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3、第五十七笺 ...

  •   悄无声息的离开,少年牵着宝马过隙远走高飞。然后在后周与南唐的交界处找了一处僻静的住所,将过隙安顿在那里,到如今,他只有这匹通人性的马儿了。
      南唐是留不得了,辽更不能去,如今可以借为己用的强大力量,只剩下后周这一个选择了。想要对一国之君复仇,想要堵住天下悠悠众口,就必须拥有足够大的力量。
      要想获得君王的支持,必先取其信任。
      少年这样考虑着,然后用龙吟将自己清俊的眉目终结。他效仿者雷霄脸上的那道长长的疤痕,不过却更甚。再加上从青城门弄来的秘药,少年将自己完全改头换面成了另一个人。然后他改名换姓,将自己称为吕子蒙,投奔后周节度使赵普门下。
      为了这简简单单的“投奔”二字,少年花费了将近五年的岁月。
      在那些为赵普效力的日子里,他鞠躬尽瘁,最终得到了他的完全信任。于是,随着地位的升迁,吕子蒙终于被正式引荐给了后周的驸马赵匡胤。
      那一天天气晴朗,围猎场上吕子蒙见到了赵匡胤,一个和慕容有钱眉眼七分相似的高大男子。青年略略一愣,便弯腰去拜。赵匡胤原地未动,他的胞弟却上前来搀起了青年。
      吕子蒙看着赵光义,或者说是慕容有钱,眼神不着痕迹的滑向了另一个方向。
      是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太后女流之辈,不知所措,宰相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当然,这一切都是经过和吕子蒙与赵普密谋所得。几天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平乱,行军至陈桥驿,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军队将士迫于压力,无一反抗。而这压力,正是赵普麾下一名名为吕子蒙的将士所给——他花费将近一个月时间,打探到所有此次出战的高级将士的的妻儿老小,家庭环境,然后以此为威胁,令大家不得不从。
      儿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人尽管听从赵匡胤号令,却对吕子蒙怀恨在心。
      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这,便是惊动一时的“陈桥兵变”。

      吕子蒙助赵匡胤登上帝位,功不可没,加之他即不求功名利禄,亦乖顺听话,很得宋太祖的喜爱。宋太祖曾经允诺他,待统一国内形势,便北上收辽。
      只是太祖虽有治国之略,却时常显得有些刚愎自用。对于北伐战略,他没有听从手下劝告,一心想要先拿下太原再伐幽云。
      吕子蒙曾经多次劝他,这其实是一种短视的战略,然而因为此时皇帝比起赵普,更加信任他,引起了赵普的不满。于是赵普协同其余大臣,故意和吕子蒙唱反调,赞成赵匡胤的策略。皇帝乐得有人支持,便一声令下,挥兵北上。
      但是,事实证明,这个决策并非正确。刚开始宋在与辽军的交战中是往往能取胜,但常常就受困于对太原的攻坚和辽军的增援。当年后周世宗柴荣的战略其实是明智的,当时宋军的战斗力并不像后来那么低,而辽尚处在整顿期,全力收复幽云,小小的北汉是无力去救援,如果幽云收回了,北汉只是瓮中之鳖。不想如今顺序错乱,到最后也没能收复辽国土地。
      赵匡胤屡战不得,索性又改了主意。
      他要攻打南方富庶而政治混乱的国家。

      吕子蒙是在赵匡胤得出这个结论的第三日才知道的消息,这个时候,他已经得知辽王耶律璟的死讯,心头本已乱如麻。他本来以为仇人已死,师姐的遗愿得报,自己就可以松口气了。熟料,心头涌起的,却并不是快意。尤其是他听闻耶律璟死前所说所言,心口更觉憋闷。
      但他也知道,什么都回不去了。如今的自己依旧多愁善感,但是他已不会为这伤感而改变什么。
      既然这件事情了结,下面的任务就是将江湖恩怨——那张牵连甚广的秘宝图永远从世人眼中抹除。换言之,需要将罪魁祸首,为之放出无数假消息,煽动江湖血雨腥风的赵匡胤,从这世上除掉!这样,龙脉得以保全,天下得以安定。
      吕子蒙谋划此事已久,却仍有两样担忧。一是赵匡胤影卫众多,根本没有下手的机会;纵使勉强出手,也没有脱身的可能了。二是即使赵匡胤死去,朝中依然有大臣和其胞弟赵光义对南方国土虎视眈眈,难免不会也生出夺取秘宝,统一天下的想法。
      吕子蒙一边暗中筹谋,面上仍是按照宋太祖吩咐出兵南下。
      公元965年灭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出兵南唐。

      大军兵临城下,身穿白衣银甲的青年伫立在南唐皇城之外,心中五味陈杂。
      他不是没有想过,自己会和那人在这样的情境下相见。他只是想不通,那个曾经意气风发,宁愿舍弃自己,也要夺取天下的李重光到底去了哪里?为何会丢下他的社稷!为何会丢下他的百姓!任由宋朝铁骑踏过他心爱的江山!
      为何!?
      将大军安顿在城外三十里处,当夜吕子蒙便换上夜行衣,悄悄先行潜入南唐后宫。他一定要亲自弄了清楚,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个人,他终究无法放下。世上总有那么一个人,你们风风雨雨,你们同舟共济,你们反目成仇,但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是会惦记他。会有这么一个人。
      南唐皇宫的大殿灯火通明,坐在王位上的却不是李煜,是个头戴凤冠的女子。
      吕子蒙在树梢的暗影中观察片刻,终于回忆起来,这女子——不正是那明妃吗?看她打扮,如今竟是做了皇后?而她摸样神色,依旧那样嚣张跋扈——难不成是李煜瞎了眼?

      李煜不是瞎眼,却是被囚禁了。
      当日落无殇离开,他纵情歌舞,借酒消愁。可是不久之后,便又重新振作起来。他依旧整治国家,发愤图强,而且一直派人去寻自己心爱之人的下落。
      明妃见落无殇离开,本欲独占鳌头,把持后宫,却被李煜呵斥。新愁旧恨齐发,既然自己得不到皇上的人,更得不到皇上的心,那不如得到皇上的天下!
      第三年的冬天,宫廷政变。
      若不是皇帝的左右手李冶叛变,武功盖世的李重光又岂会摆在他人手下?
      从此,李煜被废去手筋,用缚龙索绑在皇宫深处隐蔽的院落里。明妃王可晴自立为后,声称皇帝体弱多病,由其垂帘听政。震慑朝野的大太监李冶为摄政王,再加上王将军家的兵力,一时间,南唐上下,无人有异议。
      原来那李冶亦是心中有疾,对于自己曾经的弟子,后来的君主,有着隐藏在最深处的仇恨。他早就与王家串通,却又不愿轻易杀死李煜,于是便那样日复一日的关着他,折磨他。但不出三年,那曾经万人之上的皇帝,因为手脚筋骨尽碎,起居饮食恶劣,终于是没等到自己心爱的人回来。

      大殿中众人还在商谈如何负隅顽抗之事,吕子蒙已无暇再听。如今的他,武功更近一层,悄然行走在这戒备大不如从前的南唐后宫之中,自然得心应手。
      然而,当他看见屋子中那个被绳链束缚的骨殖时,他自树梢重重摔落。
      那人,竟是薨了。
      吕子蒙,抑或说落无殇,勉强站了起来,一步步走向那干枯的尸体,静静地看了一会,然后别开了脸。
      那人的身旁,散落了一地的诗词。那是他用生命最后的时光,用筋脉尽断的右手拼命地写下的。自己有些歪扭,还带了血痕。
      也许,他在写下那些字的时候,便是夜深忽梦少年事,未曾相守已白头的时候。便是百年心事归平淡,此生无分了相思的时候。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重光,下一世,莫要生在帝王家。
      无殇,下一世,莫要生在江湖中。
      青年一声悲啸,泪腺断绝的眼中,竟是生生流出了血泪。

      三日后,宋高祖派兵南下,灭南唐,李冶等人找人冒充国君李煜肉坦出降,保住全城百姓。
      胜仗之后,又三年,吕子蒙完全取得太祖信任,毁掉密宝图。
      当夜便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将军府,打算从此离开世人耳目。与此同时,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正好了却一桩心头事,便对吕将军的死讯不做过多调查。王爷赵光义从此心中另有认识。
      三月,北宋太祖赵匡胤深夜卒于寝宫。
      是时,落无殇明察暗访,终于寻到了李煜遗腹子,收养之。两人靠着无殇从前预留的银子,在乡下买了间不大的宅子,从此织布耕田,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有的时候无殇去城里买东西,经过酒家听见说书人在讲自己的故事,便微微一笑继续前进,不曾停留。
      有的时候收养的孩子会缠着他讲故事,青年推不过,便说些江湖的恩怨,但从不提起谁的名字。小孩名叫李元宝,是李煜妃子的孩子,在投降宋朝之前流落民间,所以姓李,而起名元宝,大概是纪念慕容有钱吧。
      那人曾经笑容温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说,名字,还是吉利些好,总给人希望的感觉。
      “干爹!有人找你!”元宝从屋外跑进来,小脸红扑扑的嚷道,“是个笑眯眯的叔叔!”
      门外,一双锦绣布靴静静地停着。

      全文完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63章 第五十七笺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