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归来 ...

  •   院墙外的银杏树黄了又绿,绿了又黄,杨青鸾把缝好的衣服放在膝上,倚在栏杆上,抬头看那靛蓝的天空,映着银杏叶着实好看,看着,看着,一时有些走神。

      吱呀一声,后门突然开了,杨青鸾吓了一跳,张妈和翠儿走了进来,原来是她们买菜回来了。

      翠儿关好门问:“张妈?隔壁宋府今日怎的这样热闹,大门上张灯结彩还又吹又打,难道是宋老爷又纳了一房妾室?那宋老爷多大年纪了,还不消停”

      “快别胡说,仔细让人听见了,那是他们家二公子从京城回来啦!”张妈把篮子里的菜整理了一下。

      “哦,就是那个在京里做大生意的宋二爷?他回来啦?听说他以前还是咱们老先生的学生,和咱们姑爷,大小姐一起上过学呢?”

      “是呀!离家好些年了,记不得了,现在才回来”

      “那他会来拜会老先生吗?”

      “谁知道呢,人家现在发达了,不知道还记不记得咱老先生,快走,快走,姑爷快要下学了,咱们赶紧做饭去”

      “张妈,听说宋家现在住的这宅子就是这宋二爷前几年买的呢!花了好些银子呢!”

      “是吗?张妈?哎,你等等我,是吗?”

      “好像是的,买房子这么大的事也不见他回来,说是派了个管事的回来,这飞黄腾达的人呀就是看不透呀!”

      两人渐渐走远了,谁也没有留意到杨青鸾坐在亭子里。

      宋彦廷回来了?张妈记不得,她却记得,他离开清县整整十二年了。

      头两年里,偶尔还能收到他的一些书信,信里的内容也只不过是一些正常的问候,刚开始她还回了几次信,后来心渐渐淡了,就索性不回,他也就慢慢不寄信来了,后来她嫁人了,就彻底断了联系。

      他?竟回来了么!

      杨青鸾不知不觉地向厨房走去,这些年父亲年纪渐大,又患有咳疾,一入秋就咳得越发厉害,上不了课,学堂的事都是她丈夫黄子成打理,学堂收的学生越来越少,早已没了当初风光,幸得母亲当年有远见,置办下了几间临街的铺面,收的租钱也够安然度日。

      婚后黄子成参加了两次会试,皆没有中,好在他父母虽亡,入赘她家,但在乡下留有些薄田,也有些进益。

      父母年迈,丈夫中举遥遥无期,青鸾不得不勤俭持家,家中只有张妈两口子和翠儿三个下人,好多事情,青鸾都要自己动手。

      她很自然地系上围裙说:“张妈,我来备菜,你烧火蒸饭,翠儿快把菜洗了”

      “好,大小姐,我买了一尾鱼,你看是清蒸好还是红烧?”

      “清蒸吧,绾柔也可以吃”绾柔是她的女儿,今年七岁。

      “好,我把饭蒸好就去收拾鱼,大小姐你帮着备料”

      “行,张妈,鱼我是不敢杀的”

      家里人少,张妈两口子在这家里也二十多年了,翠儿是跟着父母逃难时卖给她家的,当时签的是死契,后来她家里人也再没露过面,翠儿性子单纯,人也勤快。

      青鸾父母也不是那么迂腐的人,大家吃饭都是坐一桌吃,不分主仆,上下倒十分和谐,温馨热闹。

      饭后青鸾带着女儿在院里玩了一会,才回房去午睡,路过父母房前时,听见黄子成说:“岳父,宋彦廷回乡了,他递了个帖子进来,说是明天一早要来拜见您”

      过了一会,杨老先生才说:“这么多年了,难为他还想着,他是商户出身,父母经商多年,才挣下些基业,本想着送他来学堂,考起功名,可以光宗耀祖,谁知他还是走上了行商这条路,可惜呀!”

      青鸾在门外踌躇半刻,还是拉着女儿回房睡午觉,待哄绾柔睡着,思绪回到了多年前。

      春日里,下着毛毛细雨,她和张妈一起去庙里进香,远远见一个人影站在山门外杏树下,一半衣衫被雨淋湿了,可那人好似不觉,依然站得如青松般挺立,微风吹过,杏花飘落而下,又在烟雨朦胧中,有一种飘逸之态。

      那是他离开学堂一个多月后,两人第一次见面。

      “咦,宋家二郎,怎的站在雨里?”张妈好奇地问他

      “忘记带伞了”宋彦廷看着青鸾一笑,“有多余的伞吗?可否借我一把”

      青鸾没有说话,只默默把手中的雨伞递给他,他犹豫了一下,才接过来,薄唇轻启,却又什么也没说。

      彼时青鸾正为他突然退学而恼,并不想理他,拉着张妈转身飘然离去。

      走出好远,青鸾忍不住偷偷回头,却见他依然站在雨里,并未离去。

      隔日,她从同窗手里接过他还回来的伞,心里说不出的失望,后来,再听见他的消息,就是他离家远行了。

      绾柔睡梦里呢喃几句,听不清楚说的什么,脸庞露出笑容,十分甜美,看着女儿的笑脸,才把她从惆怅中暂时拉回来。

      宋彦廷人还没到,礼品却一抬又一抬送进来,厅里放不下,只好暂时放在院子里。青鸾和众人手忙脚乱地收拾出一间空房,才算把礼品放好,母亲拿着礼单查看,父亲也很高兴,露出得意的神情。

      青鸾吩咐张叔和翠儿在前厅照看,知会了母亲,自己带着张妈从后门匆忙去买菜。

      看着琳琅满目的菜蔬,仔细回忆却想不起来他爱吃何物,模糊记忆中,他好像喜欢吃笋,这个时节的笋少而贵,再买点火腿和五花肉,做个腌笃鲜,这道菜张妈很拿手。

      笋再配上鸭子,香菇,猪肉做个砂锅煨鸭,青鸾一边想一边买,给钱时眼睛都不眨一下,张妈跟在后面看得眼花缭乱,不过又一想,大小姐做的对,那宋二爷送了那么些礼来,老先生肯定要留他吃饭,虽说杨家不比从前了,可也不能让宋二爷看轻了主人家。

      回到家里,宋彦廷已来了,正在前厅里喝茶,黄子成早早放了学生们回家,也在一旁陪着说话。

      青鸾让张妈摆上了刚买回来的定胜糕和糖桂花,顺便把翠儿叫来厨房,起火做饭,母亲也跟来帮忙。

      吃饭时,父母和黄子成陪着宋彦廷在前厅八仙桌上用饭,翠儿在一旁伺候。

      青鸾给翠儿在灶上留了菜,带着绾柔张妈张叔在厨房小桌子上吃。

      张叔一边吃一边给他们讲礼品单子上的东西:“那宋二爷真个大手笔,名贵茶,酒,瓷器,绫罗绸缎,还有好些个药材,什么川贝,白及,什么黄芪,麦冬,还有阿胶,燕窝,多得我都记不住名字,知道的说是谢师,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下聘礼呢!可下聘也没有送药材的道理”

      张叔平素少言寡语的,没见他一口气说这么多话。

      青鸾淡淡说了一句:“大概他是做药材生意的吧?”

      “是吗?大小姐你知道?”张妈疑惑地问

      青鸾宛尔一笑说:“我猜的”

      宋彦廷吃过饭,喝了二盏茶,才告辞回家。

      晚间就寝时,黄子成对她说:“宋彦廷说,平时可以给岳父炖些川贝或者燕窝,配料用量他都一张张写好了,对岳父的咳疾好,我看还有一些黄芪,防风,白术,正好合你用”

      青鸾产后气血两虚,当时没在意,一直没调理好,至今仍体虚多汗。

      青鸾随口问:“他现下是做什么生意的?”

      “他呀”黄子成想了想说:“在各地开着商行,两浙有丝织厂,安徽有造纸厂,商行经营也主要以这两种为主,这些年好像规模越做越大”

      “那他成亲了吗?”

      “不知道呀”黄子成拿了一些药材给她看:“他对咱们家里人很关心,细细问了岳父岳母的身体情况,还问起你和小妹,连小妹夫家的情况也问了”

      青鸾拿着药材看了看说:“见他送这么些药材来,我还以为他是做药材生意的”

      黄子成问她:“要不我现在就去给你煮黄芪,两碗水煎成一碗就行,放几粒大枣味道就会甜一些”

      “算了吧,你笨手笨脚的,我自己去吧,顺便把绾柔接回来安置”

      黄子成体贴地说:“我同你一起去吧”

      “不用,趁绾柔不在,你看会书吧”

      青鸾煎药回来,杏黄满月高高挂在天空,清晖冷冽,远远听见院外传来凄清幽怨的萧声,宛转动人,吹的竟然是长相思,青鸾脚步不由自主地追着萧声来到后门,那吹萧之人仿佛就在门外,一曲终了,萧声又悠悠传来,还是长相思。

      这是何人在吹奏?怎的还在后巷里?一个大胆的念头涌上心头,青鸾几步走上前去,伸手想要打开后门。

      “娘亲!”身后传来绾柔的叫声,青鸾回头,原来是黄子成和女儿来寻她,门外的萧声嘠然而停。

      “娘亲,我和爹爹去厨房找你找不到,你怎么来了后院?”

      “哦,娘看看后门关好了没有”青鸾缩回伸出的手。

      黄子成抱起绾柔来说:“门锁张叔自会来查,绾柔该睡了,咱们快回去吧!”

      宋彦廷衣锦还乡,宋家大宴宾客,也下了请贴请青鸾一家。

      青鸾生性不喜凑热闹,无奈母亲执意要带绾柔一同前去,翠儿也是一脸盼望的样子。加上宋彦廷似乎知晓她的心意,另写了一个贴子给他们夫妇,上面写道:深秋已至,府内菊花遍地,绿菊绽放,盼昔日同窗好友共赏。

      青鸾若还是不肯前去,只怕惹旁人生疑。

      合上请贴,青鸾轻笑一声说:“同窗可以说,好友却谈不上,我去就是了”

      “对嘛,你最近夜里睡不安稳,去散散心也好”黄子成接过请贴来放好。

      散心?怕是去了更揪心!

      “等过了冬,岳父能给学生们授课,我就日夜苦读,来年会试希望能中,你不要太过忧心了”黄子成继续说道

      “举人娘子们哪一个不希望丈夫能高中,可又有多少人能得偿所愿,你尽力就好”

      青鸾的语气听着多少有些心灰,黄子成没有接话,自去窗前秉烛夜读。

      杨家女儿生的好,大女儿娴静,小女儿欢脱,杨先生十八岁就中了举人,名次还在乡试前五,原本雄心壮志,谁知第二年一场春寒料峭,一病不起,错过了春闱,三年后再考,却一蹶不振,后又连考了三次皆不得中,只好在县里开了学堂,做了教书先生。

      他自己不能更进一步,便想着两个女儿起码有一个能嫁给高中之人,在青鸾十四岁时,学堂里曾经有个学生中了会试二甲第十二名,当时轰动了整个清县。

      谁知高中了,抢的人就多,那人又生的相貌堂堂,放榜之后就在京里和人定了亲。

      杨老先生总结了一下前因后果,放低了要求,那时学堂里有不少青年才俊,他放出话去,谁中了举人方能求娶青鸾两姐妹。

      青鸾很小就和妹妹青瑶一起在学堂里上课,青鸾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对四书五经,诗词歌赋都很感兴趣,那一年宋彦廷来到了学堂,他有些调皮捣蛋,个头虽高却让杨先生安排在了第一排,恰好在青鸾座位前面,他平时自己不好好听课,做功课时常常回头问青鸾,搞得青鸾很是头疼。

      当时学堂里,宋彦廷学问不是最好,样貌却最俊俏。

      他偶尔会捉弄别的学子,被杨先生发现打手板时还偷偷看着青鸾笑,曾经,有一段时期他学习也很用功,努力。

      青鸾看了看挑灯夜读的丈夫,悄悄去厨房给他煮了碗面。

      穿过院子时又听见了萧声,声音却离的很远,很远,这回青鸾没有驻足。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