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一下:
唐代宰相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
狭义来说,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个三个省的主管领导就算是宰相,所以一共是,2个中书令(有时候只有一个),1个门下省侍中,尚书省2个仆射(左仆射右仆射),这四五个人为宰相。
一般来说,宰首是尚书左仆射。
广义来说,还可以加上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和三师(太傅、太师、太保),这些都算宰相——但这些官职的权力在唐朝貌似被架空,更多是荣誉称呼。
到了贞观十七年,又有了‘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新官职。
意思是,虽然你不是上述三省的主管长官,也不是三公三师,甚至你只是个小詹事小御史,但皇帝一样可以允许你参政议政,进入核心讨论国家大事,于是授予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职,意思就是视同宰相待遇,一同参政议政。
这个官职的称呼几经变化,但实际意思没变:
同中书门下三品(643-662)
同东西台三品(662-672)
同中书门下三品(672-684)
同凤阁鸾台三品(684-705) ——狄仁杰老同志你好
同中书门下三品(705-713)
同紫微黄门三品(713-720)
同中书门下三品(720-738)
总之,唐代采取的是集体宰相制度,唐太宗曾经同时拥有过十几个宰相,刚好是三分之一的陇西贵族集团,三分之一的门阀世家,三分之一的寒门勋贵。当然,他们受重视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宰相的任命也是为了平衡朝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