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用人 ...

  •   第二日朝会的时候,他坐在御座上看群臣鱼贯入内,不知怎的竟然鬼使神差地首先在人群中搜寻董卓。董卓便站在三公对面,太傅袁隗左侧,如今似乎正在和袁隗寒暄着什么。待百官到齐,崇德殿中渐渐静下来,董卓也只是安静地站在那里,一言不发,完全没有要发言主持朝会的意思。诸葛亮凝神打量董卓,差点都未察觉崇德殿中这越拖延越显尴尬的沉默。过了半刻钟有余,他这才猛然醒悟自己应该说些什么。

      于是他坐直了些,问道,“诸位公卿可有大事奏报?还请直言。”候得片刻,见殿中一片寂静,无人出声,他又道,“诸位若是无事,朕尚有几事欲与百官商议。几日前朝中大乱,何大将军遇害,朝中正缺人手。朕想如今当尽快将缺了人的职位一一补齐,不知众卿以为如何?袁太傅,你怎么看?”这最后一句他直接扔到领尚书令事的袁隗面前。

      袁隗迟疑了片刻,然后小心翼翼地说道,“这官职空缺,按照以往惯例,当由少府主持,计金卖官鬻爵…”

      袁隗话还没说完,诸葛亮已是变了脸色。他自是清楚卖官鬻爵一事乃桓灵两朝积弊太深,以至于如今袁隗全然会错了他的意思,才自提起卖官;可就算明白,胸中的怒火也实在难以抑制。他呼了一口气,将那差点从喉咙里跳出来的冷笑声压回去,然后用少年人的声音轻笑道,“古人常以心腹股肱比拟重臣;那这般说来,卖官一事岂不是像是砍了自己的手脚,挖了自己的心肝,摆在街头论斤论两地贩卖?”

      他这话说得袁隗与满朝文武亦是一愣。卖官一事经桓灵两朝,早已成习;如今在这崇德殿中立着的官员,又有几人不是花了数十万乃至数百万买来的官位?怎想这十四岁的少年天子一张口便是这般不容反驳地痛骂?一时间大殿里又是安静下来,无人敢言语。

      “执金吾一职身负京城防卫重责,不可长久空置,”诸葛亮又说,“如今丁都尉掌京城禁军,又镇守南宫,已是掌执金吾事。如今当任丁都尉为执金吾,诸卿以为可否?”周围一片附和声,袁隗也是点头应了。诸葛亮再转头看董卓,便只见董卓安静地站在一旁,虽然拧着浓眉,面色担忧,却并没有出言反对。

      待殿中静下来些,诸葛亮又道,“朕只是这两日无意间发觉,少府才任命了一员黄门侍郎,却是太少。朕有意再选一人为黄门侍郎,随朕左右。少府守宫令荀文若乃神君荀季和之孙,才德出众,品行端方,正是适合人选。如今朕欲拔他为黄门侍郎,不知袁太傅以为可行否?”

      袁隗又是愣了片刻,这才含糊地应道,“荀文若年少,臣虽曾闻其名,也不知他是否当真有此才德能担起黄门侍郎一职。”

      他还未及答话,董卓已是越众而出,面带赞许地道,“陛下,臣以为荀文若虽年少,才略亦非常人能及,陛下又与他投缘,他自是任黄门侍郎的不二人选。此事便当按陛下的意思办了,袁太傅以为如何?”

      “是,是,”袁隗说,“这本当按陛下的意思行事。陛下,臣回头便让尚书台准备诏令,升荀文若为黄门侍郎。”

      诸葛亮心情复杂地侧目望了董卓一眼;董卓愿意从旁助他自是好事,可董卓手握大军的压迫力竟能让四世三公的袁家的太傅都如此听话,他又如何能放下心来?!可现在他又不得不利用董卓的大军,才能有望办成这几件至关重要的事。于是他也只能接着这个话头又是说道,“何大将军曾领尚书令事;如今大将军薨,只有太傅一人坐镇尚书省,怕是不够。却不知何人能任尚书令?”

      刚才提议升荀彧为黄门侍郎的话题不过是他试探朝中水温;尚书令一职才是关键中的关键。果然,此事之关键足以让一直装淡然的董卓也坐不住了;他也不等得皇帝或者任何人先开口,起身几步走到天子面前,礼道,“陛下,臣欲荐一人为尚书令——涿郡卢子干。”

      他与董卓皆是看准了卢植为尚书令,此事自然是毫无阻力地成了;卢植虽有心推辞,最后却也只能恭敬不如从命。见天子竟是真心重振朝纲,卢植亦是坦言谏道,“陛下先前关于用人一番言论,臣闻之甚喜。如今但望陛下能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沙汰秽恶,显拔幽滞,使朝廷才德充盈。”

      “卢尚书此言有理,”诸葛亮颔首望着卢植,又问道,“只不知朕当征辟谁人?尚书大人可有些人名给朕?”

      “颍川荀慈明乃世间大贤,只因当年党人之祸,竟幽居汉滨十数载,不理天下事,实乃汉室之失,惜哉!陛下若有心启用贤良,当从荀慈明起。”

      “卢尚书此言甚佳,”董卓附和道,“只是荀老离朝已久,唯恐他再一意安享晚年,再无入朝之心。好在陛下的新黄门侍郎正是荀老侄子,陛下可托他写封信,求荀老归朝,当是有效。”

      诸葛亮点头笑道,“朕亦久仰荀老之名;他若能来,实是大汉之福!诸位,除了荀老,还有哪些大士朕当请来洛阳的?”

      “颍川陈元方,陈太丘之子,少有贤名…”

      “陈留蔡伯喈,通经典,精书画,才识过人,正堪重用…”

      “陈留申屠蟠,虽出身贫寒,博贯《五经》,兼治图纬…”

      “颍川荀仲豫,荀神君之孙,博古通今,论辩多美…”

      尚书台中绝不乏慧眼,片刻便推出了四五人,皆是才名远扬之辈。听着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诸葛亮只觉心下渐渐安定。待周毖郑泰他们话毕,董卓又道,“陛下,臣亦欲推举两人。”

      “哦?”他疑惑地看着董卓,“董将军请试言之。”

      “河内司马朗乃望族长子,功臣之后,年纪虽少,却常得人称道。陛下如今征他入京,可先让他试守三公或是将军府上掾属之职,将来定能重用。”

      司马朗?诸葛亮不禁愕然,随即无可抑制地想起了和自己纠缠近十年的司马懿。他已经习惯了将“司马”划成敌人,尽管他一向爱司马懿的才华。这司马朗当是司马懿那天不假年的大哥了。听说司马朗不但擅谋划,更是温厚宽惠,深得百姓爱戴。这般朗朗君子,怎教出了仲达这么阴沉隐忍的弟弟?他突然觉得两分好笑,又是两分叹息的期望:说不准可以见到仲达呢,只是如今的仲达也才十一二岁吧,却不知是何模样…

      他收敛了心神,点头道,“朕也知道河内司马氏。既是司马建公之子,又有董将军举荐,想来定是人才。将军方才说欲推举两人,这还有一人是谁?”

      “还有一人便是琅琊诸葛珪,”董卓说,“今任泰山郡丞,治郡有道,名闻乡里,百姓爱戴,可堪大任。”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1章 用人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