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宫变
嘉靖二十一年(1542),宫中发生了一次宫女谋弑皇帝的宫变,史称“壬寅宫变”。宫变的主角杨金英、邢翠莲等纠集十余名宫女,用黄绫布几乎将世宗活活勒死 。这件事情的最终后果,是十余名宫女连带受皇后嫉妒的端妃曹氏被凌迟处死
“壬寅宫变”的起因,史书上众说纷纭,比较通俗的解释是这些宫女不堪凌虐,所以奋起反抗。但我对这个说法一直持怀疑态度。弑逆皇帝,是按律当判千刀万剐、株连九族的谋逆大罪。16个宫女,难道竟无一人考虑自己的父母亲人?杀了皇帝之后呢,天地之大,恐怕也无她们容身之处,从逻辑上来说这个解释根本讲不通。而且事后处置也让人生疑,杨金英等十六人绑缚法场行刑正典,王宁嫔和曹端妃则在宫中被秘密处死,并未见到九族尽诛的血腥场面,几乎是草草收场。所以我个人觉得可能性更大的,是一场未遂的宫廷政变。嘉靖继位之初的大礼议事件,到了最后,已经演变成皇帝与内阁之间话语权的争夺,不仅让嘉靖从此极度憎恨言官,终朝言路闭塞,更为他树立了无数政敌。但是此案端妃被无辜株连,却是众口一词皆称其冤,完全是被女人的嫉妒之心送上了黄泉路。这件事成为嘉靖心中一生的伤痕,从此他移居西内,终生再未主动踏入大内寝宫一步。
“深闺燕闲,不过衔昭阳日影之怨”,是明末历史家谈迁对此案的看法,但事实究竟如何,唯有天知地知,,成为一桩宫闱之谜。
关于嘉靖
嘉靖这个人呢,一直不知该如何正确的评价他。他以藩王身份,十六岁入继大统,即位之初便显示出少年天子的非凡魄力,革除先朝弊政,压制宦官实力,裁革锦衣卫,朝政为之一新。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也是19岁即中进士的少年天才,正德二年入阁,成为首辅,史书上说他风姿绰约,性格沉静持重,为人干练聪慧,中外推崇。这样的一对,原本有希望促成一段明君贤臣的佳话。结果却为了嘉靖亲生父母的称谓问题,年轻的皇帝和他的文武班底对峙了十几年,闹得鸡飞狗跳 (这就是明史中有名的大礼议事件)。经过大礼议的内耗,君臣见疑,杨廷和最终身败名裂,二十多岁的嘉靖,性格也因此扭曲,变得刚愎固执。每次看到这一节,俺都忍不住要拍案吐血。两人中的任何一位后退一步,嘉靖朝的历史都有可能改写。
嘉靖在位的前二十年,虽然脾气暴躁,动不动便廷杖敢于犯颜直谏的大臣,总还算得上一位意欲有为的君主,后二十年却每日沉溺于斋醮祈求长生,以致于郊庙不亲,朝讲尽废,实在是乏善可陈,唯一可圈可点的,是他非常善于利用大臣间的矛盾,巩固自己的权力,皇权终未旁落,始终牢牢捏在他自己的手心。明史本纪中对他的评价还算厚道,称其为中材之主。俺对他的评语是:卿以聪明误一生。实在是恨其不争,白白浪费了大好的天资。明朝的国力,就是从嘉靖一朝开始逐渐式微。
明朝十六帝中,除了成祖朱棣和崇祯,一直算是比较偏爱他的。一旦想起当年不满十六岁的小皇帝,怯生生乍入皇宫,后宫大内举目无亲,朝堂之上又被一群老奸巨猾的成人欺负,不过是为了给亲生父母争个名分,却被内阁朝臣挤兑得私下嚎啕痛哭,就觉得心疼万分。他后来变成那样,实在是一个巴掌拍不响。
另补明朝前七子资料:
所谓“前七子”是以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为中心的京师文学群体。七子皆为弘治间进士,所以弘治年间是他们全盛的时期,少年新进,皆以才气自负。对国运危机感受敏锐、对官场腐败深为不满。 康海、王九思都是陕西人,正德五年同遭黜退。在他们那些貌似旷达的词曲中,其实都带着苦涩的味道。
如康海的《水仙子-酌酒》:
论疏狂端的是我疏狂,论智量还谁如我智量。细寻思往事皆虚诳,险些儿落后我醉春风五柳庄。汉日英雄、唐时豪杰,问他每今在何方?好的歹的一个个尽撺入渔歌樵唱,强的弱的乱纷纷都埋在西郊北邙,歌的舞的受用者休负了水色山光。
王九思的《沉醉东风-赠隐者》:
竹杖子难随驷马,草庵儿独住烟霞。康衢击壤歌,今古渔樵话,指功名风扫残花。恨杀韩彭做作差,因此上妆聋卖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