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希望我自己早点把第三个副本写完,这样有漏洞,还可以自己补上,我是真的没有想到会写那么长
2.补充一些前面写到的但没有解释的知识(因为是存稿,我也记不清哪是察的了,可能有遗漏):
“大傩十二神兽”是中国古代傩戏中的重要角色,它们分别是甲作、巯胃、雄伯、腾简、揽诸、伯奇、强梁、祖明、委随、错断、穷奇、腾根。这些神兽在傩戏中扮演着驱逐鬼疫、保护民众的重要角色。以下是对“大傩十二神兽”的详细介绍:
一、神兽起源与背景
“大傩十二神兽”的概念出自中国古代的傩戏文化,是汉代大傩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的除夕大傩以十二月腊祭前一日为期,仪式中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者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浅。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这一仪式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鬼神的图腾崇拜以及希望远离苦难、追求幸福的愿望。
二、神兽能力与职责
十二神兽各自拥有不同的能力和职责,负责驱散不同类型的鬼疫。以下是各神兽的具体能力与职责:
甲作:食凶(原有“歹”作偏旁,电脑无此字),即驱散凶恶之气。
巯胃:食虎,即驱散与虎相关的鬼疫。
雄伯:食魅,即驱散魅惑人心的鬼怪。
腾简:食不祥,即驱散带来不祥之兆的鬼疫。
揽诸:食咎,即驱散带来灾祸的鬼疫。
伯奇:食梦,即驱散梦中的恶鬼或噩梦。
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即驱散与磔死、寄生相关的鬼疫。
委随:食观,即驱散观察或窥视的鬼疫(此处“观”的具体含义可能因时代和地域而异)。
错断:食巨,即驱散巨大的鬼疫或恶兽。
穷奇、腾根:共食蛊,即驱散流传最广、危害最大的鬼疫蛊。
三、神兽形象与传说
关于十二神兽的形象和传说,由于历史久远且传承不一,因此存在多种说法。其中一些神兽的形象和传说在古籍中有所记载,如穷奇被形容为像牛或虎,一身长着坚硬的刺猬毛,其声如狗,吃人。又说它专吃正直忠良的人,却细心侍候奸邪恶劣的人,是一个奇得不能再奇的“穷奇”。而伯奇则原本是人,因父亲轻信后母谗言而被杀死,变成伯奇鸟后,父亲发现错杀后,便射死了后母。这些传说和故事为十二神兽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人文内涵。
四、神兽在傩戏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傩戏中,十二神兽不仅是驱逐鬼疫的重要力量,也是连接人与神、人与自然的重要桥梁。它们通过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形式的表现方式,将古代人们的信仰和愿望传递给神灵和天地万物。同时,十二神兽的形象和传说也丰富了傩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大傩十二神兽”是中国古代傩戏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能力和职责,负责驱散不同类型的鬼疫。这些神兽的形象和传说在古籍中有所记载,为傩戏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人文内涵。在傩戏中,十二神兽不仅是驱逐鬼疫的重要力量,也是连接人与神、人与自然的重要桥梁。
3.汉代的除夕大傩仪式,选定在十二月进行腊祭的前一天举行。在这个仪式中,特别挑选了年龄在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的一百二十名黄门子弟,他们被称作“侲子”。这些侲子们都头戴红色的头巾,身穿黑色的制服,手持一种名为“大浅”(可能是指某种驱邪的器具或法器,具体形状和用途在文献中可能有所缺失或模糊)的物品。
仪式中的主角之一是“方相氏”,他装扮得极为特别,拥有用黄金装饰的四只眼睛,身披熊皮,穿着黑色的上衣和红色的下裳,手持戈和盾牌,显得威严而神秘。
此外,还有十二只象征不同动物的装扮者,它们被赋予了衣物、毛发和角饰,形象生动。这些动物装扮者由中黄门(皇宫中的宦官)带领,并由冗从仆射(皇宫中的高级侍卫官)指挥,一同在皇宫的禁区内进行驱邪仪式,目的是驱逐那些被认为会带来不幸和邪恶的鬼魂。
整个仪式充满了神秘和庄严的氛围,是汉代宫廷为了祈求来年平安、驱邪避凶而举行的重要活动。
4.《宇宙锋》的经典唱词
《宇宙锋》的剧情主要讲述了秦二世时期,赵高与匡洪同朝为官且结为儿女亲家。赵高专权,匡洪不满。赵高遣人盗取匡家所藏的“宇宙锋”宝剑,并持剑行刺秦二世以嫁祸匡家。秦二世震怒,下令抄斩匡门。匡洪之子匡扶逃走,其妻赵艳容则回赵家独居。秦二世见赵艳容貌美,欲纳其为嫔妃。赵艳容既恨父亲诬陷匡家,又恨二世荒淫无道,于是在哑奴的帮助下,假装疯癫以抗拒□□。最终,秦二世被迫释放赵艳容,使其得以逃脱。
“我要上天,我要上天,我要上天!”“天高无路上不去。”(我将两句合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