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六则】冬季的随笔 ...

  •   1、【忘山】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山了,对山的怀念似乎在尘俗的琐碎中渐渐磨蚀。
      遥想当年,我是那样的爱山,爱到痴迷的地步。

      我总是一有闲暇,就背着自己的大行囊,深入山中,沿着山谷溪流而上。
      我喜欢散漫地在山中行走,虽然偶尔也攀爬崖壁,但相对于那些专业的攀岩者,我总是显得懒散。
      山对于我而言,从来不是需要征服的对象,它更象是一张床。

      高大空旷的落叶针林下的浅溪,是我的最爱。
      这样的溪流往往没有刺人的灌木,多是一些碧绿的苔藓和青草,阴凉笔直的树干间隙下,是散落的巨石。
      山水悄悄地在褐黄色的落叶上流淌,无声,却分外清澈。
      偶尔会有清脆的鸟鸣,在头顶的枝叶间鸣叫,唧唧喳喳地催人好眠。

      当然,山除了深邃清幽的一面,还有它空旷辽远的一面。
      在那飞溅的瀑布下面,总有一个巨石如屋的壑谷。这样的壑谷总是气势开阔。
      它的走势大气,两边的峰峦大气,其间的藤草植物,也生长的大气,就连头顶的白云,也高远而野。
      这是山的另一种韵味,身入其中,你也会感到一种安静。
      一种博大的,生命充沛的安静。

      爱山的人象孩子,爱水的人象老人。
      大江大水,流淌的都是历史和人文。在江边看水,如同翻史溯源,有一分寂寞,二分感慨,七分抱负。
      而山,从来只是和隐逸神仙挂钩,它是嘲笑和坐忘尘世的“人”。
      但是,山却是比水更温暖。

      山的温暖在于其肃默,在于其隐。
      它的博大和沉静,让每一个深入其中的人,都会暂时“物化”,忘掉“人”的身份和骄傲。从而也忘掉隔阂和尊卑。
      在山里,人是那样不经意地就把自己当做了自然的一份,眠与石,倚与树。
      其心悠然,所以温暖。

      不过我们终究还是把山忘记了。——— 就象孩子终究要长大,要野心勃勃地投身天下。
      我的很多朋友,中年后已经忘山。他们更爱尘世和水,他们的温暖是家庭和朋友,这些近而实在的东西,而不再是自然。
      他们更关注历史和人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他们的口头禅。
      山与他们,只是少年时的孤单岁月。而如今,却是人在江湖。

      如今,我也是人在江湖了。
      所以山,也离我渐渐遥远。

      2、【关于四季】

      对于四季,古人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与养生之道,则是春天要补温阳以养肝,夏天要补清凉以养心,秋天要补干爽以养肺,至于冬天,五行属水,则宜大补,水在卦象中又代表肉类。  所以冬天,吃热乎乎的羊肉、猪肉、牛肉火锅,是最适宜的。
      结合人的行为,则是春天可缓行,夏天宜静思,秋天可远足,冬天应好卧。

      做为我本人,对于四季的思念,似乎也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着。
      记得最早的时候,我喜欢夏天,热辣辣的夏天,蝉鸣、西瓜、还有清凉的游泳池,对一个孩子来说,都是及其诱惑的。
      当我成为一个少年人的时候,对春天则是最向往,当然,不是凌寒未散的早春,而是有落英暖风的暮春。因为在这个季节里,最适合读书了。宋人有诗: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便是明证。

      喜爱秋天是后来的事情,因为那时开始不怎么爱读书了,转而对山水行旅感兴趣。而秋天天高云淡,气候凉爽,分明是一个远足的季节。
      秋季山乡的米酒多半也酿熟了,虽然味淡,但依然可以醉人。寻秋而去,山中景物也疏朗了,黄花摇曳与野泉边,让人心悠闲。
      秋天,那时与我,就象一个古典的梦。

      秋去冬来,爱冬应该源于爱山。
      山在冬天里,是最让人温暖的 ——— 我这么说,大家是不是很疑惑。且听我解释。
      温暖是一种什么样的素质呢?其实它不是微笑,也不是随和。它应该是一种凝重,一种承载,一种包容,甚至于,有时候是一种肃穆。一个温暖的人,他第一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厚实,就象棉袄,而不是飞扬的薄衣。
      而冬天的山,那些被白雪覆盖的山谷,静默在溪流边的峰峦,正是这样沉稳凝重的一道风景。

      关于对四季的喜爱,其实是一场轮回,人心的变化,就藏在这些喜爱中。

      3、【风景】

      风景是什么?字面解释,应该是风物和景观。
      我是个爱“江湖”的人,虚拟的那个社会、或者真实世界里大江大湖,我都爱。所以,我也爱风景。

      风景微小时,可以是案角的一块石头,也可以是杯水里的波澜。
      风景略大点,则可以是一扇窗,一个人,或者一盏灯 ……
      再大点,微雨中的旧檐、霜迹寂寞的板桥、铁轨穿过秋草的小站,也是风景。
      当然,人心的变化、世事的叵测、聚与散的唏嘘、华发渐白的沧桑,更是大风景。

      有个朋友曾经对我说:
      最妩媚的风景,当是孩子的笑靥。
      最温暖的风景,应是老人的回眸。
      最伤感的风景,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最喜悦的风景,是绝境处的逢生。
      最寂寥的风景,是一杯好酒自饮。
      最开怀的风景,是天下有识的戚戚 ……

      风景在抬眉和低首时最是秀丽。心思辽阔,意态悠远是看风景人的姿势。
      ——— 与闹中能静下来,风景才最宜入目;而沉静中有一丝活泼,风景方有真趣味。

      风景的鼻祖,当追寻山水。
      山的风景,是一个木屋,藏、隐、和眺望。有休憩和观瞻。
      而水的风景,则是一本书,溯流如翻页,泛舟如行文。月下看江,更有秉灯读史的味道。

      风景在现代,则不离土地和城市。
      一边是黑,一边是白。一边是凝重中的挣扎,一边是繁华里的沉溺。于人文上彰显,就是许多轻飘飘的刺。

      风景总是无言的,是看风景的人爱多语。

      4、【分析】

      我们身边总会有这么一个朋友,他说,我能够看清你们。
      总有那么一些人被他糊弄住,在他对自己的分析里一惊一诧。

      有一次,这个朋友对我说,我来分析分析你。
      我阻止他,我说:别,我清晰你的一切伎俩,所谓分析,不过是一种代入罢了。

      “你知道别人的悲伤,是因为你也悲伤过;你知道他人的得意,是因为你也得意过;你知道旅人的困愁,是因为你也曾经做过旅人;你知道失恋者的伤心,是因为你也失恋过 ……”
      这世上的喜怒哀乐,大部分相同,只有一些微小的区别。分析者之所以能够直指人心,是因为他们把自己代入了角色。

      戴安娜被誉为平民王妃,据说是源自她总能够理解他人。
      一对英国夫妇的女儿患了绝症,希望见她一面,她来了,见到小女孩后,说了一句话:“你一定很憤怒吧”
      这一句话,打进了小女孩的心底,让小女孩深深的感动。

      戴安娜为什么能够看到小女孩心中的愤怒,是因为观察和分析吗?
      我相信不是的,在那样的环境下,小女孩看见自己渴望见面的人来了,一定是微笑着的。
      戴安娜是把自己代入了,代入了小女孩那种绝望的境地,那样的境地,戴安娜曾经可能也经历过。所以,她明白小女孩的愤怒,那也是她的愤怒。

      我也明白小女孩的愤怒,也明白戴安娜的话,因为那种绝望的经历,我也有过。
      虽然我的绝望,在现在看来很是渺小,但也足以供我代入,从而理解她们。

      鉴于此,我从不对那些装神弄鬼、直指人心的分析者崇拜,我相信他们在分析他人的时候,其实只是在回忆往昔。

      如果一个人,能够深刻地了解我们,那不是智慧,也不是技巧,更不是神迹。
      那只是因为他有着丰富的阅历,而且敏感。

      5、【看花】

      以下这段对话,是真实存在的。

      有两个人,一个叫甲,一个叫乙。
      两个人都很爱赏花。

      夏天的时候,甲邀乙去观莲。
      坐在池边,甲指着水中摇曳的那一片碧绿和粉红,说道:“这莲盛开时是美的。莲不盛开时,何尝不是美的呢?所有的叶还带着稚嫩的青春呢。而到了秋季,莲在落雨的风中,回忆自己一季的辉煌,也有沉静之美;就连冬天。已经没有莲了,我却仍然可以看得见美。——— 冬的冷肃,池的空白,让我萌生期待的心。期待使我处在空茫中也能见到未来之美。”

      甲的话似乎富含禅意,乙低头思索。
      良久,他抬起头来,说道:“友,你这也是看花的一种心态,然而,如此地看花,是眷恋还是执著呢?”
      “我觉得,冬天看花的时候,未必要期待呢。雪花新落的时候,搬一把竹椅,坐在窗后,也可以让你看个尽兴。”

      “所以看花要适节令。冬天就忘了荷花吧。否则,再豁达的心看见那池塘中的残梗,也会有一点茫然的。”
      乙说完,笑着站起来,拍拍甲的肩膀。

      我在听完他们的对话后,也陷入了思索 ……
      我们的生活中,谁又懂得“适节令”地去赏花呢?
      繁花如往事,俱在指间绽开。冬不语荷、夏不语雪,这才是爱人爱己。既然求不得,何不珍惜眼前人?

      “所以冬天就忘了荷花吧。”——— 这是生活的智慧,有舍才有得吧?
      有家有室,已非繁夏之身,舍去了对网后人的执著。只求淡而远观。或许,此情会更温暖而长久 ……

      6、【凡人】

      一周没有写什么了,在一个自己管理的论坛上,实在是惭愧。
      今天上来,恰好看见zhaoj007的《凡人》,就以这个做题目,写一则随笔吧。

      凡人的意思,应该就是普通人。
      在中国,这样的普通人有13亿;按照城乡来划分,大约是城市20%,乡村80%。按照穷富来划分,则是穷人80%,富人20%。

      80%的中国人,是怎样度过自己的每一天呢?
      他们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住在乡野中,靠近山峦或高原。他们的愿望是过上温饱的生活,有后代来延续香火,有一个温暖的被窝和暖脚人。

      他们的娱乐是晚饭后晒谷场上的聊侃,以及下雨天打孩子。
      当然,对于赶集和进城去接近那另20%的国人,也是他们的娱乐。他们或许还唱山歌,但现在多半已经忘了,——— 这种娱乐形式,渐渐沦落为一种表演。
      他们其实并不怎么关心国事,倒是更关心风花雪月,因为这也是平淡生活里的变化,而且还牵扯到生计。所以,就这一点来说,那些呼吁要多写些贴近生活的文字的学究们应该注意了,风花雪月其实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这80%的国人中,有20%往城市里迁移,他们通过电视和其它媒体看到另一种生活,这种生活让他们向往。
      当然,迁移的更大原因是贫穷。
      但是有80%的迁移者,最后还是回到乡村,这个数字有水分,或许更多。另外20%的人在城市里居住下来,但其中又有80%是生活在底层。

      这占了中国绝大部分的普通人群,他们身上保留了中华民族绝大部分的美德,隐忍、坚强、勤劳和善良。
      但是,他们在中国,却是一个非主流的群体。

      中国的主流群体,是那另20%。
      这20%的普通人,生活在城市里。他们生活规律,秩序井然,大多数人接受过基本教育。
      他们的愿望是多样的,象这个群体的服饰色彩一样。但粗略划分一下,依然可以用两分法:群体中20%的人在追求更富有,80%的在追求生活稳定。

      他们的娱乐也呈现多极化,读书和文艺生活还是很多人的爱好,但必须是隐藏的,因为大众的声音似乎对此极为嘲笑。
      除此之外,更多的人沉迷一种麻将赌博,这部分人,在某些地区,有向80%发展的趋势。

      这20%的人群中,还有20%正在接触网络。
      他们在网络里聊天,展现自我。当然,也有纯粹是娱乐和学习的,和纯粹是为了□□,缓解浮生的痛苦。

      对于国事,这群人里约有20%的人表示关注。但是其中80%的人,只是把国事做为谈资,缺少悲愤和怜悯心。
      政治于他们,更象舞台而非为民谋利的工具。

      总而言之,他们相对于乡村的同胞,精神上因为时代的冲击和新理想缺匮的断层,显得更加空白和彷徨。
      当然,生活的压力依然让他们勤奋。

      他们有20%的人向往大洋对岸的生活。但其中绝大多数的人只是向往,并不能顺利出去。
      因为出国只是他们的一种跳板,而非理想。

      在他们的迁移计划中,最近还有一种趋势。
      大约2%的人打算或者正在向乡村移动,其中极少的人是因为喜爱自然而寻找田园诗意,更多的人是因为贫穷而返祖归乡,谋求土地糊口。

      乡村和城市里的无数个80%与20%,组成了中国的“凡人”世界。
      这个世界是一个正在变动的、充满机会和无奈的世界。我们每一个人在其中随波逐流、忍辱负重还必须学会偷着微笑,这就是凡人。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