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 2 章 ...

  •   图书馆在中国的发展
      (前篇页数皆为《中国藏书史》)

      图书馆的概念接触与其传入

      19世纪中
      图书馆最开始被译作“藏书楼”,“图书馆”这一名称是经由日本翻译而来的名称,较晚使用。
      涉及西方藏书楼的译著有:
      《四洲志》(1840)《英吉利纪略》《康輶纪行》(1845),《瀛环志略》(1848)等
      中国的先进人士记述西方的制度,文化、政治,以游记的方式描述了西方的公共藏书设施(P1042-1043)
      有:
      1866 张德彝 《欧美环游记》
      王韬《漫游随录》
      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
      偏重于描述所藏中国典籍、版本,并留意到图书的来源及其为公众服务的特点。

      19世纪末 1850-1900
      提出兴建图书馆建议
      王韬(《征设香海藏书楼序》)、李端棻(《推广学校折》1896,5月2日,)、康有为(《大同书》)、孙家鼐(《奏办官书局章程》1896,拟设藏书院)建议朝廷开设图书馆(中国藏书通史P1034)

      郑应观《西士论英国伦敦博物院书楼规则》:设立书院,人才兴盛 (夏东元郑观应集上册第307-309 1982年版 )1892年主张设立官办藏书机构,类似西方的公共图书馆。“购中外有用之书,”(上册 306)

      郑应观《藏书》:“我国稽古右文,尊贤礼士,车书一统,文轨大同,海内藏书之家,指不胜屈。然子孙未必能读,戚友无由借观,或鼠啮蠹蚀,厄于水火,则私而不公也。”虽然有“南三阁”,但“所在官吏,奉行不善,宫墙美富,深秘藏庋,寒士未由窥见。”(上册 304)

      维新变法,谕令总理衙门详定奖励章程十二款,其努力失败了

      1895-1897,“从1895年到1897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设立了学会二十四所,学堂十九所和报馆八所,而这些学会、学堂、报馆大多附设了专对内部人士开或兼对外开放的藏书机构。”(1057)“这些学会藏书楼的建立,成为中国近代公共藏书事业发展的先声。”
      成立学堂学会

      官绅捐办公共藏书。

      金陵劝学会(1898)
      京师大学堂
      长沙时务学堂
      南洋公学 图书院
      上海强学会
      武昌质学会
      常德明达学会 《章程》“西国都邑皆设大藏书楼,庋书千万卷,随人纵览,故异才日出,学术日新。本会拟择中国书籍,先购其经世有用者,制造局、同文馆所译西甚多,均采购之。”
      两粤广仁学堂圣学会 “今拟合中国图书陆续购钞,而先搜其经世有用者,”会章:“若世家大族,名士硕儒,出其藏本,嘉惠本堂,敬当什袭珍藏,公之同志,与捐赀者一例登报,以扬美德。”

      20世纪初
      但民间对开设图书馆的呼声却日益强烈
      “此时倡议和实践公共藏书的主导力量,已由开明官吏扩展到先进士绅”(P1061)
      郑观应(《盛世危言》)、徐树兰(《为捐建绍郡古越藏书楼恳请奏咨案文》)、罗振玉(《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罗振玉王国维于1901年创刊的《教育世界》上,经常登载介绍欧美图书馆情况的文章(1046 )
      1901 清廷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中国传统藏书之一——书院藏书随之消亡。
      1901年士绅与官绅集资创办的安徽省图书馆开放
      1903,杭州藏书楼,扩建为浙江藏书楼(即后浙江省立图书馆,官办),对外开放。
      1904年由徐树兰私人出资创办的古越藏书楼正式开放。古越藏书楼,一为存古,一为开新。
      1904,湖北图书馆建成开放。(1089)
      1904,湖南图书馆创建,1906年开放。(1089-1090)
      1904张謇《古越藏书楼记》 学校当与公共藏书并重
      1905年,载泽和戴鸿慈为首的五大臣赴西方和日本考察,考察团参观了欧美和日本二十多所图书馆。次年七月五大臣归国后,戴鸿慈、端方等即上奏请求开办图书馆,将开办图书馆列为首善之举。(P1084)
      在这之前的20世纪初,已经出现多我国第一个创建图书馆的热潮,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等省都已经开始筹建公立藏书机构,有的已经对外开放,自此以后,因考察大臣奏准各省筹建图书馆为预备立宪的一项具体措施,因此奉天、江苏、山东、河南、直隶、黑龙江、山西、吉林等省图书馆于光绪三十年(1907)至三十四年(1908)相继出现,这是我国第二个创建公共图书馆的高峰期。(P1084)
      1907,创办奉天图书馆,1908年开放。1929改名为辽宁省图书馆。(1091)
      1908 端方奏请建立江南图书馆。(1905,岛田翰购得皕宋楼藏书,并作序文大肆炫耀,国内舆论为之大哗,此时丁氏八千卷楼亦面临流散之虞,缪荃孙向两江总督端方提议,应当全数收购八千卷楼藏书,以免珍籍蹈外流覆辙。此议与端方的打算不谋而合。向政府请款购书。)(P1101)1907年,十一月,丁氏藏书六十万卷,收归国有,分三批陆续运至金陵。1908年端方奏请获准,定名“江南图书馆”。他馆藏书亦在1910年左右移交图书馆,(P1103)他馆移交。明清两代著名藏书家的遗藏(收藏成果的结晶)大多经由丁氏八千卷楼藏书归主江南图书馆。这一时期亦有许多书目编成,如《江南图书馆善本书目》《江南图书馆书目》(此为八千卷楼书和官书与采购书)《江南图书馆善本装箱书目》《江南图书馆外楼装箱书目》,通过这些书目可以看出江南图书馆藏书的情况。1927年,柳诒徵主持馆务,1929年改名江苏省国学图书馆。1952年10月1日与成贤街国立南京图书馆合并。(1105)
      1908,直隶图书馆成立,1913年迁址并改名。(其创建之初,天津藏书家严修把平生所藏古籍一千二百多部,五万多卷全部捐赠该馆,其中宋元版十余部。)1912年《天津直隶图书馆书目》编定。傅增湘谭新嘉,以采购古籍为主。(1093)
      1908年,河南图书馆发起,1909年建成开放。《河南图书馆书目》
      1908,筹建山东图书馆,1909建成。1910正式开馆,并有《山东图书馆辛亥年藏书目录》一册。建馆之初,藏书以普通古籍为主,新书较少,当时图书大多来源于公私捐赠和学堂旧藏。山东图书馆尤其注重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分编,《山东图书馆章程》中规定,“凡山东人著作,搜罗必备,别为一部,以征是邦之文献。”1916年教育部对山东图书馆注重收藏地方文献的做法予以表彰,并通令全国各省图书馆仿效。(P1094 浙省有无仿效的痕迹 )
      1908,建陕西图书馆,收藏旧版旧籍,分类一为古籍,一为名人著述,一为各国新书,一为鼎彝碑版。1915年,高树基担任馆长,见各省图书馆都有书目寄赠交换,遂组织编目,1917年编成《陕西图书馆书目》(1095)
      1909,7月24日,学部上《筹建京师图书馆折》,八月初五获准筹建。缪荃孙任命为正监督,接到委任后他就赴常熟联系铁琴铜剑楼瞿氏进呈阁书之事。京师图书馆创建后,翰林院、国子监南学之藏书和内阁大库残本相继移入,端方所购徐乃昌积学斋藏书、归安姚觐元咫进斋藏书亦转归该馆收藏。另有甘肃巡抚何彦升采进之敦煌遗书八千件运到北京,由京师图书馆收藏。1911,缪荃孙解送瞿氏铁琴铜剑楼进呈图书五十种入藏。宋元旧版和名家抄校本编成《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收七百多种。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编制善本书目的开端。缪氏又编《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著录方志1600余种,开馆藏方志目录编写之先河,并有摹刻馆藏宋元本书留真谱之举。辛亥革命前,京师图书馆只停留在征集整理图书的阶段,并未对公众正式开放。(1107)中华民国建立后,教育部派员接收该馆,从此至抗战爆发,京师图书馆藏书进入了发展壮大阶段。1912年,8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1929年6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在天津召开第五届大会,教育部提出把国立北平图书馆与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经董事会同意,成立了专门委员会。1931年,5月20日,新工程竣工,两馆原藏书合为一处。原北海图书馆的《北海图书馆月刊》改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两月一期,另有《馆务报告》年刊。图书馆工用有:一编辑书目索引;二出版定期出版物;三,直接从事校勘,整理古籍。国际交流活跃。(1110)抗战期间,北平图书馆的珍贵古籍部分寄存在上海公共租界仓库。1941年,存沪善本运美,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管,二千七百余种珍贵善本在1942年1月初运抵华盛顿。1944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将这批书制成缩微胶卷,分送北平图书馆、中央图书馆和中央研究院。1966年,这批珍贵藏书才运往台湾,由台北中央图书馆收藏。北平沦陷后,伪新民会从该馆提走了图书4473种,而寄存在香港冯平山图书馆的三百余箱图书,亦曾为日寇抢掠而去。(1111)
      抗战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增图书主要来源有:一接受敌伪图书;二接受中外藏书家的捐赠(1947,傅增湘捐藏书给国立北平图书馆);
      1909,云南图书馆,将学务公所图书科藏书归入,将三书院(经正、五华、育材)汇集的图书的复本移送图书馆,构成图书馆藏书基础,赵藩、李根泉将鸡足山放光寺收藏的刻本藏经移送云南图书馆。有宋代思溪藏,碛砂藏,活字本武林藏,又有……(1096)1915年编成《云南图书馆书目录初编》。以古籍为大宗,兼及科学图书。
      1910年,筹备广东省图书馆,1912年正式成立命名为广雅书局图书馆(1917年7月改名广东省立图书馆),以广雅书局原址扩建而成,广雅书局的部分藏书,原址的各机构藏书亦归入图书馆。以古籍为主。馆内分藏书楼,藏版楼两个部分。1916年,据教育部调查,广东省图书馆有善本书432部,普本书2036部,新译书590部。(1097-1098)
      1917年,经7年筹备,甘肃省公立图书馆正式成立。将前学务公所及各学校,连同停办的陆军小学校、兰州府中学校等处所藏的前兰山、求古、五泉三所书院藏书全部集中,作为图书馆藏书基础。建馆之初,又采购收藏了一批善本书。又从浙江图书馆、陕西图书馆育英社先后函购图书若干部,加上省内外官绅捐赠新旧书若干。1924年编成《甘肃省公立图书馆书目初编》,1925年《甘肃省公立图书馆保存类书目》一册。(1098-1099)
      吴晞《从藏书楼到图书馆》一书中,编有《清末主要官办公共图书馆一览表》,以创办时间先后为序,编排了自1903—1910年间建立的公共图书馆。
      “在这些大型官办公共图书馆中,实力最雄厚,影响最大的是南京的江南图书馆和北京的京师图书馆。这南北两大图书馆的实际创建人,都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缪荃孙。”(P1102)(吴晞《从藏书楼到图书馆》第82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1910 各省“一律开办图书馆”(《学部奏分年筹备事宜折》李、张《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125-126.1982)
      此间,陕西、云南、广西、广东、甘肃、贵州等省图书馆也在宣统元年至二年间陆续问世。这是第三个创建图书馆的高峰期,至此除个别边远省份,全国几乎一省一馆。
      “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与各省公共图书馆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古典藏书楼开始在历史舞台上退居次要位置,藏书活动也由个人的、家庭的小农经济模式转为大众的、行政事业化的社会模式,藏书成为社会团体乃至行政性的行为 ,”(P1084)

      浙江图书馆(P1088):
      光绪二十六年(1900),邵章将杭州东城讲舍改建为杭州藏书楼,1902年,邵氏编印《杭州藏书楼书目》
      1903,扩建为浙江藏书楼,对外开放。
      1903,杨复应聘为监理,主持馆务,订立藏书、阅书、借书规章。
      1907,杨复与胡焕合编《浙江藏书楼书目》印行,分甲乙编,甲收古籍,乙录新书。
      1909,浙江官书局与浙江藏书楼合并为浙江图书馆。
      1911,增韫奏准在文澜阁旁边兴建新馆,后文澜阁并入浙江省图书馆。
      1912,新馆

      各省图书馆也在这一时期纷纷设立,但在实际应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1902京师大学堂图书馆
      1903浙江图书馆
      1904湖北省图书馆
      ……

      书院藏书、南方三阁的开放,但只是对士子文人开放,而没有向全民开放。
      而西方的公共藏书制度是以公众阅览为核心(中国藏书楼,P1035)面向所有公众,按阅览规章制度开放(P1040)

      私人藏书楼
      安徽省藏书楼(安庆藏书楼)
      古越藏书楼

      学会机构藏书(古籍的图书馆藏书与开放)
      保存国粹思想的兴起
      1905年国学保存会藏书楼并对外开放。并写有书志。孤本、钞本、(P1064) 为了保藏、传播中国古籍并有《国粹学报》 明版本,倡导汉族文化精神,鼓吹神州光复思想。致力于保存和宣扬国粹。1908年译载日人岛田翰的《皕宋楼藏书源流考并购获本末》,董康……
      宝棻 《奏山西省建设图书馆折》 将图书馆视为保存国粹之一途(1066《华制存考》 1909,4月)

      20世纪 20年代
      留学学习西方图书馆学教育的留学人士回国,活跃于中国文教界,既较全面地掌握了西方近代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和服务精神,又对中国传统藏书文化有较深刻的把握。
      如袁同礼,戴志骞,蒋复璁,沈祖荣,胡庆生,杜定有,刘国钧,李小缘,洪有丰等。(1066)

      研究
      沈祖荣 《参加国际图书馆第一次大会及欧洲图书馆概论调查报告》 图书馆有保存和向专门学者提供应用的作用/和普及流通的作用 “国立图书馆,当以欧洲为法,重保存与照顾专门研究之需要;对于公共图书馆,当以美国为法,注重流通,广泛服务于一般公民,使公民自觉勤学。”(《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5卷第3期 1929年12月)
      刘国钧对比美国公共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差异。过去有阅览者资格上的限制,现在是公开的;过去注重搜罗秘本,珍袭什藏,现在以实用知识,至科学、哲学种种皆在收罗之列;过去不管有资格读书的人有没有来,现在则生怕没人来读书,过去是消极容纳,现在是积极诱导。

      同时,"新图书馆运动“亦在这一时期。(1917-1927)
      蔡元培将西学对中学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始自18世纪的中国文艺中兴的开端和甲午战争后三十年中国文艺中兴发展的初期。后一阶段,他说“直到最近三十年,在国内受高等教育与曾经在欧美留学的学者,才把欧洲的真正文化输入中国,中国才大受影响。”
      新图书馆运动在全国展开后,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1070)

      1925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图书馆教育委员会提议,将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三分之一建设图书馆。1928年该提议在全国教育会议上通过。
      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

      (1917-1927)是新图书馆运动的酝酿和发展期,其间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藏书文化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籍的开放与利用
      京师图书馆阅《四库全书》,收铜元五枚;阅善本书,收铜元十枚,价格高昂,每季阅书者仅六百人。

      李小缘比较中国传统藏书楼与近代西方图书馆的诸多差异,
      藏书楼是静态的,贵族式保存,设在山林,官府办,注重学术著作,文化结晶的机关
      图书馆是动态的,平民式致用,设在城市,民自动办,注重精神娱乐,文化宣传的机关。
      (《藏书楼与公共图书馆》 见《图书馆学季刊》第1卷,第3期(1926))

      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设在南京龙蟠里
      第二图书馆设在苏州沧浪亭可园,虽名为图书馆,实质却仍为藏书楼。(1073)

      沈祖荣认为,中国古代藏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与社会和公众隔绝:“中国古代藏书,属于公家者,石渠金匮,视若鸿宝,人民无由窥其美富。在私家,搜罗诸子百家,侈谈宏富,亦只供一二学者研究高深之理,而于普遍人民无与也。”(《中国全国图书馆调查表》1918 《教育杂志》第1卷第8期)

      刘国钧认为中外古代藏书楼的收藏目的:“大约不外三种:(一)供一己或少数朋友之研究;(二)志在保存古籍;(三)搜集古书,以为珍玩。故其注重之点不外纸张版本与夫所谓古书而已。务求稀有之书,而不问其内容之价值,故古代藏书之特性可一言以蔽之曰:藏。”(《近代图书馆之性质及功用》 见《金陵光》第12卷第2期(1921年))

      “传统藏书的守藏性特征,不仅与近代藏书活动的公众性趋势相去甚远,而且也是导致中国公共藏书事业难以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藏书通史下 1074)
      沈祖荣等认为图书馆的作用在于普及国民教育 ,

      “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宗旨是:以最好的书籍,用最经济的方法,流通到最多数的人民手里。这是资产阶级的教育观和人权观所致。而生长于封建社会,受封建传统道德和文化熏陶折藏书家,却恪守着‘鬻书借人为不孝’的祖训,这是出于封建地主阶级的知识私有观。”(中国藏书通史下 1074)

      30年代
      1936年青岛召开第三次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三次年会,

      20年代中至30年代中期
      出现了讨论古代藏书楼与整理藏书家史料的热潮。

      40年代
      清末大量的私家藏书,往往是先聚于40年代以前的资产阶层藏书之楼,再归于此后的国立图书馆书库的。(P1031)
      在晚清之前,藏书家所关注的还是以宋版元椠、抄稿校本为主体的国粹典籍,但在辛亥革命以后,中、西文的书、报、刊开始大举登堂入室,在藏书结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P1032)(不对,前者是传统的藏书家收藏倾向,而后者则是图书馆的收藏。)

      文物保管委员会
      50年代初一度出现了一个纷纷将家藏书籍和文物捐献给中央或地方人民政府的热潮。
      政府亦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而设立文物保管委员会,从事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籍文物的征集、接收、整理和保管工作。
      各地古旧书业的“公私合营”化,我国国有藏书系统日益健全。现代化的图书馆藏书事业终于成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主流。

      80年代
      中国历史藏书的研讨活动渐入佳境,并到90年代形成新的学术研讨高潮。(P1033)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