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
>
我的晋江
>
《共**路》 第1章
第1章:楔子
第2章:1、是叶菱也是菡菱
第3章:2、热血青年
第4章:3、正蓝旗下
第5章:4、资本主义幻想
第6章:5、红香棋社
第7章:6、谁是“月柳”?
第8章:7、白家的混乱
第9章:8、偶遇五皇子
第10章:9、白菡菱“调职”
第11章:10、宇文翼昭的纸条
第12章:11、“士人逆案”
第13章:12、新出现的零食
第14章:13、被丫环以身相许
第15章:14、“武司”邪教
第16章:15、所谓的隐士高人
第17章:16、从江湖到庙堂
第18章:17、生物武器的设想
第19章:18、秣马厉兵
第20章:19、西征准噶尔
第21章:20、圣眷?
第22章:21、新中国的誓言
第23章:22、刺客
第24章:23、遭遇胤禛
第25章:24、青天白日旗
第26章:25、特种战队与特战学堂
第27章:26、班师回朝
第28章:27、将计就计
第29章:28、特战学堂的运作
第30章:29、菡菱的纠结
第31章:30、挑战瘟疫
第32章:31、阅兵
第33章:32、迎击瘟疫
第34章:33、农家女儿小翠
第35章:34、突发变故
第36章:35、铁血十八星
第37章:36、君逼臣反
第38章:37、紧锣密鼓
第39章:38、“平叛”
第40章:39、“民心”究竟是什么?
第41章:40、理想主义青年
第42章:41、《千秋大爱》
第43章:42、血荐轩辕
第44章:43、不成功即成仁
第45章:44、自由、民主还有人权
第46章:45、敬酒不吃吃罚酒
第47章:46、洒尽热血化碧涛
第48章:尾声、叶菱不是菡菱
第49章:重写《共和之路》完结感慨
第50章:
第51章:
第52章:
第53章:
第54章:
第55章:
第56章:
第57章:
第58章:
第59章:
第60章:
第61章:
第62章:
第63章:
第64章:
第65章:
第66章:
第67章:作者的话
第68章:
正序
特评《共和之路》
出评人:客栈掌灯离
本文无论是整体的框架构思,主角的性格特征,还是行文之中的描述手法,均有其独到之处。只是可惜作者文笔上尚有欠缺,情节展开的漏洞断层严重,加之叙述上的重心不对,使得全文有骨无肉。通读之余平淡无奇、人物情节崩坏,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本就题材过冷的低□下,变成了彻底的冷文。
一个新颖的故事框架和那一腔共和热血,最终却破碎成一堆碎骨和狗血,硬生生的将豪情壮志扭转成儿戏一般的过家家。对历史以及背景资料的考究不全,以及情节逻辑上的纰漏让笔者不禁怀疑,这一切仅是南柯一梦,那些不和逻辑的一切都是梦中才有的奇遇,因此自然作者也不需加以解释,于是失望之余免不得叹息。
在与作者做过适当的沟通之后,笔者将从以下方面仔细说说行文中的缺点。
<b>情节安排上:骷髅横行,遍地雷区</b>
故事从两个个性少女的穿越自述开始,灵魂穿越进宫伴君的叶菱,以及全身穿越获得未来武器试图改变历史的宇文,沿两条主线相互映衬共同展现出故事主题。整体框架上以宇文的共和变革为主线,辅以叶菱感情线相互贯通连接。从一开始的文人请愿、农民起义这种直接的暴力革命,到英国式委婉的君主立宪的尝试,以叶菱做引,将情节从乡野之间转入宫廷之中,完成整个故事的主线剧情。整体构架上的新颖之处,也是吸引客栈众人最初决定出评时的重要亮点,但是品读下来却发现只有一个空架子,只剩下残缺的脊梁,忽略了血肉的塑造,空洞无物。
先说主题构思,在康熙时代实现共和,如同作者所说,无论何种方式在当时的背景局限条件下都是不可行的,所以在各种尝试之后,宇文失败了。共和的尝试、过程甚至结局笔者皆是认同的,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一切假想都是可行的。而重点在于,如何让它变成可行而不会崩坏的故事,让读者认为,在主角死后穿回现代后多出的这份记忆是真实发生过的,而不是南柯一梦,这就要从情节的拓展上来分析了。
举例说明,五阿哥这个形象从一开始与叶菱的“手帕相遇”到后面的举荐宇文找叶菱商量,都存在严重的问题。一个高高在上的王孙贵族如何能坦然接受小小宫女的顶撞?甚至之后承认自己的错误道歉?并且将重要的理应是“男人之间的事情”告知叶菱并且询问意见?在当时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人文条件、以及人物所处的背景条件下,这些都不是能简单成立的,即使是一个“爱”字也不可能简单解释齐全(更何况这爱还是来得奇怪,分外狗血)。可以接受顶撞不予惩罚拂袖而去,但是作者描写成听完解释后便以手帕相送就显得过于圣母了;也可以在行文中说五阿哥自认初次相遇时的误会是他不对而表现出歉意,但是对于一个女子,特别是一个没有身份地位的女子道歉就言之过重;至于询问叶菱意见这点,作者解释为“我猜到胤祺是愿意和我讨论一下这些事情的,他认为我和其他宫女不同。”如果在行文中详细写出叶菱的独特之处也许还有可能,但是只是偶尔的坦然几句“为何女子不如男”就能让一个天子骄子折服并且爱恋么?笔者在那些冲口而出的“女子如何”中只看见了一个崩坏了的人物,在宫中步步小心谨慎的叶菱怎么会如此地冲动数次?
另,引用原文,在出征决定成立特战学堂之时,“从这一点看来,他终究没有将特战学堂当作一个完全的军事单位,才会将物资调度这样重要的事情交给我这样一个宫女。”一个已经受到皇帝宠幸的女子,即使没有封予任何称号,作为负责“传旨代奏”和“物资调度”的宫女自由进出宫内外,与其他男子接触,在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君王的眼里,都是不可能的。同时,在最后斩首白桐连诛的时候,作为作为白桐的妹妹却仍然放任自由,甚至在斩首宇文后封为“常在”,即使是认为只是一个弱女子不构成威胁,可是哪个帝王不是斩草要除根的?我理解为,作者为了遵从历史史诗,康熙的妃子情况都是有详细记载的,所以才不予册封。可是,考虑到一却没有顾虑到二,以至于这些细节上的崩坏一点点的串接起来,导致了开始所言的全文漏洞断层严重。
综上所言,笔者认为作者情节安排上的不足是最大的败笔,这些理应支撑全文构架的血肉刻画上的不足以及偏差,导致全文遍地惊雷,彻底冷冻。
<b>行文掌握上:四肢畸形,头重脚轻</b>
如果说作者情节安排上的纰漏是血瘤,那么作者行文掌握上的不足之处无疑是一把尖刀,横扫之处所向披靡,将本就恶化的病情整成华佗在世也无力回天的绝症。该放血治疗的地方血管堵塞,而理应保护的良性系统中却被划分得四分五裂,叙述重心的偏差与必要情节的详略不当导致全文有用信息大减,而理应拓展的情节却几笔带过,对全文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这里笔者就从几个配角人物着手简单分析一下。
一说农民起义时对宇文产生爱慕之情的小翠。农民起义的部分是宇文对于共和的第一次尝试,历史的局限性注定了其失败的必然,这理当是全文第一个小高潮的部分却仅是由回忆的方式简单的提及出来,相比于之前如何在穿越后稳定下来以及入宫前的波折这些前期铺垫而言,几乎可以直接忽略不计。而这些有限的文笔之中,又重点塑造了一个千方百计想攀上所谓“高枝”宇文,不惜自破手臂伪造落红的村姑小翠,后文中又突然提及,成为了白桐的妻妾,最终在白桐革命失败后的执刑之时捧旗而至以死殉葬。如果说在本就笔墨不多农民起义部分强化小翠的出场是为了后文的重要情节的话,那么后续中似乎又略显描述过少,突然而至的性情转变让读者不能接受。试问,这样一个“一心想要荣华富贵,或者得道升仙的乌合之众”中的代表人物又如何转变成为夫君的共和事业献出生命的女子?在白桐革命失败后为何没有受到连诛还能将叛军的旗帜带至刑场?如何用适当的施展笔墨在适宜的地方展开故事情节,使得剧情详略得当、顺其自然,不至于产生逻辑混乱或者人物走形这点,也需要作者多加留意。
二说叶菱在白家的各位亲戚婢女。作者在文章开头花费了大量笔墨描述叶菱穿越后的家庭,却实在均为废棋。叶菱入宫是以他人名义卖入做宫女而不是八旗子弟选秀入宫,家族人物描绘众多后文出现的也仅兄长白桐一人,宇文的得力助手以及暗恋者秋棠则是前后不搭、蛇头蛇尾虎身。为何描写了那么多家庭优势却最终一招也没有用上?为何描写如此多的家庭争执最后却没有交代仅说了一句顶替入宫?为何倍受宠爱的嫡系小姐失踪后就不再追查?为何为了保护小姐不惜一切手段的婢女秋棠最后只是变成了一个暗恋宇文的员工?前文花费了大笔墨来铺垫,后文却走了别路,于是这之前的铺垫就成了碍眼的累赘,喧宾夺主了。
为什么要塑造一个角色,为什么要塑造一个小剧情,具体想要体现什么主题,如何将人物性格刻画准确,情节的发展如何自然贯通,思想的变化如何展现等等。配角并非只是一时冲动就随手写了出来,而所叙述的故事分支前言需搭后意,这也是故事情节是否有血有肉的评判标准。同时,在逻辑顺畅的前提下,每一个人物和情节必须服务于一个中心,将笔墨着重于需要重点展现的地方,而不是配角甲乙丙丁呼啸而过,似乎重之又重,其实删去或者以他人替代依旧不影响行文。
纵观全文,笔者难免会产生头重脚轻之感,开篇大量的白家情景其实和主题、后文都一点关联也没有,直至后文的共和相关重点类容却往往一笔带过,即使是展开情节的重点部分也常常出现着力点不对的情况,让本来期待此类题材的读者最终还是遗憾而出了。这些混乱的表述和逻辑,使得全文通读下来除却总体大纲走势之外,仅剩一堆断线缠绕在一起,将读者的欣赏重心搅成一团,文不达意。
<b>主角塑造上:平淡无奇,似是而非</b>
除去以上情节问题,作者人物个性的不饱满也是全文的一大硬伤。如何评定一个人物的成功首要的一点是,是否能让读者印象鲜明,而纵观全文对于人物笔者只能回想起一句话,宇文是个胸怀大志力图以个人之力尝试改造国家体制的热血青年。除此之外的人物个性,无。特别是叶菱更是被宇文抢去了风头,完全失去了主角的气场,沦为一个专做润滑油或者联系纽带之类的附属物。
作者以第一人称日记体行文,大量的心理描写贯穿全文,理应让人物个性饱满起来。可是行文中却几乎都是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说,虽然对主角有了一个大概的概念,但是回想起来却毫无特色和亮点。除了“我想”这种模式之外,表情、动作、五感之类的描述也是为人物增色的重要手段。
再说感情,两位主角都经历了不同的感情之路,叶菱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爱情与牺牲,而宇文则是百合向的烂桃花,撇开人见人爱这种狗血剧情(幸好只有2个阿哥偷偷爱恋了皇上的枕边人叶菱),却都没有发展出最后的结局,贯穿全文却浅尝辄止的爱情在为主题做出微小的服务之后,却更多的扰乱了读者的注意重心,分散了读者对于主旨的注意力,最终让全文看起来分不清方向。
总体说来,本文除了框架新颖之外,无论是人物的塑造、细节的把握、情节的进展,还是行文张力上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同时资料准备上的不充分,让整个故事显得格外不真实。如果作者想要更好的修改此文,将有一段漫长的路需要走。笔者建议作者在更加细致的查阅各种史实资料之后,重新整理大纲,不妨推翻重写。期待有更大的提高。
以上是笔者针对全文把握上的一些见解,另外细节部分将由客栈其他人员针对性的出评,不足之处欢迎作者指出,共同探讨。
挑战极限的“文以载道”
——普评《共和之路》
出评人:客栈碣石
开宗明义,“文以载道”是赞扬作者不畏孤寂,屡败屡战坚持更新,最终完成了阐述自己共和理念的长篇作品。挑战极限是指《共和之路》无论在文笔、剧情设计、人物塑造,还是环境背景气氛上都硬伤连连,不断挑战读者承受力的下限,于是这篇小众题材文更是冷到了南极洲北冰洋。
<b>晋江的冷题材</b>
两名穿越者回到康熙盛世下的清初,试图以一己之力扭转历史轨迹,提早让共和新风吹拂华夏大地。一位走传统清穿路子,选秀、入宫、常伴君侧;另一位凭借高科技道具,尝试了从“法国式疾风骤雨的暴力革命”到“英国式相敬如宾的君主立宪”。充满理想主义热血的穿越少女们屡败屡战,可惜双双身死。——以上,即是《共和之路》的情节概要。
老实说,它出现在晋江让我大跌眼镜。这种悲壮的、政治的、谋求强国的努力常见于□、铁血等男性向书站。晋江是什么地方?晋江是女孩子做梦的地方。按照文艺理论书籍的论点,男性读者的诉求是征服,女性读者的诉求是情感。虽说女读者中不乏军事历史的爱好者,可毕竟是小众。
鉴于作者在留言中流露出迫切的交流意愿,于是我诚恳地建议,对包含军事、历史、玄幻元素较多的书籍,另一些网站可能比晋江更合适。
<b>文笔:想说爱你不容易</b>
首先,文字啰嗦累赘,表达云里雾里,考验读者耐心。
例子1:“虽然和宇文翼昭一起出去玩之前已经充分做好了应付各种可能的不可预料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包括被严重损坏形象、被翼昭的张牙舞爪“误伤”以及被翼昭拖去玩各种诡异或者挑战我心脏极限比如说激光射击或者急流勇进之类的游戏,然而翼昭一向有着一种理工科学生中很少见的嗜好——不按常理出牌,比如说大白天去公园玩还要带着指南针和野外手电。于是,被她拖进那个被叫做“夏威夷旋风”的游戏设备中时,我和她身上还是不幸——也许对她来说也不算什么不幸——地发生了预料之外的突发事件。”
超长句、句号□□失踪这类语法问题暂且不提,“充分做好了应付各种可能的不可预料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且问文字的精简性何在?“XX准备-XX游戏-XX设备-XX突发事件”,且问这些纠结成一团水蛇的句子,能让读者了然段落意思?
其次,我可以理解作者对简单直白文风的追求。可直白风在新人手里容易玩成了白开水。不描绘服饰景物器具,我完全可以接受;不描绘人物,我勉强可以接受;不描绘正在发生的、令主角们紧张激动热血沸腾的场景,我也能勉强忍耐;可作者连对大时代背景都疏于描绘,我实在难以想象。
举例2:“趁此机会,我低头端详起自己的全身来,顺便还偷瞄着旁边梳妆台上的镜子。看来翼昭不是夸张,即使是见惯了晋江上面对清代美女的描述,我也还是为自己现在的容貌稍稍倾倒了一下。现在看来,我的这个身体应该年纪尚小,虽然是个美人坯子,毕竟有些稚气未脱,长大以后应该算是倾国倾城的。我不由得有些想入非非:按照清穿的规律,这样的穿越往往都是出场没过几页就被所有的皇子贝子贝勒甚至皇帝本人爱上,而且都是些帅哥。”粗糙的描绘,既无法突出女主容貌的倾国倾城,后边的白日梦——被帅哥们爱上也显得毫无意义。这段描写与不描写效果几乎等同。
再次,语言缺乏古代背景文特色。现代人穿越,使用现代思维无可厚非。可我不期待看到一篇从对话到描写都充满现代感的作品。
举例3:我开口,轻轻地叫了声:“额娘。”贵妇人的身子一颤 ,突然拉住我的手:“菱儿,你……你想起来了?”我假装虚弱:“额娘,你是我的额娘,可是别的事情我什么都想不起来了,我是谁啊?
<b>剧情:大开金手指的RPG游戏</b>
穿越者初到清朝,不见惊讶不见适应期,顺理成章接受,更在时代都不清不楚的前提下,决定推行民主共和;五阿哥听了女主一句“谁说女子不如男”就大为折服;被帝王宠信的宫女轻易往来于宫内外,负责军队物资调度;(参见离评中的“行文篇”)。
我本来对《共和之路》里“法国式疾风骤雨的暴力革命”、“英国式相敬如宾的君主立宪”兴致盎然,因为按照清初的蒙昧保守,这必然是一条充满荆棘、妥协、抗争和鲜血的道路。这也意味着无数高潮迭起——风流人物悉数登场,无数煽情镜头——仁人壮士抛头颅洒热血和无数亟待主角解决的难题。而我更期待主角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成长,一步步从满怀革命情怀的少女蜕变为手腕圆熟、信念坚定、不乏对底层民众关怀的卓越政治家或者军事家。
这是许多优秀的同类作品所选择的路,也许作者会另辟蹊径,但无妨。然而当作者回避了那些政治变革必经的难题,或者直接将难题弱化,作品的感染力就不免大打折扣。连最为出彩的共和理念,在“顺理成章”的剧情下也显得黯淡无光。
作者的使命,是塑造一个近乎于真实的世界,给读者身临其境感;同时,懂得规避读者厌恶的元素,即不要使笔下世界太过贴近真实。
《共和之路》并未做到前者。过于简单化的难题处理,顺理成章到不可思议的剧情,使得故事成为一部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的RPG游戏。
最后,在剧情上,结尾的处理令我不吐不快。穿越者为自己的信念杀身成仁,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那镜头委实看得我感慨不已。可一转眼,作者安排那两位穿越者回归现代,并告诉我原来那种种努力、挣扎都不过是南柯一梦,刚煽起的热血迎头遭遇一桶冰泉。截取“十年盘点”中对穿越小说该种处理方式的批判:
“那许多的波波折折,那许多的恩恩怨怨,怎么了结呢?正是能写出精彩写出高潮的地方,当然也是难写的地方,需要精心设计,需要合理铺陈,需要自圆其说的解释,正在你期待的时候,小说止步了,没有选择攻艰战,而选择了避让和绕行,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于是睁开眼睛,原来全是梦一场,醒过来,我就又回来了,就跟讲过的那些故事全无瓜葛了。刷,你就凉了,整了半天,全是假的,阅读时的投入被瞬时粉碎,恍然觉得自己是个傻子,被骗了不少感情。小说的魅力大打折扣,这种‘说谎的艺术’憋不住了,自己笑了场,告诉你,‘我说的都是假的’,那么当然,这场戏便肯定是演砸了的。”
<b>人物、资料积累</b>
和“过于简单化的难题处理,顺理成章到不可思议的剧情”相辅相成,几乎所有历史人物的判断力都下降了一大截,叫人无法想象他们是真实人物而非一戳就破的纸糊娃娃。
关于资料积累,文中一段诠释了作者对于资料积累的态度:“正想着,已经到了容妃娘娘的住处。其实本来是有个名字的,叫某某宫,只是我想不起来了。不得不说,清朝的‘宫’确实多了些,索性以后也不做记录了,用翼昭的话说,‘留给想考证的人自己考证去吧。’”。——模糊化、随意化处理,留给“想考证”的读者自己去考证吧。
<b>唯一的闪光:理念</b>
一路从文笔、剧情到人物资料砸砖下来,我深感疲惫。但阅读至终局时,看到穿越者在帝君前侃侃而谈君主立宪制度的优越性,虽然明知螳臂当车但仍坚守不退时,我被深深打动了。说起来,和作者对清朝历史资料疏于备案相反,她对共和制度的资料积累尤为深入。为了试验从“法国式疾风骤雨的暴力革命”到“英国式相敬如宾的君主立宪”,作者设计了“覆盖几乎半壁江山的文人请愿;迅速风靡数省的连锁品牌;昙花一现的综合工厂;热血青年们的民主革命”,甚至发挥高科技优势,利用日全食和飞行器争取愚民支持。这些合理又超出读者意料的情节设计使整篇作品有趣不少,可惜文笔、剧情、人物上颓势已成,理念的出彩无法挽大厦之将倾。
<b>一些个人之见:</b>
1、《共和之路》令我想起网络文学萌芽初期的一篇作品《异时空之中华再起》。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它剧情生硬、人物“弱智光环”全开、背景环境像纸糊的幌子,根本不忍卒读。可就在当年,它成了风靡全网络的作品,并且影响到几家书站的成立与生存。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第一个系统喊出“中华再起”理念的作品,迎合了热血读者渴望改变19、20世纪旧中国落后挨打事实的意愿。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即使是“理念先行”,其他统统脱节,也能开创一时潮流。
但是,自《新宋》以后,穿越拯救国家类作品进入了“战国时代”——比拼情节,比拼人物,比拼文笔,比拼贯穿全文对历史的思考。只凭一个闪闪发光的理念,再也无法赢得读者。
虽然我毫不留情地对《共和之路》狠批,可依旧对此文作者充满敬意。只是,光凭“文以载道”的理念不足以写出好小说。越是想“文以载道”,越是要放低架子琢磨出好故事。对小说的其他部分投注与理念同等的精力,这是我对作者的建议。
2、作者曾问及如何在不改变小说理念的前提下尽量吸引读者,我的回答是:在情节、人物等大有起色之后,考虑更深受女性读者喜爱的“纤巧秾丽”文风。
3、对于双女主的设定,可以考虑更改为一男一女。调整结构,争取军史文的阅读主力,即男性读者。
短评《共和之路》的文笔问题
出评人:大厨胖鱼
《共和》一文,胜在立意,败在表述,烂在文笔。倒不是说文笔烂到上句不接下句,但也足以让在下几乎抓狂。文笔毕竟很重要——若只是表述不当头重脚轻,读者也许还能勉强读下去,但若连文字上也漏洞百出……如何能够使一个读者相信一些糟糕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呢?
私以为文笔这问题,其实只看一篇文的第一段就能说明。但考虑作者前后文风也许会稍有变化,也为了证实在下切实是读完全文的,故选取文中第一段和文末最后一段为例,浅析这一篇文的文笔问题。
“虽然和宇文翼昭一起出去玩之前已经充分做好了应付各种可能的不可预料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包括被严重损坏形象、被翼昭的张牙舞爪“误伤”以及被翼昭拖去玩各种诡异或者挑战我心脏极限比如说激光射击或者急流勇进之类的游戏,然而翼昭一向有着一种理工科学生中很少见的嗜好——不按常理出牌,比如说大白天去公园玩还要带着指南针和野外手电。于是,被她拖进那个被叫做“夏威夷旋风”的游戏设备中时,我和她身上还是不幸——也许对她来说也不算什么不幸——地发生了预料之外的突发事件。”
这一段文字,走的是直白风。来看一下细节:
①虽然和宇文翼昭一起出去玩之前已经充分做好了应付各种可能的不可预料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包括被严重损坏形象、被翼昭的张牙舞爪“误伤”以及被翼昭拖去玩各种诡异或者挑战我心脏极限比如说激光射击或者急流勇进之类的游戏<---超长句子,不知道作者若是自己来看,是否也会和在下一样感觉头晕眼花。
②虽然……然而翼昭一向有……<---使用不恰当的转折词语。虽然……然而……勉强尚可,但原谅在下实在没有看出其间的转折关系。
③我和她身上还是不幸——也许对她来说也不算什么不幸——地发生了……<---断句不当。“不幸地”三字被分开,导致看前半部分时觉得是病句,看后半部分觉得多了字。
④也许对她来说也不算什么不幸<---平白的文字,越简洁越好,明明可以写“也许对她不是不幸”,偏写一长串,繁冗。
有语病,还繁冗,感觉如何?这似乎已经不仅仅是文笔问题,而是作为开头,作者至少应当检查一下,不仅仅针对错别字,还有语句是否通顺,不求吸引人,但绝不能如此质量。
“毒药在皇宫中从来都容易得到,否则后宫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命案了。鹤顶红,在无数清宫剧、穿越文中出现过的道具,充分证明了这种物品有多么普及。现在才康熙三十七年,他自己正值壮年,昨晚还在我的身上踌躇满志地疯狂。宇文翼昭事件,对他,不过是一个插曲,他的“封疆大计”还没有完成,他还有三十多年的风光,九子夺嫡的斗争也还没有转入地上阶段。后面还有许多大事,是不是足够所有的人忘记我了呢。”
这一段文字,走的依旧直白风。不提毒药究竟是否普及这一方面的逻辑,我们继续来看细节:
①鹤顶红,在无数清宫剧、穿越文中出现过的道具,充分证明了这种物品有多么普及。<---鹤顶红道具充分证明了这种物品有多么普及。注意,这种物品指的就是鹤顶红这类毒药。于是,毒药证明了毒药的普及?猜测作者原意应是:剧中文中无数次出现这一道具便是它的确普及的证明。表述不当。
②现在才康熙三十七年,他自己正值壮年<---一般说一个人壮年,通常说他的年龄,此处却用皇帝的年号,别扭。此外,8岁继位,三十年时已四十五岁,以古人寿命来算,似乎说壮年已经不妥。再者思及其终年69岁,似乎没有三十多年的风光了。
③昨晚还在我的身上踌躇满志地疯狂<---踌躇满志地疯狂。原谅在下,不了解一个帝王在做那件事时是否是踌躇满志地去做的,但这样的搭配,终究有一种违和感。
④他还有三十多年的风光,九子夺嫡的斗争也还没有转入地上阶段<---单纯不了解这两个事件怎么会在一起?断句问题?
⑤看这一段写的内容:毒药很常见,康熙志得意满,以后还有很多事情会发生,大家会忘了“我”——杂七杂八说了一堆,其目的就是为了说“我”觉得自己可以自杀……不是一般地啰嗦了。
似乎硬追究起来,和第一段的问题几乎重复……略感失落,十几万字似乎并没有让作者的文字有足够的进步。
以上,文中无数段落皆是如此,从头到尾。文笔问题……无需谈是否有文采,只要说是否能做到通顺合理,自这两段来看,似乎作者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如有疑义,欢迎探讨,鞠躬。
……(全显)
 
[回复]
[投诉]
扑哧扑哧,看完这章打滚。作者君是个坏人,你把两主角放逐到清初做生存试验来着。
一个给了生存的身份,一个给了跨越时代的道具。嘿嘿,你真是在试验啊!
……(全显)
 
[5 回复]
[投诉]
xialaikankanxian
……(全显)
 
[2 回复]
[投诉]
送乃一朵花。。。。
……(全显)
 
[1 回复]
[投诉]
回复雨滴:谢谢~
……(全显)
 
[回复]
[投诉]
雨滴:真的很冷,收了细看
……(全显)
 
[回复]
[投诉]
1
...
写书评
返回
最后生成:2024-12-27 13:07:59
反馈
联系我们
@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