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
>
我的晋江
>
《莫轻尘》 第24章
第1章:设定 及 楔子
第2章:1
第3章:2
第4章:3
第5章:4
第6章:5
第7章:6
第8章:7
第9章:8
第10章:9
第11章:10
第12章:11
第13章:12
第14章:13
第15章:14
第16章:15
第17章:16
第18章:17
第19章:18
第20章:19
第21章:20
第22章:21
第23章:22
第24章:23
第25章:24
第26章:25
第27章:26
第28章:27
第29章:28
第30章:29
第31章:30
第32章:31
第33章:32
第34章:33
第35章:34
第36章:35
第37章:36
第38章:38
第39章:38
第40章:39
第41章:40
第42章:41
第43章:42
第44章:43
第45章:44
第46章:45
第47章:46
第48章:47
第49章:48
第50章:49
第51章:50
第52章:后记
第53章:小番外一
第54章:小番外二
第55章:第 55 章
正序
蹲坑ing........................
……(全显)
 
[回复]
[投诉]
hao hao
……(全显)
 
[回复]
[投诉]
哈哈~有这么多人蹲坑拉
加油加油
……(全显)
 
[回复]
[投诉]
皇帝服饰--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俭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经过20来年的修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到了隋炀帝即位,崇尚奢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南北朝时期将冕服十二章纹样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又将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
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此图为唐代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画)。
隋唐五代服饰--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图为唐代穿明光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
中国民族歌舞
中国民族民间歌舞艺术,丰富多采,历史悠久。在我国历史文物和古代石刻壁画中,生动地刻画着大量的几千年前的歌舞形象。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了当时中原地区青年男女“无冬无夏,值其鹭羽”载歌载舞的盛况。历代的宫廷乐队,常表演各民族的歌舞节目,相继出现过不少杰出的歌手和舞蹈家。
舞剧,作为舞蹈、戏剧、音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我国古典戏曲艺术和民族民间舞蹈里,都有许多舞剧剧目。中国民族舞剧的内容广泛,有的取自历史题材和神话传说,有的反映现实生活。舞蹈语汇主要来自我国戏曲中的古典舞、历史文物上的古代舞蹈形象、各族人民的民间舞蹈和现实生活,形成百花竞放的景象,为中外观众所喜爱。比较著名的舞剧有《丝路花雨》、《宝莲灯》、《小刀会》、《卓瓦桑姆》、《奔月》、《梁祝》、《珍珠湖》近年上演的优秀剧目有《苍原》、《雪花·雪花》、《悠悠闽水情》、《也兰公主》、《孔雀舞》等。
五十年代芭蕾和现代舞传到中国,芭蕾《祝福》、《家》、《雷雨》、《孔雀胆》和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曾在国际芭蕾舞比赛中多次获奖。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在民间,更是广泛流传着内容广泛、形式各异、生动活泼、瑰丽多姿的歌舞艺术。有反映劳动生产、爱情生活、风俗习惯、习武争战的,也有反映自然景物、花鸟鱼虫的。形式上又歌又舞,歌舞结合,有很强的感染力,达到了“歌以咏言,舞以尽意”的艺术效果。据统计,全国有近千种民间舞,如汉族的《龙舞》、《狮子舞》、《红绸舞》、《花鼓舞》,蒙古族的《安代舞》,藏族的《弦子舞》,维吾尔族的《赛乃姆舞》,彝族的《跳月》,傣族的《孔雀舞》,朝鲜族的《扇舞》,苗族的《芦笙舞》,壮族的《扁担舞》等等。
历史演进到隋(581——618)唐代,中华大地经历了许多的战争和社会动荡。各民族之间强烈的政治冲突,却推进着彼此的文化融合。隋代出现了集中外乐舞的“九部乐”,唐代增为十部,足见歌舞之盛。在民间艺术的浸染下歌舞向
戏剧又靠拢了一步。这时有所谓大面,又称代面,即戴着面具演出的戏。著名 剧目是《兰陵王入阵曲》。据说,北齐(550——577 )兰陵王高长恭勇冠三军,但容貌俊美。他觉得这时有所谓大面,又称代面,即戴着面具演出的戏。著名 剧目是《兰陵王入阵曲》。据说,北齐(550——577 )兰陵王高长恭勇冠三军,但容貌俊美。他觉得不足以威慑敌人,便戴 上木刻面具上阵。此戏曾传至日本。
《兰陵王》、《拨头》、《踏摇娘》这三个唐代有名的歌舞戏, 都各有简短却完整的故事,有人物,有冲突。情节的发展,走向规定的结局。
藏族南平舞蹈
九寨沟一带的南坪民间舞蹈主要以白马藏族的舞蹈为代表。白马藏族能歌善舞,舞蹈分祭祀性和自娱性两类。祭祀舞以“诌”舞为代表,内容是祭祀神灵,祈求保佑和驱鬼辟邪。跳时数人头戴各种兽物面具,舞姿模拟禽兽动态,粗犷、矫健、灵巧、活泼。自娱舞多以欢庆和颂扬为主要内容,跳时男女老少围着火堆连臂踏歌,转圈而舞。
华坪傣族孔雀舞
华坪傣族的孔雀舞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泼水节等傣族盛大的民族节日里,你才能看到当地傣族跳孔雀舞,无论是群舞,双人舞和单人舞,都将孔雀各种姿态进行模拟和艺术夸张,给人以一种柔美的享受。
傈僳族打歌舞
打歌舞是傈僳族的一种民族歌舞,跳舞者围在篝火四周,随葫芦笙边歌边舞。打歌舞以跳为主,跳舞节奏不断变化。打歌舞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有个老人养了五个剽悍的儿子,他们保护山寨,抵御入侵者,后来这五人英雄被敌人毒死了,村民们为纪念这五个英雄,围在篝火边。以歌哀悼,外敌也被吓得不敢入寨,从此傈僳人过上了太平日子。
摩梭人甲搓舞
是摩梭人的“打跳”或“锅桩舞”。甲搓舞的起源,传说是古代摩梭人在受到外族侵犯时,部落首领发动族人在村口坝场上燃起一堆堆熊熊大火,并围着火堆呐喊跺脚,制造声势,助长威风。打退敌人后,又围着火堆唱歌跳舞以示庆祝胜利。甲搓舞演变成了群众性娱乐舞蹈。今天,人们为了庆祝丰收,欢度节日,祈祝神灵等,都要跳起欢快的甲搓舞,青年年男女也借机谈情说爱,结交阿夏。甲搓舞舞姿粗犷,节奏刚健明快,跳未令人畅快淋漓。
纳西族阿哩哩
阿哩哩是纳西族的一种传统歌舞,其基调欢快轻松,逢节日和高兴之事,你都能看到纳西族围成圆圈,跳这种传统的民族歌舞。阿哩哩跳法简单,跳舞者手拉着手,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边跳边唱。“阿哩哩”曲调固定,歌词内容则即兴创作,多系表达人的欢乐心情,五言一句,先唱后三字,再从第一字唱起,一般纳西族的村寨广场和古城四方街及新城红太阳广场常能看到纳西族围成一围,即兴跳阿哩哩,你可随意加入其中,亲自体验这种古老的民族歌舞。
纳西族哦热热
是流传于纳西族民间的一种传统歌舞,节奏鲜明,高亢嘹亮,气势雄浑。演唱时伴以简明而粗犷的舞步令人仿佛又回到了遥远的游牧生活年代,反映了纳族人古代游牧生活艰辛与欢乐。现成了歌唱幸福,向往美好的群众性娱乐歌舞。
纳西族热巴舞
热巴舞是一种受藏族影响的纳西族歌舞形式,为集体舞,表演时男子手拿铜铃,女子手拿曲柄鼓,男女混合演出。热巴舞是一种广场表演形式,歌声鼓铃随歌舞节奏而变化,时而昂扬飘荡,铃鼓作响,时而舒缓深情,铃鼓低鸣。热巴舞气氛热烈,并拌有杂曲和民间歌舞,是深受纳西族喜爱的一种民族歌舞。热巴舞一般是在喜庆之际或盛大的节日时跳,通常在村寨广场或城镇宽阔地举行。
……(全显)
 
[回复]
[投诉]
此评论等待管理员复审中,暂被系统自动屏蔽,审核通过后即可展示!
……(全显)
 
[回复]
[投诉]
1
……(全显)
 
[回复]
[投诉]
:)
……(全显)
 
[回复]
[投诉]
喜欢,好想看下面。
……(全显)
 
[回复]
[投诉]
加油
……(全显)
 
[回复]
[投诉]
大人加油更新哦!
……(全显)
 
[回复]
[投诉]
1
...
尾页
写书评
返回
最后生成:2024-12-20 19:55:12
反馈
联系我们
@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