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8、第4章 反与不反 ...
-
列位看官,且听我细细道来。那建文帝接到张昺与谢贵的密奏之后,心里头那叫一个美,仿若胜券在握一般。而咱们这位装疯卖傻的朱棣呢,听闻此消息也是暗自窃喜,心想着可算是有机会好好筹备自个儿的 “大业” 了。
嘿,可朱棣这如意算盘打得虽响,却没料到半道杀出个程咬金。啥情况呢?原来是那长史葛诚,这小子吃里扒外,把朱棣装疯之事一股脑儿告知了建文帝,还密报说朱棣即将起兵谋反。这兵部尚书齐泰啊,平日里优柔寡断,跟个没头苍蝇似的,可这回倒像是突然开了窍,下了三道指令。
头一道,赶忙派使臣奔赴北平;这第二道呢,授意张昺和谢贵立马行动,监视燕王及其亲属,必要时刻直接动手抓人;第三道可就关键了,命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迅速将朱棣捉拿归案。要说这计划,乍一听还挺周全,可这计划赶不上变化啊。前两道指令没啥大毛病,坏就坏在这第三道上。
您瞧瞧这齐泰干的啥事,这张信又不是建文帝的亲信,那可是燕王亲自提拔的都指挥使啊。齐泰这书呆子,指定是听多了评书,满脑子都是 “埋伏五百刀斧手于帐后,以摔杯为号” 的戏码,压根就没掂量掂量权力斗争这潭水有多深,有多浑。
张信接到这任务,心里跟猫抓似的,七上八下,犹豫来犹豫去,就是拿不定主意。他和燕王那关系,铁得很呐。可自己端的是朝廷的饭碗,要是给燕王通风报信,这不但违背了为官之道,职业操守碎了一地,而且瞬间就得从朝廷命官沦为反贼,这一旦上了贼船,可就别想下来喽,那可是掉脑袋的买卖。
生死就在一念之间呐,这决定权可就攥在张信自个儿手里了。眼瞅着到了这节骨眼儿,张信他老娘站出来说话了。老太太一听要抓燕王,立马拦住张信,说道:“儿啊,可千万使不得。我常听人念叨,燕王那可是有帝王之相,日后必定能得天下。他可不是你能对付得了的,这种事可不能干。”
咱就纳闷了,这老太太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咋就知道这等 “天机” 呢?左思右想,估摸着是被街头巷尾、菜市场那些算命先生的胡咧咧给忽悠了,就凭这,便得出这么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结论。您说这事儿闹的,如此重大的决策,竟然被这么个荒唐可笑的理由给左右了,真让人哭笑不得。这封建迷信啊,可真是坑人不浅。
张信这人呐,那可是个急性子,主意一定,说干就干。二话不说,直奔燕王府报信去也。可巧了,燕王府门禁森严,概不见客。这可咋整?一般人到这儿,估计就打退堂鼓了。可张信是谁啊?那是个执拗的主儿,铁了心要当这反贼。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乔装改扮一番,混进了王府,接着表明身份,要求面见燕王。燕王无奈,只好出来相见。您可别忘了,燕王还装着病呢,歪在床上,嘴里哼哼唧唧,活脱脱一个中风患者。张信又是叩拜,又是请安,折腾了半天,这燕王就跟个闷葫芦似的,一声不吭。
张信等啊等,等得花儿都谢了,燕王还是没个动静。张信心里急得冒火,心说:“殿下,您可别装了,我这儿有十万火急的事儿要跟您说。” 意思是您别再跟我这儿揣着明白装糊涂了,火烧眉毛了都。可谁曾想,朱棣这老狐狸,油盐不进,继续装疯卖傻,假装听不懂张信的话。
张信这下可彻底急了,心一横,站起身来,扯着嗓子喊道:“殿下,您就别装了,我身上可揣着逮捕您的敕令呢,您要是有心,就别再瞒我了。”
嘿,这时候奇迹发生了。只见那原本瘫痪在床、神志不清的朱棣,“嗖” 地一下跟弹簧似的蹦了起来,起床、站立、跪拜,这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就跟变戏法似的,把周围的人都看傻了眼。朱棣赶忙向张信行礼,嘴里念叨着:“恩公啊,您可算是救了我全家老小的性命啊。” 随后,立马把在旁边候着的道衍叫了出来,两人凑一块儿,嘀嘀咕咕商议起对策来。这事儿啊,可就像那平静的湖面扔进了一颗巨石,泛起了千层浪,形势瞬间大变。
再说说这齐泰,他也不是个吃素的。张信那边迟迟没个动静,他心里头大概也猜到了几分。果不其然,没几天,张昺和谢贵就捧着逮捕燕王官属的诏书,带着一大帮人马,把燕王府围了个水泄不通。看来这齐泰是早有防备,知道张信这小子靠不住,留了一手。
这事儿发展到这儿,就像那脱缰的野马,彻底失控了。从削藩开始,这一步步就像多米诺骨牌似的,倒到现在,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得了,也别藏着掖着了,是时候揭开这最后一层遮羞布,做个了断了。
朱棣这病刚好,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呢,敌人就跟潮水似的涌了过来。这可把朱棣给难住了,外面喊杀声震得人耳朵都快聋了,王府被围得跟铁桶似的。自己的军队呢,事发突然,来不及集结,王府卫队那点人,跟外面的大军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这可咋办?要想夺取天下,必先拿下北平,可眼瞅着现在连王府这一亩三分地都出不去,这不是要了命嘛。
这时候,朱棣脑子飞速运转,突然一拍大腿,好像意识到了啥。他心里琢磨着,外面这群人到底是来干啥的?瞧他们那一身行头,凶神恶煞的模样,手里还拿着明晃晃的家伙,肯定不是来串门唠嗑的。但问题是,他们真的是来抓我朱棣的吗?这朱棣也是个机灵鬼,脑子一转,对啊,这张昺和谢贵没接到逮捕我的命令啊,他们的任务是抓我手下的官属,压根就没提我朱棣一个字儿。这可真是百密一疏啊。再看这燕王朱棣,这胆儿可真不是一般的大,都这时候了,还能沉得住气,冷静思考,这心理素质,不愧是干大事的料。
于是,朱棣眼珠一转,计上心来,派人去请张昺和谢贵进王府。这两人又不是傻子,心里头跟明镜似的,知道这王府可不是好进的,说啥也不肯进来。朱棣呢,不慌不忙,拿出一份名单,说这上面的人都已经被我抓住了,现在得交给朝廷,你们是负责人,得进来验明正身啊。这两人一合计,不进王府这活儿没法交差啊,再说了,诏书里确实没说要抓燕王。两人咬咬牙,商量了一番,决定进府。本来还想着带一帮卫士进去撑撑场面,结果被王府门卫给拦住了,说其他人级别不够,不能进。这王府是什么地方?那是禁地,闲人免进,平日里这么要求也没啥毛病。可这都啥时候了,还这么死板,这两人也是够迂腐的。嘿,您猜怎么着?他们居然还真就听了门卫的话,乖乖地让士兵们在外面等着,自己则大摇大摆地走进了王府,这一进去,可就如同羊入虎口,有去无回喽。
一进王府,那可就由不得他们了。到了大堂,只见朱棣拄着根拐杖,有气无力地坐在那儿,跟那□□片里的瘸腿老大似的,派头十足。见他们来了,眼皮都不抬一下,就叫人赐坐。这张昺和谢贵心里直发毛,可事已至此,后悔也来不及了。好在刚开始的时候,气氛还算融洽,双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儿,局面似乎还有缓和的迹象。
就在这两人暗自庆幸的时候,有侍女端着瓜片(咱估摸着是西瓜)上来了。这时候,朱棣突然跟换了个人似的,腿也不瘸了,精神抖擞地拿着两片瓜,朝着张、谢两人走了过来。两人赶忙起身,诚惶诚恐地道谢。可他们哪能想到,朱棣这是在给他们下套呢。朱棣大概是觉得摔杯为号这招太老套了,没新意,得搞点创新。
两人刚要伸手接瓜,朱棣突然手一缩,脸一沉,那表情比翻书还快,瞬间从和蔼可亲变成了怒目圆睁,指着两人的鼻子就骂开了:“你们瞧瞧,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兄弟宗族情谊,我是谁?我可是天子的叔叔,如今却得像个过街老鼠似的,成天提心吊胆,担心自己的小命。朝廷这么对我,这天下还有没有王法了?这事儿既然都这样了,那我还有啥不敢干的?”
说完,“啪” 的一声,把瓜狠狠地摔在地上。这就是信号啊,燕王府里的卫士跟事先约好了似的,一拥而上,把张昺、谢贵和那叛徒葛诚捆了个结结实实。这三人还没反应过来呢,脑袋就搬了家。您瞧瞧,就为了一片瓜,把命都丢了,这在那年头,想吃片瓜可真不容易啊。
朱棣把拐杖一扔,昂首挺胸,用那威严的眼神扫视着周围的人,大声喊道:“我压根就没病,都是那些奸臣在背后捣鬼,想陷害我。事已至此,我也是被逼无奈,这可怪不得我了。”
【决裂!】
话说那被杀之人的鲜血尚未干涸,朱棣便昂首挺胸,站出来发表声明。刹那间,整个现场仿若被一层寒霜笼罩,陷入了令人胆寒的死寂之中。
众士兵心里透亮,这是要开战啦,往后就得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拿命去搏了。燕王的那些亲属们呢,也都明白,自己的命运即将被改写。要么跟着燕王飞黄腾达,成为皇亲国戚;要么就倒了八辈子霉,沦为阶下囚甚至丢了性命。不管咋说,好好的日子要变天了,这心里头啊,就像吃了苍蝇似的,别提多不是滋味儿了。
毕竟都是凡夫俗子,谁没点自己的小九九。这造反的事儿啊,又不是过年娶媳妇,有啥值得高兴的?尤其是在成功之前,那心里头都是七上八下的。就算是朱棣,表面上义正词严,可心底里啊,恐怕也在打鼓呢。不过,这里头有一个人可不一样,那就是道衍。这老头啊,都六十四岁了,一辈子就盼着这么个机会。为了这一天,他可算是受尽了人间疾苦。青春年少的时候,没享过福,也没出过风头;成年之后,更是埋头苦读,过着清苦的日子。满腹的才华,就像被埋在土里的金子,没人发现;心怀天下的壮志,也只能憋在心里,无人知晓。这隐忍了大半辈子,就等着这一刻爆发呢。如今机会来了,他能不高兴吗?心里头估计在喊:“反了吧,反了吧!这么多人陪着,就算死了,黄泉路上也热闹。不成功,便成仁,这辈子也算没白活!”
那张昺和谢贵被斩杀之后,他们的卫士还傻乎乎地在门外等着呢。这些士兵等啊等,左等右等不见人出来,心里头就犯嘀咕了。他们最先琢磨的不是自家老大是不是有危险,而是自己的肚子饿得咕咕叫。您想啊,他们大老远跑来,提着脑袋给人卖命,不就图个温饱嘛。可倒好,王府里肯定是美酒佳肴,自家老大却把他们扔在外面喝西北风。这时间一长,天都黑了,又没有加班费,谁还傻等啊?于是乎,有的士兵一拍屁股,回家找老婆孩子去了;有的呢,寻思着找点乐子,就各自散去了。
可这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啊?没多久,张、谢二人被燕王干掉的消息就传得沸沸扬扬。这还了得,老大都没了,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于是,一大帮士兵抄起家伙,又气势汹汹地回来包围王府。可他们没了主将指挥,就像一群没头的苍蝇。虽说人多势众,可个别士兵就算再勇猛,也顶不住啊,没几下子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溃败而逃。
这时候,朱棣可没心软,他一咬牙,一跺脚,既然都走到这一步了,那就干脆干到底!紧接着就下达了第二道命令:夺取北平!大将张玉那也是个厉害角色,接到命令后,趁着夜色,率领士兵如鬼魅般扑向北平九门。这九门的守军啊,还在睡梦中呢,根本来不及反应,稀里糊涂地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也没怎么抵抗,就乖乖地把城门交了出来。朱棣这手段,那叫一个干脆利落,没费多大劲儿,就把北平城的控制权牢牢握在手中。
您可别小瞧了这北平城,在当时,只要掌控了城门,就等于拿捏住了整座城市的命脉。这就好比关门打狗,建文帝之前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调遣了无数将领,精心布局,想要守住北平。可谁能想到,仅仅三天时间,就被朱棣这老狐狸给拿下了。城里的那些将领和士兵,吓得魂飞魄散,纷纷脚底抹油,逃命去了。就连城外的明将宋忠,听到这个消息,也吓得脸色煞白,二话不说,带着三万大军,像兔子似的跑到怀来躲起来了。
就这样,朱棣成功夺取了北平城。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元朝大都,如今成了朱棣逐鹿天下的大本营,他将在这里开启自己的霸业征程!
【给我一个造反的理由】
朱棣为了这一天,那可是筹备了许久许久。士兵们个个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精良,粮食也堆积如山。可他心里头明白,还差一样至关重要的东西,啥东西呢?造反的理由啊!
造反需不需要理由呢?那是肯定需要的,而且是非常需要。您别看造反这事儿有时候好像理由可有可无,但实际上,这理由虽说不是缺了它就不行,可没有的话,总觉得缺了点啥,心里不踏实。
就拿朱棣来说吧,他是藩王,可不是那些走投无路的贫农。他要造的反,那可是针对正儿八经经过法律认可的皇帝。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理亏的事儿。所以啊,找个理由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哪怕这个理由骗不了别人,好歹能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让自己觉得心安理得一些。
于是,朱棣和道衍这俩家伙,就像两个在浩如烟海的大明法条里寻宝的探险家,一门心思地翻找着,试图找到能为自己所用的依据。这场景啊,有点像现在法庭上开庭时,律师们在那堆积如山的法律条文里翻来覆去,绞尽脑汁地寻找法律漏洞。嘿,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让他们找到了一个法律规则的漏洞,这一招啊,可算是打了个漂亮的擦边球。
原来啊,朱元璋当年也不是没留后手。他知道自己的儿子们有可能会和孙子闹别扭,就制定了一套极为复杂的规矩来约束藩王。可他又担心朝廷里会有奸臣捣乱,就又规定藩王在危急时刻可以起兵勤王。怎么说呢?就是 “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但这里头有个关键的地方,那就是得有天子密诏。可朱棣和道衍是谁啊?那都是胆大包天、厚黑学玩得炉火纯青的主儿。他们压根就没把这一点当回事,直接选择性忽略,然后大张旗鼓地宣称朝中有奸臣,他们要出兵 “靖难”,意思就是要清理皇帝身边的坏人。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们还煞有介事地把这一套歪理邪说写成奏折,大摇大摆地送到朝廷去,跟朝廷要人,那模样装得可像了,就好像街上的小混混打了人,还假装正义凛然地问肇事者在哪,口口声声说要为受害者主持公道一样。
您瞧,这 “靖难” 理论一出来,就充分说明朱棣这权谋手段玩得相当高明,已经熟练掌握了权谋规则里的一条重要诀窍:“如果你喜欢别人的东西,就把它拿过来,辩护律师总是找得到的。” 这就跟腓特烈二世说的那句话一个道理。
【不祥的预感】
既然都准备得差不多了,那就该干啥干啥呗。可咱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哪怕是造反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儿,也得讲究个仪式感。这就好比唱戏,领导得先上台咿咿呀呀唱一段,说说这次造反的目的有多伟大,意义有多深远,再讲讲具体咋干,还有抚恤金、安家费这些事儿怎么安排。然后呢,其他人再跟着补充几句,士兵们鼓掌表示明白了,这就算是走完过场了,然后才能开打。
朱棣造反也不例外。早在干掉张昺和谢贵之前一个月,他就偷偷摸摸地召集了一帮手下,搞了个誓师仪式。当然了,这事儿得保密,不能让外人知道。可就在那次活动中,出了个意外,把朱棣吓得不轻,心里头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那是在六月七日,朱棣正站在台上,滔滔不绝地给手下们讲造反的计划,说得那叫一个激情澎湃,鼓舞士气呢。可就在他讲得唾沫横飞的时候,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下来,那风啊,像发了疯似的,把房屋上的瓦片吹得七零八落。在场的众人看到这一幕,脸都吓白了,跟见了鬼似的。
这可不是个好兆头啊!当时的人可没咱们现在这么科学的思维,不会去想是不是房屋质量有问题,或者是天气变化太突然。他们心里想的是,咱这商量的可是造反的大事儿,见不得光的,这突然来这么一下子,难道是老天爷在警告我们,不让我们造反?
朱棣也慌了神,正说得兴起呢,老天爷却来捣乱,这谁能想到啊?事发突然,他也愣住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道衍站了出来。这老头可真是个机灵鬼,他扯着嗓子喊道:“大家莫慌!这是吉兆啊!真龙飞天,必定会有风雨相随。如今这瓦片落地,正是大吉大利的预兆,说明老天爷都站在我们这边,支持我们呢!”
您还别说,经他这么一忽悠,那些没什么文化的小兵们还真就信了。他们心想,这道衍大师说的肯定没错,上天都支持燕王,我们还怕啥?于是,这掉瓦片的事儿就成了上天支持朱棣的铁证。您瞧,这上天也真是好糊弄,好像总是按照人们的意愿行事。这所谓的替天行道,可不能全信啊!
那些小兵们好骗,他们没见过什么世面,没文化,不知道老天爷到底啥样,也没见过皇帝的威风。上级说啥,他们就信啥,就像一群听话的小羊羔。可朱棣不一样啊,他心里跟明镜似的,清楚这所谓的皇帝天子,也不过是个人而已。什么天意归属、天星下凡,那都是用来哄骗别人、安慰自己的鬼话。到了真正生死攸关的时候,还得靠自己的本事。
他以前也没少拿自己和当朝皇帝朱允炆比较。这一比,他心里就有底了。不管是军事才能,还是政治手腕,他都觉得自己比那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强太多了。而且他对自己的军队那是相当有信心。京城的那些部队,整天养尊处优,好久都没打过仗了,哪能跟自己手下这些身经百战、如狼似虎的士兵相比呢?
可话虽如此,毕竟朱允炆才是正统的皇帝,自己只是个藩王。要想坐上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这一路上到处都是荆棘坎坷,凶险万分啊。
朱棣的预感没错,他即将踏上的是一条充满艰辛和挑战的道路。身为皇子,他却不得不投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经历九死一生的拼杀,才能去争夺属于自己的天下。而且他要面对的敌人,可不仅仅是黄子澄那样的草包,还有很多厉害的角色在等着他,他很快就会尝到这些人的厉害。
不过,朱棣也不是那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人。他心里一横,心想:“管他呢!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于是,他大手一挥,喊道:“起兵!朱允炆,你那皇位迟早是我的!”
【宋忠的应对】
咱再来说说这宋忠。这宋忠啊,名字听起来就不太吉利,这人的军事才能呢,也只能说是一般般。本来在建文帝的布局里,他就是个小角色,没什么重要性。可谁能想到,这局势变化得太快,就像一阵龙卷风,一下子就把他卷到了风口浪尖上。
北平附近的南军跟没头的苍蝇似的,全都往他所在的怀来涌过来,一时间乱成了一锅粥。这时候,宋忠倒也没怂,在这关键时刻,他鼓起了一股勇气,像个救火队长似的,在短时间内把那些乱糟糟的士兵收容起来,然后重新编排队伍,好歹让局面稳定了一些。
可这些士兵们心里头还是慌得不行,跟受惊的兔子似的。这时候,宋忠就琢磨着,得想个办法让他们镇定下来,恢复战斗力啊。他想来想去,觉得让士兵们愤怒起来,可能就能忘掉恐惧。于是,他眼珠一转,决定撒个谎。这宋忠这辈子估计也没少撒谎,可这次这个谎撒得可不高明。
他派人到处传播谣言,说家在北平的士兵家属们都被燕王朱棣给杀光了。这士兵们一听,那还了得?一个个眼睛都红了,群情激奋,都嚷嚷着要跟燕王拼命。宋忠看到这效果,心里头松了口气,觉得这下子有戏了,就安心准备和燕王大战一场。
可等燕王的军队真的打过来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打头阵的燕军士兵们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挥舞着刀枪冲上来拼命,而是站在那里扯着嗓子大喊大叫。他们喊的啥呢?都是些 “爹啊,儿来看您了!”“兄弟,我是你大哥啊!” 之类的话,就跟在机场火车站出站口接人似的,这父子兄弟表哥堂弟的喊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这是咋回事呢?原来啊,朱棣早就知道了宋忠的这个谎言,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特意安排这些士兵的亲属打头阵,这一招可太绝了,直接就把宋忠的军心给瓦解了。宋忠手下的士兵们一听,这声音咋这么耳熟呢?再仔细一瞧,哎呀妈呀,这不是自己的亲人吗?这才明白过来,感情是被老大给骗了。于是,这些士兵们心里头那股愤怒和斗志一下子就没了,纷纷扔下武器,扭头就跑。
宋忠一看这局面,急得直跺脚,可他也没办法啊,手下的兵都跑光了,他只好自己亲自上阵。可这大势已去,他一个人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无力回天了。这战斗的结果,自然是宋忠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燕军活捉了。
朱棣本来还想劝降宋忠,可这宋忠也是个有骨气的人,他严词拒绝了朱棣的劝降,最后被朱棣给杀了。虽说宋忠本事不大,但他这宁死不屈的精神,倒也对得起他名字里的那个 “忠” 字。
这战败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似的,很快就传到了朝廷。建文帝听到这个消息,吓得脸色惨白,差点没晕过去。他这时候才彻底明白,自己一直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现在只能靠刀枪剑戟来说话了,这一场叔侄之间的生死较量,正式拉开了帷幕!
【唯一的人选】
列位看官,您且听好了。那朱元璋当年大杀功臣,这祸根呐,到了建文帝朱允炆这儿可就发芽喽。朱允炆这一瞅啊,好家伙,身边能打仗的人是寥寥无几啊,真要找个能和朱棣过招的,那可太难喽。
找来找去,就剩下耿炳文这么一位了。这耿炳文啊,可是朱元璋的老乡,那也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得很呐,所以深得朱元璋的信任,打完仗还被封了长兴侯,那可是一等功臣。您就琢磨琢磨,朱元璋当年把那么多功臣都给咔嚓了,单单留下他,这里头肯定有猫腻啊。
朱允炆觉得吧,眼下也只能靠耿炳文了,可他却犯了个大错。他呀,就没好好寻思寻思,为啥爷爷就留下这么个人呢?
想当年洪武年间,那名将多得跟天上的星星似的,耿炳文虽说也不错,可真算不上顶尖的。比他厉害的将领,一抓一大把;比他低调的,也不在少数。朱元璋把那些开国功臣杀得七七八八,却把耿炳文给留下来,这到底是为啥呢?
这里头的秘密啊,就在他的封号上。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那是因为当年他在长兴守了十年,张士诚怎么攻打,那城池都跟铁打的似的,纹丝不动,死死地牵制住了张士诚的兵力。
您瞧见没,每个将领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也有不擅长的地方。耿炳文的长处就是防守。朱元璋那可太精明了,把擅长进攻的蓝玉、王弼都给除掉了,留下耿炳文这擅长防守的,就算他以后有啥歪心思,凭他那防守的本事,也闹不出多大动静。要是哪天有外敌入侵了,耿炳文就能派上用场,顶一顶。
可朱允炆倒好,给耿炳文安排的任务却是进攻。他要攻打的是谁呀?那可是从小就在名将堆里混,对兵法了如指掌的朱棣啊。这朱棣的军事天赋,可不比洪武朝那些一流名将差,巧了,他最拿手的就是进攻。
耿炳文接了这任务,得嘞,一场矛与盾的大戏就要开场喽。
朱允炆心里也清楚,他这叔叔朱棣这次是来玩命的,可不敢马虎。他大手一挥,把三十万大军的指挥权就交给了耿炳文,盼着他能把叛军一网打尽。为了显示自己对这事儿的重视,还亲自送耿炳文出征呢。可就在这送行的时候啊,朱允炆干了件蠢到家的事儿。
他把军队交给耿炳文的时候,还一本正经地说:“您可千万不能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啊。”
您说说,这朱允炆这辈子干的蠢事不少,可我觉得这事儿最蠢。这就好比您拿着刀跟人拼命,好不容易把人砍伤了,您却停手了,还把人送去医院,等人家伤好了,您再接着打。朱允炆跟着朱元璋学了不少东西,可这关键的一条,他没学会。朱元璋的信条那可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耿炳文接到这命令,肯定是一头雾水啊,打仗还不能伤对方主帅,这是啥道理?可没办法,皇命难违啊,只能硬着头皮出发了。等着他的,那是吉凶未卜的命运呐。
八月里,耿炳文带着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到了真定。他这老江湖,做事就是稳当,派徐凯守河间,潘忠守莫州,杨松当前锋去雄县,等主力都到齐了,再一起发动进攻。您瞧,这三角形的阵势一摆,就知道耿炳文经验老到,几何学肯定学得也不错,深知深入敌境作战,得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的。
万事俱备,就等着朱棣这只老狐狸上钩喽。
【张玉的狂言】
朱棣这人呐,可比他侄子朱允炆了解耿炳文。他心里明白,这老将可不是吃素的,轻敌不得。战前啊,他就派自己手下的得力大将张玉去打探敌情。这张玉回来之后,给了朱棣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回复。
这张玉年轻气盛,看着好像没把老前辈耿炳文放在眼里,他跟朱棣说:“大王,您放心,敌军那纪律松散得很,潘忠和杨松都是没脑子的家伙,耿炳文嘛,就是个老家伙,咱要打败他们,打开南下的路,那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易如反掌。”
咱都知道,平常打仗前敢这么口出狂言的,一般都没好果子吃。可有时候啊,这口出狂言的人那是有真本事,有底气的。
张玉就是这样,他这话可不是瞎咧咧,那是经过仔仔细细分析研究才说出来的。朱棣一听,觉得有道理,也认可了他的看法。于是,朱棣亲自带着兵到了娄桑,准备发动第一轮进攻。
他这进攻的目标啊,就是杨松守着的雄县。您猜怎么着?他还选了个绝佳的时机 —— 中秋之夜。
朱棣为啥选这时候呢?您想啊,士兵也是人,逢年过节的,谁不想家啊?这中秋佳节,士兵们肯定都惦记着家里的爹娘妻儿呢。可雄县的这些士兵啊,他们的思念就到此为止喽。
朱棣的士兵们可没心思过节,趁着黑夜,跟幽灵似的悄悄爬上了城头。这时候,城里的士兵们都喝得醉醺醺的,一点防备都没有。突然看到这些不速之客,吓得酒都醒了一半。他们可不会把这些人当成嫦娥吴刚,知道是敌人来了。主帅杨松赶紧一边派人向潘忠求救,一边组织士兵抵抗。他心里想着,咱这部队可是互为犄角之势,只要潘忠能及时来援,肯定能把敌人打回去。
可惜啊,这杨松的兵力太少,寡不敌众,最后他和他的部队全都战死了,到死也没等到援军来。
那援军在哪呢?
潘忠接到杨松的求救信,心里一紧,知道情况不妙。他心里想,雄县要是丢了,自己也得完蛋。于是,他二话不说,骑上战马,带着骑兵就往雄县飞奔而去。
“快!再快点!杨松啊,你可一定要撑住,我马上就到!”
他这速度确实不慢,很快就到了一座叫月漾桥的石桥。这时候,潘忠哪有心思管这是啥地方啊。要是他以前来过,仔细瞅瞅,就会发现这桥底下多了好多水草。
就在潘忠和他的部队刚过桥,突然,炮声震天响,桥底下的水草 “嗖” 地一下没了,冒出一大群士兵,把桥给占了,断了潘忠的后路。这时候,路边和前方也出现了大批燕军,像潮水一样向潘忠扑来,把他围在中间,一顿猛揍。潘忠这下可惨了,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了,没一会儿,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活捉了。您想啊,他被捉的时候,肯定还没缓过神来呢。
朱棣这一招可太绝了,他早就看穿了耿炳文的阵势,知道这布阵的厉害之处就是互相支援。只要雄县出了事,潘忠肯定会来救,到时候内外夹攻,就能把来援之敌消灭。可耿炳文没想到朱棣动作这么快,用闪电战打了个时间差,先把杨松解决了,还在援兵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这一下,可真是一箭双雕,厉害得没话说。
朱棣旗开得胜,可他心里清楚,这只是个开头,真正的决战和考验还在后面呢。不久之后,他就得面对耿炳文和他的三十万大军,那才是真正的硬仗。
【战机】
正当朱棣琢磨着下一步该咋进攻的时候,有个人来到了他的军营。这人叫张保,是耿炳文的部将。这张保可不是来假投降的,他给朱棣带来了个重要情报。啥情报呢?原来啊,明军现在兵力分散,三十万大军还没到齐呢,就只有十多万人分布在滹沱河南北两岸。要是能各个击破,这仗可就赢定了。
朱棣手下的人一听,都乐开了花,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应该赶紧出兵攻打。可朱棣的反应却让他们都愣住了。
朱棣没按张保说的去攻打分散的明军,反而让张保回营告诉耿炳文,说自己的大军已经快到了,让耿炳文做好准备。
这可奇怪了,难道朱棣嫌敌人太少?
没错,朱棣就是这么想的。他觉得敌人太少、太分散了,不好打,万一不小心腹背受敌,那可就麻烦了。他的计划是让耿炳文把部队合到一起,然后跟自己来一场正面决战。在他眼里,耿炳文的军队没那么可怕,他就想痛痛快快地打一场硬仗,面对面地较量较量。
耿炳文呢,就像朱棣预料的那样,把部队合兵一处,等着朱棣来。不管这张保是不是间谍,他也只能这么做了。
这耿炳文都六十多岁了,眼瞅着快到退休的年纪了,还得出来打仗,心里肯定不好受。当他知道自己精心布置的阵形被朱棣给破了,杨松、潘忠就像切菜似的被朱棣收拾了,他心里对这个年仅四十岁的朱棣的军事才能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这些名将的厉害,他都见识过。当年在这些人的光芒下,他只能默默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现在这些人都不在了,他还以为天下没几个能打仗的了,有点自负了。
可现在,他算是彻底明白了,自己碰上了个硬茬子,这朱棣太厉害了,打仗太有一套了,很难对付。
他知道自己不擅长进攻,可朱棣的军队都快打到眼前了,没办法,只能合兵一处,等着对方来进攻。这对一个带着三十万大军的将领来说,可有点丢人。可不管怎么说,是死是活,总得有个结果。朱棣,你就放马过来吧!
【真定溃败】
朱棣一听说耿炳文合兵了,马上就开始进攻。不过他这决战的打法可不一样,不是带着所有兵力傻乎乎地跟对方硬拼。他心里清楚,决战的方式多着呢。
耿炳文眼巴巴地等着朱棣露面,他瞅着对面的旗帜,知道朱棣就在那附近,可等了半天,就是不见朱棣出战。这朱棣到底在搞什么鬼?
耿炳文是等不到朱棣从正面来了,为啥呢?朱棣根本没打算从正面进攻,他放了耿炳文的鸽子,自己带着几千人绕了个大圈,从城池的西南面跟个奇兵似的突然冲了出来。这一下,耿炳文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两个营地一下子就被攻破了,损失惨重啊。不过这耿炳文毕竟是老江湖,虽然慌了一下,但很快就镇定下来,立刻组织士兵列阵迎敌。他心里想,自己的兵力和对方比,也没差多少,还是有机会拼一拼的。
可这北军的反应那叫一个快,跟闪电似的。耿炳文刚带兵出战,正面的北军就跟约好了似的,立刻发动了猛烈攻击。
这等了好久的北军在张玉、谭渊、朱能的带领下,像一群饿狼扑向耿炳文的南军。这些北军经常跟蒙古人打仗,那战斗力可不是盖的,比那些好久没上过战场的南军强多了。在他们的攻击下,南军很快就招架不住了,败相初现。这时候,耿炳文又得到一个坏消息,那朱棣跟个游击队员似的,已经绕到他背后发动进攻了。
这下可完了,前后夹击,耿炳文哪能顶得住啊?他只好带着部队往滹沱河东边撤退。可这北军大将朱能哪肯罢休,在后面紧追不舍。耿炳文回头一看,这朱能就带了三十来个人,竟敢追着自己几万大军跑,这也太欺负人了。他心里那个气啊,马上命令部队停止撤退,重新列队,他倒要看看,这朱能是不是真有三头六臂,刀枪不入。
【不要命的朱能】
朱能一看南军不跑了,还列好队准备跟他拼命。他心里明白,这南军是为了军人的面子,要跟他死磕了。按说这时候,穷寇莫追,他要是识相点,就该撤了。
可朱能是谁啊?那是个不要命的主儿。不要命的人可不怕敢拼命的人。他不但没撤,反而加快速度,带着那几十个人就冲向敌阵。您还别说,这人要是不怕死,啥奇迹都能创造。耿炳文的南军本来就被打得没了士气,被朱能这么一冲,又一次崩溃了。三千多人把武器一扔,投降了。
耿炳文这下彻底没信心了,带着剩下的士兵就退回了真定城。在城里,他才能发挥自己防守的本事。
这北军打了胜仗,接着就攻打真定城。可这耿炳文也不是吃素的,他又一次证明了自己为啥能在朱元璋那时候活下来。他心里想,当年张士诚那么厉害,我都没怕过,还怕你们这些人?
北军连续攻了三天,耿炳文就靠着那些残兵败将,硬是把真定城守得死死的,北军一点进展都没有。要是这些进攻的人知道耿炳文以前守城的最高纪录,估计得吓晕过去。
不过不管怎么说,耿炳文心里清楚,自己这仗输了,输得心服口服。他从朱棣身上,仿佛看到了李文忠的影子。
朱棣啊,你赢了,你现在是这个时代最厉害的将领了,我是比不过你了。不过这天下这么大,肯定还有能跟你较量的人,虽然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