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0、第四章 ...

  •   心境变得更加旷达的朱厚炜,处理公务更加得心应手,为了保证身体健康能够持续支撑繁重的政务,朱厚炜将停了一阵子的骑射拳脚重新拾了起来,还暗自打算等朱载垠长大些,便将此作为重要亲子活动,既强身健体又增进感情。
      九月初一晚间,他正在打八段锦时,突然有人奏报,说杨廷和求见。
      自开晚朝,多是六部堂官前来问询,阁臣们的要务白日都已说完,晚间过来极少,更别说是内阁首辅。
      知道必有要事,朱厚炜如临大敌,急忙屏退无关人等。
      杨廷和入内时,就见朱厚炜已泡好了茶,摆好了笔墨纸砚,正襟危坐地等着自己。
      “免礼,入座。”
      杨廷和坐下后,沉吟片刻,递上一份折子。
      朱厚炜一看,取出旁边的一根炭笔,在纸上算了足足一刻,叹了一口气,“朝廷没钱了,是吧?”
      杨廷和沉重地点了点头,“臣今日方让户部算过,照目前的情况,若不大刀阔斧做些动作,恐怕只能支撑半年。”
      杨廷和之所以留名青史,其中一项便是改革家,朱厚炜自然很想听听他的意见,“阁老老成谋国,定有良策。”
      “冗官、盐课、皇庄、仓场、漕运。”杨廷和言简意赅,却字字都一针见血。
      朱厚炜点头,“朕再补充两个,这几年革新兴许失之操切,但朕有生之年,定要力求全功。”
      他的朱砂在宣纸上落下,“市舶、宗室。”
      杨廷和眉心一跳,“陛下缓一缓是对的。”
      “市舶是为开源,宗室是为节流,但其间利益纠葛、盘根错节,朕如今羽翼未丰,贸然动手会引起朝野动荡,这些朕都懂。”朱厚炜淡淡道,“暂且搁置不是因为难,而是因为时机不到,朕以为可做些准备、徐徐图之,民间俗语说的好,温水煮青蛙不是?但阁老说的这几件事,确实已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
      他上辈子是发改口出身,对上述这几个都算有涉猎,最终点了点盐课和漕运,“这两条事关重大,趁着未沉疴难返,还是要抓紧动手。”
      不知想到了什么,朱厚炜缓缓道:“若朕没记错,先前李东阳李阁老的《应招指陈疏》直指张鹤龄‘夺人田土、拆人房屋、虏人子女、要截商货、占种盐课,横行江河,张打黄旗,势如翼虎’,可不就对上了盐课、皇庄、漕运这三条?”
      他拨弄着灯花,烛光照映下的眸光却不带任何温度,“历朝历代革弊,哪有不见血的。所谓杀鸡儆猴,那只鸡,须得身份尊贵才行呢。”
      杨廷和本身对张氏兄弟也无甚好感,对恶名昭彰又非皇帝生母的太后也敬而远之,只有些顾虑,“若是太后抬出孝道……”
      朱厚炜冷笑,“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何况区区国舅?”
      当年为了盐课和民田,曾有太监弹劾张氏兄弟,彼时的张皇后勃然大怒,说什么“朝官管不了,太监本是家奴,也敢欺到本宫头上?”,孝宗一边跟着妻子责骂太监,过后却私下赏赐那些太监每人五十两,权当封口费。
      这么荒唐的事,简直难以相信会发生在他这般的明君身上。
      只能说真爱让人降智了。
      朱厚炜在心里疯狂吐槽他爹,觉得虽是个好人,可碰上张太后就变得忒不靠谱,留下这么多烂摊子给自己,又想起他哥,也不知是被谁忽悠的,利用盐课疯狂敛财,孝宗时还是十七万多斤,到了武宗时,屡次加征到了三十五万斤,至于滥发又不能兑现的盐引,更是积代之弊。
      盐若不稳定,财政就绝无可能稳定。朱厚炜沉吟道:“首先,内府盐局那些冗滥的,尤其是在各州府县作威作福的太监,该裁撤的裁撤,该彻查的彻查,查出的赃款赃物全都充入国库;其次,罢减供用库新增课额,以纾民困,朕看,便减到十五万斤吧;再次,由于张氏、刘瑾、江彬等权贵盘剥盐引,正盐渐少,朕看邸报,仅两准就积欠了五百万引,导致不得不额外产或购余盐,补贴正盐,若是能追回滥发的、夺走的盐引,再立章建制、严控盐引、严肃盐政,假以时日定会有所改善;最后,户口食盐法积弊已久,就算不能贸然废止,也须约束上下官吏,若再有官吏多冒口数趁机牟利,或是不给盐却依旧征银的,严惩不贷。”
      他一口气说完,喝了口茶,看了看杨廷和深思神色,又想起后世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雍正的摊丁入亩,迟疑道:“此外,由这个户口食盐法衍生出去,朕想起从前在衡州所见,如今税赋繁多,多按丁口赋税。不仅让穷者愈穷,乃至无立锥之地,更让各级官吏趁机编排名目、苛捐杂税。从前有个先贤托梦给朕,提出……”
      想着当时明清后期将各种和田地无关的杂税也计入田税,激起的尖锐社会矛盾,朱厚炜决定在攒够威望和吏治澄清之前,脚步先缓缓,便道:“可否将那些按丁口赋的税归拢归拢,按亩折算缴纳?须知少地无地的农民人数多,地多银多的乡绅人少,若以地算,即可与民休息,也可大大开拓朝廷税源。”
      杨廷和一愣,下意识地便想说好,随即却又顿住,最终苦笑道:“此法确是良策,可不瞒陛下,自臣以下,大明朝的官谁家里不是良田千顷?就算是内阁和六部堂官顾全大局,可下面真正做事的百官呢?严刑峻法兴许短时间奏效,可谁能保证这些执法的胥吏、厂卫不会阳奉阴违?”
      朱厚炜也不是个固执的人,略一思索也明白自己如今初初登基,威望不高,难以服众,叹道:“是朕操之过急了。”
      “陛下关于盐政盐法的意思,臣已明白了,除去户口食盐法外,其余臣会按圣意拟个条陈,票拟后呈上。”
      朱厚炜起身相送,“辛苦阁老。”
      杨廷和告退时,无意中留心到不知何时,养心殿上挂了一块牌匾,上书“至公无我”。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20章 第四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