓯国的港口也已经被毁得差不多了,江河泛滥,冲垮了堤坝,杨过坐着的船是顺着破口的堤坝冲上岸的。

      这里的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每年的夏季秋分时节总是会有那么几次狂风暴雨,现在就算江水还源源不断地从缺口流入城镇内,但人们已经在涉水抢救田地里的稻谷了。

      这种盛于六七月出现的大风天气,被称之为颱,但鲜少会出现于八月的,但不管怎么说,是六七月也好,还是八月也好,大都已经是到了作物收获的时节,不管是田里亦或者是地里,还有丘陵上种植的各种果子,都会因之大量减产,百姓除了默默忍受外,对此也无可奈何,老天爷的事,除了焚香祈祷龙王爷法外开恩外,也就只有在灾前灾后的防备抢救才能稍稍挽回点损失。

      百姓们站在自己的田地里,将田地边缘的田垄给凿开,将里面多余的水放出来。有些已经彻底被淹没到青白稻穗处的田地,人们也只能心疼地将稻谷从水里拔出来,尽快转移地方重新栽种,虽然成活率很低,但总好过被水淹没后直接烂死在田地里。

      果树被刮倒的不是很多,但上面结的果子倒是掉了大部分,妇女们带上孩子将那些果子纷纷捡起来,只要没有彻底腐坏,就算还泛着没成熟的青色,那也是被判定为能食用的,靠这些就能节省粮食填饱几日的肚子,不然冬天将会因为粮食紧缺而变得很难熬。

      杨过一边拧着衣服,一边想着该从何处下手。

      说是温州,实际上也不过是统辖三个县的小州,地方并没有大到哪儿去,这里古时候称之为瓯,似乎是因为这里的古人擅长制作一种叫做瓯的器具,到现在,这里的窑口还会生产瓯器。

      这里最为主要的水系是一条穿过州辖区,从西向东的江水,因着所在地称为瓯江。北边连通瓯江,从北向南将水注入江中的是楠溪,而南边则是范围极大的南塘水乡。这次因为颱风来得太迟,可以算是有点不合常规了,因此有些让人措手不及,并未提前做出防护准备,导致这次损失很大,不说瓯江了,整个南塘水都都漫了出来,将水乡直接淹成了泽国。

      他并不知晓金家家主的老家在哪里,只是知晓是这里这么一个大范围,他有些后悔自己的毛躁,似乎这么多年了,只要一听到有关那人的消息,就难以抑制自己的情感,这般不冷静的冲动,要是被他知道了,肯定会说自己不成熟吧?

      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但想来金家家主的名声,在他老家这里应该也不会太低,向这里的当地百姓询问确认,缩小搜索范围再说。并且,被金家老爷称为神仙之流的人,在这里应该也会被乡民当成是神仙供奉才对,应该不会太难找才对。

      杨过被冲上岸的地方,也不知自己是在何处,城镇在何地,现在也只能先找到人烟处,才能知晓了。

      由于此地处于沿海,离倭国很近,常年会受到倭寇的侵扰,所以建立在离城镇很远地方的村子并不是很多,要么是建在城郊处,倭寇来袭就立马迁入城内,靠城墙防守;要么便建在山里或者山脚,可以随时遁入山中躲藏起来。而一般在江边最多的便是靠着渔船捕鱼的人家,只不过这次江水出人意料地漫上岸,那些住在江边的人都已经撤离到了安全地方,杨过想要在短时间内找到有人烟的地方,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至于自己现在处于什么方位,距离温州州府还有多远距离,他完全不知道,除了知晓自己已经踏入想去的地方地界外,其余的事情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果然,太过于心急而忽略了太多的准备工作啊。

      十余年来难得失误一次的杨过,也只能吞下这苦果。船只已经破损,船家需要立刻伐木修补才行,简而言之,在短时间内想依靠船只沿瓯江而上,找到州府,那是不大可能的了。强行坐船的话,那就等着被水淹没不知所措吧,话说也正是因为船只已经无法再使用了,才靠岸的啊。

      将手头上所有的食物都留给船家,让其留在原地慢慢修补船只,杨过自己则独自出发,开始寻找附近的百姓。

      只是,这人好找,但沟通却很是成问题。由于这里地区太过于封闭,除了海船以外,几乎没有人会愿意翻山越岭一个月的从外面进来,自然也不会有人愿意出去。因此也导致了这块地区的人们几乎如同桃花源般闭塞,其言语几乎不曾改变,依旧还保留着几百年前汉末魏晋时期的言语。

      大宋的言语是以汴京话为中心方言,因为离着洛阳很近,在北宋时期大都还是以汴京洛阳一带的言语为官方语言,之后作战不力国都南迁,受到吴语的影响,现在用的是汴京和临安两地语言的结合体为官方语言,也因此而变得有些不伦不类,但不管怎么说,天南海北的宋人也都接受了这样的官方言语,虽然还都带着各自的方言韵味。

      但这里不一样,这里的言语因为闭塞,不曾与外界沟通交互,依旧保持着几百年前的古语而不变。并且因为这里的人们鲜少会迁移居住地的,也导致了这里十里不同天,只是一个山头的距离,可能说的方言便有一定的差距。区区三个县的地方,便囊括了州府地区的鹿城话、闽南话、蛮话、蛮讲、翁山话、畲客话、金乡话和蒲门话等七种,此外还有南田话、大荆话和罗阳话等靠近周边州府的小语种。

      是以,当杨过找到人烟而跟村民交谈的时候,直接傻了眼,几乎是听不懂。

      最后,还是在手脚比划了半天后,杨过才稍稍从村民口中了解到州府的大致方位。

      温州,是大宋位于东南边,沟通浙南闽北地区的重要港口之一,南边北上的船只大都会在这里歇息,补充物资后,再继续北上,并且从这里也能到达东瀛、或者是琉球、吕宋等地,倒是极为方便。只是这里并没有什么太过于丰富的物产,只是被当做了一个海运船队的补充物资中转站而已。

      杨过落地点离着州府所在地还远得很,并且还是在瓯江之北,要想到达州府,还要先渡过瓯江。

      走陆路花费了近一天的时间,才一边打听一边前进,靠着遇到的小村子购买一些充饥的食物,杨过才挨到了瓯江岸边,能看到江水另一头的温州州府所在地,白鹿城。

      鹿城始建于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相传筑城时有白鹿衔花而过,故名鹿城。鹿城作为州府所在地,船只大都是在这里补充物资,是以整个温州地区,也就只有这里算是繁华之所,有着东欧名镇的称号。

      泛滥的江水正在渐渐退去,江中心的江心孤屿上,僧人们正在拼命的舀水自救,由于地势不高,每年遇到这种天气,或者是暴雨连绵数日,整座孤屿的大部分地区都会被江水淹没,站在寺庙里,那江水都能淹到小腿肚上。

      虽然瓯江依旧湍急,但对于生活在江边,专门靠摆渡混饭吃的船家而言,但也不是什么难事,毕竟这种天气,常常会有什么山体滑坡毁坏山路村庄的事情发生,江北的信使往往都要靠船家摆渡,才能到江南向州府老爷汇报,所以杨过只需付上点钱,便能驱舟到达南岸。

      白鹿城据说是东晋郭璞来此亲自指挥筑的城,有九山成北斗形,故以此为风水宝地,与魁斗处,依山建城。(科普:《云笈七签》记载,实际上是北斗九星,只是七星现二星隐,所以后世只说北斗七星。郭璞是风水大家,后世墓葬的风水形制都是源于他写的《葬经》)

      渡江上岸,杨过谢过船家后,便由城北的望江门走进城内。因着倭寇侵扰,鹿城的城墙建设是一点也没马虎,虽然不及襄阳,但也属高规格的了,由石头垒砌而成,高近三丈,防御倭寇那是绰绰有余。

      只是这城墙再高,也抵不住地势低矮,城北这一块算是被冲上岸的江水给淹的差不多了,杨过进城的时候,江水刚退,地面都是湿哒哒的黄泥,百姓们正在清扫着。

      城里的客栈不多,毕竟这里交通闭塞,不像其他地方会有那么多的游客旅人,再加上这回风暴,海上来人那是更少了,客栈的生意可想而知,因此看到杨过上门,那掌柜的眼睛都亮了,亲自上前招呼。

      “哎哟,客官可是稀客,是打尖还是住店?”

      这里由于来往的商贩船只比其他地方要多得多,鹿城的方言还算是结合了点外地的风格,最起码这里的百姓能听得懂外乡人的话,还不至于让杨过继续鸡同鸭讲的连比划带猜,而掌柜的更是能说点临安的官话,倒是让杨过松了一口气。

      “我是从临安来的,听闻金瓯商会的金家老爷老家在此,特来看看。”

      “哦~原来如此,客官坐坐,这说起来有点话长,客官可要点什么东西?”

      掌柜的倒是个很会做生意的人,或者说从金家老爷身上就能看出这里的人都有着这种才能。也不等杨过反应过来,已经是拉着杨过坐下,并叫小二上菜了。

      看人下菜,是开客栈酒楼的必修课目,很少会有人进来看着菜目点单的,往往都是喊着上“几个小菜,再来一壶酒”之类很笼统的话,这时候就需要店小二或者掌柜的眼光和判断力了,上什么菜,上几个菜,上多贵的菜,往往这就是考验专业与否的难题了。

      为了淘到有用的消息,杨过也便坐了下来,听掌柜的说说。

      掌柜年过不惑,并没比杨过大多少,甚至真要说起来,一直奔波在外的杨过看上去更要苍老些。

      “这位老哥可有所不知,那姓金的当年可不是现在这样的,”一边说着,掌柜的一边将小二端来的凉菜熟食和酒,给一件件从托盘上端到桌上来,“十几年前,可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皮无赖三只手呢。”

      桌上菜品也只是一般,下酒的花生豆子,晒干的酱鸡腊肉,还有一壶本地人自酿的白酒,杨过一边吃着,一边听掌柜的继续说。

      “那姓金的也算是个可怜人,小时候没爹没妈的,被人给带坏了,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坑蒙拐骗。当时大家看他可怜,也没计较,大都还是会施舍些东西给他,没想到到了后来,他是变本加厉,开始偷起东西来了。一开始大家抓到了也只是告诫一番,并不曾拿他去官府。但他屡教不改,依旧偷盗,并且偷盗手法越来越高明,根本让人抓不到把柄,无法送官治罪。”

      “那之后呢?”

      杨过好奇地问道。

      “也不知是不是老天爷看不下去了,听说有一天他入室偷盗见了鬼,似乎是被送去地府走了一遭,第二天脸白的跟见了鬼一样,整个人似乎像是丢了魂,还是被城里的教书先生给喊回了魂。从那之后,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认真跟在先生身后学东西,后来先生给了他一笔钱,让他出去闯一闯自己挣一份事业,结果没想到他倒是争气,竟然弄出这么大的一份基业来,让我们这些家乡人也与有荣焉呢。说起来,几天前他就回来了一次,给我们这些熟人都带了东西呢,这家伙,感觉跟当年的完全是判若两人啊。”

      没神仙?杨过皱了皱眉,难道是那个教书先生?

      “那掌柜的,这教书先生是……”

      “哦,你说那位啊,是十几年前来到这里的,具体因为什么我也忘记了,似乎是祖上也是这里的人,这次是寻根回来的。似乎是因为身体缘故,也做不了其他营生,便帮着教孩子认识些字,赚点小钱,并且这位先生也很厉害,常常帮我们解决一些难题呢,像我因为账房先生辞了回家,留了一堆账目,都是这位先生帮着算完的,可厉害了。”

      “那…这位先生住在何处?”

      “那可近的很,出了门沿着街直走,第一个街口右拐,一直走就到了,先生家门口的院子里可是种了一棵老大的杨树了,似乎是先生从城外移植过来的。”

      掌柜的只觉得眼前一花,那人已经不见了踪影,除了丢在桌上的一小块碎银子见证了刚刚确实有人在这里坐过。

      沿着掌柜的所说的,向着那个地方走去。杨树,确实很醒目,隔着老远就能看到,树干粗壮,枝叶繁茂,虽说入秋了,但大部分树叶依旧还泛着绿。瞧这树的大小,应该是有几十年的树龄了,看来是如掌柜的所说,这棵树是移植过来的。

      走到树下的院子门口,杨过反倒是有些迈不开步子。院墙不高,杨过要是踮起脚尖,应该正好能看到院子里的场景,院门没关,院子里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一个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声音,操着本地的方言在跟孩子们说着故事,引来孩子们的笑声。

      往前蹭了一步,杨过站在门口往里瞧,杨树下,有一张竹制的摇椅,边上是个简易的茶几,七八个孩子坐在板凳上围了一圈,听坐在摇椅上的人讲故事。

      摇椅上的人背对着门坐着,除了知道其身穿白衣外,其他的也看不真切。

      杨过想开口喊一声,但抬起手,却张不开嘴,该说什么好呢。

      心跳有点变快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啊。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85章 第八十四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