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07 ...
-
最近有一节融合课备受推崇——《蒹葭》。课程主体还是语文,讲诗经经典篇目,融合了数理相关的速度——怎么追上“伊人”。
我挑了授课老师讲“速度”的那个片段看了。课程推进相当流畅,看得出老师用心地磨了,逻辑也是合理的,落点最后定在了“伊人能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目标”。
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正是这个逻辑的“合理”让我感受到了情感上的“不合理”。所谓伊人,是一种可望不可及,是一种模糊朦胧的渴求,是爱“爱的感觉”,而不是爱“具体的人”。当我们把“伊人”具象化,理性化处理这个问题,切实探讨怎么追才追得上,强行或者浅显地把“只可意会”的感性目标降低为“可以言传”的理性目标,这一点本身就已经破坏了诗经的美感和意蕴了。
其次,每次在阅读《蒹葭》通篇的时候,总会让我心生淡淡的哀意。那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惆怅,因不知从何而来,遂无从谈及归处。就我个人看来,“伊人”就是那个无论怎样都无法缩短距离的存在,这种距离落在诗经是物理距离,其实表现的是心理距离上的触不可及,又怎么可能“追得上”,怎么看都是只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存在,是一种经过岁月洗礼后才可领会的人生体悟。现在,老师硬要立个目标,告诉孩子们“伊人”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前进!”自我的出发点看来,这真的是大错特错,错到有些死脑筋的孩子可能会得抑郁症的程度吧——“我怎么这么努力了,就是追不上呢?”
现在的人太习惯消灭“感性”,用“理性”解释一切了。由此而抹杀了中国自古传习的朦胧、模糊、无边界、中庸,随你怎么说。现实状况又不是所有都能有所谓的“合理解释”的,这要给懵懂的孩子徒添多少烦恼呀。
私以为,老师,尤其是文科老师,要做的固然有“知识传授”,但更重要的大抵是“意蕴感受”“精神传达”和“美学体验”吧?打个问号,留个省略号,让孩子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探索自己的答案,不好吗?
最后,咱就是说,老祖宗把这一科一科给你分开,要求分科讲授,有没有可能是有他的道理的?融合可以,也需要能融的融,融在一起改变了本质的就不要了吧?
另外,你那短短几分钟,物理讲明白了吧?追击问题?加速度?没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