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与发展
巴纳姆效应是以一位广受欢迎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Phineas Taylor Barnum,又称P. T. Barnum)的名字命名的,他曾经在评价自己的的表演时说他的节目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1]。
(注:国内部分文献及文章称巴纳姆全名“肖曼·巴纳姆”,可能是误译自“Showman Barnum”)
1948年,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Bertram Forer)和学生们进行了相关实验,证明了这种心理现象,因此也被称为“福勒效应”。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Paule Meehl)在他的《Wanted—A Good Cookbook》中,将福勒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以上内容引用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