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第22章 制度后的秘密 ...
-
列位看官,朱元璋啊,那可是个搞制度的行家!这人了不起,还特勤奋,一辈子不光弄出了完备的律法,还把这法律给普及开来。
咱先说说这法律,朱元璋搞出了《大明律》,规定了笞、杖、徒、流、死这五种刑罚,就好比是小竹棍伺候、大木板招呼、有期徒刑、流放边疆、脑袋搬家。可朱元璋啥性格啊?他可不满足就这几种玩法,这只是正刑,其他花样多了去了,以前咱也提过,今儿个就不多唠。
在明初普法教育里,最重要的可不是《大明律》,而是一本叫《大诰》的书。这《大诰》啊,是朱元璋搜集了一万多个罪犯案例,把犯罪过程、处罚方式都写进去,然后到处散发,人手一册。按法理学分类,这用了案例,有点像那英美法系的判例法。朱元璋心里明白,让老百姓背条文,那是不可能的事儿。这些案例生动啊,有名有姓的,老百姓吃完饭当闲书看,就跟咱现在爱看侦破故事似的。更绝的是,里面还详细写了对犯人用的各种酷刑,什么铁刷子刮皮、抽肠、剥皮,那简直就是特殊行为艺术,能让人把刚吃的东西都吐出来,然后发誓这辈子不犯法。
可问题来了,当时老百姓文化程度低啊,文盲占了大多数。没希望工程,读过私塾的就不错了。您看电视里,城门口贴个告示,一个人读,一堆人听,不是读的人口才好,是大家都不识字啊。朱元璋再有本事,也不能替老百姓去听去读。这可咋整?朱元璋这奇人啊,想了个匪夷所思的招儿。
就说张三犯了罪,县官定了刑,该坐牢的坐牢,该流放的流放。可这差役不着急,先把张三押到他家,找啥呢?就找那本《大诰》。要是找到了,张三可就运气来了。本来判流放的,不用去了,回牢房坐牢;要是杀头的罪,嘿,能捡条命。反过来,家里要是没有这本书,那就惨喽。本来判流放,差役先恭喜他省了交通费,然后咔嚓一刀,脑袋就没了。按法理说,家里有书该是知法犯法,得加重处罚,可在当时,这就是朱元璋能想出来的最好办法了。就这么着,朱元璋算是把法典给普及了,虽说效果不一定咋样,但好歹尝试了。
再说说朱元璋定的那些奇怪制度。洪武年间,这制度多了去了,真要都写出来,十几万字都不够。咱就简单说说几种,这里头可都有深意。
就说这人去世了,不能随便说死。得看身份,皇帝死叫崩,公侯贵戚死叫薨,大臣死叫卒,士死叫不禄,普通老百姓才能说死。这可给人添了不少麻烦。就说官员丧礼,摆个灵堂,众人来祭拜。当时有不少人搞 “撞门丧”,啥叫 “撞门丧” 呢?就是来祭拜的人和死者不熟,有的根本不认识。但同朝为官,死者为大,不管咋样都得来拜一拜。这进了灵堂啊,得先看清神位名字,要是不认识,得先记住,然后跪地大哭:某某兄啊,你咋就死了呢,兄弟我来晚一步啊。您要是这么说,别人就得怀疑您是来砸场子的,祭拜官员,咋能用庶民的说法呢?正确的做法是,先进灵堂,问家属:您家老爷前居何职?家属说:我家老爷原是兵部武选司郎中。这心里就有数了,五品官,该用 “卒”。那就拜吧,别急,还得再问一句:您家老爷可有世袭爵位?家属说:我家老爷袭伯爵位。得嘞,再到神位前,跪地大哭:某某兄,你咋就薨了啊,兄弟我来晚一步啊。这才算大功告成。其实这称呼规定前朝也有,可没认真执行过,洪武年间要是违反了,那可就有大麻烦了。
老百姓也被分成好几类。按职业分,有民户、军户、匠户。民户里有儒户、医户啥的,军户有校尉、力士、弓兵、铺兵这些,匠户又分工匠户、厨役户、裁缝户等等。这划分可严格了,为啥呢?用人方便啊,打仗就找军户,修工程就找匠户。可这毛病大了去了。就说你是军户,你儿子也得是军户,没儿子咋办?找亲戚里的男丁充数,没亲戚也不行,反正得找个人干军户,拐骗拉人随便你,自己想办法去。再比如你是匠户里的厨役户,你说你不会厨艺,没关系,人去就行,人数对得上就好,反正做的饭也没人吃,吃坏肚子也不管。这民户军户之间不能转,同一户里不同职业也不能转。打仗召集弓兵户,这些人没练过拉弓也得上,一人给把弓就冲。这军队战斗力能好吗?召集医户,叫来的不懂医术,那可就要出人命了。
官员们也不轻松啊。衣服穿着、颜色搭配、用料、图案,都有严格规定,违反了可是要杀头的。就说朝服冠上的梁数,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依次递减,多一根少一根都不行。这衣服祭祀典礼穿,平时上朝穿公服,公服规定更复杂,一品到九品,文官武官,衣服颜色、花纹、□□、补片都不一样。回家也不能随便穿,得穿常服,常服也按品级有规定,就说腰带,一品用玉,二品用花犀,往下各不同。要是不小心穿错了,常服上朝,公服祭祀,系错腰带,穿了黄色内衣,被人发现,那就是大错,脑袋可能就不保了。
朱元璋还把全国行政机关分工分得那叫一个细。行政公务、司法裁决、仓储准备、人口统计,就连街道清洁都安排到人了。还详细说明工作咋干,就跟买电器送的说明书似的,啥都怕漏了。人口统计注意啥、咋核查、隐瞒人口的手段都写上了。再详细点,估计都得规定清扫街道咋用扫帚、出门先迈哪只脚了。在朱元璋手下干活倒也不难,只要不是傻子,能看懂说明书,就能干好。
朱元璋还不让农民进城打工,规定老百姓只能在自己生活范围内活动。交通要道设关卡,出规定地域得有官府路引。这路引可得收好,丢了的话,守关卡的士兵就把你当逃犯,抓走充军。家也回不去了,说不定过几年,这位丢路引的兄弟也站在关卡当检查员了。
朱元璋这是要建一个等级分明、秩序严谨、近乎僵化的社会结构。农民种地,商人经商,官员按规定干活,谁也不能越界。军户、民户、匠户一划分,找工作都不用愁,不用弄简历、打扮好了去面试。除了读书厉害的,其他人工作投胎时候就定了,爹干啥,儿子就干啥。这就像个完美模型,所有人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就像无数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组成强大的明帝国。这制度严密周到,就是现在看,也称得上典范。咱不得不佩服朱元璋,打下江山还弄出这么完美的规章制度。他的心思也明摆着:明帝国的事儿我都解决了,制度有了,方法有了。后世子孙照着做就行,我累点没事,你们就等着享福吧。可这模型终究只是模型啊。
列位看官,咱刚说朱元璋那制度体系,看着完美,实则漏洞百出。这世上就没十全十美的东西,制度有缺陷,体系有漏洞,朱元璋那套也不例外。
您瞧啊,他那体系经不住时间折腾,还出了一堆他想都想不到的幺蛾子。朱元璋废了丞相制度,想限制大臣权力,结果呢?明朝的内阁比以前的丞相还专权。他不让老百姓到处跑,到了明朝中后期,流民跟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窜,啥束缚都没有。他抑制商业,规定商人不许穿绸纱好衣裳,嘿,大规模工商业偏偏从明朝兴起,那些本该在底层的商人,个个穿金戴银,还能当官经商。朱元璋严禁太监干政,可明朝的阉宦一个比一个厉害,这还跟他废相权有点关系。他给子孙都备好了爵位俸禄,一百多年后,好多后代穷得叮当响,家道中落。
朱元璋觉得这些制度能用千年万年,结果短短百来年就散了架。他那些继承者,嘴上喊着太祖成法万年不变,实际各有各的小算盘。偶尔有个死脑筋要恢复祖制,换来的是大伙的嘲笑,连皇帝都不当回事。朱元璋为保制度实施,对违反者处罚极严,像太监干政、敢议立丞相的,都杀无赦。可这些狠话就跟放屁似的,没起啥作用。太监照干政,内阁照使丞相权,此路不通就绕路走,谁把太祖成法放眼里啊。
更怪的是,朱元璋规定的事往往反着来,真是怕啥来啥。就像有个看不见的对手跟他对着干。朱元璋往东,对手往西;朱元璋要吃饭,对手给喝水。这对手可不是瞎编的,就是咱之前提过的历史规律。
就说他限制商人穿好衣服、政治地位那规定,能行得通吗?农民有权穿纱,可没钱买,商人地位低贱但有钱,能买得起贵重东西。农民饭都吃不饱,谈啥穿衣服,这不是逗穷人玩嘛,虽说朱元璋本意不是。类似的制度缺陷一抓一大把,制度本身没啥大毛病,就是不适应变化。朝廷收入增加,经济发展,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跟着变,死脑筋的制度肯定被历史淘汰。朱元璋的政策适合明初,促进了生产恢复发展。可他再厉害也不是超人,没法让历史停步。他把制度当万世不变之法传下去,后人眼里就成了荒唐、不适用的绊脚石。
朱元璋这辈子对手不少,顽强的张士诚、凶狠的陈友谅、难缠的北元、狡猾的胡惟庸、骄横的蓝玉,这些都是人杰,都败在他手。最后他碰上历史规则这个对手。命运之神挑中朱元璋,给他建功立业机会,他也争气,靠军事、政治天才打败所有竞争者,成了开国皇帝。他以为能改变规则,创造体系,错喽,在历史眼里,他就是个小棋子。他能影响少数人一辈子,多数人一阵子,可没法永远影响多数人。
朱元璋无疑是当时最牛的人,军事、政治天赋一流,精力旺盛,执政三十一年,没日没夜忙政务。天才加勤奋,好像没啥干不成的。他以为能操控一切,按自己想法搞了套社会体系架构,觉得肯定能成。可历史规则这对手跟以前的都不一样,无影无形到处都是。它不招惹朱元璋这猛人,专缠他子孙,朱元璋的体系被时间磨得千疮百孔,最后没了控制力,历史就按自己的道走了。事实证明,这场较量朱元璋输了。为啥呢?说起来简单,朱元璋只是历史的执行者,不是创造者。没他,也会有李元璋、王元璋完成历史使命,推翻旧朝建帝国。历史好客,但不让客人抢它位置,不是一两个人能支配创造的,时势造英雄,一点没错。真正支配历史的,是稻田里干活的老农,官道上做买卖的商贾,朝堂上提建议的官员,孤灯下读书的学子。他们大多默默无闻,留不下名,但才是历史的真主人,从古至今,都这样。
咱解构了朱元璋体系,再回洪武时代,还有些影响深远的事得说说,就说那可怕的锦衣卫。
特务政治是明朝特色,锦衣卫就是代表。咱现在听锦衣卫就一历史概念,明朝人可一听就吓得腿软。这机构怪,本是皇帝亲军二十六卫之一,就一支军队。这些部队归皇帝指挥,各有各的活。亲军按理该在皇帝身边,是个美差,可别以为当了亲军就发达,像孝陵卫,就是守坟的,整天跟陵墓打交道,要是被选进孝陵卫,恐怕一辈子见不着活皇帝。
锦衣卫就不一样,又当皇帝卫队,出行保卫,又当仪仗队,上朝管礼仪。锦衣卫成员穿飞鱼服,佩绣春刀,特威风。就因为在皇帝身边,渐渐成了皇帝耳目,打探情报,收拾大臣。这机构吓人在不受任何部门管,只听皇帝的。机构简单,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最大,下面有同知、佥事、镇抚各二人,千户十四人,都是高级领导。
明初进锦衣卫可不容易,得严格审查面试,得是良民,没犯罪前科,还得精挑细选,各种训练,过关了才能进。锦衣卫主要任务是侦查大臣行动,向皇帝报告,还管 “廷杖”,收拾不听话的大臣。大臣眼里,这就是一群恶魔。洪武年间,大臣家要是来了锦衣卫,那就得收拾包袱跟家人告别,一去不回。锦衣卫还收集军事情报,策反敌军高官,像万历朝鲜之战,锦衣卫可活跃了,弄了好多日军情报,对打赢战争有大功劳。
锦衣卫还有个可怕之处,不受司法机关管,能自己抓人判刑。抓人前,指挥使发个 “驾帖”,不是身份证明,是逮捕证。锦衣卫拿着这东西抓人,谁挡杀谁。刑部、大理寺见了锦衣卫都躲得远远的。锦衣卫还有自己监狱叫 “诏狱”,名气比刑部天牢还大,关进去的都不是一般人,不是大忠大善就是大奸大恶。胡惟庸、蓝玉案里,锦衣卫跟夜猫子似的,到处找所谓同党,处决了好多人,这两案让锦衣卫名声大噪。这就是一群可怕的人,权力大得很,除皇帝外谁都管不了,是皇帝重要统治工具。
可始创锦衣卫的朱元璋也知道特务政治的危害,知道再放任,国家法律就成废纸了。洪武二十六年,他下令撤了锦衣卫,司法审判得司法机关来(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为表决心,还当众烧了锦衣卫刑具,说永不重开。但很多事开了头就难收尾,锦衣卫这独特机构在后来明朝历史里可有大戏份,咱以后还得老提它,今儿个就先说到这儿。
列位看官,咱今儿个接着说。朱元璋正忙着解决国内那些麻烦事儿呢,明帝国东北边界可出了个大意外,这事儿对明朝往后的发展影响可大了去了。
事发地是那高丽王国。这高丽啊,是王建于公元 10 世纪建起来的,把之前的新罗王国给取代了,就这么一直传下来。可这高丽王朝和明朝关系不咋地,这里头有老多历史原因了。
元朝一建立,那帮统治者就发兵攻打高丽,高丽哪能打得过啊,最后只能乖乖屈服,成了元朝的征东行省。元朝可坏了,还随便废人家高丽国王,就想着通过王室通婚,把高丽死死攥在手里。您还别说,他们真就这么干了,从元世祖到元末,七位公主都下嫁高丽国王了。您瞧,这和亲的招儿啥时候都好使,真要哪天打起来,把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一摆,什么你是我姐姐儿子的堂弟的邻居啥的,能把对方说得晕头转向,直接收兵。
元朝这目的还真达到了,这么一通折腾,三代高丽国王都有元朝皇室血统了。当然了,真要细算这辈分和称呼,还得翻家谱。就因为这高丽王室和元朝皇室的血缘关系,朱元璋建了明朝,元朝被赶出中原了,高丽还跟着元朝。
朱元璋心里明白,稳定边界那可太重要了。明朝一建立,就赶紧派使臣去高丽,通报国号年号,就想和高丽建立宗藩关系。您猜怎么着?这亲戚关系在利害面前,有时候真不好使。这不,元朝一败退,高丽国王王颛瞅准机会,立马和元朝断了关系,接受明朝册封,可算摆脱元朝奴役了。可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高丽王朝里好多人都是元朝亲戚,他们能甘心被明朝管着?就这么着,亲元和亲明的两拨人掐起来了,这一掐就是十来年。
后来王颛十岁的养子江宁君辛隅当了国王。这小国王倾向北元,可又不敢得罪明朝,就派使者去给老爹请封谥号(这高丽国王的谥号得明朝点头才行)。本来挺顺利,明朝派了林密、蔡斌去高丽,结果这俩倒霉蛋回来路上被人劫了,东西抢光,人也被杀了。按说这事儿不一定是高丽干的,在自己地盘上干这事儿,不就跟在凶案现场写 “杀人者是我” 一样傻嘛,八成是北元派人干的。
可朱元璋是谁啊?那能随便得罪?这阴谋都搞到他头上了,他能善罢甘休?气得暴跳如雷,把给王颛的谥号收回来,还不承认辛隅的国王地位。高丽也委屈啊,可没地儿说理,只好转头找北元请封,得了个高丽国王、征东行省左丞相的封号。得嘞,明朝和高丽就这么决裂了,两边都抄家伙了。眼瞅着一场大战要开打,这刀剑没商量,可拿刀拿剑的人可以商量啊。
这高丽国王辛隅真打算动手了。洪武二十年,冯胜和蓝玉带着军队把纳哈出打得屁滚尿流,拿下辽东,还设了铁岭卫都指挥使司,把铁岭给占了。这铁岭可是个敏感地儿,元朝的时候就是元朝和高丽的国界。高丽一直惦记着这缓冲地带呢,明朝这军事行动可把高丽的如意算盘给搅和了。
这辛隅到底年轻,政治经验少,居然跑去找朱元璋要铁岭这片地。朱元璋一听,差点笑出声来,自己打了几十年仗,就为多弄点地盘,这小年轻倒好,想从自己这抠地,自己可是连工资都不舍得多发的主儿。结果不用想,朱元璋严词拒绝了使臣。这辛隅也是个急脾气,血气方刚的,立马下令调集各道军队,洪武二十一年就去征伐辽东。
那这远征军有多少人呢?《李朝太祖实录》上说,一共就不到四万人。他们的对手是谁?是刚打败纳哈出二十万元军的明军啊,北元都被打得稀里哗啦,退守沙漠了,就这高丽的远征军,拿什么和明军打?可辛隅好像没想那么多,估计他觉得高丽军队能以一当十呢。
辛隅对形势认识不清,可他派去打仗的将领不糊涂啊。李成桂就清醒得很。这军队统帅是曹敏修和李成桂,一个左军都统使,一个右军都统使。李成桂一直反对和明朝决裂,劝了半天没劝住。没办法,谁让他是将领呢,官大一级压死人,只能带兵出征。
大军到了铁岭,李成桂可没进攻,他心里有别的主意。这老兄先把曹敏修给说通了,然后心一横,反了!带着军队扭头就回老家,把辛隅给废了,自己建了个王朝,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氏王朝。
李成桂为了让明朝支持自己,赶紧派使臣去称臣,给朱元璋递国书。新王朝新气象,李成桂把高丽的称呼给废了,这新王朝得有个新名儿啊。这重要任务就落到朱元璋头上了,朱元璋琢磨半天,取了个 “朝日鲜明之国” 的意思,就叫朝鲜。这名字一直用到现在。朱元璋还下令:朝鲜是永不征讨之国,明和朝鲜就以鸭绿江为界。朝鲜呢,尊明为□□,用明朝年号,以后朝鲜历代国王继位,都得派使臣去明朝,让明朝皇帝给确认,再赐个封号。
朱元璋和李成桂就这么把明王朝和朝鲜的和睦关系给定下来了,还说好了要守望互助。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他们还真都守信用。李成桂建国这事儿,还有明朝和朝鲜的和睦关系,对明朝发展有影响,还促进了电视剧事业发展呢。
李成桂建李氏王朝一百多年后的 1506 年,李朝中宗继位。这中宗当国王的三十八年里,有个医官可不得了,靠着自己努力干出一番大事业。四百多年后,这医官的事儿被拍成电视剧,火得一塌糊涂,就是《大长今》。
朝鲜成了大明属国,北元也被打得没脾气,躲沙漠里吃沙子。强大的明朝终于把帝国边界给平定了。从盛唐之后,折腾了几百年,中原政权终于不怕游牧民族进攻了。这么一个庞大帝国又站起来了,老百姓能安居乐业,经济文化也能顺顺当当发展了。咱现在看,这可真是了不起的成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