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科举 ...
-
(康熙三十四年 1695年二月)
春去秋来,四个寒暑,绮礼十四岁,踏上科举征程。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三种,童试,岁试,科试。
童试,又称小考,由各府、州县长官主持,考选本地的童生。考试分四场举行,第一、二场试一文、一诗,第三场试一赋一诗或一策一论,第四场试小讲三四艺。对考生逐场淘汰,最后被录取的童生名册被送往本县儒学署,然后再往上送督学院,等中央所派的督学使者(又称学政)来监即举行院试。
院试属正规的科举考试,所以又称正试。正试试两文一诗,复试试一文一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被录取者即成为所在地县学(州学或府学)的生员,初学的称附学生,逐步升为增广生和廪膳生,统称秀才。
秀才每年必须参加由学政主持的考试,称岁试,因故未考者,必须补考。考试试四书《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文一,五经《易》、《诗》、《书》、《礼》、《春秋》文一,五言六韵诗一。依照考生文字的优劣,分为一、二、三等,考列一等的,原为廪膳生的不计,原为增广生、附学生的,经复试后可补叙廪膳生,每年便可领到廪饩银四两。复试试以四书文一,五言八韵诗一。
现行“三年大比”制,即每隔三年举行一整套的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每逢子、 午、卯、酉年的秋季,举行乡试,每逢辰、戌、丑、未年的春季,举行会试。当大比之前一年,由督学举行一系列的科试,其次序为第一日试经古,正复两试,与岁试同。第二日试廪、增、附生四书文一、策一、五言八韵诗一。第三日试童生,与岁试同。第四日复试经古。第五日复试取得一等的廪、增、附生。第六日复试取进的童生。第七日试出学的贡生,贡生如已出学,可不应试,但欲应乡试者,必须参加此项科试。科试除童生考试补为附学生外,凡廪膳生取列一、二等或三等前三名的便取得了次年应乡试的资格。童试、院试、岁试、科试等仅为科举的初步,至进而为乡试、会试、殿试,才是科举选士的正途。
四场,三场,合计七场考,方能取中秀才,中秀才后再每年初试三场,复试两场,合计五场考,还要取到廪膳生的地位,才能参加乡试。所以,即便今年中了秀才,四月取了附学生,明年岁考增广生,后年廪膳生,我的天,大后年才能参加乡试。四年,二十场考,我擦擦额头的汗,瞥了一眼炕上的何姨娘,难怪姨娘要不吃不喝的与绮礼祈福。
“姨娘”我咽着唾沫有气无力的宽慰“您别担心,三哥学问好得很,辛师傅说能进院试”
何姨娘念诵佛号不搭理我,我自觉无趣,却也无可奈何,只得在屋里走走停停,来回打转。
“二格格”坐完一柱香,何姨娘方与我说话“你回屋歇着去吧,我不是不吃饭,只是吃不下。待会儿饿了,也就吃了”
“何姨娘”我立刻凑了过来“都说隔锅饭香,要不你搬我屋里去,没准就吃下了”
“二格格”何姨娘笑了笑,立起身来准备点香“为你三哥考试,我许了个愿,一天得坐足七支香。你还小,不耐烦这些,自己玩去啊”
“对了,周姐姐”何姨娘唤周嬷嬷“将前儿三爷带家来的甘蔗洗两根来,与二格格磨牙”
哎,其实,论阅历,我比何姨娘还大那么几岁。
二月童试,四月院试,绮礼与顺天府两千七百多个考生同场竞技,考中第二十七名,成了秀才,有了功名。是年顺天府只取了四十二名生员,绮礼是他们中年纪最小的那个。不止如此,绮礼还是郭络罗一族第一个正牌秀才,很是光耀门楣。老爷太太值此意外之喜,很赏了绮礼不少东西,便宜绮礼发了笔小财。算他有良心,在我生日时舍得松荷包,送了我一面穿衣镜,西洋玻璃制的穿衣镜。照着镜子,我感叹现代考试确是门学问,绮礼也争气,而我也终于可以练形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