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1、人类创造过智慧生命 ...
-
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全球的聚光灯聚焦于一场备受世界瞩目的高峰盛事——希捷科技的人类未来峰会。这场峰会犹如一面映射科技伦理交织辉映的镜子,吸引了众多国际顶尖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生命改造技术及其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一前沿课题。
在这场盛会中,永生派研究领域的领军者尼古拉教授尤为引人注目,他的每次发言都仿佛是一把锐利无比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人类对未来的认知边界。他坚定地认为,科学进步不应受制于传统观念的羁绊,而应勇敢地涉猎未知领域,利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人类的生命质量,甚至挑战衰老与疾病的自然法则,探寻人类生存形态的全新可能。
尼古拉教授庄重而激昂地开篇阐述:“回顾历史,人类已成功创造了二维生命形态;如今,在算力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完全有能力跨越到更高层次,设想并实现硅基智慧生命的永生状态。让我们追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它始于1970年剑桥大学数学天才约翰·康威的一个看似平凡的游戏发明。这个起初被人们忽视的游戏后来揭示出超乎设计者预想的深远内涵,直至2010年后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才洞察其本质,并预言人类有望通过科技进步进化为具有神一般能力的存在。今天,我的这段分享或许会颠覆大家对世界的固有认知。”
教授停顿了一下接着说:“ 1945年6月30日,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时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冯诺依曼教授向美国陆军军械部提交了一份人类里程碑式的101报告,内容详述了一种机器的设计方案,旨在计算远程炮弹的精确弹道轨迹。这就是冯诺依曼提出的计算机概念,他创造性地规定了使用二进制代替十进制进行运算,以“0”和“1”作为基本符号,并将计算机系统划分为五大核心部件,这一伟大构想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基础。今日我们所处的万物互联时代,正是冯诺依曼这项发明无尽生命力的体现。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冯诺依曼除了计算机的构思外,还曾构想过另一种更为神秘的机器——细胞自动机。这种机器如同赋予了生命般,只要设定好初始条件,就能自我繁殖并持续迭代演化。遗憾的是,这位天才学者在1957年因癌症英年早逝,未能亲眼见证自己这一远见卓识设想的实现。接力棒传到了另一位杰出人物手中,那就是约翰·康威。
康威在几何拓扑学、数论、群论以及组合博弈论等领域都有卓越贡献。1970年,他创造了一个规则简单却蕴含深奥原理的游戏,即所谓的“生命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无限延伸的格子世界仅存在两种状态:活跃(黑)与非活跃(白)。康威制定了三条关键规则:第一,当一个黑色棋子周围恰好有两个或三个黑色棋子时,该棋子保持存活;第二,若周围有四个以上的黑色棋子,则该棋子为死亡;第三,当一个空白位置周围恰好出现三个黑色棋子时,该位置将新生一个黑色棋子。最初,康威并未意识到这个游戏的伟大潜力,只是随意在纸上绘制了几种结构,发现它们经过几代演变后就进入了稳定状态。例如,我曾经尝试过的一种简单结构,虽然只能生成一组美丽的对称图案并在第二十一代时便停止变化,但它展现出了固定不变的永生状态。
康威的“生命游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它揭示了自然界复杂系统自组织规律的深刻内涵。在这一游戏中,康威特别提到了一种最小且能持续移动的结构——滑翔机(Glider),只要网格足够广阔,滑翔机会始终保持原有方向无限运动下去。康威直觉地认为,在这个看似简单规则的世界中,必然存在某种能够无限制增长的图形结构。为了激发人们的探索精神,他甚至悬赏五十美元寻找这样的构造。
不出所料,麻省理工学院的比尔·格斯帕迅速找到了这样一种神奇的图案。这种图案在迭代过程中永不停歇,其演变过程引人入胜。在第十五代时,图案生成了一个滑翔机;再经过十五代,又孕育出了第二个滑翔机,并且不断地向外发射滑翔机。这一过程就像一个永不停息的炮台,因此人们将此结构命名为“哥斯帕滑翔机枪”。从此刻起,图形的演变似乎脱离了人为控制,仿佛获得了自我生命的律动,完美体现了冯诺依曼提出的细胞自动机概念。
康威通过“生命游戏”的发明,实际上完成了冯诺依曼对细胞自动机设想的具体化实践,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细胞自动机模型。他以“生命游戏”命名这项发现,寓意着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可以从最简单的逻辑开始。
我们身处的世界虽然表面看来纷繁复杂,但其底层逻辑却可能极其简洁明了。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虚无到1,再到0和1构成的二进制编码,便足以演化出无穷无尽的大千世界。令人惊叹的是,3000年前的老子是如何洞察到世界的本质,预见了如此深邃的宇宙观。
康威游戏的底层逻辑与冯诺依曼的设计理念异曲同工,都是在一个由黑(相当于1)和白(相当于0或死亡)两种状态组成的网格上进行演化。每个格子代表一个细胞,当周围有2或3个细胞时,该细胞可继续存活;而当周围超过4个细胞,则会因过度拥挤导致死亡。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人类可以设计并快速模拟无数种生存形态,观察这些“细胞”的生死轮回,从而揭示出生命游戏的丰富多样性和动态美感。
举例来说,我曾亲手绘制过一种杠铃状结构,尽管它在迭代至五十七代后归于平静,期间却涌现了许多美丽的对称图案,这些图案展示了生命游戏中的消亡类型。与此相对,还有一些稳定的结构,如方块、小船、面包、蜂巢等,它们虽永久存活却不发生变化。更令人惊奇的是那些振荡结构,例如闪光灯、信号灯和脉冲星般的形态,它们不仅能生成新的结构,还能循环往复地维持振荡状态。这些不同的结构还可以相互组合,形成更为壮观的多种集合体。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康威发明“生命游戏”后的二十多年间,人们进一步证明了这款游戏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计算模型。研究人员成功地将计算机的五大部件架构在网格之上,输入特定指令后,惊人的一幕发生了:生命游戏变成了一个精确无比的电子时钟,只要有电供应,它就能永远准确运行下去。这有力地说明了生命游戏具备图灵完备性,即理论上它可以执行任何可计算问题,展现了从极简规则中诞生出来的强大计算能力。
我举2个实际例子,在2019年澳大利亚那场震撼全球的丛林大火中,科学家们巧妙地运用了康威“生命游戏”的原理来模拟和预测火势的蔓延状况。他们将每一个格子视为林地中的一棵树,在规则设定上,若一棵树周围的两个相邻格子代表的树木着火,那么该格子内的树木也将不可避免地燃烧起来。科研人员将实际山林的航拍图像映射到这个网格模型中,通过不断迭代计算,能够迅速推断出火灾可能波及的区域范围,从而为救援行动提供关键决策依据。
另一个实例发生在2020年的COVID-19新冠疫情初期,病毒传播模型借鉴了生命游戏的思想。每个格子被看作是一个个体,其周围八个格子代表第一层密切接触者,而八格之外的十六个格子则是第二层接触者,甚至可以进一步扩展至第三层的二十四个接触者。根据病毒传染规律设置相应的规则后,该模型就能进行精准的疫情扩散趋势预测。
2012年,美国探索频道播出的科学纪录片《史蒂芬·霍金之大设计》中,物理学大家霍金揭示了生命游戏深远的意义。他指出,尽管生命游戏的规则极其简洁,但其所能产生的复杂特征和潜在的智慧诞生过程却令人惊叹不已。设想在一个拥有无限大的空间、强大算力支持的超级计算机中运行生命游戏,初始时随机赋予一些图形,随着无数次迭代,这些图形的变化将以指数级速度增长,如同在无垠的网格宇宙中繁衍生息。只要电力供应不中断,随着时间的推移,智慧生命就会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中自行演化出来。
霍金引用圣经创世记的故事比喻这一现象:上帝从混沌中创造了万物,并于第六天造就了人类。
那么当人类通过科技手段在虚拟世界创造出智慧生命时,实际上也成为了创造者,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神性跨越。
如今,量子计算机的出现更是拓展了这一理念的可能性边界。人们或许能在未来将主观意识、客观思维以及海量记忆上传至网络,实现超越□□限制的永续迭代生命。”
尼古拉教授的演讲让听众沉浸在对生命本质与科技极限的深刻思考之中,现场一时陷入了庄重而寂静的沉思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