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阿太是我外婆的母亲,她呱呱落地时,中国正处于皇权被颠覆,民主初露角,军阀斗正酣的非常时期.大城市里有见识的人纷纷议论,也有人身体力行着民主救国运动.而在阿太居住的浙东小镇,阿太的父亲听得稳婆口中\"小囡\"两字,考虑的还是千百年来不变的传宗接代问题.

      阿太已是她母亲接连生下的第四个女儿了,而且眼看着做母亲的已年近不惑,连这一胎也是东庙烧香西庙求药好不容易怀上的,阿太父亲想求个儿子的梦想看来要破灭了.前年除夕祖堂拜祭祖宗时,兄长便已叫他纳妾生儿子,否则依祖宗的规矩,他得在族亲中认个过继儿子,在他死后,那千辛万苦在乱世中保下来的家产就得落入那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干儿子手中.他不甘之极.

      待得阿太母亲坐完月子,他捉了个女人心情舒畅的时机,觑着夫人的脸色把这问题摊到桌面上来讲.阿太的母亲虽然心里千般不愿意,但放眼看周围,有点家产的,即便早生了儿子,丈夫纳妾的也多的是,更不消说自己这么多年夫妻,肚皮不争气没给家里添个后,虽然丈夫有点惧内没在她面前出一声怨言,她自己早心知有亏,既然丈夫这回提了出来,她只得顺势答应了,也算是落了个好,送他个人情,趁新人未到,先织就密密的网,让这个家的未来不得脱离她的掌握.

      既是许了给纳妾,自然得忍下心头的怨,亲自抱着阿太找相熟的牙婆商议.这一来既可以表现自己的怏怏大度,更主要的是不能让阿太的父亲自己可着心儿去挑选个心头好来,往后带着四个女儿的她还指望有什么安生日子过?换句现在的话说,她得变被动为主动,把这件事的发展进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那个姨娘是在一年后的一天由她亲哥哥领着悄悄从后门进来的,接了卖妹妹的钱,那做哥哥的也没住下,也没在吩咐几句,更没喝口茶,便连夜赶回五六百里外的家去了,据说他要立刻拿这笔钱给自己娶个老婆.

      说是姨娘,可签了卖身契的她其实连家中娘姨也不如,没主人的开恩,她是根本没法回娘家看看去的.而且娘家又在几百里外,来去一趟得要个十天半月的,家里都穷得卖她这女儿了,哪会有闲钱闲工夫来看她?这一到阿太家,等如是与她的家人隔绝了,眼望周围是陌生的富贵和陌生的略带敌意见的脸,她一个刚从茅屋爬出来的女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不久大家都看出这个新姨娘脑筋不太灵光,胆子又很小,只要男主人不在家,谁都敢使唤她,尤其是阿太那三个已经懂点事儿的姐姐.但阿太的母亲从不亲自使唤她,也不会踏进她的前园北厢房一步,有意冷冷地和她隔开一段距离,让她对这个大太太充满惧意.反倒是与她年隔二十几的丈夫会与她和蔼地说说话,可她总是明白不了他说的意思,只会微张着唇崇拜地看着他.没事她就悄悄一个人在自己屋里呆着,她心里总是在怕着什么,

      但这都妨碍不了年青健康,丰乳肥臀,短腿粗腰,一付宜子相的她在一年后给丈夫生出个白胖儿子.那一天连大太太都光临到她的床头,泣不成声的向她表示感谢. 她骄傲地支撑着给儿子喂完奶才愉快地筋疲力尽地睡去.她在这个陌生环境里终于有了自己的亲人.

      孩子断奶后便被阿太的生母接到后院去住了,起先姨娘怕进后园,可几天下来,对儿子的强烈思念让她大着胆儿蹑手蹑脚探进后园去,可甫一露面便被满园跑的小姐们发现了.在母亲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小姐们除了看不起这个乡里乡气的姨娘,还视她为鹊占鸠巢的入侵者,对她充满原始的敌意.她们推推搡搡地把那女人推出母亲的天下,外加义正词严地给了若干严厉警告.

      这一入侵事件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斗志,他们自发轮流地守着那条通道,拒敌于千里之外.可怜的姨娘只有在半夜小姐们入睡后才敢进后园,没声没息地蹲在大太太窗下,仔细捕捉着儿子发出的任何声音.那时候小小的阿太是绝想不到她的所为严重伤害了一个母亲的心.

      阿太的母亲自始至终没出来和姨娘照一个面,也没对女儿们的行为做任何褒贬.她专心而虔诚地抚养着丈夫的命根子,为儿子对着她喊第一次\"妈妈\"而狂喜,反而是疏远了本该好好照顾的自己的亲生女儿----小小的阿太.这个丈夫的儿子在她心目中的地位远远超越了原先最疼爱的大女儿.

      在儿子的哭声越来越中气十足的同时,姨娘迅速地憔悴了,她满心期待着丈夫能早日回家主持公道.可在看到因重病放弃上海生意回家的丈夫后,她曾经健康得黑里透红的身子终于被击溃了,不久,阿太的父亲和姨娘相继过了世.临走前,阿太的父亲含着泪感谢贤惠的大太太不计私心替他抚养唯一的儿子,在儿子响亮的哭声中留恋而满足地闭上眼睛.

      大人们的行为在阿太心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虽然有点不满弟弟占着所有好吃好用的东西,可她还是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以为弟弟是家里的顶梁柱嘛.

      没有男主人的家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衰败得很快,阿太的母亲为了女儿嫁出去不受夫家欺负,卖掉家中祖宗传下来的土地风风光光地把女儿们嫁得门当户对,即使亲家也和他们一样也处于破落中.在卖掉前垮园的第二天,她也撒手西归了.四个女儿中是阿太与弟弟相处时间最长,感情也最好,母亲过世后她做主封掉后园给弟弟留着,把弟弟带到夫家与她一起生活.

      也许是因为阿太在娘家的尴尬地位,使她在姐弟间争出头争利益的奋争过程中培养了过人的精明和早熟,她进夫家没多久便里外一把抓,轻易就把虎视眈眈的婆婆挤出局安享晚年,所以四姐妹中只有她真正有条件带弟弟回夫家,并保证弟弟未来的生活.

      四邻八乡没人不说阿太精明的,传说有好丝棉让裁缝店去挖棉袄,她会先剪一小团出来留着待取货时拿出来比较.可她不吝啬,她肯出钱让丈夫的弟弟和自己的弟弟一起进新办的小学堂读书.有她当家,谁都很满意,惟独她自己很不满意自己,因为她进门生的第一胎居然是个女儿,虽然这女儿(就是我外婆)长得雪玉可爱,人见人夸,可阿太还是自责自己不争气,一口气憋到大儿子(我大舅公)出生才真正觉得自己成了夫家的主母.

      阿太后面又陆续生了一个女儿,一个儿子,这最后一个儿子还是个遗腹子,阿太因丈夫暴病而亡郁郁很久,早产的小儿子又常七病八痛的,幸好大女儿我外婆懂事,早早就知道管束下面的弟妹,尽量少让母亲操心.阿太的大姐看阿太忙不过来,把虽已长大但有点憨的弟弟接到她家去住,阿太虽然不舍,但也只有这样了.

      外婆十岁时,阿太当掉所有首饰坚持让外婆,大舅公,姨婆一起上学,所以他们三个是同一班学习,相互间有了照应.上学的路离家很远,大舅公此时已经颇显大丈夫本色,取代姐姐打点一切事情.偶尔姨婆耍赖不肯上学,他也不恼,硬是背着妹妹出门.读到小三,大舅公就可以帮阿太出门收租钱了,至此,裹着三寸金莲大户人家出身的阿太再不用事事抛头露面惹人嘴舌.而外婆也可以帮阿太做大半针线活了,洗洗涮涮自然还雇着个佣人.小儿子虽然脸色常苍白着,但自每天跟哥哥姐姐走大半小时路上学后,身体反而活泛起来,脸上也有了红晕,阿太终于可以轻松地吁一口气.但儿未婚女未嫁,要放下担子,还不到时候呢,

      寡妇人家本来生活就不易,何况还是在那么混乱的年代里.虽然大舅公是四乡公认的懂事孝顺能干孩子,可毕竟才十几岁,有人真欺负上来,阿太即使很能鼓动社会舆论来帮助自己,可人家自顾不暇,很多时候还是忍着算了,家境是一天比一天败落.

      懂事的外婆上到小学毕业再不肯去读书了,硬让阿太遣散佣人,家务活儿都自己做.阿太虽然疼惜,可也没办法.有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也懂事地自己打理自己的卫生等小事,一家人苦中有甜,反而感情更好.

      大舅公读完两年中学也不肯再读下去,他说他也长大了,不能再坐吃干饭,应该挣钱养家.其实在他心里有更大的目标,那就是要用自己的力量振兴这个家,让家人都过上好生活.可阿太死活不同意,在她心里,女儿读到小学毕业已是到顶,能写能算,嫁出去风光,在夫家也没人欺负,而儿子是要考状元的,即便是砸锅卖铁这书也要读下去.两人谈不拢,吵了几回后,大舅公干脆卷一个包袱自己偷偷跟着个同乡到上海闯世界去了.

      而外婆此时则出落得花儿一般,见过她的人都说这女孩儿温柔文雅,美丽可亲,生就一脸富贵相.上门求媒的络绎不绝,阿太喜在心头.但精明的她明白大女儿是怎样的一块宝,所以反而托着上来的媒婆替她物色她想的门第.拖了快半年阿太才定下外公家的相亲.

      外公家是本县的第一大户,外婆他们读的小学便是他家出钱办的,因为富过五代,所以一家人都有涵养得很,少有听说他们仗势欺人的事.外公的父亲见的世面多,性格不拘得很,并没嫌弃两家的差距,趁一春暖花开的日子携妻一起上门来给大儿子我外公相亲.几句交谈下来,阿太就给了外公的父亲一个大家子当家人的好印象.待得外婆端茶上来,外公的父亲一拍案子说了句曹操初见洛神甄宓的话:\"真吾儿妇也!\"事情当场就定下来,连信心十足的阿太都有点不相信事情会这么顺利.外公的母亲临走还褪下腕上的玉镯给外婆带上,显见是对外婆非常喜欢.

      阿太虽然精明但是个有骨气的人,外公家送来的丰厚聘礼她一分不落地全用在外婆的嫁妆上,倒是外婆看不下去,自作主张用外公家送来的好料子趁阿太外出给母亲和弟妹仨各裁了一套衣服,等阿太回家,料已剪好,阿太虽数落了几句,但好在她不是狷介的人,也就作罢了.

      大年三十,久无音讯的大舅公回家,带来自己挣的十几块大洋,十几岁的少年看上去成熟精明,听他自己说,已经是一家肥皂厂老板的跟班,老板很器重他,以后的工作只好不坏.虽耳听为虚,但阿太相信自己儿子不是个夸夸其谈的人,她甚至猜测大儿子在上海的日子只有比他说出来的更有前途.

      大年初二,外婆在轰天的锣鼓鞭炮和长不见尾的嫁妆伴随下出阁了.见过的人谁不夸阿太心思巧,手法大,阿太自己都觉得挣足了面子.当大舅公元宵没过离家回上海前提出\"只要弟妹两个书读得下去一定要让他们读\"的要求时,阿太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是因为她在快乐中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二是她很相信大儿子是个一言九鼎的人,他既这么说,自然不会袖手不理家里的窘境.果然两个月后,大舅工就每月定期寄钱回家,足够一家人用度有余,半年后姨婆很争气,以全市女子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上海的一所师范学院.有大舅公在上海接应着,阿太也放手让小女儿去了,虽然她心里还是嘀咕这女孩儿家心读野了可不好.最让她高兴的是她曾最操心的小儿子,阿太说他这脑袋是跟她长的,聪明无比,年年拿第一等的奖学金,很让她在做校长的亲家面前长脸.

      阿太是个硬气的人,不愿意三天两头往富亲家跑,落得个闲话,所以外婆出嫁后她加起来统共才去了四趟,第一次是亲家母过世,第二次是外婆生女儿,第三次是亲家公续弦,这三次都是非去不可的,第四次是她坐家里担心温厚善良的外婆会不会挨人称城西郑家出身的新婆婆欺负,忐忑不安去的.不曾想那年轻的新婆婆洋学堂出身,不用说不愿理繁杂的家务事了,更巴不得谁都别去烦她,让她一个人闲闲呆在背山小阁上弹风琴唱<四季歌>,家务全推给外婆管着.阿太一天冷眼看下来,放心不少.

      而且外公的父亲似乎一点都没为大媳妇生的第一胎是个女儿而难过,对小孙女喜欢得紧.他们家规矩很大,平时吃饭,大家都得眼巴巴地看着老爷喝完酒说声\"开饭\"大家才能下箸,唯独小孙女可以和他一起坐着吃,甚至可以抢专给老爷做的好菜吃.阿太虽然对我外婆胡里胡涂的管家手法很头痛,但还是满意而归,临走只叮嘱了一句:\"早点生个儿子出来.\"

      大舅公眼看二十出头,阿太托熟人上海打听,也没见他自己对婚姻大事有什么动静.阿太知道这个儿子主意大,也不好催急了.但看到几个姐姐的孙子已会爬树掏鸟蛋,心里怏怏的,做梦都是抱着孙子晒太阳的画面.便悄悄央人物色了一位姑娘,等大舅公春节回家第二天就拖着他去相亲.大舅公原不想这么早结婚的,但他是个孝字当头的人,老念着母亲一人把四个孩子拉扯大不容易,想顺顺她的心意,便也没什么反对.大舅毕竟是出去闯过世界见过大场面的人,对方对他非常满意,而他见那姑娘虽不是副聪明相,但举止得体,性格温和,便也认可了.因为他知道阿太精明过头,虽然说不上是坏心肠,但也不是好相与的人,他出门时放这么个老婆在家里应该不会出大问题.

      当然大舅婆过门后明着暗着还是与阿太较过几次劲的,但几回合下来,明知不敌,干脆做了甩手掌柜,也落得个清闲.于是大舅公每月寄来的钱还是由阿太领取保管着.

      阿太最放心不下的是小女儿,都二十岁的人了,假期回家还蹦蹦跳跳嘻嘻哈哈没一个正经样儿.看邻家同龄小媳妇儿抱着孩子过来串门,她也没一点惭愧,阿太想着都替她心慌,这么下去,等毕业年纪都大啦,还有谁要啊.

      阿太的担心一点不是多余,但却是担错了方向.姨婆毕业在市立中学找到工作,只等假期结束过去上班.待家期间天天有一面皮白净青年骑着辆乡间很罕见的自行车来阿太家找姨婆来玩,姨婆也不避嫌,跳上车一声唿哨挤挤挨挨便走.阿太寡妇人家最怕门前多是非,特别是男女关系方面的,但姨婆不听劝,阿太又打不下手,拿她一点办法都没有.

      好在两人还不算玩过头,男方父亲一回乡便被儿子拉着到阿太这儿提亲,阿太这才念一声\"阿弥陀佛\"放下心口一块大石.虽然她有点嫌姨婆的对象少年轻狂不懂规矩,但见他父亲倒是个稳重大方的绅士,而且姨婆也说过对方是在上海做生意的,家境不恶,为怕女儿拖下去出事,非常爽快地允了这桩婚事,倒让姨婆有点不敢相信母亲什么时候这么爽气了.事后阿太才四方打听到姨婆对象家家底非常雄厚,又不是大家族人事复杂,姨婆能嫁如他们家真不知是几世修来的福气.

      小儿子本来最让人放心,虽然话少举止有些书呆子气,但他竟然大学考到北京清华去了,想到未来要有好几年看不到天天跟在身边的小儿子了,而且隔山隔水的有个头痛脑热的她也不能知道,小儿子小时候就体质不佳,换个环境他一个人能不能照顾自己得来还难说,想到这些阿太心里一阵阵发虚.最后还是大舅公特意回来一趟说了很多道理阿太才肯放行的.

      好在小舅公离家后没空虚个几天,大舅婆和姨婆相继传出有孕的好消息.让阿太板了好几天的面孔松快成一朵菊花.姨婆的婆婆跟到上海去了,虽有佣人照顾着,但姨婆非哭着喊着拉阿太进城陪陪她,欢乐的阿太也不在乎两头跑跑,就是住不惯姨婆家的洋楼,家里呆着也得天天楼梯爬上爬下的,麻烦.但有时看着女儿和姑爷俩坐木香棚下一个吹箫一个轻唱那么恩爱,阿太心里还是软软的,也改变了对姑爷原来的看法.

      几个月下来女儿儿媳的肚子都显了形,阿太凭经验推测女儿怀的是儿子,媳妇的是女儿,这让她有些不高兴,外孙大女儿已经替她生了,她现在最想要的是孙子.不过还幸亏乡下消息不灵通,阿太要是知道北边辽沈.平津战役正接连打响,这种生男生女的思虑早让位给对小舅公的担忧了.

      但是所谓的天有不测风云,小姑爷押趟货去上海,半路吃了个莫名其妙飞来的流弹,话都没说一句闷声不响就去了.阿太接到消息就赶去城里雇条船也不顾亲家母反对把哭得死去活来的姨婆接回家来,她严厉的对亲家说这当口先别管肚子里的孩子以后姓谁,只有我这做亲娘的才能保住这两条性命.

      最终果然如阿太所测,大舅婆生了个女儿,姨婆生了个儿子,当然儿子是姓夫家的姓.阿太没抱上孙子虽然不舒服,但见姨婆生孩子后一心拴在儿子上反而少了忧郁,她还是舒了口气.亲家见去了儿子得个孙子,也化悲为喜.但前方战事吃紧,上海朝不保夕,亲家花几根金条买得了去台湾的船票,但姨婆孙子实在都还不适合远行,亲家母几番哭晕过去,最后还是留下几根金条不得不离别.那一阵子一个屋里两小孩,这个睡下那个哭,虽然请了人帮忙,阿太还是忙得人仰马翻.

      见亲家忙着逃台湾去,阿太才醒悟小舅公的处境也大大不妙.还好阿太刚想到这一层,小舅公就拍来了电报,说现在北平换了天下,他一切安好.阿太才放下一头心事.

      生完孩子的姨婆一改以前爱笑爱闹的脾气,人变得沉静非常,但阿太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这时宁肯女儿还是疯疯颠颠闹哄哄地好点.不过外人都说姨婆生孩子后反而漂亮了,象足月份牌上画的带点轻愁薄怨的美女.

      很快解放军也进了浙江.各地万事起头,百废待兴,到处都非常需要识字会算的人材.姨婆给小孩子断奶后还是回到中学里教书.但外婆家的处境非常不妙,公婆被捉去待处理,田地被没收,家人给赶出大宅一齐挤在几间小平房里,外婆和她婆婆初生的小孩日日啼哭,几个小姑小叔又不懂事,外婆天天以泪洗面.幸好公公地主虽大,但恶行不彰,乡里也没血债,最关键是他在抗战中给共产党三五支队捐过款,才没被处决了.反倒是家境破落了的阿太家逃过了此厄.

      初初南下的解放军见得江南处处繁华,非常新鲜.小兵们与老百姓打交道见一家家青砖瓦房,衣服齐整,都不知道怎么称呼好,干脆都叫老板老板娘.于是阿太自丈夫去后又当了回老板娘.已接到命令驻守下来等待攻台的部队也开始考虑给战功赫赫的首长们解决婚姻大事.

      一个个家世清白环肥燕瘦的姑娘有幸参加一场场的舞会,并一个个地被所崇拜的战斗英雄看中闪电结婚.唯独驻守职位最高被誉为用脑子打仗的首长一直没看上一个.直至他到市立中学讲话时鹰眼一扫看到站在台下树荫里空朦着一双眼的姨婆.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这门婚事,原因不外是两条,一是成份复杂,二是寡妇.单只一条都已经配不上大英雄首长,何况一犯两条.但首长用发布战斗命令的口吻斩钉截铁地撂下一句话:\"成份不好没关系,我来改造她,这女人我要定了.\"

      那个年代,当婚姻被当作政治任务来看待的时候,姨婆虽满心不愿嫁给这个年龄大她一轮多,粗粗鲁鲁与前夫截然不同的军人,最后还是委委屈屈的嫁了.阿太虽然反对也无计可施,只得要求女儿不要把外孙带走,免得孩子小受委屈,而且也可以让女儿尽快适应新生活.

      外婆家或多或少受了点新妹夫的照顾,开了几场批斗会后,公婆两个被送到采石场劳改.而断文识字能写会算的外公外婆一个被叫到银行做会计,一个去教幼儿园.从此两人的工资得养活一群弟妹和自己孩子,原来十指不沾洋春水的小姐少爷也个个被迫大的做家务,中的管弟妹,还时时被拉出去接受群众教育,外公外婆的苦况可想而知.后来为工作方便,也受不得三天一小斗五天一大斗,干脆搬去阿太的村子住.这一来不仅耳根清静很多,而且有精明强干的阿太指点,日子过得也顺趟起来.

      不久,姨丈公高升调到北京工作,阿太非常不舍得,但想到到北京后两姐弟得一团聚,小舅公有了亲人照顾,倒也是一喜.临行前姨婆携夫婿与母亲儿子话别,阿太见紫膛面皮的纠纠武夫没几天便被女儿锻成绕指柔,不禁哭笑不得,立时对小女儿刮目相看.

      大舅公呆的肥皂厂那老板怕出事,趁共军未到把厂子全权交给他,自己跑香港避风头去了.解放后公私合营,但厂里无论技术还是管理都少不了大舅公,他还是安安安稳稳地管着这个厂,区别是顶头上司换成了党委书记.大舅公生意做久了,是个八面玲珑的人,何况他又不是老板,也是个无产阶级,很快就被结合进革命队伍.正如阿太说的:我大儿子扔到哪里去都不会吃亏.

      小舅公书越读越高,读完大学读研究生,似乎没个尽头.阿太虽然念叨他的终身大事,但因大媳妇给她生了个孙子,她也不急了,何况急了也白急,隔这么远的路哪里管得到他,社会阅历丰富已如人精的阿太很明白鞭厂莫及这个道理.

      小舅公三十多才结的婚,都比阿太的大外孙女结婚还晚一点,妻子是同校的老师.不过阿太暗自庆幸在北方找来的小儿媳是近乡人,说话没语言障碍.小舅婆知书达理,大方可亲,非常容易相处,阿太很喜欢她.更中她意的是小舅婆一举得男,虽然没抱来给她养,她还是高兴非常.其实小舅公不是没考虑过把儿子会走后送到阿太这儿养的,但看阿太把大舅公儿子宠得无法无天的,与小舅婆一商量都觉得不妥,为儿子好,两个人宁可自己含辛茹苦点.当然这一点是没法与阿太说的.

      阿太活得很长命,近九十岁才过的世.去世前环顾着一室的子孙,非常宽慰地说了句大实话:\"我们的孩子只要政府允许,个个都考上大学,但是女孩子们个个考的是重点大学,说起来男孩子还不如女孩子.\"阿太一辈子专注地重男轻女得让我们这些女孙们很愤怒,但最后她也觉得不对了.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谁都很钦佩她,尊重,她是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长辈.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