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3、第 53 章 ...

  •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史记·孝文本纪》有云,农为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於劝农之道未备。

      农业生产,可以说是植入了汉民族的血脉,在生产力还相对不发达的古代时候,农业可以说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吃饱饭就是天大的事儿,在士农工商,农排在第二位,农民的地位在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前面。

      所以为了巩固统治,维护江山社稷的稳定,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很重视农业生产。隔几年就会颁发劝农诏书,派使者去海外寻找更好更适合的种子,让工部负责研发更便利的可以提高粮食产量的农业技术。

      这个月,朝廷发行的月邸报上。

      刊登了当今皇上带着一众皇子和朝中大臣们,去京郊的谷雨皇庄视察之事。

      邸报上称,圣上本人还亲自下地割了麦子。

      以此号召朝中官吏们和天下百姓一起重视农桑。

      所以,上行下效。

      各地的府衙也纷纷组织衙门的官吏们下地劝农。

      苏州府这边儿自然也不例外。

      每日都会安排一名主官,轮流带着衙门里的小吏们,去下面巡行乡间,在田间地头里劝课农桑。

      甚至还要亲自下地插秧,汲水。

      体会普通百姓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所以。

      这段日子。

      承事厅里只留下少部分人负责当值。

      聂天枢一路匆匆回到官房,也没遇到其他书吏。

      不由的微微松了一口气。

      到了一盏凉茶。

      喝了大半盏平复燥热之后。

      便从笔墨架子上拿起一只墨条,一边在雕青竹纹的砚台里慢慢的磨着。

      一边等待着最后的消息。

      此刻的聂天枢。

      心情格外的平静。

      她当然可以知道消息的在第一时间逃跑。

      但是。

      她并不想那么做。

      第一,她不确定大公子朱传宗一行人是否能够及时转移。若是能转移了,那自己就暂时还是安全的,没有必要跑。如今正在关键的节骨眼儿上,事情还不明了,若是自己冒然逃跑的话,反而会暴露自己的身份,引来大规模的追捕。她这段时日里虽然跟费耀色学了一点刀法,但毕竟本身的体力有限,对付一两个普通人还可以,要对付锐健营的将士恐怕就是送菜了。

      第二点,这个消息若是成功传回去,那她就已经完成了大公子朱传宗交代的第二个任务了。只要再有一次,就可以得到天青散的解药,彻底获得自由。

      她自然不能跑。

      况且,当初把她安排到四贝勒胤禛身边,朱家花费了不小的力气。若是在大公子没有任何指示的情况下,自己就私自逃跑了,那么天青散解药的事儿,恐怕就更不可能有指望了。

      不过。

      聂天枢也完全不是什么都不做。

      毕竟,最终的结果谁也说不准,有可能大公子一行人转移出去了,也有可能朱家庄园直接被连窝端。

      到时候,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她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

      也做了两手准备。

      若是朱家来不及转移,被锐健营士兵抓住的话。

      她自然不能跟着朱家人一起陪葬。

      也要考虑自己的后路。

      她提前将积攒的银子和首饰藏在家附近的草亭里,就是以防万一。

      若是情况不对的话,就直接溜出府衙。

      在朱家没有供出自己之前,带着银子提桶跑路。

      至于天青散解药的事儿,只能再另想办法。

      毕竟。

      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朱家人家若是被抓,那自己多半也是死路一条。

      聂天枢在现代看过不少权谋电视剧,也读过历史书籍。

      自然知道这皇位之争,从来都是天下间最不讲情面的。

      天无二日,世无二主。

      这龙椅上,从来都只能坐一个屁股。

      什么一字并肩王,什么兄弟共同辅政,到最后都得闹翻。

      皇室子弟们,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虽然锦衣玉食,但同时也就注定了要参与残酷的政治斗争,一旦失败,则面临着丧命的风险。

      自古帝王都善妒,坐在皇位上惶惶不可终日,非得将自己的兄弟们都灭绝,不留后患了才能安心。

      所以,从古至今。

      前有唐高祖李渊、太子李建成和天策上将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中有李隆基和李亨父子的马嵬驿之变。

      后有明成祖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的靖难之役。

      为了皇位,祖孙、父子、叔侄、手足之间的相残都比比皆是。

      更不要说前朝后裔和当今皇帝之间了。

      别看当今的圣上康熙皇帝非常敬重和推崇明太.祖朱元璋。每次南巡的时候,都必去明孝陵拜祭明太.祖朱元璋,还跪拜题字什么的。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项政治任务,为了维护清王朝在中原统治的根基罢了。

      在华夏王朝更替的列表中,清朝是在明朝之后。

      但是在清朝官方态度里,从来没有认为是清朝推翻了前明,而是一再向天下人强调清朝是明朝的继承者。

      因为,尽管大明王朝已经灭亡了多年,但是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为江南地区的百姓所怀念和铭记,因为,朱元璋在位期间严惩贪官、体恤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使得其实深得民心,也使得很多百姓都心向明朝。

      甚至,很多老一辈人,都非常的怀念他,怀念那个天下承平,百姓安居乐业的时代。

      所以,在先帝顺治在位时期,吴三桂带领清兵入山海关,剿灭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的时候,打着的旗号就是“剿灭闯贼,为崇祯皇帝报仇”,而且,后来清军入主中原之后,也沿袭了大部分前明的律法和官场制度,还对前明的官员采取了全盘接收的政策。

      甚至先帝顺治皇帝,给自己的儿子起的名字,也是汉文名字,比如二阿哥福全、三阿哥玄烨、五阿哥常宁。

      而到了如今的康熙皇帝这里,给儿子和孙子们的起名方式,就完全参照学习了汉人的族谱。

      让自己的所有儿子们都从“胤”字辈。

      比如大阿哥胤提、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等。

      而孙子们则都从“弘”字辈。

      比如年纪最大的皇长孙,出身于康熙三十三年的太子长子弘皙。

      也正是因为清朝这样沿袭汉人的制度,所以这天下的统治者虽然在改变,但是统治的制度基本不变。

      所以对于底层的老百姓们而言,其生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反叛之心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而且。

      清朝的皇族子弟和宗室子弟们,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原文化,吸收汉人的文化精粹。

      这些上层子弟,不仅要学习满语和蒙语,也要学习汉语,就连康熙皇帝的圣旨也是使用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

      还有,祭奠明十三陵,也一直是清朝皇室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动,其地位丝毫不亚于每年的祭拜天地和祭祖。

      而且这一政治任务,一般大多是由皇帝本人亲自完成,若是皇帝因故无法完成,还会安排其最为器重的皇子代为完成。

      所以可以说,明朝的继任者这一说法,是清朝皇权统治中原的合法性的根基所在。所以康熙自然要对明太.祖明朱元璋极为尊崇,才会选择用跪拜和题字的方式,来祭祀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以表现自己的崇敬之情,其根本目的,更多还是为了其维护和巩固自身的皇权统治。

      当然,康熙这么做,也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一方面朱元璋本人的雄才大略让他佩服,另外一方面,他也是想要借此安抚和笼络江南民心。顺便也拉拢天下汉族士大夫和地主阶层。

      因为,从总体来说,和汉人相比,满人的数量毕竟是少的。满人仅有三百多万人口,汉人却有三个亿还多,数量是满人的一百倍。

      如今的江南地方官员之中,有不少是前明的遗老遗少,以及前明的官宦世家,康熙跪拜朱元璋陵寝,是让这些士大夫阶层的人,看到其对前明朝的认可和尊重,增加这些人对于清朝统治的认同感,从而尽可能的消弭满汉之间的矛盾,促进满汉之间的包容,从而更好的维系自己的皇权统治。

      不过。

      这些都是维护王朝统治的手段罢了。

      虽然如今的康熙皇帝,以及之前的先帝顺治皇帝,甚至包括聂天枢在现代史书中读到的历代的清朝帝王,都对于已经故去的那些明朝皇帝们尊崇有加,四时祭拜。

      可是,那仅仅只是对于死人。

      他们对于那些活下来的明朝皇室成员和朱明子孙,却是绝对的警惕,丝毫没有手下留情。

      比如,之前顺治年间,明朝皇室成员所建立的第一个南明小朝廷。

      就因为京师纷传故明诸王私匿印信,谋为不轨,顺治三年五月壬戌,顺治皇帝便派人将鲁王、荆王、衡王等十一人伏诛,甚至当时的南明小朝廷的皇帝朱由崧就在这所谓的“等十一人”之中。

      还有后来的崇祯皇帝的第五子朱慈焕,在京城破之时侥幸逃离了出来,并且一直在民间隐姓埋名,但也一直被朝廷追杀与捉拿,后来被凌迟处死。

      聂天枢相信。

      如今若是抓到一个货真价实的朱明后人。

      当今皇帝是绝不会手下留情的。

      朱家人毫无疑问会全部凌迟处死。

      那么自己这样的外围成员,也不可能幸免。

      估计最好的结局,都是流放苦寒之地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以她的身子骨儿,若是去了苦寒的宁古塔,最终也是死路一条。

      所以,她尽最大限度的做了自己能做的。

      无论朱家的结局如何。

      她都是绝对不会让自己被抓住的!

      更不会去宁古塔。

      聂天枢一边思量着以后。

      一边不由的攥紧了拳头。

      直到墨汁儿浸湿了袖口儿。

      才恍然惊觉。

      瞥了一眼墙角的沙漏。

      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时辰。

      而砚台里的墨。

      已经磨好很久了。
note作者有话说
第53章 第 53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作者已关闭该文评论区,暂不支持查看、发布、回复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