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网友:小黎 打分:2 [2014-05-18 00:08:14]
此文,反复品味几乎逾了三十遍,我自负对此文熟悉程度甚至甚于作者,毕竟,距离此文刚刚开始,已经过了十一年之久。实在令人怅惘。在互联网刚刚普及不到二十年的如今,十一年的差距仿若一道天堑,让我对它熟思良久却又无从下笔。我看文章一向不甚在意剧情,在我看来,只要作者用心在写,那么无论什么文章都有自己的价值。而这个名字平平无奇的《华》,实在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作者用她的极限描绘出心目中那个人的形象,令我久久不能释怀。从文字背后,已几乎能看出作者其人如何。因此也曾遍阅晋江,找出作者曾经留言的蛛丝马迹,以此窥观其全面。正如卓沉鹰以十余年的字来识润之,有时候也会想,我是用三十余遍的读来识作者。何其可惜,在这样近十年长久的时间鸿沟下,明知作者早已离开晋江,我便明白自己不过是宛转蛾眉中那个求而不得的官家小姐,只能从一部繁复的万字帖中,遥想徐相曾经的风采。抚今而追昔,正是平生大憾。对于《华》本身,或许是过于熟悉,反而不知从何论起,我几乎能记住每一个细节,遐引作者的每一处引用,因为那时候不知道“秋风萧瑟天气凉”的典故,我特特去背了燕歌行。能把润之每一处的风采都熟稔于心。作者曾以书院名向白水潭书院致敬,我便去啃下了新宋。只是张系国的作品过于艰深,因此还无法透彻的了解到《城》中关于世界设定的光华。有时也在想,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呢?也曾经和周遭的朋友推荐此文,然而最后也都不甚了了,就是本身的书评里,也有完全无法理解全文妙处的,因此拍了砖。因此,我也不妨班门弄斧,说说《华》为何有这样震人心魄的魅力吧。在我看来,文章本身,充满了一种肃穆的美。它像是平湖,平静中自有张力,无需惊涛骇浪,只是娓娓讲述一个人,或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想的风采。润之是一个理想化的形象,如果说现实一点的话,倒不如来比对一下石越。石越是个现实的政治家,他的形象撑起了历史小说的重量,然而当他说:“凡我诸夏民族之利益,当高于一切”(大概此意)的时候,他的精神形象,事实上就是润之。徐润之代表了什么?她代表的,不是肤浅的“女权思想”。她代表了一种思考和人生形态。借鉴《再生缘》的人物设定过于理想,然而瑕不掩瑜,她所代表的形象并未因为这个玛丽苏的背景受到影响。那既是作者所说的“凭借胸襟气度处世”的时代的缩影,又是天地与我为一的精神的体现,它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梦。每个人的心中,都向往一个完美的时代,而华初的盛世,正是如此。它拥有北宋时期的儒雅和唐初的恢弘。“快哉亭”“系斜阳缆”一静一动,代表人事之旷达与天地之辽远。中华古典文化中,那点精气神,就这样徐徐道来。言有尽而意无穷,佚史的魅力,就在于此。与此相比,关于文化归属问题的讨论,都更显得次要。迷恋文言中一些零散的文字,譬如“哀毁过礼”“宠命优渥”等等,正是因为它们显露出了五千年士子的悲壮。《华》是一部幸福的童话,故事里的时代没有现实中的弊端与无奈,却仍有铮铮傲骨和慷慨激昂。徐润之是男是女并不重要,以女性的身份出场,不过更显其传奇性罢了。当然,这样多次的阅读,找不到缺陷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也好几次说要重写此文,却最终没能动笔。作者自知,或者说我揣测作者自知此时的文字还难以驾驭这样深厚的内涵,因此下笔略显稚嫩和急躁吧。事实上从更理想更美化的角度上来说,徐润之还能做的更好。《华》的价值实在不在于情节本身,而在于它的细枝末节给予我的思考。而此文从03年开篇,网络小说发展至今已过了十年岁月。认为此文文笔一般者,请先想想“王扬卢骆当时体”罢。只是韶光渐去,连反对者的声音也是陈年旧话了,也余下唏嘘而已。另外,小说毕竟不是童话,也许设定上,尚需斟酌。随意计算一下,作者的年龄都大我太多,今时今日的作者与当年也必定是两个心境。只能冒昧说一声“唐突”了。陈端生停笔十二年,仍然没能写完《再生缘》,然而第十七卷的平生感慨实在甚于文字本身,那是穿越看巨大时光鸿沟的一次偶遇。若作者还能忆起此文,哪怕只是一百个字的评论,只怕也有陈氏从前的风采吧。词不达意,言尽于此。
16
[2楼] 网友:湛蓝依旧 [2017-12-21 15:44:35]
没想到会有人和我想法那么相近。平生一大憾事,抚今而追夕。我不知道当年的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写的,但是仍然能感受到作者的那片无与伦比的心。当今社会,2017年了,眼睁睁看到小说时代从如作者一般英雄辈出转而变向快餐文。不知道如何是好,却也心喜于有此评论。谢谢。
9 [投诉]
[3楼] 网友:子济州 [2018-06-13 01:01:01]
2018年留念。好多年了
[投诉]
[4楼] 网友:胖胖 [2020-04-25 15:24:01]
2020年,我也是看到陈端生再生缘,才恍然想起来这篇文,原来也有人和我一样。
[5楼] 网友:账号已注销 [2021-05-09 17:42:24]
为营造更好的评论环境,网站要求发评必须进行实名认证,未实名用户评论暂时仅在发评用户后台自己可见,对其他人不可见,实名后评论将正常展示。
[6楼] 网友:知了 [2023-01-11 22:12:41] 来自安徽
2023年啦
1 [投诉]
[7楼] 网友:云摇 [2023-07-22 23:42:31] 来自山东
2023年了,几乎每年回头看一次,有十遍了
[8楼] 网友:菱阳闲人 [2024-01-11 02:12:49] 来自上海
2024年了
[9楼] 网友:王建国 [2024-01-16 01:00:35] 来自新疆
近二十年了,我等的作者再也不出现了吗。当年怎知后来事,一声叹息。变了太多。
3 [投诉]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网友:小黎 打分:2 [2014-05-18 00:08:14]
此文,反复品味几乎逾了三十遍,我自负对此文熟悉程度甚至甚于作者,毕竟,距离此文刚刚开始,已经过了十一年之久。
实在令人怅惘。
在互联网刚刚普及不到二十年的如今,十一年的差距仿若一道天堑,让我对它熟思良久却又无从下笔。我看文章一向不甚在意剧情,在我看来,只要作者用心在写,那么无论什么文章都有自己的价值。而这个名字平平无奇的《华》,实在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作者用她的极限描绘出心目中那个人的形象,令我久久不能释怀。从文字背后,已几乎能看出作者其人如何。因此也曾遍阅晋江,找出作者曾经留言的蛛丝马迹,以此窥观其全面。正如卓沉鹰以十余年的字来识润之,有时候也会想,我是用三十余遍的读来识作者。
何其可惜,在这样近十年长久的时间鸿沟下,明知作者早已离开晋江,我便明白自己不过是宛转蛾眉中那个求而不得的官家小姐,只能从一部繁复的万字帖中,遥想徐相曾经的风采。抚今而追昔,正是平生大憾。
对于《华》本身,或许是过于熟悉,反而不知从何论起,我几乎能记住每一个细节,遐引作者的每一处引用,因为那时候不知道“秋风萧瑟天气凉”的典故,我特特去背了燕歌行。能把润之每一处的风采都熟稔于心。作者曾以书院名向白水潭书院致敬,我便去啃下了新宋。只是张系国的作品过于艰深,因此还无法透彻的了解到《城》中关于世界设定的光华。有时也在想,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呢?也曾经和周遭的朋友推荐此文,然而最后也都不甚了了,就是本身的书评里,也有完全无法理解全文妙处的,因此拍了砖。因此,我也不妨班门弄斧,说说《华》为何有这样震人心魄的魅力吧。
在我看来,文章本身,充满了一种肃穆的美。它像是平湖,平静中自有张力,无需惊涛骇浪,只是娓娓讲述一个人,或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想的风采。
润之是一个理想化的形象,如果说现实一点的话,倒不如来比对一下石越。石越是个现实的政治家,他的形象撑起了历史小说的重量,然而当他说:“凡我诸夏民族之利益,当高于一切”(大概此意)的时候,他的精神形象,事实上就是润之。
徐润之代表了什么?她代表的,不是肤浅的“女权思想”。她代表了一种思考和人生形态。借鉴《再生缘》的人物设定过于理想,然而瑕不掩瑜,她所代表的形象并未因为这个玛丽苏的背景受到影响。那既是作者所说的“凭借胸襟气度处世”的时代的缩影,又是天地与我为一的精神的体现,它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梦。每个人的心中,都向往一个完美的时代,而华初的盛世,正是如此。它拥有北宋时期的儒雅和唐初的恢弘。“快哉亭”“系斜阳缆”一静一动,代表人事之旷达与天地之辽远。中华古典文化中,那点精气神,就这样徐徐道来。
言有尽而意无穷,佚史的魅力,就在于此。
与此相比,关于文化归属问题的讨论,都更显得次要。
迷恋文言中一些零散的文字,譬如“哀毁过礼”“宠命优渥”等等,正是因为它们显露出了五千年士子的悲壮。
《华》是一部幸福的童话,故事里的时代没有现实中的弊端与无奈,却仍有铮铮傲骨和慷慨激昂。
徐润之是男是女并不重要,以女性的身份出场,不过更显其传奇性罢了。
当然,这样多次的阅读,找不到缺陷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也好几次说要重写此文,却最终没能动笔。作者自知,或者说我揣测作者自知此时的文字还难以驾驭这样深厚的内涵,因此下笔略显稚嫩和急躁吧。事实上从更理想更美化的角度上来说,徐润之还能做的更好。
《华》的价值实在不在于情节本身,而在于它的细枝末节给予我的思考。而此文从03年开篇,网络小说发展至今已过了十年岁月。认为此文文笔一般者,请先想想“王扬卢骆当时体”罢。只是韶光渐去,连反对者的声音也是陈年旧话了,也余下唏嘘而已。另外,小说毕竟不是童话,也许设定上,尚需斟酌。
随意计算一下,作者的年龄都大我太多,今时今日的作者与当年也必定是两个心境。只能冒昧说一声“唐突”了。
陈端生停笔十二年,仍然没能写完《再生缘》,然而第十七卷的平生感慨实在甚于文字本身,那是穿越看巨大时光鸿沟的一次偶遇。
若作者还能忆起此文,哪怕只是一百个字的评论,只怕也有陈氏从前的风采吧。
词不达意,言尽于此。
16
[2楼] 网友:湛蓝依旧 [2017-12-21 15:44:35]
没想到会有人和我想法那么相近。平生一大憾事,抚今而追夕。我不知道当年的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写的,但是仍然能感受到作者的那片无与伦比的心。当今社会,2017年了,眼睁睁看到小说时代从如作者一般英雄辈出转而变向快餐文。不知道如何是好,却也心喜于有此评论。谢谢。
9 [投诉]
[3楼] 网友:子济州 [2018-06-13 01:01:01]
2018年留念。好多年了
[投诉]
[4楼] 网友:胖胖 [2020-04-25 15:24:01]
2020年,我也是看到陈端生再生缘,才恍然想起来这篇文,原来也有人和我一样。
[投诉]
[5楼] 网友:账号已注销 [2021-05-09 17:42:24]
为营造更好的评论环境,网站要求发评必须进行实名认证,未实名用户评论暂时仅在发评用户后台自己可见,对其他人不可见,实名后评论将正常展示。
[投诉]
[6楼] 网友:知了 [2023-01-11 22:12:41] 来自安徽
2023年啦
1 [投诉]
[7楼] 网友:云摇 [2023-07-22 23:42:31] 来自山东
2023年了,几乎每年回头看一次,有十遍了
1 [投诉]
[8楼] 网友:菱阳闲人 [2024-01-11 02:12:49] 来自上海
2024年了
1 [投诉]
[9楼] 网友:王建国 [2024-01-16 01:00:35] 来自新疆
近二十年了,我等的作者再也不出现了吗。
当年怎知后来事,一声叹息。
变了太多。
3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