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三婶 ...
-
说完,再朝远处草沟里看看抓蚂蚱的沈长琴,同情的摇摇头。
李笑连把个芋头扔袋子里,对他们两人道:“给老二家不行吗?长琴是个老实孩子,不像她两个妹妹,三天两头生病,长琴过去了也好养活,再说了,是个女娃,又没负担,不用盖房不用娶媳妇。”
二黑媳妇:“说归说,人家老二家要不要都是个事,女娃倒是不打紧,关键不得多张嘴吃饭,长大了就嫁出去了,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再回头,始终不是她娘,等她自个儿长大了,还是认亲娘,这不等于白养活。”
李笑连愁眉苦脸的道:“说的也是,一年就这点工分过日子,饿的扒树皮吃羊草,够几张嘴吃的?多个人多碗饭,一碗饭谁家都端的出,可万一再有个病呢?不得出钱,这孩子也够愁人,上辈子造什么孽了?怎么贪上这命?”
“还不如她两个妹妹命好,至少去了刘家吃穿不愁,刘胜全那么大年纪了,平白无故多了两个孙女,甭提有多高兴,就一个儿子,兄弟姊妹都没有,多少有点家底。长琴娘过两年,万一再给刘家生个孙子,那刘家得高兴成啥样?”丁老头也顺着插了一嘴。
“可不嘛!光说人家了,你家儿媳妇啥时候给你生个孙子?”二黑媳妇问。
丁老头鼻子一哼,撇撇嘴:“这谁知道?咱也管不着,孙女都六岁了,问他们俩啥时候再要一个,谁也不吱声,东扯一句西扯一句,谁也不要。”
“那你得催着呀。”
李笑连话音刚落,地北头传来刘清民的喊声:“丁叔啊,这地不行啊,不透地没法种,再……再浇一遍。”
刘清民客客气气说着,已走到跟前,他从村大队回来到了地头,就挖了锹土,一看傻眼了。
这纯粹就是朝地上泼了盆水了事,他是大队部的一员,将来升大队书记还得靠这些村民,就算有火气,也得在心腔里压着。
丁老头傻笑两声站起来,对刘清民回道:“呵呵呵呵,太少啊?那俺就再浇一遍,没事,不费事,那头往下流的,没注意。”
说着,就走过去拉扯管子重新浇,一边自言自语,又仿佛是说给刘清民听,“水都拉来了,咱不能让她废了,一遍浇透就省事了。”
李笑连和二黑媳妇互看一眼,扁嘴偷笑,等刘清民去了长琴奶奶和虎子娘那块地之后,才走到丁老头面前去帮忙。
“我就说吧,浇那么浅他肯定能看出来。”李笑连走过去小声道。
丁老头再说其他也是无用,翻工自然耽误时辰,但刨好的芋头却没装完,只能留着明日再干。
到点后,收拾家伙准备散工,李笑连和二黑媳妇拉秧子时,从地里扔出来一堆干枝,堆在地头。
大家伙儿陆续都走了,丁老头从怀里掏出烟袋杆子,就坐在那堆干枝旁抽,见二黑媳妇走过来,便用烟杆指指那堆干枝,说道:“这捆枝多干净,你们离家近,扛回家好烧火。”
“好,那俺就扛着。”二黑媳妇还真就拿绳绑了绑扛走了。
丁老头捏着烟杆,看着她的背影皱着眉眨眨眼,
“…………”
长河西去第五章
长琴和奶奶到了家中时,沈现平还没回来,长琴问了问,奶奶说,爷爷要后天才能回家。
她便跑到屋里,把那串蚂蚱撸到盆子里,端着走到院里,放了些水。再拿起奶奶背回的干草,去喂南墙边的老黄牛。
这只老牛生过一只小牛,用来和大队部换了些粮。
那时,长琴才3岁。
正喂着牛,沈文星小步跑进门来,带着娘的嘱咐,要奶奶和长琴过去吃饭,说是蒸的玉米面馍馍。
长琴这孩子,喜欢玉米的味道,也喜欢扒玉米。
这两年,队里的玉米收成之后,长琴都会跟着娘,去队里做工,把玉米上的叶子,一叶一叶扒下来,留一小缕,再把每个玉米相连拧成一串串,挂在墙头上。
长琴则把玉米扒下来的叶子,分成三股辫成麻花绳,和邻舍的小伙伴,两人左右拉绳,当中一人开始跳,这是他们每年,收玉米时最大的乐趣。
她还喜欢剥玉米,跟着娘拿个铁盆,把晒干的玉米堆在里面,拿着剪子,就这么往下剥,中间开一条道,再用手,一粒一粒地剥下来。
剥好的玉米清理干净,就可以拿去磨玉米糊了,只不过,东西不多,每年每家只能分到一筐玉米,其他的粮食,也都是按照这个法子分,一家一筐,多了没有,少了更不可能。
有的人家,人数多不够吃,便用工分多换一些,工分得来不易,换来的粮食也只有几斤,和摘来的杨树叶、芋头干沫、树皮跺碎等掺在一起,便是顿奢侈的饭。
长琴吃过玉米馍馍,一直记着它的味道。“奶奶,玉米面馍馍有点甜。”她扔了草,跑到奶奶面前,眨着明亮的眼睛期待地问。
“长琴想吃吗?”奶奶慈笑着回问。
沈长琴点点头,“嗯,我们去三婶家吧?”
她以为,奶奶会很快同意,没想到,奶奶笑了笑,说道:“那长琴跟着文星去婶儿家吃饭,奶奶累了在家歇着,等着长琴,家里头有饭,奶奶吃点就够了。”
沈文星歪着头:“可是你不去,就吃不着馍馍了,被我哥哥和弟弟都吃光了。”
长琴奶奶想了想,对她道:“牛饿了一天没吃草,奶奶得喂牛还得喂鸡,你带姐姐去吧,奶奶就不去凑热闹了。和姐姐赶快去,给姐姐抢一个,奶奶在家喂好鸡,鸡吃饱了才长得肥,文星才有鸡腿吃,要不然,文星就吃不着奶奶炒的大公鸡。”
“哈哈大公鸡…大公鸡……”两个孩子高兴的蹦跳,因为这是家里,唯一可吃到的肉。
“快去吧,再不去抢不到喽!”
奶奶一发话,沈文星和沈长琴撒了欢地跑出家门。
一路不停地跑过几条胡同,到了三婶家,进门时,两岁的沈文杰和四岁的沈文明,正在院里你追我赶。
天色有些昏暗了,但长琴依然看清他们手上拿着的东西,尽管污的看不着黄,她也知道,那是三婶做的“玉米馍馍”。
“不给你吃、不给你吃。”两个小兄弟立即把馍馍藏在身后,朝着进门的文星和长琴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