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光靠在村里打打闹闹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精神愿望,随着人们对外界的接触和了解的增多,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遨游一番,成了乡村一批人的梦想和必然。而这第一批闯荡外面世界的使命,自然而然的就落在了50后这一代人的肩上。
      说起五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是国家的象征,他们是新中国的新生命,新中国的新主人。他们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生下来就是国家的主人。他们的身上体现着国家主人的凛然正气。他们一生奋力拼搏,从旧社会的垃圾堆上建起了新中国。他们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是国家的脊梁。国家从弱到强,从贫穷到富裕,从落后到先进,从愚昧到发达;它们用一生的汗水浇灌着共和国这只美丽的花朵,使它在世界的东方绽放着异彩;是他们用自己的脊梁生生的挺起了建设国家这个大梁。直到现在,上至□□,下至马路上的清洁工,建筑工地的搬运工,企事业单位的门房里依然闪动着他们矫健的又略显苍老的身影。
      和现在的年轻人相比,这一代人的人生经历是坎坷的,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百折不挠》。他们出生在建国初期,虽然进入和平年代,但新中国刚刚成立,积贫若疾,百废待兴;旧中国留下的贫穷、愚昧、落后、无知首先映入了这批几乎与新中国同龄的新生儿的眼帘,同时也铸就了这个国家要由他们来改变的使命。他们带着使命,肩负着责任来到了这个世上。
      他们是新中国的见证人,从他们出生起,经历了各个时代的沧桑,各个年代的变化。先后经历了建国初期农村土地革命时期、建设新中国时代、农村初级社、高级社体制改革时代,城市工商业公私合营时代,全国大三线建设时代,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远动,四清运动,农村生产队时期,□□运动,改革开放时期,这一代人全都经历了。
      土地革命 我国的土地革命运动始于1946年日本投降后,战后的中国千疮百孔,民不聊生,老百姓没有土地,这是的土地所有权在农村的少数地主、买办手中,他们把土地租给农民,农民一年忙到头,收成后交租交粮,所剩无几,大多数农民生活困难,缺吃少穿,苦不堪言。针对这种情况,共产党先在解放区做试点实行土地革命,减租减息,打倒了地主阶级,把他们的土地、房产、牲畜、农具分给广大穷苦农民,解放了千百年来受压迫受剥削的广大劳苦农民,使他们有了自己的土地、农具、牲口,翻身做主人,深得百姓拥戴;以致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翻身农民自愿支援解放军,推着独轮车打赢了淮海战役,推翻了蒋家王朝,解放了全中国,建立了新中国。
      全国解放了,生活稳定了,百姓安居乐业,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有了自己的家;也就有了生儿育女,建立家庭的欲望,50后,新中国的第一代新生儿诞生了。
      和父辈比起来,这一代人也算幸运儿,他们的父母生活是稳定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大生产,建立小家庭的追求当中。工人做工,农民种田,虽然劳累、辛苦,但这毕竟是建设自己的家园,心情是愉悦的,心态是好的;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因为是处于和平年代,都体现着善良友好。家庭讲孝道,亲友之间讲真诚,邻里之间讲和谐,乡里乡亲之间讲友善;十里八乡的人见了面都有一种其乐融融的景象。解放了,到处是和平的阳光,安静、祥和的生活环境,给人们带来从未有过的幸福感。50后的这一代人就是在这种生活环境中诞生的。
      从小的耳濡目染,成就了这一代人善良、勤奋、吃苦耐劳,与人和睦相处,宽容大度的天性;造就了这一代人为家庭、为国家勤勤恳恳、奋斗一生、无怨无悔的精神。正是有了这一代人,国家才会逐渐变的富强、和平、美丽、强大。
      集体所有制运动 一九五四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工商业改造,向着社会主义公有制迈出了一大步。农村也在城市工商业改造的拉动下,逐渐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转化成由小而大的集体经济。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把土地、生产工具、劳动力有机的组织起来,使农民有了集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结束了数千年男耕女织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经济意识,打开了社会主义资源公有化的大门,集体经济应运而生,为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在全国大形势的引领下,这个小乡村也从土地合并、生产工具、牲畜互用,劳动力互动方面悄然发生着变化。乡亲之间的感情加深了,生产工具、劳动力得到了解放,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流增多了,社会变得和谐了,生产热情普遍提高。人们的眼界开阔了,逐渐看到了家庭以外的世界,开阔了从家庭——集体——国家的大格局,新的一代人的先进思维随着这个小乡村的悄然变化逐步形成了。这个小乡村就像母亲温暖的胸怀,孕育着新中国的第一代人健康地成长。
      反右运动 一九五七年后,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高潮,北京的十大建筑先后开工并建成,工农业发展进入鼎盛。总路线、□□、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远动蓬勃开展。农村推出了水、肥、土、种、密、保、管、工八字宪法,农业发展大踏步前进。工业方面大三线生产,大炼钢铁,钢产量实现了建国以来零突破。
      与此同时党内□□运动掀起新高潮,继□□运动后,党内推出了大鸣、大放、大辩论的党内整顿运动,对党的基本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些爱国的党内人士,本着爱党、爱国家的初心向党敞开了心扉,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使党充分发扬了民主,更加纯洁和加强了党的基本建设。后来这场运动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操纵,致使一大批有识之士蒙冤受屈,被打成了□□,关进了牛棚,含冤受屈二十年,直到1978年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被平反,重新走上工作岗位。这批人的大好年华被白白浪费了二十年,直接影响了两代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反右斗争。

      三面红旗运动 一九五八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经济建设大发展的一年,农业大丰收,那一年风调雨顺,粮食打的堆成山,工业技术革新受到国家重视。工业产品制造业得到有力支持发展迅速,钢铁产量首次突破建国后的钢厂量总和。首都北京十大建筑作为永久性的国家标志先后落成,象征着国家的繁荣稳定,永久和平。
      全国人民群情激奋斗志昂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成为全国人民的统一口号,全国上下到处呈现着欣欣向荣奋发向上的繁荣景象。农村的人民公社诞生,农民成了公社社员,个体经济取消了,农村土地、生产工具、劳动力实现了公有化,结束了数千年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建成了社会主义大家庭。这就是五八年总路线、□□、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大生产运动。可是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浮夸瞒产,脱离实际,无限上纲上线,抓人整人,动辄被戴上坏分子帽子游街挨批斗。一时间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好好的全国粮食大增产被糟蹋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以至于造成了农村经济的倒退,百姓深受其苦。而50后出生的这一代人,正值天真无邪的儿童少年时代,经历了出生以后的第一次磨难,也给幼小的心灵增添了抵御困难经受打击的毅力和坚强。
      □□ 一九六零年受国际关系的影响,全国人民进入了最艰难困苦的生活阶段,历史上称□□。这段时间,吃饭问题成为老百姓最难过的一关,全国性的粮食紧缺,城市居民吃定量,粮食副食凭票供应,蔬菜肉蛋排长队购买,采购食品成了当时城市居民一项必须的日程安排。因为饥饿和缺少维生素,得浮肿病的日渐增多,发现后街道凭票供应二斤黄豆,四两红糖,补充一下营养。最苦的是中学生,年岁小定量低,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饭没饱;一个月的定量半个月就吃完了,后半个月就靠搜寻一切可入口的东西充饥。包括冰棍、酱油都成了聊以充饥的食品。
      我那时在北京上小学,外祖母料理生活有方,一家老小守着这点少的可怜的定量,外祖母却安排的井井有条。外祖父退休了,每天早晨遛早回来后定一瓶奶,顶早点了;我和姐姐每天早晨上学前各吃一个窝头的1/4片,在炉子边上烤热;舅舅上大学也是一片;一片最小的就是外祖母的早餐了。中午做干粮,晚上熬稀粥;靠这样精打细算外祖母带着一家人熬过了三年的艰苦岁月。
      农村的生活更是艰苦,半年糠菜半年粮,转过年就是春荒,是农村最难熬的日子。粮囤里的粮食没有了,新粮还在地里长着,青黄不接,家家如此,接借无门;地里的野菜都被挖尽了,树上新长出的树叶被采的光秃秃的,树皮被剥的七零八落,斑驳的树干在春风中无奈的晃动着伤痕累累的身躯,低低的哭诉着,发出微弱的呻吟。人们每天去地里看着,期待着麦穗早一天成熟。但节令不饶人,农作物都有它一定的生长规律,每逢这个季节,村里都有几家断粮断炊的。
      终于盼到麦子熟了。第一天割麦子的日子叫做“开镰”。这个日子比过年还热闹,从上一年秋后麦种下地,农民们给它浇水、施肥、除草,辛辛苦苦伺候它八个月,滴滴汗水洒在田里,就盼着这一天。望着地里一眼望不到边的翻滚的麦浪,人们心里无比喜悦,虽然麦子长势不是太好,但这毕竟是人们的希望啊。
      开镰这一天,人们精神焕发,神采奕奕。早晨起来,穿上早就准备好的开镰要穿的衣服,拿着早就磨好的锋利的镰刀,年长一点的还要背上块磨刀石,提着一罐磨镰刀用的水。街口集合的钟声敲响了,人们走出家门,在生产队长的带领下,一队队走向指定好开镰的麦田,收割麦子的战役打响了。
      生产队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送水的、送饭的,家里做饭的,白面都提前磨好了。有心计的生产队长拿出了库房里仅存的一点绿豆烧成绿豆汤,送到地里,没有豆汤的生产队也要派人到吃水的甜水井里挑上两桶凉水放上糖精,送到地里,让割麦子的人们在大热天喝上又凉又甜的井拔凉水,清凉解暑。
      打麦场上,不能下地的老人、妇女在紧张的忙碌着,把麦场铲平,表层硬土翻松,喷洒上一层水,均匀地撒上麦糠,车把式赶着牲口拉着碌碡转着圈在上面压实,扫净,准备好麦子上场后在上面翻晒碾压脱粒。麦场边上,看场的窝棚搭起来了,马灯挑起来了,麦子上场后就不能离人了。男女老少都在忙碌,没人叫苦、没人喊累,到处是欢歌笑语,一副快乐欢腾的劳动场面。
      □□在党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团结拼搏努力抗争下,终于熬过来了。这是五十年代出生的新中国的第一代人童年少年时期经历的又一场磨难。同时也造就了这一代人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品质和毅力,成就了他们作为第一代新中国主人的抱负和勇气。
      生产队的日子 生产队的建制起源于1958年总路线、□□、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运动,农村生产力公有化,促使中国由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向社会主义公有制前进了一大步,而生产队的诞生又成为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大家庭的工具。
      在这个大家庭里,劳动力、生产工具、牲畜、种子实现了公有化。人们在同一块田里耕种,拉着同一个犁杖,赶着同一辆马车,汗流在一起,劲使在一起;生产队里的财产属大家所拥有,大家都有监督和保护的权力和义务。
      队里的母牛下了小牛犊,队里几十户人都笑得合不拢嘴;争先恐后的争着去守夜,孩子们寸步不离的守着小牛转;人与人之间,户与户之间,甚至人与队里的牛马猪羊之间的关系都显得那么和谐、融洽、温暖、亲切;大家一起劳动,一起聊天,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婚丧嫁娶、添人进口、盖房建屋,甚至谁家的猪跑了,谁家的小孩淘气打架,队里的所有人家都会自动帮忙。夫妻吵架、家庭不和,队里的老年人也会站出来主持公道,而年轻人也会像尊重自己的父母一样尊重他们。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生产队的存在,对社会和谐、家庭和睦、村风民风、甚至年轻人的成长、儿童的教育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的人们,为了顾全自己的脸面,顾全祖祖辈辈的名声,顾全孩子的成长环境也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积德行善,少做坏事,这样一来社会风气也就得到了更好地维护和传承。这是一种正能量,它以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善良作为纽带,约束着人们的良知,不去做那些违法乱纪、损人利己、伤害他人的恶事。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以他特有的方式和权利维护了正义,发掘了良知,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创造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当时那个历史阶段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利用乡风、民风的友善和亲和力,制约个人行为的一种特殊的行政手段,是一种自发的良善的人性来衡量和约束自己道德标准的工具。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几十年过去了,社会经历了几个年代,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的发展,国防力量的加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令世人瞩目,但作为五十年代的这一代人,对人生青少年时期经历的生产队的日子,还是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 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惊开水底天,□□的到来,对这个古老的国家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大地在燃烧,江海在沸腾;一切都在发生着巨变。善良的人们来不及知道眼前发生了什么,就被迎面而来的惊涛骇浪卷了进来。建国以来一步步建起来的体制打乱了,受人拥戴的领导不见了,政府的牌子被摘了下来,换上了革委会的牌子。沉寂百年的小乡村像经历了一场地震,一夜之间,大队部没了,生产队长由原来的老庄稼把式换成了造反小将。喇叭里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不停的反复播唱着,人们上工前先背诵毛主席语录,然后背着背包打着红旗下地。到地头齐声高唱革命歌曲,背诵老三篇。
      新队长不懂种地,哪块地该种、种什么,哪块地该收,啥时收,哪块地该浇水,哪块地该施肥,施什么肥,都是未知数。队员下地干什么,上午干什么,下午干什么,谁干什么都是未知数。人们都在未知数中懵懵懂懂的活着,老庄稼人看着日渐贫瘠的土地,日渐枯黄的庄稼,日渐缺少的口粮,急在脸上,痛在心里,眼看着陪伴祖祖辈辈勤劳务农的庄稼人的土地成片的荒芜,善良的人们看在眼里痛在心头,粗糙的大手捧一把这养活我们的热土,感到一片迷茫。
      随着运动的继续深入,种田的事被彻底搁置了。秋收过了,地里的庄稼收割时丢掉了一部分;拉回打谷场后未能及时收存入库,赶上连阴天,在场院里捂着发芽糟蹋了一部分;收回的粮食出去交公粮外,剩余的粮食分给各户社员所剩无几。刚刚过去的□□的粮荒惨景又要重新,人们看着这份到手的少的可怜的口粮,望着眼前汹涌澎湃的大好形势,心里又是一片迷茫。我们在干什么呢。冬天到了,地里上了冻,往年这个季节,队里组织队员做如下事情:
      在场院里扎篱笆:防止鸡刨猪拱糟蹋场院里的粮食草料。
      铡草:用铡刀把收上来的干草和谷秸、玉米秸铡碎收藏在干燥的屋子里,准备牲口一年的草料。
      积肥:把家家户户猪羊圈里的粪肥集中起来,按回收量给付工分,拉到大场上砸烂捣碎发酵,开春麦子返青时撒到麦田里,一来施肥,二来防止猪拱羊啃,祸害麦苗。已经积好的干肥则就着冬天土地上冻用车拉、肩挑、筐背运到地里,第二年开春后撒到地里,春耕时翻在土里,做春播的底肥。
      选种:找一些心细的老人妇女,把库里的粮食按明年的播种计划,分类拔萃挑选好种子准备开春播种。
      清理街道垃圾:把村里街道打扫干净,准备过年;垃圾收集起来运到地里,撒到麦田里护苗保墒,还能起施肥作用。
      这都是生产队成立后,改变了过去的“庄稼佬自在王,半年闲半年忙”的老传统,变冬闲为冬忙,为下年的粮食种植打下基础的举措。虽然天寒地冻,但人们心里热、身上暖,这是在为明年的好年景打基础,是庄稼人的希望。
      今年冬天不一样了,农业学大寨的标语牌立到了田间地头,青年男女组成了基干民兵队伍扛着洋镐,背着被褥住到了地头上挖的地窨子里,四面用玉米秸围上,上面盖上高粱秫秸,地上铺上麦秸,人睡在麦秸上,晚上北风吹的秸秆叶子沙拉拉响。每个生产队挖一个地窨子,中间用秸秆隔开,男女分住。地里没电顶子上挂上煤油灯晚上学毛选用。
      早上一吹起床号以生产队为单位排队跑操,然后回到地窨子吃饭,在地窨子旁边的土地上挖一个土灶,安上大锅,早上熬粥,中午晚上熬菜汤,当时我因为年龄小不够基干民兵条件,被分配在地里做饭,当炊事员;一个村八个生产队都在一起,主食是在村里的生产队长挨家收取再用筐背着送到地里。白天干活主要是平整土地,一个村八个生产队都在一起,用彩旗和标语牌分成片,十冬腊月土地冻的很厚,用洋镐和大铁杵把田里高处的冻土一块一块的撬下来,土地冻得有一尺多厚,撬下来的冻土块有磨盘大,再把他抬到车上拉倒低洼的地里,等明年开春冻土融化后再平整。天寒地冻效率很低,有时半天工才撬下一块冻土。到第二年种地时,高处的熟土被挖走了,生土不长庄稼,低处的熟土遇到雨季不吃水,变成了沼泽地。老庄稼把式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还不能说,一说出来会被带上坏分子帽子,晚上现场批斗那就更惨了。
      这是50后这一代人经历的第二场灾难,这场灾难比起□□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不只是挨饿受冻,体肤受难,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创伤。作为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对不起这片养育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土地。
      改革开放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像一声春雷唤醒了大地,唤醒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人们开始醒悟了,我们在做什么?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吹到了这个小乡村,改革开放结束了□□,也结束了生产队大家庭的日子。
      小乡村里的人们开始忙碌起来,人们在忙着过自己的日子的同时也逐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50后第一代企业家诞生了。
      小乡村变样了,街道的泥土路铺上了砖,一下雨满街筒子水,摸着墙根走的景象没有了。电线杆由原来的又弯又矮的木杆换成了高大的水泥杆,杆上装了带灯罩的电灯,逢年过节,电灯一开,整个村庄一片光明。不知从何时起,原来又低又矮的的土坯房被悄悄拆除了,换成了又高又大的里外混转的大瓦房,明亮的玻璃窗取代了糊窗户纸的窗棂;原来又低又矮的土坯院墙没有了、用玉米秸扎成的篱笆墙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高大的砖院墙;原来的木栅门没有了,换成了一家比一家高大的砖门楼,装上了豪华的大门。又不知从何时起,门口停上了汽车。没有震天的口号,没有喧天的锣鼓,一切都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变化。奇怪的是这些悄然富起来的人家居然是从地富黑五类子女的家庭开始的。究其原因有二,一,这些人在村里长期受压制、受歧视,到了外面的世界,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他们享受到一个平等的待遇,如鱼得水,脑细胞充分释放,对新事物接受较快,故而走在前面。二,多少年在村里低声下气,夹着尾巴做人的习惯成就了他们在外面的世界忍辱负重,做人低调的风格,容易被外面的世界所接受。正是这一正一反两种接受,使他们提前适应了环境,在发家致富的路上走在了前面。而那些平时在村里横着膀子走路,仰着脖子说话的宠儿,反倒因为不能接受外面的环境而留在了原处。
      但风水轮流转,当大家都醒悟过来并急起直追的时候,走在前面的这一批人反倒因为背上了先期果实的包袱要栽跟头。因为整体潮流的发展要高于小乡村的发展水平,毕竟小乡村在过去的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还是比较落后的,和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比较起来还是落伍的,这是必然的市场规律,解救的办法就是让我们的下一代多学知识,使我们的小乡村跟上时代的步伐,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第 1 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