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第 15 章 ...
-
杜甫看向天幕中辉煌的长安城被一片废墟所取代,百姓流离失所,他渐渐与未来感同身受了。希望圣人有了天音的帮助,能尽快采取相应的政策!
【广德元年,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了。盛唐文人们新一轮的痛苦也到来了。】
【安禄山的叛军攻破长安后,把长安里的重要官员都押送到了洛阳,安禄山称大燕皇帝,定都洛阳。】
【当安史之乱平定后,这些官员们终于回到长安。李隆基逃离长安时只带走了几个重要亲近的人,绝大部分朝臣都不知道君王已经抛弃了他们,他们在惊恐中无奈成为安禄山的俘虏,当新皇帝回到长安后,却责怪他们为什么没有为国自尽,保全名节!新皇帝和自己的臣属商议后,决定以‘六等罪’处置这些人。重刑者斩杀于市,轻罪者赐自尽,三百多名官员披头散发,跪在宫城前向皇帝谢罪。】
【其中就有王维。后世称他为‘诗佛’,说他内心如檀香般沉静,在山水之间怡然自乐,可又有谁知道‘诗佛’表面的安宁之下,是长达六年的苦痛?】
“诗佛”,自己能有这样大的成就?随后十几双眼前齐刷刷看向王维。原来陛下走的时候没有带上自己啊,随后当了俘虏,但以他的品行,绝不可能为叛军做事!
【或许是因为有个立功的弟弟王缙,或许是一首‘万户伤心生夜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王维被贬为太子中允,朝野哗然。因为跟他原来的官位‘给事中’比起来,都算不上是贬。七十多岁的郑虔只是给安禄山当了一个主管水利政策的小官,就被贬台州。史书毫不留情地讽刺他‘维止下迁’】
【随后直到死,王维都在赎罪。他没有殉国,没有去死,就是一种罪。他不断向皇帝上表‘食君之禄,死君之难’,一次又一次请罪。长安城破时他没有殉节,成了他此生最大的污点。王维不断自我贬责,自我作践,在晚年的文章中一遍又一遍地反省当时自己为什么没有殉国,他说自己‘生无益于一毛,死何异于腐鼠’。】
【诗歌,书画,音乐,山水,都无法磨平王维痛苦的内心,死前他还写下‘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君王狠心抛弃臣子百姓,回来后竟然责怪他们为什么不殉节?滑天下之大稽!要说殉节,李隆基、李亨就应该死守长安,如果他们在长安城破时战死墙头!好歹也能留下‘君王死社稷’的美名!】
“可见这李亨也是个小心眼,度量太小!”李世民睨眼看向沉默的李建成,自家这位大哥心眼也不大,自己在外打仗,他倒好,在家里给自己拖后腿!什么毒酒、烈马、诽谤、太白经天,什么乱七八糟的招数都搞出来了。
长孙无忌有心提醒自家殿下,这是你嫡亲的后人!这不是打自己脸吗!
李建成竟然离奇共情了这个李亨,等他被天因此嘲讽后反应过来才觉得丢人,看向李世民满脸都不自在。
李亨被强大的父亲压制,自己被战功赫赫的弟弟压制;李亨急切地想收复两京,稳定证据,他急切地想父亲驾崩,自己登基,绝了李世民的妄想;李亨短视,不想去捣毁安禄山老巢,他也短视,想干脆杀了李世民。
可惜,李世民战功赫赫,杀了他,天策府那群狠人谁来管制,总不能都宰了吧?他虽然想稳固太子之位,但也害怕北方的突厥!他可不想太子之位是稳定了,大唐却没了!
——
眼见着一桩桩一件件丑事被揭露,即使是将来的自己做的,李隆基和李亨都老不自在,祖宗就不能悄悄对李家儿郎说吗,干嘛搞得众人皆知?
天子颜面何在?储君颜面何在?
听着天音无情的嘲讽,父子二人心态出奇地一直,骂吧骂吧,反正都被骂一晚了,无所谓了。现在挨骂总比以后下去了挨骂强,也比被后人唾骂千万年强!
王维听完自己的后半生简直目瞪口呆,怎么老都老了,还搞出这种事出来呢?就像是白衣上的一块巨大墨点,不告诉他还好,告诉他了,从现在开始就如鲠在喉了!
死说得容易,可做起来哪有那么轻松?如果安史之乱无法避免,自己还是被安禄山的叛军俘虏,那也要告诉弟弟,千万不要给他求情!虽说天音没有说弟弟给自己求情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但肯定不会小,事后肯定会遭到朝臣的诽谤和皇帝的猜忌,太不值!
“王卿,你的品性我一清二楚,放心吧,我不会让这种事发生的。”玉真公主看到了王维脸上的纠结和无奈,出言安慰道。她是真的很喜欢这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还有一个李太白,可惜李太白不愿意久居长安,否则与王维一道,犹如日月之辉!
【李隆基一生都在防患的女祸和宫变,最后都以另一种形式呈现,不得不承认造化弄人。】
被戳中心思的李隆基有些难堪,难道他做错了吗?太宗文皇帝玄武门之变上位,最后贞观之治名垂青史,最后唐朝皇帝哪一个命运宫廷政变!哪一个不想成为下一个太宗文皇帝!
则天皇后,太平,韦氏,安乐,上官婉儿,哪一个是好惹的?难道要将李家的江山拱手让给外人不成?
李隆基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了,没有一个雄主愿意忍受大权旁落,像中宗皇帝,睿宗皇帝那样当女人手里的傀儡,那才是贻笑大方!
神龙政变,唐隆政变,先天政变,哪一次政变不是出自宫廷不是源于女祸!就算是太宗文皇帝再骂他,他也能说出原委来!
【尽管天宝年间唐朝内部矛盾重重,皇亲国戚,豪门贵族争相兼并土地,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百姓要么流亡,要么成为地主的隐户佃户,国家赋税无法保障,偏偏皇帝带头荒淫无道,奢靡无度。以土地为根基的唐朝兵制无法正常运行,偏偏李隆基好大喜功,导致节度使拥兵自重,藩镇逐渐脱离中央朝廷。】
【但是这些都是次要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唐朝内部注定要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不是直接导致安史之乱的诱因!】
【安史之乱完全可以避免,它真正的诱因是李隆基制衡策略的失算!换句话说,就是李隆基沉迷制衡,将朝廷分为三股势力,宰相,太子,边将,他高高在上看着这三股势力斗得死去活来,最后玩脱了,安史之乱就是对他的反噬!】
“什么!”李隆基此生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不会发生像唐隆政变、玄武门之变这种政变,执政后将最大的经历都放在了防患宫廷政变上。如今太子听话,宰相听话,边将也听话,虽然从天音口中得知最后是边将作乱,但他从未想过是自己的帝王之术造成了安史之乱。
他认为不过是安禄山权势过大,拥兵自重,不服朝廷,想要过一过当皇帝的瘾。而且朝廷内有杨国忠要想扳倒安禄山,太子对安禄山恨之入骨,所以安禄山会反。
竟然是因为自己的帝王之术吗?
【后世认为,玄宗朝的祸端和大唐由盛转衰是从张九龄罢相开始的,实际上也是从李隆基不再关心民间疾苦开始的。】
【张九龄德才兼备,有识人之能。但随着李隆基的倦怠和享乐苗头的发芽,张九龄这样兢兢业业的宰相不再符合李隆基的需要了。当然,李隆基为了民心和美名这些都能接受,唯独一件事他无法忍耐。】
【太子之事!】
【张九龄明确站在了先太子李瑛身后!这才是直接导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位的根本原因!】
【开元二十四年,李隆基已经五十四岁了,年老的君王与年轻的储君,这样的组合,肯定要出事。当然也有例外。】
【从李隆基登基开始,就吸取前代和自己的上位经验,不断压缩皇子的政治空间,时刻对儿子们进行政治监视,皇太子尤甚!在玄宗朝的皇子们无疑是痛苦的,十几个兄弟挤在十王所,就连皇太子也无法住进代表储君的东宫。就连女性,李隆基也采用了许多手段压制她们,典型的长孙皇后式人物王皇后,被废就是代价!】
【李瑛身居储君之位二十年,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以太子即未来皇帝为中心的政治团体,毕竟没有人能拒绝从龙之功的诱惑。李隆基从内心恐惧年轻的太子,于是借宠妃之手,除掉太子。】
【李隆基真的昏聩吗?非也,他是太聪明了!】
【武惠妃向李隆基哭诉,说太子、鄂王、光王谋害自己,李隆基大怒,问张九龄怎么办,张九龄说太子和两位亲王都贤良,废太子是动摇国本,并引经据典引用晋献公、汉武帝、隋文帝等人的例子表示反驳。张九龄在一天,他就会保护太子一天!】
【这时,深谙帝王心事的李林甫来了。跟李治要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时的李绩一样,他们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于是李隆基把三个儿子贬为庶人,但立即追加诏令:废人李瑛、李瑶、李琚赐死。史书记载‘天下冤之’】
【一日杀三子!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嬴政皱着眉头听到此处,觉得后世真是荒唐!虎毒不食子,竟然一日之间连杀三子!哪里配当父亲呢?自己二十几个儿子虽然不成器,但自己也让他们活得像个公子王孙。
自己虽然总骂扶苏,但他是未来的皇帝!身为帝王却仁弱,将来自己死了,他又该怎么办?
【李治废王皇后的失败者是长孙无忌,李隆基杀儿子的失败者是张九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结局:一个被冤死黔州,一个冤死荆州。从此,李隆基得到了完全听话的宰相。】
玄武门前的长孙无忌,“?”
他掺和未来的皇帝外甥立皇后了!然后还被贬黔州,最后惨兮兮死在黔州!长孙无忌看向秦王,神色见的意思很明显:妹夫,我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你的事吧?
李世民不自然地摸了摸鼻子,他什么也不知道啊!他真的什么也不知道!
最后长孙无忌只能顶着众人同情质疑的眼光继续看天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