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渡口之行 ...

  •   子昭在大河边驻足观河一刻之后,鬼殳才带着四奴四牛气喘吁吁地赶来。众奴都未见过大河,伸头缩脑地观河望水。子昭则挽起衣袖,掬起河水洗脸洗手,而后捧起河水喝了两口,清凉的河水让子昭顿觉神清气爽,精神一振。

      过了足有一顿小食的工夫,众人观河既毕,向东边望去,果然如梌邑羁正所言,远远看见一支旗杆上飘扬着白底大旗,只是河边水气蒸腾,看不清旗上图案。

      子昭众人沿河向东,行不过两里便看清白底大旗上的朱红色神鸟图案。传说玄鸟坠其卵,有娀氏之女简狄吞玄鸟之卵,因而怀孕生下商人鼻祖契,故振翅欲鸣的玄鸟成为商人信奉的图腾。

      子昭清楚,寻常商人邑落的旗帜上都是黑色神鸟,也即玄鸟,只有直属商王的王师所执的旗帜上才绘朱红神鸟,世人称其朱雀。不过让他不解得是,为什么父王会派遣人马本就不宽裕的王师精锐来把守这渡口呢,莫不是得知我违抗王命到此地渡河,特来派人抓我回去?转念一想,梌邑羁正昨夜说渡口上旬就已被封锁,十日前自己正在柚邑的田庄悠游,根本没有渡河的想法。除非列祖列宗显灵,让父王占卜预测得知自己要在一旬之后渡河,否则这些王师兵卒绝不是冲自己来的。想到此处,心中略觉宽慰,继续向朱红神鸟旗帜的方向走去。

      子昭一行人来到朱雀大旗近处,看到这里河道较宽,因此河水流淌平缓,正是作渡口的绝佳地方。河滩也向岸边铺展开去,河边除了一片树林和林边的几间茅屋,别无他物,目力所及,非常开阔。

      距旗杆十几步的河滩上,斜七纵八地停着大大小小的六条渡船,为防河水涨起冲走船只,六条船被一根拇指粗细的长麻绳拴在一起,麻绳的另一头拴在岸边不知从哪里搬来的一块牛头大的青石上。

      三名戈兵或坐或倚地散布在朱雀旗下,戈和盾都立在一旁,看来正在打盹休息。还有两名戈兵顶盔掼甲,持戈支盾守在渡船旁,想来正在履行守卫渡口之责。

      子昭不紧不慢地走上前去,问道:“我欲渡河,船夫何在?”

      一名靠坐在旗杆上的戈兵抬眼打量了子昭一番,又看了看子昭身后的鬼殳人等,而后答道:“不远处林边的茅屋便是船夫家,不过两户船夫都不在家。渡河,是渡不了的。”

      子昭“哦”了一声,接着问道:“为何不能渡河?你等可是由殷都来的?隶属左师,还是右师?”

      在子昭一连串的发问下,这名戈兵被问得愣住了。但他既不愿意回答子昭咄咄逼人的问题,又不愿招惹子昭,于是遥指林边的茅屋,对子昭说:“我只管守着渡船,其他一概不知,你去问我们行长吧。”(“行”是商代军队的基层单位,一行大约一百人,行长是行的指挥官)

      子昭走到五十步之外的六间茅屋旁,茅屋外和林中隐约有二十余名不穿盔甲、不持兵刃的兵众忙碌着伐木扎草,看上去是在搭建简易茅棚。有两匹马已经拴进一间搭好的茅棚中,还有几头驮牛在林中悠闲地嚼着青草。茅屋前停放着一乘戎车和一驾拉货的牛车,戎车看上去崭新,车上立着三面方盾,盾后挂着两张弓和四壶箭。

      子昭走近一名正在埋头扎草的戈兵,低头问他:“汝等的行长何在?”这兵听得来人问话颇不客气,正欲发作,但头抬一半便看到子昭裳边的刺绣和挂在腰间的宝刀刀柄。于是收回对子昭列祖列宗的问候,也懒得搭话,只是用手中一把茅草指了指最大那间的茅屋,然后又低下头去忙碌着扎茅草屋顶了。

      子昭更不啰嗦,径直走到茅屋门口,并不进屋,只是对里面喊道:“里面的行长出来,我有话要问。”

      茅屋低矮,门小无窗,即便此时正当正午,日上三竿之时,茅屋里也是黑漆漆一片,看不清里面的动静。子昭话声刚落,就有一个阔大的身影,如黑熊般从小小的门中钻了出来。子昭仔细打量,只见这位出来的行长身材胖大,穿着短衣裤裳,衣襟敞开,露出一丛乌黑的胸毛。再往上看,晒得黝黑的脸庞上油光涔涔,留着寸许长的胡须,嘴边的几根须子上还挂着两粒粟米,顶上的头发胡乱地束一发髻,脑后头发似乎剪割过,但已长至垂颈,被压得张牙舞爪,从正面都看得清清楚楚。

      眼见这位行长只是瞪着圆眼,低头盯着自己,并不出声,子昭主动问话:“你便是行长?这渡口将船都收起,不教渡河,不知是何缘故?”

      行长声如洪钟,答道:“奉军令,绝渡口!”

      “奉何人军令?”子昭被这斩钉截铁的六个字噎得有些动气,大声反问。

      行长一瞪眼:“王师自是奉王命而来。无王命,一众人等皆不得渡河!”

      身后不远处的鬼殳眼看这二人要争吵起来,忙上前打圆场:“王师威武,朱雀龙旗所至,无人能当。”而后,趁子昭目瞪口呆,行长莫名其妙之际,向黑熊般的行长行了一礼,接着说道:“我等从殷都而来,随主人远行旬日,欲赴河南兆,却不想这渡口不得渡。敢问大人是何缘由,竟要劳动王师精锐来此守卫渡口?”

      行长伸手入衣挠了挠肚子,仿佛一头挠痒的胖大黑熊,说道:“半月前从河南兆老邑传来警讯,目方(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南)出兵犯河南兆。不过两日,由隞都(áo,今河南郑州管城区)也传来消息,目方果然兵犯河南兆,不过斥候探得,目师并未犯老邑,倒是折向北,向甫邑、盖邑去了。”说起兵凶战事,黑熊般的行长表情庄重严肃起来,皱眉接着说道:“甫邑、盖邑、老邑距王畿外方国不远,又无大河为屏障,故而皆有城墉(城墙),谅他小小目方也攻不破。然敌寇由甫邑再往北,便是大河,河北边的河西兆大多邑落都无城墉,断不能教敌师渡河。”

      外貌粗笨、举止粗鲁的黑熊行长一番长篇大论之后,让一边的子昭感叹“人不可貌相”。而鬼殳虽被目方这一陌生的方国和一连串地名搞得晕头转向,但也大致明白渡口封锁的原因了。

      子昭接过话头,说道:“目方自盘庚(商代第十九任君王,子昭父之兄)时便已内附臣服,太傅说目方还曾进贡龟甲人牲,如今竟敢举兵犯王畿。若不是北面的土方和西面的鬼方时常侵扰,各处边鄙要驻军戍守,王师大军散于各地,只需派遣一师便可荡平目方。”说到这里,子昭心中不免有一丝难过。

      行长看了看子昭,接着对鬼殳说道:“你等从殷都而来,也知四方夷狄经常犯境,王师四处应敌,兵力不足,疲累不堪。我这一行,百余兵众,便要守卫梌邑到宁邑这沿河五十里的三个渡口。”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些什么,眼睛一瞪,叹口气道:“嗨,对你说这些作甚。我见你家小主人也是富贵子弟,带着这许多奴仆驮牛,若是遇到犯境敌寇,定然被抢得干干净净,就算不丢了性命,也被抓去做奴。万万不要渡河,除非大王亲至,就算当今太子殿下来了,也得有王命符节,才准渡河。”说罢也不理子昭和鬼殳,扭头走回茅屋,一边走一边重重拍打自己脑袋两下,口中兀自嘀咕:“军情大事,不得外传,务必牢记······”

      子昭与鬼殳对视片刻,两人久久没有说话。鬼殳垂手等待子昭指示下一步何去何从,而子昭在脑中细细品味了一番这位行长的话,心想:“这头黑熊说话虽不受用,但是句句在理,要是真地渡河遇到了敌寇,确实不妙。更何况父亲的王命叫我去河邑。”想到此处,烦恼的心事又涌上心头,子昭一言不发,扭头向河边走去,鬼殳默默跟在后面。

      子昭信步来到河边,低头看着滔滔奔流的青色河水,心中回忆起母亲在时,父王携母亲和自己,还有一众贵族、臣属、扈从到大河边祭河的场景。子昭那年五岁,脑海中对那时的记忆很模糊,留下印象的只有天寒地冻,母亲温暖的怀抱,舒适的乘车,还有被投进河中的牛、马、猪、羊,以及人牲,自己第一次见到的大河是什么模样倒没有印象了。只有这第二次来到大河边,真真切切、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大河,可是母亲早已不在。

      想到此处,子昭举目眺望隐隐绰绰的河对岸,想起五岁时,祭河后父亲本欲带着他们母子乘渡船到大河对岸,巡视河南兆的城邑和王庄。可是子昭受了风寒发烧,父母心疼他,于是取消了渡河的行程返回殷都。后来,母亲多次提及此事,承诺等子昭长大些,带他渡河去巡视田猎,还说要带他去亳都拜望外公、外婆和舅舅。

      子昭不愿再想,脚踩着松软的泥沙,信步沿着河岸走了起来。约莫走了三刻,身后的朱雀大旗只剩下大致的轮廓,鬼殳小心翼翼地走上前来提醒:“主上,咱们这可是在往东行呀,要去殷都,我们得往北走上大道,要去河邑,我们可向西沿着大河走。”

      鬼殳说起往东行,子昭突然想起自己在梌邑东边的鹿邑(今河南省濮阳市西)还有父亲颁赐的籍田,现在自己一不能渡河,二又不想去殷都,更不愿就此老老实实的去河邑,那么不妨去看看属于自己的籍田。说走就走,子昭携众人继续东行,然后转向东北方向,与王命中的目的地河邑背道而驰,朝着鹿邑而去。

      这籍田是子昭十岁生辰时父亲赐予的,只管每年派管事收取田租即可,子昭从未见过。想起马上就能见到属于自己的籍田,子昭不禁加快脚步,沉重的心情仿佛随着满头大汗而被渐渐排出体外了。

      鹿邑距梌邑渡口约四十余里路,纵使子昭一行人疾行赶路,待到达鹿邑时,夜色已深。好在夏夜的晚风清暖柔和,皎洁的月光仿佛洒在地面上的白霜,为行人照亮了去路。子昭一路上还在发愁,已到深夜,邑落大门和吊桥早已关闭,恐怕只能在邑外的农家借宿了。可沿着大道赶到鹿邑,借着月光遥遥一望,子昭心上的石头落下了。皎洁的月光下,鹿邑中隐隐绰绰的民居房屋不少,但邑落边既无城墉,也不见壕沟,甚至连木制的栅栏都没有。

      一行人拖着疲惫的步伐,欢天喜地地走进鹿邑。子昭令鬼殳敲响街边第一所民居的大门,询问羁所的所在,问清方位后,直奔羁所。敲开羁所大门,睡眼惺忪、不情不愿的羁正在子昭甩出一枚贝币后,脸上当即换了颜色,立时唤起羁所的所有人众忙碌起来。不仅子昭、鬼殳和四牛奴有了酒肉饭食,连四头驮牛都嚼上了精细草料。

      次日清晨,用大食之际,子昭问羁正有关籍田之事。羁正陪笑道:“大人所问,小的自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怎奈小的只是区区一个羁正,只管得了这小小羁所方圆之事。籍田之事,大人须得去问邑长或者田官。”

      子昭吃着肉羹,头也不抬地问道:“鹿邑的邑长和田官现在何处?”

      羁正摇头晃脑地回答:“这鹿邑田官的居所正在咱羁所之旁,算是咱的邻里,田官与小的也相熟。不巧得是田官往殷都送粟黍去了,五日前刚走。按常例,每年秋后只需向殷都送一次粟黍即可。小的听田官说,今年殷都兵事多,因而下令再交送一次,以应兵事之需。好在这二年咱鹿邑风调雨顺,都是丰年,仓廪中的粟黍存积尚多。”

      子昭见这羁正越说越远,赶紧将他拉回眼前的话题:“田官不在,那邑长在何处?”

      羁正右手抚额,仿佛头疼的样子,说道:“说起咱这邑长啊,最近得了王命,整日里操练邑卒。我家还好,因我做这羁正,家中不需出壮丁。其他每户邑人都须出壮丁一名。我兄弟家就只他一个壮丁,可怜我那兄弟,这几日里扔下家里的活计,天天跟着邑长到北面的空场去操练。每日从早操练到晚,这天气再过几日更加热了,可不把人热出个暑症来。”

      子昭得知邑长的去向,便不再和羁正啰嗦。下令让四牛奴留在羁所中,看好驮牛。临走还不忘嘱咐羁正帮着看紧牛奴和牛,不要叫逃跑了。然后,子昭挎好铜刀,带着鬼殳急匆匆地奔着邑北的空场而去。

      作者按:

      籍田最初是由部落首领亲自负责耕种的田地,有首领表率耕种,重视生产之含义。籍田耕作得好坏,体现了部落首领的生产管理能力,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整个部落的生产管理水平,这在部落首领由推选而非血缘继承的原始氏族,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在当代农村基层治理和管理上,村委会主任和生产队长往往由种田能手或生产能手担任,也属类似的政治经济表现。精明能干的人管理能力和威望较高,能够更好地管理全村,带领大家致富,这一逻辑与数千年之前的籍田是类似的。

      籍田也是孟春正月,春耕之前,由天子亲自耕田,这一自西周开始传承千年的吉礼的起源。

      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诗经·周颂·载芟》)

      天子孟春之月,乃择元辰,亲载耒耜,置之车佑,帅公卿诸侯大夫,躬耕籍田千亩于南郊。冕而朱纮,躬秉耒,天子三推,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通典·礼六》)

      上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史记·孝文本纪》)

      於是上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汉书·食货志上》)

      籍田在商代不仅限于礼仪,商王室及上层贵族掌握大量籍田,成为王朝兴旺的经济基础。根据《说文解字》,“籍者,借也,犹人相借力助之也”。“籍,帝籍千亩也。古者使民如借,故谓之籍”。“锄,商人七十而锄。锄,藉税也。从耒,助声”。有历史学者认为“古代‘籍而不税’,实际上是籍等于税。或叫‘籍田以力’,或称‘什一而籍’,是最早以力役形式出现的土地税,实行了相当长的时间”。根据“什一而籍推论,在商代可耕地中的1/10是直接掌握在王朝手中,其收入也归王朝所有。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上》)

      籍田,甸师氏所掌,王载耒耜所耕之田,天子千亩,诸侯百亩。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谓之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毛诗故训传》)

      从甲骨文的记录中可以看到,商王不仅通过籍田征收土地税,而且会根据需要,派人到全国各地垦荒,建立农业生产田庄。甲骨文中常见的裒(póu)田,即是商王通过垦荒造田建立田庄的一种手段。商代王室的田庄分布很广,王畿内和王畿外都有通过裒田建立的田庄。通过建立王室田庄,商王室在王畿内外建立了直属于王朝的农业生产据点。

      癸卯,宾,贞禽裒田于京。(甲骨文合集》9476、9477)

      戊子卜,宾,贞令犬延族裒田于虎。(《甲骨文合集》9479)

      戊辰卜,宾,贞令永裒田于盖。(《甲骨文合集》9476)

      上述甲骨卜辞中的“禽”、“犬延”、“永”为贵族或官吏的姓名,“京”、“虎”、“盖”皆为商王国内地名,“令”为甲骨卜辞中的动词,意为派遣、命令。上面这些卜辞是商王或者王朝中央向某贵族或官吏下令,命他们率领族众到指定的地方去垦荒造田。这些垦辟出的土地即可建立为王室田庄,其收获为王室所有。如卜辞云:

      贞王于黍候受黍年。十三月。(《甲骨文合集》9934)

      贞王令多尹入絴裒田。(《甲骨文合集》33213)

      贞令众人去入絴方裒田。(《甲骨文合集》6)

      上述卜辞中,黍侯是商王室的诸侯国,絴(xiáng)方是臣服于商的方国。商王在黍侯的国土上“受黍年”,即获得收成,或命人在絴方的国土上开垦土地,建立王庄并获得收成。

      参考文献:

      宋镇豪,杨升南,马季凡.商代经济与科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0).

      徐义华.商代国家经济体系[A].李雪山,郭旭东,郭胜强.甲骨学110年:回顾与展望--王宇信教授师友国际学术研讨会[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