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曹郭荀攸】双剑(一) ...

  •   序、剑

      “阳翟郭奉孝,彧弟之密友,深通算略,有良平奇策。”

      “颍阴荀公达,彧之从子,深密智防,运筹帷幄远胜于彧。”

      奉迎天子后,那二人差不多是同一时间来到他帐下的。郭嘉是荀彧举荐,荀攸则是荀彧请他写信,亲自从荆州唤来的。曹操一直暗自猜度着这二子当是品性相近的人物;没想到当这二人当真到来,分立他左右的时候,他这才发现,这两人却是迴异好像太阳和月亮,好像春樱和秋菊。

      郭嘉未及而立,随性爽朗,眉梢眼角溢满风流,声音像美酒一般香醇,能让最平淡的话语都仿佛相如赋一般唱出来。荀攸已年过四旬,沉静婉约,本来一张极美的荀家人脸,却总是平淡得仿佛没有表情,声音更像山间的一汪泉水,清澈却不可见底。

      初见郭嘉,说到激动处,曹操一把拉过郭嘉的手,赞道,“使孤成大业者,必奉孝也!”

      郭嘉毫不扭捏地任他拉着,抬起头来,满目喜悦地答道,“将军真吾主亦!”

      初见荀攸,说到激动处,曹操也是伸出手来。可是看见荀攸微微垂首端坐一旁,神色平静中自有肃然,曹操的手伸到一半却未能再伸过去。最后他讪讪一笑,将手放在几案上;一肚子的赞美话语也一并跟着被一巴掌压在了案桌上。他再开口,说的还是天下大势。

      荀攸走了之后,曹操忙不迭地唤来荀彧。他拉着荀彧的手,满心欢喜地说,“文若,文若!公达当真奇才啊;有他为我计事,何惧天下不定?文若果然慧眼识人!”

      荀彧没有答话,只抿嘴微微一笑。

      建安元年,入攸为尚书,表嘉为祭酒。

      一、出鞘

      建安三年,曹操征讨张绣,荀攸随军。军到穰城,见曹操只是一味急攻,荀攸忍不住劝他缓军待之,诱而致之。这是荀攸第一次随军出谋划策,只是不知为什么,曹操却没有听劝。急攻数日,刘表果然派军来救张绣;曹操两面受敌,再陷险地。刘表军至,曹操颇是懊恼。他也不知为什么自己会拒绝听从荀攸句句在理的计策,以至于陷入今日的困境。

      于是他对荀攸说,“不用君言至是!”心情低落处,他本想伸手去拉荀攸的袖子,却最终还是未能伸手。

      荀攸的神色是一如既往水一般平静。他温和地说道,“孙子有言,‘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望主公莫以前事为意,于此死地背水一战,定可一战而破。”

      但是荀攸并没有说要如何背水一战;是曹操自己四处转悠,最后定下计来,夜凿险为地道,偷度辎重大军,设伏兵夹攻张刘追军,一举破之。

      荀攸的第一次随军,居然只留下了一条未见采纳的良谋和一场与他无关的大胜。日后思及,曹操不免暗想,那是因为奉孝不在。征张绣之后,最后一战之前,荀攸再没有独自随军。每次大战,荀攸仍是端坐在曹操左侧,而他的对面,是那个年轻而神采飞扬的郭奉孝。

      曹操回头看剑架上那对尘封已久的双剑,那双剑柄丝丝吻合,套在一只剑鞘中的宝剑。他站起身来,取下那双宝剑,一只手握住了两把剑柄。他顿了许久,却终究未曾拔剑出鞘。靠回忆足以想象,白刃出鞘时的那种无坚不摧。

      曹操还记得,那是在下邳。围城已有四五个月,吕布仍在下邳城中死守,而三军将士却已是疲惫不堪。便是曹操自己,却也是有些乏了,一日聚将议事,便提出退军。他话音刚落,便听一个清脆的声音喝道,“主公不可退军!”

      郭嘉站起身来,离席走到他面前,合手微微一礼,严肃而直白地说道,“主公,眼下退军,不妥。昔项籍七十馀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吕奉先亦有勇无谋之辈,今每战辄破,气衰力尽,内外失守。大好时机,怎可罢战?”

      曹操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却没有答话,还在暗自思索。郭嘉也不再说,反倒是微微侧首,目光带着期待飘向另一个人。曹操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就看见一旁端坐的荀攸。曹操又是心下一动,忙问道,“公达,如何?”

      荀攸亦是起身,站到郭嘉身旁,先规规矩矩揖了一礼,这才开口道,“今及吕奉先气之未复,陈公台谋之未定,进急乘胜攻之,此成禽也。”

      这简直就是郭嘉未曾说完的另一半。不止曹操惊奇,郭嘉也是挑着眉毛看荀攸,眼睛里有一种不多见的光芒。曹操来回看了两位谋士片刻,心下已有定议,但还是追问了一句道,“下邳城固,当如何攻伐?”

      “天之力,不可逆转,”荀攸不紧不慢地说,“如今已近清明,雨水频繁。”

      “借大雨之势,决泗、沂之水灌城,下邳必破!”郭嘉接道。

      这几句话之间竟没有一丝多余的停顿,起承转合,一气呵成,唯独声音一个沉凝一个清越,才能叫人听得出那一段话竟源于两人。曹操听着,不禁在心底为自己的两位谋士暗暗喝了一声彩。

      “好!便依你们二人!”他击案喝道,然后对一旁的曹仁说,“子孝,你找些徐州本地的士卒,出营探探泗、沂河道,再绘得图本来。”

      曹仁方才应了,郭嘉却是摇头笑道,“主公,便是李冰在世,也无法看着图本便定下何处决口,何处引水。如今最好是能寻得些渔户或是事漕运之人,再让吾等随曹将军同往探河道才是。”还不等曹操回话,他又是转头望向荀攸,说,“水利非嘉所长;公达兄的杂家却学得如何?”

      “只略懂而已,”荀攸微微蹙眉,显得有些放心不下。

      郭嘉却又是笑,笑得是两分自信三分风流。他摊开双手,明明带着轻佻却又是无比认真地说道,“两个略懂合在一处,当是够用。”

      这一句却说的整个军帐里都笑了起来,曹操笑得尤其响亮。荀攸微微侧首看郭嘉,一向俊美但无甚表情的脸上竟也浮出一个如春风般暖人心扉的笑容。

      笑够了,曹操令道,“即定了计,当尽快行事。子孝,你寻了人,便陪同两位先生勘察河道去。”顿了一顿,他又是嘱咐道,“子孝记着,两位先生非行伍之人,不可行军一般赶路;难行的地方绕道,莫要勉强,膳食也不可草率。若有谁病了伤了,唯你是问!”

      众人得令之后便各自散去。郭嘉朝着曹仁胡乱一礼,说了一句“曹将军请”,然后又一把拉过荀攸的手,几乎是迫不及待地靠在荀攸身边,开始商议决泗水沂水的细节。荀攸认真听着,偶尔微微颔首。

      看着两个谋士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帐外,曹操突然只觉无比志得意满,仿佛下邳城已经握在了他的手中。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