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张仲景.饺子堂 ...

  •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时正赶上冬天,雪花飘飘一点都不美因为寒风过于刺骨。这一路上看见河边有很多无家可归的人,人人面黄肌瘦,衣不蔽体在这种寒冷的冬天十分难熬。有些人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
      有一妇人,手也被冻的通红但是搓着两手哈着气捂着儿子的耳朵。小孩说:“我不冷。你把手收回去吧”妇人却说耳朵冻伤了会很难受的,娘不冷,你乖乖的。
      在一旁听见这话十分难受。
      张仲景回到家中,他已经名声满天下了,所有人都来上门求医他都有求必应,整天很忙碌。虽然上门的人多,但是在张仲景心里一直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研究许多医书后,研制了一种可以御寒的方子,叫“祛寒娇耳汤”。他命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舍的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在一旁看着那些人拿到“娇耳”时脸上的感激,还有一种得到了拯救的感觉,这让从医想起了张仲景还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的时候。
      那时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他一反封建官吏的官老爷作风,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使他接应不暇,于是他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
      当时的人们就像在绝境里看到了希望之光,人群涌入在那堂中。原来现在的人民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堂药店”,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
      一晃经年,张仲景病了,他也知道自己生命的灯油就要烧干了。他的家人徒弟垂着泪心痛不已。拜访的人也很多,从医一旁喃喃“俗话说,医生难治自己的病。张仲景也是人,不是神。”这么久来因为当初张仲景在长沙任职的时候,就在平时经常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众的爱戴。退休以后,长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乡去看望。
      现在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长沙有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阳的人不干了,双方就争吵起来。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
      从医一旁瞧着难受,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
      醒来后,从医去买了材料,做了一份“祛寒娇耳汤”,又做了一份饺子。
      家里人看见多少年都下厨的从医在忙活不觉惊讶,不过最近他的变化多端,人们已经能淡定面对了。从医把饺子匀出来放在桌上。端着两份饺子两份现在“祛寒娇耳汤”进了屋。
      梦里,他把饺子和“祛寒娇耳汤”放在新出第三个房子门前,门牌是‘张仲景’。在门前坐了会,说了会话。
      现在“祛寒娇耳汤”很少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冲刷,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并且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进,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代表食品,但张仲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到了。

  • 作者有话要说:  第三户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